文学名著与现代影视复习提纲.doc_第1页
文学名著与现代影视复习提纲.doc_第2页
文学名著与现代影视复习提纲.doc_第3页
文学名著与现代影视复习提纲.doc_第4页
文学名著与现代影视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名著与现代影视复习提纲第一讲:红楼梦与现代影视一、红楼梦的原著简介(一)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已经郑重、明白地写在第一回,不存在著作权争议,十八世纪的中国出现曹雪芹这样伟大的文学巨人,既是传统文化的哺育,也是那个特殊时代及新兴的启蒙思想所催生,更是曹雪芹那特殊的家世、身世所造就。1、 家世祖籍:辽宁省辽阳市?河北省丰润县?丰润县辽阳市?(有争议)远祖:曹彬,北宋时开国大将军,生有七子,其中有一支就是曹雪芹家。高曾祖(五代祖):曹世选(一作锡远)由汉而满,高祖(四代祖,曹世选的儿子):曹振彦始入宦途曾祖父(三代祖):曹玺发家创业,祖父:曹寅由盛始衰曹家被抄时曹雪芹大概十三四岁,经历了家族的大起大落,对文学家自然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个家庭的败落玉成了曹雪芹,铸就了红楼梦,红楼梦的线索也是贾家的初兴盛衰败。2、 曹雪芹生平1)、生卒年: 生:康熙五十四(1715) 卒: 乾隆二十七(1763)? 47岁?2)、名:霑 字:芹圃 号:芹溪、梦阮、雪芹3)、由南而北(江宁北京崇门外蒜市口)雪芹生年1715年,抄家在雍正五年(1727)他大约1213岁,少年时豪奢的贵族生活一下降到社会的底层,到了北京,雍正念其祖宗有功,拨给少许房屋以资生活,住在崇门外蒜市口,其余情况皆不可知。4)、西郊山村,最后十年 乾隆四年(1739),雪芹大概四十岁前后,至于为何原因流落到西郊已不得而知,确切的位置一说在香山正白旗村38号住宅(今已辟为曹雪芹纪念馆),一说在香山北边白家疃(tuan)村,均无法判断。穷愁潦倒、生活艰难却是事实。 总之,曹家由汉而满地位不断升迁,终于成为康熙亲信,祖孙三代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这一要职,其间又兼两淮巡盐御史,共约六十年。成为显赫几代的大家族。雍正皇帝继位后,由于政治斗争,曹家地位一落千丈,到曹雪芹时,生活穷苦,境遇潦倒,已经过的是“举家食粥”也难以为继的生活了。他以坚韧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与修订。乾隆二十七年,终因贫困交加而离开人世,遗留下来的只有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二)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为八十回抄本系统,抄本系统均为八十回,题名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一为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系统,书名改为红楼梦。最早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比较重要的版本有程甲本、程乙本。至于后40回,有功有过,应当说是功大于过。首先,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倾向。第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三)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红楼梦是以反映封建家庭生活及社会风貌为主的长篇世情小说,小说通过400多个人物的活动展现了广大的社会生活面、深入的人生体验、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等。其思想之复杂、内容之广泛、主题之模糊,中国古代小说无出其右,正因为如此,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解读空间,而这也正是红楼梦的巨大魅力之一。归纳起来主要有1)通过贾府及其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的描写,表现整个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2)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故事为主线,但它的着眼点并不在爱情,而是以爱情为线索,通过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和一群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表现“情”与“美”是如何被毁灭的。(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结构宏大而精致。从纵的方面来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从横的方面来说,红楼梦中存在着三个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一个是大观园之外的社会、一个是隐约虚幻的神话世界。小说通过爱情主线将三个世界串连在一起,井然有序,丝毫不乱。书中的每个事件都有它的来龙去脉,而且相互贯通,一个事件与一个事件互为因果,互相勾牵,交织成一张巨大密实的网,令红楼梦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如同生活本身那样错综复杂、丰富多彩。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突出的成就。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四百余人,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达数十人,而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探春、晴雯、袭人等,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具有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了中国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第三,红楼梦调动了我国诗词、散文、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诗化的性格和诗化的意境与风格,这又是对以前叙事体小说的一个突破。