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的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王莹的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王莹的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王莹的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王莹的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中小学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选题方向学生姓名王莹专业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年级、班级08级心理师范一、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研究目的:第一,考察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一般状况和年级、性别的差异情况。第二,考察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性别的差异情况。第三,考察中小学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教育干预建议。研究意义: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学校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各方面及适应整个学校生活都有重要影响,由于进入中学后学生认知和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师生关系比小学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加上中学阶段面临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教师的态度和过高的期望等等可能间接给学生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建构和谐师生关系,以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为促进学生进入中学后的学业适应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基本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成几个小问题简要说明)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结构的交往模式,是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作为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学校行为。学生在中学阶段良好适应也将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对中学生自信心与自尊感的树立,友好师生对能否良好的适应学校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一般状况和年级、性别的差异情况,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性别的差异情况,中小学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方案:(以下内容都要详细说明)。1 被试本研究选取长银川市两所小学五、六两个年级,两所中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施测,共发放问卷200份。 2 研究方法 2.1文献法文献法主要是广泛、全面地搜集分析理论和已有相关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文献资料的搜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在广泛搜购己经出版的相关图书。二是厂一泛查阅、复印各种相关的报刊资料。三是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2.2问卷调查法师生关系量表该量表是北京师范大学张磊在参考Pianta(1994)问卷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基础上编制的。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编的“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共5个维度包括:学校态度情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适应、常规适应、采用5点计分,共27个项目。度(自我认同、白我满意、白我行动)和综合状况(自我总分,自我批评)3 研究工具3.1 师生关系量表该量表是北京师范大学张磊在参考Pianta(1994)问卷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基础上编制的。该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四个维度: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冲突性是指师生之间在情感或行为上的不和谐不一致,题目如“教师背后议论学生”(具体参见附录师生关系问卷的第4、5、6、7、14、15、16、17、18题)依恋性是指学生非常关注和倾慕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题目如“总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具体参见附录师生关系问卷的第3、9、10、19、21题);亲密性是指学生与教师亲密相处,在态度和行为上能相互接纳,题目如“所有教我的教师我都喜欢”(具体参见附录师生关系问卷的第1、2、11、12题);回避性是指学生在态度或行为上回避与教师的沟通、交往,题目如“不愿与教师接触”(具体参见附录师生关系问卷的第8、13、20、22题)。问卷采用5点记分,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原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因素的总解释率为49.499%。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64、0.66、0.5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3,分半信度为0.82。分数越高,代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越多、依恋性越多、冲突性越多、回避性越多。3.2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编的“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共5个维度包括:学校态度情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适应、常规适应、采用5点计分,共27个项目。度(自我认同、白我满意、白我行动)和综合状况(自我总分,自我批评)各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在0.654一0.906之间,问卷各维度之间相关在0.308一0.647之间,各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明显高于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说明问卷各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较好地反映出要测查的内容。问卷具有较为良好的结构效度。4 研究程序 利用学生自习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施测问卷,主试由自己担任,200份问卷一次完成,小学生平均约需要15分钟,中学生平均约需要10分钟。所有被试的施测工作在3周内完成。数据录入采用SPSS11.5对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一般状况和年级、性别的差异情况,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性别的差异情况,小学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进行分析。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1.1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大多比较关注儿童早期,如幼儿园阶段以及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这些研究主要采用教师报告的形式,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Pianta等在依恋理论和师生互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亲密性、依赖性和冲突性,并据此编制了“师生关系量表”。后来大多数研究都以此为依据探讨幼儿园和学龄期儿童的师生关系,例如:Murray等的研究就发现了师生关系对学生报告的学校喜好性,以及老师对于学生学校喜好性的评分,都有着显著的贡献率1。师生关系的早期研究,关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和交往主体的能动性。对师生关系类型的划分也往往是侧重于教师权威或关怀行为对学生形成的单向影响。如Lippit和white从教师权威的发挥程度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自由放任型,其中民主型是积极的师生关系类型。而弗莱斯曼和哈瑞奇较前者相比在划分类型时加入了关怀因素,按照权威与关怀在师生关系中的不同构成形成了高领导高关怀、高领导低关怀、高关怀低领导、低领导低关怀四种关系类型。