古代小说中的诗词,往往用于场面、人物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常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红楼梦却将诗词歌赋与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融合一起,达到人境合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整体感、和谐感。第四,红楼梦的语言有极高的造诣。不仅极具个性化,而且简洁文雅,语汇丰富,俗雅得体,准确生动,是一种具有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水平。二、红楼梦与电影、电视剧(一)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史从红楼梦诞生以来的传播历史来看,诸如手写文本、印刷文本、影像文本、电子文本和网络文本等,无论是哪一种传播形态,都有各自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虽然我们还是愿意承认最佳方式还是阅读红楼梦原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信息社会与影像时代的到来,影像已经成为我们生存环境中的文化现实,构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部份。于是,阅读小说文本日益为观看红楼梦影像所替代,对红楼梦进行影像化的二度创作,也就成为大势所趋了。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握好红楼梦这一经典小说文本与现代影视传媒的联姻关系,并成功利用大众传媒的广泛性、通俗性、直观性来有效解决中国古典文化精品的影像转化这个二度创作的难题。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小说的载体是文字语言,它通常采用假定的空间,通过错综的时间顺序来形成它的叙述,并通过时间的演变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空间幻觉;而影视的载体是胶片影像,它通常采用假定的时间,通过空间的调度来形成它的叙述,并通过空间的演进来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时间幻觉。直言之,影视改编的过程是一个从文字平面到形象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联想意象到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因此,作为样式迥异的两种文艺形式,小说与影视之间便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相融合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不同的美学特点、规则和手法。一般说来,小说通过文学语言所表达的内涵,要比相应的改编上银幕的影视丰厚得多、复杂得多。影视融时、空、视、听于一炉,让观众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却又很难完全地把小说所蕴藏的丰厚、复杂的内涵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观众在看电影时直接诉诸于视听感官,而不如读者在读小说时可以反复玩味文学形象并通过自己富有自由度和灵活性的想法去补充完善。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观众对银幕形象的接受也很难“忠实于”读者对原著文学形象的接受,这两种形象的“完全重合”,恐怕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小说改编尤其经典改编向来被视为畏途。但人们还是坚持不懈地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名著进行着诸如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样式的改编,红楼梦的改编已是蔚为大观,有戏曲版、话剧版,也有电影版、电视剧版,而且前后改编已多达数十次。据不完全统计,自1924年迄今为止,若从梅兰芳版黛玉葬花( 上海民新影片公司,1924年拍摄) 正式算起,根据红楼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不少于30部,主要有: 1、1924年,上海民新影片公司拍摄影片黛玉葬花(主演: 梅兰芳),这是红楼梦故事第一次在银幕上出现。2、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拍摄影片红楼梦。(主演:周空空)3、1928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拍摄影片红楼梦。(主演:夏佩珍)4、1936年,上海大华影业公司拍摄影片黛玉葬花。(主演:李雪芳、冯侠魂)5、1939年,上海新华影片公司拍摄影片王熙凤大闹宁国府。6、1943年,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拍摄影片红楼梦。(主演:周璇、王丹凤、袁美云)这是第一部东渡扶桑,被介绍到日本去的中国电影。 7、1948年,上海国泰影业公司拍摄影片红楼残梦。(主演:欧阳莎菲)8、1951年,上海国泰影片公司拍摄影片红楼二尤。9、1951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拍摄影片新红楼梦。10、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越剧版红楼梦。(主演:徐玉兰、王文娟)“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唱词几乎全中国的人都很熟悉。一部戏,便贯穿了一个戏种的历史;一部戏,就几乎容纳一个戏曲的全部精妙。这样的情形,只有红楼梦和演绎它的越剧。11、1962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黄梅戏版红楼梦。(主演:乐蒂、任洁)12、1963年,上海海燕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拍摄影片尤三姐13、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主演:伍卫国、汪明荃)14、1977年,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拍摄影片金玉良缘红楼梦。(主演:林青霞、米雪、张艾嘉)15、1977年,香港寰宇影视公司拍摄影片红楼春上春(主演:张国荣)16、1978年,香港今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新红楼梦。(主演:凌波)17、1987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拍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演:欧阳奋强、陈晓旭等)迄今为止的20多年来,87年版红楼梦在全国范围内共重复播出了700多遍。并掀起了一个红楼梦文化热潮,对红楼梦原著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18、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6部8集系列故事片红楼梦(主演:刘晓庆等)。全长七百三十五分钟,号称中国最长电影巨著。(二)红楼梦改编的片段式(电影)与改编的整体式(电视剧)简介纵观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史,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片断式( 或局部性) 的改编,适合采用电影表现形式,二是进行整体式( 全局性) 的改编,则适合采用电视连续剧这一表现形式。无论对哪一部名著的改编都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著,二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还有对这部经典的新发掘、新认识。前者主要采用原著的精彩片段,后者涉及到整个作品的再创造1、改编的片断式( 或局部性) :有清以来的绝大部分红楼戏, 如黛玉葬花、黛玉焚稿、红楼二尤、千金一笑、晴雯撕扇等等,均可划归片断式改编,其中也包括相关的电影戏曲片。此类片断式改编的特点是截取小说原著中脍炙人口而又富于戏剧性的段落,小处落墨,精雕细琢。尽管这种电影片断式的改编可以换来影片试映时诸多观众的唏嘘甚或眼泪, 但与原著含蓄深厚的悲剧底蕴相比,还是明显流于狭隘、浅俗、直露。2、改编的整体式( 或全局性) :80年代的36集电视连续剧及90年代的6部8集电影红楼梦则是整体式( 或全局性)改编的代表性作品。应当说,整体式( 或全局性) 改编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红楼梦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小说中所叙多是儿女、家庭琐屑之事,且善于虚处传神,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和诗化意境,若“逐节铺陈”极易成为“无梁之屋”。(1)87版36集电视连续剧简介36集电视连续剧的编剧们是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红学界诸家多年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 在忠实于红楼梦原著前80回的精神实质、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的基本原则下进行大胆改编的。虽然毁誉参半,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因为电视剧改编的成败与否,除了“忠实于原著”外,还在于能否自觉地“忠实于电视连续剧特有的审美规律”,具体表现大致有三:其一,人物形象性格突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其二,故事情节有删有减,经典情节必须保留。小说中的经典的“ 意象化情境”,如“宝黛同观西厢记”、“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芍药裀”、“龄官画蔷”、“宝琴立雪”等等,36集电视连续剧都花了大力气精心制作的。其三,剧情结构精心提炼,适度“陌生化”处理。为了满足连续剧在人物刻画、意境升华、故事发展、影像造型、结构完整等各方面的需要, 就需要提炼若干新鲜的情节片断,以更加丰富和完善银幕上各种人物性格和心态的艺术再现。如原书中贾宝玉娶薛宝钗是史太君、王夫人作主,王熙凤使调包计而成,36集电视剧改为奉旨完婚, 突出了封建统治者对宝、黛的迫害和对自由、民主的扼杀。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也留下一些缺憾,如:( 1)太拘泥于原著,影响了“文学语言”向“影视语言”的转换,视觉冲击力遭到很大程度的削弱;( 2) 开掘原著内涵有待于深入,尤未集中组织更丰富多彩的矛盾冲突,整个情节显得平和;( 3) 丢弃后40回而另行改编,对于经典原著改编而言,是需要斟酌的;( 4)诗意情境与电视画面的意境感仍未做足( 这是红楼梦这一诗性文本的需要) 。所有这些不足之处,正是重编重拍红楼梦时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2)89年版6部8集电影片谢铁骊执导的北影厂6部8集红楼梦以大投资、大制作、大气魄首次将全本红楼梦搬上银幕,是我国电影史上的首创,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接近、最能把握原著精神的一次改编”, “展示了原著所特有的高雅、抒情、哲理化的艺术风格”,是忠实于原著程度最高的整体式( 或全局性)改编之一,其成功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生活化。相当时期以来影视界古装片盛行,但普遍存在舞台味、演员表演程式化、刻板化、塑造的人物感情失真等弊端。而谢铁骊将“景物推远,人物拉近”, (即景物包括环境、陈设、服饰、妆饰以及人物的步态等) 尽量与现实拉开距离,避免现代化,使影片具有历史感。而人物的感情真挚饱满,人物交流真实。其二,艺术化。谢铁骊具有对全片的总体艺术把握,深入细致地、多层次地揭示贾府是如何从赫赫扬扬的钟鸣鼎食之家落入衰败的境地。比如元妃省亲虽轰轰烈烈,实际上是回光返照。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礼仪戏,它的内涵是喜中含悲,天伦和礼教的相悖。元春入宫多年,第一次回家见亲人,孤零零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殿里静待;她的祖母却从五更起就率领儿孙们在寒风凛冽中迎候。最后允许接见了,又要举行跪拜典礼。元春撕心裂肺, 连续说出了三个“免” 字。这几个“免”,就是这场戏的核心。其三,民族化。运用世界电影先进的技术、技巧为我国电影民族化服务,从导演构思、摄影构图、营造时代氛围和人物造型各个方面均汲取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中的营养。