此外,Rebecca Pang通过问卷测量将初中生师生关系划分为满意(Satisfaction)、帮助作用(instrumental help)、冲突(Conflict)。21.1.1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学习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Moos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环境包含着诸多因素,而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因素。一些早期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业成就的高低变化均可以从师生关系的视角找到原因。1.1.2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比其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具有直接性。Hyman和snook的研究表明,学生体验到的歧视、拒绝、压制和其他一切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自卑的惩罚行为都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学生会出现诸如神经质、羞怯、退缩、自卑、焦虑情绪、抱怨和极端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持续整个一生,这些消极影响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加严重和持久。1.2 学校适应综述1.2.1适应适应(adaPt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aPtatuS,原意是调整、改变。它作为一个物学命题指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包含两方面涵义:生物的结构大都适合于一的功能。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受到自然选择的进化力量的响,人类复杂的生理、心理机制都是进化选择的结果,进化过程最重要最基本的产物就是适应适应是可遗传可变化发展的特征,它们通过自然选择而存在,并有助于解决进化过程中的生存和生殖问题(Buss&Kenriek,1998)。生态学中的适应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他认为个体发展的社会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系统组成的,即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一种过程,一种动作或活动,有机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也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实质和原因。1.2.2学校适应1.2.2.1学校适应的界定国外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得出了许多有价值可供参考的结论。学校适应是一个多维的广义概念。Ladd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Birch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Corsini Raymond J,1994)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运用技能和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儿童可被描述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 Hamre,2001)认为学校适应良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发展7。1.2.2.2学校适应的指标与测量由于研究的角度、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采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对于应当用哪些指标衡量儿童青少年的学校适应,研究者尚未形成共识。Chen,Rubin(1992)提出衡量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是学业成就和同伴关系:Birch,Ladd(1997)认为学校适应性的指标可以分为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自我指导等方面;Roeser等人将学校适应分为了学业功能和情绪功能上的适应;Gary(1997)等人把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一逃避或喜欢也作为衡量学校适应的指标:Perry和weinstein则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括学业适应、情绪与社会性适应和对课堂行为要求的适应三个方面。学业适应的指标及测量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ntze和ASher(1995)从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和学习声望几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学业适应,他们认为这儿项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许多研究者采用学生学期末的几门主课程的成绩作为学习适应的核心指标。还有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学业成绩作为学业成就的操作性指标更有现实意义。与客观成绩相比,建立在学生关于任课教师对自己课程成绩评价的感知基础上的学业成绩的自我总体概括的方法能获得更为客观的测量(Sandal,1999)。Master等人(1985)用班级戏剧法评价了社会行为,中文版由30个项目组成,包括三个因素:社交一领导行为、攻击一破坏行为、害羞一敏感行为;Hightower等(1986)编制的儿童等级评定量表;Derosier考察了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问题(1990),外显的行为问题有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如:压抑、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等,这些行为又作为情绪适应的指标。总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兴趣或侧重某一类行为、或全面考察各类相关行为。情绪适应主要测量与同伴关系有关的孤独感、社交焦虑等。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业不良的结果变量。是学生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和学业水平的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邹汉,1998)。孤独感的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邹泄(1998)修订了孤独问卷,按孤独感(纯情感体验)、对白己社交能力的评价(积极),对目前同伴关系状况的评价(消极)和对重要关系需要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重新编制了问卷,共计21题。儿童社交焦虑问卷多采用马弘翻译、周宗奎(2002)修订的儿童社交焦虑问卷。问卷包含两大因子,即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共有10个项目在上述两问卷中,被试的孤独分数和焦虑分数越高,表明情绪适应越差,反之,则情绪适应越好。人际适应的指标与测量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土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它们既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指标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学校行为。同伴接纳和友谊是同伴关系中的两个重要层面(邹浅,1998),代表两种不同的经验,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同伴接纳(受欢迎)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项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友谊关系则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两个个体间的情感联系(Bukowski&Hoza,1989)。关于同伴接纳的测量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也略有不同,但基本是采用传统的社会测量法(Moren ,1934)的变式。主要区别是采用同伴评定法或是提名法。同伴评定法是单维法,通常是提供给被试一份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请他们在5点量表上表明自己对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积极和消极提名法又称两维法,通常请被试写出自己在班里最喜欢的三位同学(积极提名)和最不喜欢的三位同学(消极提名)。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个被试所得的提名频次标准化。目前,我国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学校适应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对于师生关系的类型、特点研究大多是依据依恋理论进行的,其采用的测量工具也大多是在Pianta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些研究主要考察了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依恋性、亲密型和回避性关系。