如国画的意蕴、红楼梦中诗词歌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影片都很注意把握。第二讲:西游记与现代影视一、西游记的原著简介(一)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也和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相似,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才形成的。是为累积型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玄奘归国后,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域风情。而玄奘另两名弟子慧立、彦悰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取经事迹作了夸张的描绘,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此后,随着取经故事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其虚构成分也日渐增多,并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题材。现存西游记的刊本,以明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本为最早,二十卷一百回,不署作者。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吴承恩的著作,有西游记一书,清人吴玉搢、阮葵生等据此推断吴承恩即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后又经鲁迅、胡适的肯定,此说被普遍接受。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年轻时以文名著于乡里,却屡试不中,中年以后才补为岁贡生,授长兴县丞,不久辞归。所著诗文大都亡佚,后人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二)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17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第812回,写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经故事的缘由。第三部分是第13100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众斗妖斩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天竺国灵山,见到了佛祖如来,取得了真经,护送回东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变成了佛。(三)西游记的主旨西游记中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和相应的两个故事结构,相互重叠地构成小说的总框架。第一个母题关系到人性向往自由的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在小说中表现为孙悟空从无法无天、绝对自由的状态到受到约束、皈依佛门正道的过程。不过小说中对孙悟空难以拘束的一面表现得更多些,这可以说作者在感情上对人性向往自由的一面有更大兴趣。第二个母题是所谓“历险记”式的,寓涵着人类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在小说中,它表现为孙悟空、唐僧等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终于修成正果的过程。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在两个故事结构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通过这个神话英雄,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三)西游记的形象塑造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既以现实的人性为基础,又加上作为其原型的各种动物的特征,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从而形成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的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勇于反抗等特点,而他的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则是人们自由幻想的产物;他的机灵好动、淘气捣蛋,又是猴类特征和人性的混合。猪八戒的形象也体现了现实社会真实的人性、人情。吃苦实干,却又贪食贪睡;好色、自私,但又不叛大义;呆头呆脑,但也偶有心计。猪八戒是食色之性的象征,代表了人类的正常欲望,人们从八戒的身上多少会照见自己的影子。这或许是人们在读西游记时能够容忍甚至喜爱猪八戒的深层原因。通过对猪八戒的描绘,使人们感触到晚明人性解放思潮与人欲泛滥时期的即将到来。孙悟空的形象多有理想化成分,猪八戒的形象更具有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真实性,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这种人物形象,是过去的文学中未曾有过的,他的出现,显示出作者对于人性固有弱点的宽容态度,也显示了中国文学中的人物类型进一步向真实、日常和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唐僧形象在精神气质和思想性格方面主要特点:坚定虔诚、执着追求的殉道精神;忠君报国、矢志不渝的儒士情怀;沉迷善缘、不察皂白的迂腐之气。此外,懦弱无能、胆小怕事也是唐僧的一个性格特征。二、西游记影视对原著的移植式、取材式、演义式改编(一)西游记影视对原著的移植式改编移植式改编是一种比较“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在这种方式的改编中,改编者一般着力于以新的艺术形式“再现”这部作品,避免对原著做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动。在西游记的影视改编领域,就有不少影视人使用了“移植”方式,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改编实绩。如央视41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52 集动画连续剧西游记1982 至1987 年,中央电视台用六年的时间精心制作了25 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该剧以“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改编原则,较为典型地彰显出了移植式改编的特征。十年之后,中央电视台又补拍了16 集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续集,基本沿用了25集连续剧西游记的改编原则。这两部合计41 集的西游记,将小说西游记所描写的发生于取经途中的系列故事,较为忠实地“再现”于荧屏之上,获得了专家的广泛认可和观众的普遍好评,至今仍堪称西游记移植式改编的成功典范。此外央视还制作了52 集动画连续剧西游记。也较为忠实地“再现”了小说西游记主线上几乎所有的分支故事,也是对原著的一次完整的“移植”。(二)西游记影视对原著的取材式改编取材式改编是一种不追求在总体框架上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这种改编只从原著中选取局部的故事材料,或者仅仅把原著的故事视为有待加工的“素材”,20 世纪20 年代,就出现了多部“取材”于西游记的影片,影响较大的有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火焰山(木偶片,1958 年) 、猪八戒吃西瓜(剪纸片,1958 年) 、大闹天宫(动画片,1961 1964 年) 、人参果(动画片,1981 年) 、金猴降妖(动画片,1984 1985 年)、 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1960 年)、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孙悟空大闹无底洞(故事片,1983 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真假美猴王(舞台艺术片,1983 年) ,等等。香港邵氏公司20 世纪60 年代摄制的西游记、盘丝洞、铁扇公主、女儿国香港长河影业公司与内地潇湘电影制片厂1991 年联合摄制的西行平妖等“取材”于西游记故事的影片。(三)西游记影视对原著的演义式改编后现代主义的大潮在全球汹涌澎湃,令尚处于前现代的国人望眼欲穿。在影视改编领域,“忠实于原著”的改编理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小说西游记的特殊性不利于“忠实于原著”理念长盛不衰。西游记的原初故事虽然源于唐代高僧玄奘只身赴天竺取经的史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故事和人物都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变体”,除小说西游记之外,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也出现了多种各不相同的取经故事“版本”。 所以,较之于其他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在被改编时,改编者显然拥有更多的选择与再造的自由。对西游记原著的演义式改编也就应运而生。开先河者当推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大话西游。该影片由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和内地西安电影制片厂1994 年联合投资拍摄,由月光宝盒与大圣娶亲(又名仙履奇缘) 两部组成。该片叙述的是与小说西游记几乎全无关系的故事;但是,它借用了“孙悟空”的名字,联系上“取经”的事由,又附会上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并且以与年轻一代的玩世不恭心态相契合的无厘头话语狂轰滥炸,终于使这部对西游记进行漫无边际地“演义”的无厘头影片成了年轻一代心目中的改编片“经典”。影片大话西游之后,对西游记进行“演义”式改编的影视作品蜂拥而出: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西游记后传、 Flash 动画片大话西游后传等等。Flash 动画片大话西游后传(2004年) 可以说是将西游记在故事情节方面改编得最“爆笑”的一次,成了一份地道的精神快餐。从这种意义来说,对西游记进行“演义”式改编的几部影视作品中,影片大话西游等恰恰“契合”了“人与自我、人与心魔”抗争的“意旨”,而某些看似忠实于原小说的影视制作却被有些人指责为仅仅把小说转化成了“形似”原小说的通俗故事,当然这都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之争。 第三讲:与现代影视聊斋志异一、聊斋志异的原著精神与影视改编(一)聊斋志异的原著精神1、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柳泉先生。明崇祯十三年(1640)生于山东淄川县(今山东淄博市)。蒲松龄文思敏捷,少有才名,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政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名藉诸生间”(乾隆淄川县志卷六人物志)。但此后却屡应乡试不中。他19岁成秀才,在科举道路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72岁),方才援例取得了个岁贡生的科名,3年后就与世长辞了。蒲松龄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以外,还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词、赋、戏曲、俚曲,有蒲松龄集传世。2、聊斋志异的创作主旨及其思想内容鬼狐向来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内容,但“鬼狐史”不是单纯的鬼狐故事,而是以鬼狐写人生,以鬼狐寄托块磊愁。块磊愁是忧国忧民之愁,是屈原、司马迁那样上下求索、报国无门之愁。所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谈鬼说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它要求读者透过虚幻的狐鬼世界,去审视现实的社会人生。故事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思想意蕴。