有研究(杨阿丽,方晓义等,2007)采用张磊(2003)在参考Pianta(1994)问卷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基础上编制的量表。该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四个维度: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另外,还有一些综合考察性量表,如台湾学者吴武典(1997)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的在校行为子量表,该量表包括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五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应状况越好。袁立新等编写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LifeAdaptationSealeins。ho。1)中小学版,包括集体适应、学业适应、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4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适应情况。1.3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许多研究都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并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师生关系与儿童早期的学校适应(Ladd,Garyw,1997)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早期学校适应显著相关。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的适应结果(如学校喜好、班级参与、学业能力)有关,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消极适应结果有关。在学业表现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Moss,1978)并且能够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Brich,1997),而师生间的冲突与学生的同接受度之间呈显著的负向相关(Ladd,1999),从而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和不融洽。2 国内文献综述2.1 师生关系研究综述随着人们对师生关系认识的加深,学生的主体性及情感等心理因素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中被广泛关注。如姚计海、唐丹,通过研究将青少年师生关系划分为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疏远平淡型三种类型。研究表明,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在人数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数高于矛盾冲突型的人数比例,但低于疏远平淡型的人数比例,表明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中学师生关系的主流类型同时,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了师生关系的四个重要因,,即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2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李春苗等在研究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而刘万伦、沃建中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将中小学师生关系划分为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三种成分。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对于科任老师的关系的主观知觉与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成绩有显著相关。刘志军等研究了初中生主要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学业成绩的关系,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强的预测力,是影响学生社会行为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江光荣则认为儿童跟其老师的关系影响着儿童多方面的学校表现,如紧张的师生关系直接导致儿童的厌学及学业成绩的下降。总之,许多研究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关系,而师生关系中的消极成分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也即有利于学生的学业适应。邹泓等研究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得到结论认为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1.1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获得支持的程度都可以通过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学生感知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业的进一步关注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合理的情感和行为。相反,以冲突性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容易被同伴拒绝和辍学。师生关系的特征也同教师教学策略的效果存在显著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策略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态度、行为倾向、自信水平及责任感的强弱都会对学生体验到的师生关系质量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温和、关爱的态度、积极的反馈及卓越的领导力会对师生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达成与学生的合作,受到学生的认可。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师生关系,而这正是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产生低成果的关键因素。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接近行为和学习动机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学生学习的快乐情绪与努力程度和教师具有帮助、理解等行为的师生关系呈正相关,而与以告诫、不满和严厉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呈负相关。以上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关系通过学生情绪、动机等中介变量对学业成就产生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保持合理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教育者应关注的重要内容。2.1.2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比其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而言更具有直接性。学校适应不良是这一影响的突出表现,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均表明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的学校适应(如喜欢学校、班级参与、高学业能力)具有高相关,而冲突、依赖型的师生关系与消极的学校适应(如学校回避、不参与班级、较差的学业能力)高相关。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品质、经验、态度影响了学生自我概念、情感和认知模式的形成,使其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进而影响学校适应。近几年,我国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尝试从实证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一类型的研究数量还不多,并且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师生关系构成及发展特点,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结合本土特点对师生关系作全面、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因果实证研究应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2.2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2.2.1 适应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界中对适应的解释不尽相同,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的:“适应是来源于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朱贤,1989)。