鬼狐仅仅是作家构建故事的模式。聊斋志异一书中作者构建故事可分为三种:(1) 人入异域或幻境(2) 幽冥世界的形式化最为明显(3) 鬼、狐、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全书主要的思想内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重要作品有: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如席方平;借历史针砭现实的,如促织;借梦境揭露官吏的,如,梦狼。(2)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重要作品有:揭露考场黑暗,贿赂公行的,如考弊司;揭露考官昏聩,贤愚不辨的,如司文郎;揭露考试荒唐,黜佳进庸的,如贾奉稚;揭示考生心态,神魂颠倒的,如王子安。(3)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著名的有崂山道士、画皮等。(4)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这类作品在聊斋中篇数最多,又非常精彩。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崭新的爱情观。如:婴宁、晚霞、阿宝、香玉连城、瑞云等。(二)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似乎走入了它的春天,各种改编作品纷至沓来,盈人耳目。道德旋律就是八十年代时代性在聊斋志异影视剧中的重要表现。1、86年版72集电视连续剧(青岛电视台、福建电视台)(1)聊斋志异影视改编中道德旋律的表现与特征道德旋律首先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的突出和拔高、对人物关系的改造和提纯上。八十年代聊斋志异影视剧还普遍地对人物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改造,尽力避免一夫两妻乃至一夫多妻现象在影视剧中的出现。道德旋律其次表现在情节与结构的设置上。简而言之,情节即一系列事件的过程,结构即作品之各部分组织成为整体的形式,它们对于叙事性较强的影视剧而言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八十年代聊斋志异影视改编或者以道德劝戒为目的,扬善惩恶,崇真抑伪,或者以启发读者对善恶问题的思考为指向,在道德框架内进行形式上的改革,因而道德旋律可以标志聊斋志异影视改编在八十年代的存在面貌,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德观念在八十年代的表现形式。2、2005年,导演吴锦源、黄伟明、卫翰韬3000万打造名著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曾经多次被搬上电视荧屏,此次编剧选取其中小翠、陆判、画皮、阿宝、小倩、小谢与秋容六个故事,对古老而神秘的神话进行了全新时尚的演绎。故事情节已更趋人性化,并有许多经典情节在剧中精彩展现。聊斋涉及大量灵异内容,需要特技支持。现在的电脑三维制作技术日趋成熟;而制片方更有以大量电脑特技完成仙剑奇侠传的成功经验,再加上3000万的经费投入,势必再创收视新高。 用顶尖的电脑三维制作技术打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 高科技的电脑技术魔术般地创造出一个个神奇的镜头,独特奇异的场景气氛结合种种华丽的神法效果及各种类型的诡异魔怪,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同时绚丽的电脑特技又与细腻动人的感情戏、无厘头的搞笑功夫共冶一炉,打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 二、聊斋志异经典故事的文本解读与影视欣赏(一)阿宝(二)婴宁(三)聂小倩第四讲:张恨水小说与现代影视一、张恨水小说介绍(一)张恨水生平张恨水 ( 1895- 1967) , 安徽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原名张心远, 笔名“恨水”。他是一位小说家、诗人、楹联大家和散文家, 还是一位被文声掩盖了画名的画家。他的著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庞大而珍贵的精神遗产, 同时他也因这些作品无可争辩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作家。(二)张恨水的小说张恨水的诸多成就中, 最为突出的是他的通俗小说, 这些小说有最明显的两个特点: 一是在思想内容上, 以社会为经, 言情为纬, 形成了社会言情小说的模式, 跳出了鸳鸯蝴蝶派一味言情的才子佳人式的窠臼。二是在艺术形式上, 继承并改造传统章回小说, 努力创造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俗中见雅, 雅俗共赏。(三)张恨水通俗小说的思想内容张恨水无疑是一位小说奇才。纵观他五十多年的创作史, 大致可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一、习作期( 五四以前);二、成名期( 五四以后, 代表作如春明外史, 此亦为其成名作) ;三、转变期( 抗战以前, 代表作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啼笑因缘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四、成熟期( 抗战开始以后, 代表作如八十一梦) 。八十一梦无情地鞭鞑那些醉生梦死的贪官污吏,触犯了当时社会上的权势人物,而使张恨水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张氏作品不断被翻印出版, 流行海内外, 其许多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剧: 由张氏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改编的电视剧连续搬上荧屏, 由其长篇小说满江红改编的电视剧红粉世家亦在热播。与这同步, 对张恨水作品及其生平、思想、创作历程等的研究也渐次展开, 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二)张恨水小说的艺术成就张恨水以其小说的数量之多, 读者之众, 影响之广而不愧大家的盛名。他的高明和独到之处首先体现在对传统小说形式章回体的继承与改造上。张恨水深知章回小说既有整体性, 又能独立成章, 有头有尾, 统一协调的优点, 也深知我们民族讲求对称美、和谐美的习性, 他还了解新文学固有的过分欧化的弊病, 所以他特意采用章回体, 特别注重传统形式和民族化的叙述方式的沿用, 而使文学更好地为读者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 张恨水使用章回体亦革去了逞才使气, 随处穿插诗词, 显得重复拖沓的旧套式。他还努力争取叙事方式的头绪清楚, 语言表达的明白晓畅, 非常注重故事的传奇性和戏剧性及必要的喜剧性。其中较突出的一点是他废弃了旧式章回体小说那种半文半白的句法形式, 而积极接受了新文学的白话文, 并在白话文运用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张恨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才通今古, 学贯中西, 特别是有深厚的国学修养。也许因为从小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他推崇传统文化, 思想观念上提倡改良了的新儒学。所谓新儒学, 即是把传统文化中内在的具有活力的因素, 包括经世的、民本的、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与冲击过来的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结合起来, 以中为主、中西合璧。它既不抱残守缺、泥古不化, 也不盲目趋新、崇洋媚外。这种思想使得张恨水成为古近代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本土派的改良者。在中西文化处理上, 他不卑不亢, 不激不随地达成了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交流, 构建了一个以新儒学为核心的文化开放体系。张恨水小说不仅追求娱乐性, 也刻意追求艺术价值。他于1928 年著文指出: 文艺如“天下万物。一结便了, 了无痕迹, 绝非佳品。”是以他的著作, 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各体小说技法的错综, 从中产生丰富的艺术变调。他认真借鉴西洋小说技法, 如注重性格塑造、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运用倒叙、插叙的叙述方法等等。这就能做到通俗而不庸俗, 俗中见雅, 雅俗共赏。张恨水的小说不仅数量惊人, 在质量上大多也是上乘的。张氏小说不仅在小市民层面上有着广泛的读者群, 而且还深深打动着许多高层次的读者, 并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在海外广为流传。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许多著名图书馆, 都数量不少地藏有张氏著作。张恨水经过毕生努力, 使得通俗小说有了自成家数的审美规范和自成系统的创作风格, 其作品的美学特征与市场效应之间达到了辨证的统一。张恨水堪称二十世纪中国通俗文坛的泰山北斗。当前, 随着通俗文学热的延续和张恨水研究的深化, 张恨水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加大。(三)张恨水小说的社会价值首先,在张恨水的作品中表现出“人”的意识的觉醒。五四文学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人”的发现,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酷扼杀。在张恨水的作品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吃人礼教的口号,但却处处体现出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现代观念,为唤醒民众自尊、自立、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本意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次,在政治上,张恨水站在进步阶级的立场,在作品中大胆揭露社会黑暗,表现出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社会观。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并非止步于男女青年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张恨水关心社会,关注事态人生,将社会生活纳入其小说中,使其小说具有“世情小说”的特征。他积极拥护民主,痛恨军阀政府的统治,同时,对工人等被压迫阶级深表同情。他“以国民党接受大员们的种种丑恶行径为题材,写出了五子登科、纸醉金迷等多部中长篇小说” ,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黑暗进行了披露,而且他“对当政的腐败和丑陋民族性的批判都不留情面”。第三,在民族危难之时,张恨水大力提倡抗日救国,激起广大民众反抗侵略者的热情,其作品为宣传抗日救亡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张恨水的小说注重娱乐性,但在国家危难之时,他高举爱国的旗帜,以小说创作为武器,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写了二三十部抗战小说。表扬战斗英雄,谴责逃跑主义” 。二、涅槃与再生电视剧金粉世家改编是技术媒介对原故事存在方式否定后的重铸。对于原著来讲,影视剧编导不是改革者而是革命者。因为他们必须打碎和摒弃故事原有的符号状态,使其以毫不相同的感知方式而面世。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过程,是故事在文字中涅槃和在图像中再生的过程。改编,意味着对两种文明形式的跨越,意味着故事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迁徙,同时也是故事形态从时间向空间的艰难蜕变。这里,文字收回了能够赋予其生命形态的所有优势和特点,故事被其性质特点完全不同的影像媒介重新打造。电视剧与小说讲的虽然是相同的故事,但如何让70年前小说的魅力成为现代荧屏上吸引观众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编者的难度在于要使故事摆脱线性的存在方式,脱开抽象的文字符号对其结构的连缀,使其以具象的感知方式向空间形态生成。受到媒介形式的限制,改编就意味着对原著结构方式和故事情节的打破和否定。(一)电视剧金粉世家对小说叙事结构的改编。张恨水原作金粉世家的叙事结构以“家”为主要线索,有一个贯穿全文的叙事人组织事件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对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生活的描写是全书主旨。