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适应,通常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三是社会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贾波,2001)。进化心理学的适应进化心理学认为所有的有机体包括人都是适应产物,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对不同个体来说,由于适应水平不同,最终会导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倾向于把心理适应看做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是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做出了权威的阐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一种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都良好的状态。”依据生态学观点,心理机能正常或良好指的就是个体心理与其环境能保持正常或良好的适应。这一认识实际上意味着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功能状态,最终要表现为个体的适应状况,而只有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方能体现个体心理康的正常功能或最佳功能。因此,儿童在学校中的学校适应状况被视为儿童发展以及心理健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适应不良在中小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统计,约有20%的小学生有轻度的适应不良,7%一12%的学生有严重的适应不良(王丽芳,1994)。 2.2.2 学校适应的概念陈君(2006)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良好的学校适应表现在能够基本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学会和人进行沟通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格等等;李辉(2006)等人认为学校适应是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本研究采用陈君对学校适应做出的定义,该定义不仅精辟的论述了学校适应的本质,而且对“良好的学校适应”给出了明晰的界定3。国内的学者邹乱(1997)认为学校适应的指标主要是针对学校背景下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方面的适应;刘志军(2004)的研究中,将学校适应分为学业适应和非学业适应。学业适应主要指标为学业成绩,非学业适应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 情绪适应和人际适应上的表现作为衡量学校适应的指标;在李春、杨渝川(2004)的研究中,衡量学校适应的指标为:教师评价的社会能力、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与拒绝、朋友提名次数)和学业成就;战欣等(2006)从学业适应、行为适应、情绪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四个方面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农村青少年的学校适应状况。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针对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关系、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适应(李文道,2003)。在确定学校适应的测量指标前,我们把学生的学校适应分为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两种情况,并考虑其具体表现。适应良好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有较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井且能够土动和别人交往,情绪积极,心情愉快,较少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在学校生活是非常愉快的,对学校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反之,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的体验都是消极的。对他们来说,学校生活是很不愉快的、孤独的。2.2.3 学校适应研究的现状国内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展开。第一、人际互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主要考察家庭教养方式、教师行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第二、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如社交退缩、攻击、欺负等。第三、个体的心理社会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如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等。(余益兵,2006) 2.3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综述由小学升入中学之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小学生大多可能依赖甚至崇拜老师,往往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而上了中学之后,随着认知和身心等方面的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增强,再加上青春期的一些心理情绪变化,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也与小学时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学生对新接触的教师的说教存在逆反心理,可能由于不喜欢某个科目的教师而对此科目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了学业成绩。另外,中学阶段由于要面临升学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较大,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期望要求,教师对待学生的能力归因和教育倾向,教师对学生的喜好和厌恶态度等等,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可能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消极情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的说明了教师期望的作用。王希华等还研究师生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表明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紧张的师生关系直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方怀胜,2003)。3 问题提出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如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师生冲突)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感和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学校环境中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表现出退缩、攻击等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师生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且主要从教师知觉的角度来考察师生关系。比如,Fisher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的个性与教师对师生交往行为的知觉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王耘考察了学生因素对教师知觉的师生关系的影响,发现学生的年级、性别和学业成绩均对师生关系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有研究者认为,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更能体现学生的感受,与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有更密切的关系。学校适应是近50年来心理和教育工作者研究较多的问题之一。学校适应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相关的研究来看一般用学校态度、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和人际适应等指标来衡量。Ladd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校态度(喜欢或逃避)受其学校经历、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学校受过同伴欺负的学生明显讨厌和逃避学校,而拥有较多好朋友且朋友关系良好的学生会比一般学生更加喜欢学校生活;讨厌和逃避学校的儿童也更多的表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