“小说以一个豪门弃妇作引子,写出了这个豪门的盛衰。目的在暴露北洋军阀卵翼下的官僚们,如何勾心斗角,如何骄奢淫逸;他们的家庭成员,那一群寄生虫,如何醉生梦死,如何糜烂堕落。”作家通过一个与人物命运不相干的第三者讲叙“金太太小史”进入故事;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矛盾冲突的形成,其前因后果等,都由这位叙事人的“讲述”交待。小说开头部分也是通过叙事人的讲述对全局进行整体性关照。受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 ,金粉世家从楔子入手 ,讲述写作的缘起 ,以便读者对全局形成时间上的定位 ,保留了传统章回小说的痕迹。电视剧金粉世家叙事,把结构中心从原作中对“家”的表现,改编为以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为主。这样,小说通过“转述”才得以实现的结构功能,转交给由主要人物表演和行动完成,发挥了影视叙事让人物直接出场,用“场景”呈现故事的长项。电视剧总体结构虽比小说简洁,但矛盾冲突更为集中,情节发展更为流畅。剧本改编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而且适合电视媒体的特点和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故事的结构线索非常清晰。主干线是金燕西与冷清秋的情感历程。北洋军阀政府总理金铨之子金燕西,偶然邂逅平民女子冷清秋,一见倾心,竭尽手段追求,终于得偿所愿。但由于婚姻生活的琐碎,以及出身不同导致的性格差异太大,婚后二人由相爱到反目,最后劳燕分飞,各奔东西。这是整部电视剧的主故事。次要线索是小怜与柳春江的爱情悲剧。金家丫头小怜与政府高官之子柳春江由一次宴会上偶然相识,二人互相倾心。但柳父坚信婚姻应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出于仕途上的考虑,坚持让儿子迎娶门当户对的林小姐,导致小怜削发为尼、柳春江吐血而死的悲剧,与主线彰显的主题相呼应。全剧之中,还有一条贯穿整个故事的隐含线索,即“一代豪门,金粉世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它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豪门世家由盛极一时到“树倒猢狲散”的过程。正是这一潜在的结构线索,保持和体现了原著的风貌。整部40集的故事,主干线索作为明线贯穿始终,次要线索与其交叉行进。而隐含线索渗透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电视剧采取顺叙结构,故事进展与时间发展同步。编剧刘国权等对叙事结构所作的改变,从总体上既保证了故事的顺利进行,又利于镜头语言的表达,还照顾到观众的欣赏特点。给电视剧的热播奠定了基础。(二)对故事主题的重新确定改编对原著的故事魅力进行重新考察,对时效性较强的主题进行改动。故事主题一般让位于对爱情、友谊、亲情等永恒人性的探讨。金剧的编导把原著的主题改成金家几对青年人的婚姻和爱情故事。但中心话题变成了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不会幸福的陈词老调。并且,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还把原作中丫头小怜与出身显贵的柳春江的爱情结局由美满的婚姻改为一死一出家的悲剧。把原书中对“家”的揭露推到了背景。编剧对原作主题的这种改编,显然是一种倒退。但却同时兼顾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显然是时代因素,其二,影视语言的叙事特点,其三,观众的观影心理。这三方面的因素,在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变动上,都有所表现。第五讲:张爱玲小说与现代影视一、张爱玲小说介绍(一)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张爱玲的小说集叫传奇,而张爱玲的人生经历,爱情选择以及死亡方式,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张爱玲小学就写三角恋爱小说,在同学中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中学时候,就跃跃欲试进行正规的创作。在中学的校刊上,曾经发表散文、书评,还有小说。小说牛,霸王别姬,这两篇作品又完全是五四新文学风格。1939年,张爱玲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但是,因为欧洲地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改入香港大学。1942年,张爱玲回到上海。1943年发表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两炉香立刻在上海文坛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洛阳纸贵,张爱玲一夜之间,成为上海大红大紫的明星作家。紧接着,她又陆续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琉璃瓦封锁等作品。1944年小说集传奇出版,1945年出版散文集流言。1952年张爱玲去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香港办事机构。此后,张爱玲的名字在大陆文坛消失。60年代以后,在台湾和其他华人文化圈中,张爱玲却影响日益扩大,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爱玲的读者。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1973年,张爱玲开始研究红楼梦,后来完成红楼梦魇一书。晚年张爱玲深居简出,一个人过着孤独的生活。1995年在她的公寓中悄然去世,一个星期以后人们才发现她已经死去。(二)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张爱玲有句名言: 悲凉是一种完成, 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苍凉”是张爱玲小说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她直言道:“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 更喜欢苍凉。”因为“苍凉”有“更深长的回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