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考题.doc_第1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题.doc_第2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题.doc_第3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题.doc_第4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简称文言或古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2、在先秦时期,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一致。3、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4、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5、六国文字主要写在竹简和繒帛上,合称简帛文字。6、金文同甲骨文相比,形体结构变化不大。7、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字体,也属于古文字的范围。8、汉儒第一次把周礼的“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法。9、许慎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按字形结构,贯彻六书条例,说明训诂,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来编排的字典。(540个部首,9353个字)10、六书: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字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1、一般采用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第。12、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P24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P25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武信是也。P27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P30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P34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P3413、象形:行、贝、瓜、果、齿、羊、吕指事:亦、朱、刃、末、叉、寸、下、本会意:休、取、析、牧、陂、涉、乘、美、莫(P2829)、杲、即、有、甭、歪形声:组、追、徒、桃、考、胡、视、题、期P4314、圣:明达,智慧。从古字形看,甲骨文写作 ,金文作 ,夸张其口,表示广其听闻,以增长知识,从而通达事理。后来儒家把“圣”的概念神秘化,变成了不学而知的含义。15、疑 从人,从口,从牛,从止,从彳。 疑虑。人立于道旁,歪头张口远望,寻找目标,“牛”字于人远望之背面,以示寻牛不见因生疑虑之义。16、形声字来源:同音分化(假借):其箕,从竹其声。 莫暮,从日莫声。 同源分化17、省形:所谓省形,就是由于求简或者结构匀称的要求,而省去了形声字形符的某一部分。如:亭,从高省,丁声。星,从晶省,生声。 省声:所谓省声,就是由于同样目的,而省去了形声字声符的某一部分。如:秋,从禾,(焦)省声。珊,从玉,删省声。融,从鬲(li),蟲(chong)省声。 亦声:所谓亦声,通常叫做会意兼形声。声符一方面表音,同时还兼有表意的功能。如:仲,从人中,中亦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18、戚:兵器大斧是词的本义,悲戚、亲属等是假借义。P4519、古今字:把分化前一字多写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合称古今字。 来源:同源分化:竟境、益溢、反返、奉捧、共供 同音假借:孰熟、莫暮、县悬、其箕、舍捨、辟避 20、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同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异体字形成的几种途径:a.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泪涙、居凥、竝倂 形符不同的:畔泮、歌 、 b.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 声符不同的:桮杯、 啖 形符声符都不同的:暖煖、梦夢21、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探求本义的方法:a.字形分析法 b.多义归纳推断本义 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22、朝:说文:“朝,旦也。”本义,早晨。 晋灵公不君:“盛服将朝。”朝是朝见义。23、保:本义是抚养,抚育。直接引申为安,安定。24、集:群鸟落于树上是“集”的本义。直接引申为一般的停落。25、临近引申: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自然地引申出新义。如:领,本义是脖子。引申出衣领。脚,本义是小腿。引申出“足”义。官,本义是馆舍,引申为官府和官职义。26、条件引申:基础义要借助自然的或社会的某种条件来表达新事物,从而引申出新的词义。如:寺,本义是官署。引申出佛寺义,并在后来取得了独占的地位。龀,本义指儿童换牙。引申出童年义。汉,本义指汉水。引申为汉朝义。27、比喻引申:原词所概括的事物,在形象特征以及性质、功能等方面与所要表达的事物具有某种相似之处,于是就用原词去比喻它,从而引申出新义。如:英,本义是花,以花比喻杰出的人物。斗,本义是带柄的酒器。人们通过比喻的方式,用舀酒器的“斗”去称北斗星,由原词“斗”引申出“北斗”义。弦,本义是弓弦。由原词“弦”引申为“弦月”义。28、词义演变的结果:a.词义扩大。如:秋(春秋 春夏秋冬)、河(黄河 水系)、睡(坐着打瞌睡 一切时候和一切形式的睡眠) b.词义缩小。如:臭(所有气味 秽气)、汤(热水 、开水 菜汤、肉汤 )、子(儿女,不论男女 儿子) c词义的转移。如:羹(带汁的肉 汤)、恨(遗憾 仇恨)、涕(眼泪 鼻涕)29、人不学,不知道。双音节词,知道道理。 响应。双音节词,像回声一样来应和。30、纽: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纽”。在他们看来,声母是音节的枢纽,它可以纽合成音节。后来,人们用“纽”称呼声母的代表字。清末,人们索性把声母称作纽,或称音纽、声纽。31、我国古代从梁顾野王所撰玉篇起就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就是音韵学上的所谓“五音”。32、重唇音现代语音学叫双唇音轻唇音现代语音学叫唇齿音牙音现代语音学叫舌根音喉音现代语音学叫舌根音和零声母、半元音33、清音: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的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浊音: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的分析,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34、人们最早知道用汉字代表声母的是唐代末年的和尚守温,他根据当时的语音情况,首先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唐人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又做了增补和调整,按照韵镜在序文中的标注是: 帮 滂 並 明 非 敷 奉 微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 娘 见 溪 群 疑 精 清 从 心 邪 照 穿 床 审 禅影 晓 匣 喻来 日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应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汉语声母系统。35、36、帮 滂 並 明b p m 非 敷 奉 微f 端 透 定 泥d t n 知 彻 澄 娘zh ch n精 清 从 心 邪z c s j q x 照 穿 床 审 禅zh ch sh见 溪 群 疑j q g k 影 晓 匣 喻 x h来l 日r37、广韵类韵书在编排上,基本上是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按语音中的韵划分大的部类,这就是“韵部”。广韵把韵归并为206个部类(包括声调的不同)38、沈约等人始判汉语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39、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种分类。上、去、入都是仄声。40、直音就是用一个完全与被注字同音的字注音。如:“走音奏”的意思是说,这个“走”字因与“奏”同音。“读若”注音法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注音的方法。41、反切:“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互相拼读,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用反切给字注音大约起自汉代,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反切的基本方法就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互拼读。42、从主要元音角度看这三十部,同一横行的三个韵部主要元音相同;同一竖行相邻的韵部主要元音相近。 上古韵部主要是以诗经用韵为依据的。43、广韵就是广切韵的意思。广韵是按韵编排的韵书。全书共分206韵,计收26194字。是今天能见到的较早的,较完整的古代韵书。广韵虽然成书于宋代,但它反映的是语音系统却是隋唐时期的。44、j、q、x 舌面音牙音 z j g 齿头音 c q k s x h喉音 喉牙音45、教:古孝切。46、与三十六字母相比较,上古声母系统有哪些特点 古无轻唇音。清朝的钱大昕提出来的一条音理。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不存在,在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 古无舌上音。清朝的钱大昕提出来的一条音理。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不存在,在上古读作舌头音“端透定”。 中古娘日二纽上古归泥。这是章炳麟提出的。上古“泥”“日”不分,上古只有泥母。 喻三归匣。中古喻母三等字(于类字)在上古归喉音匣母。 喻四归定。中古喻母四等字(以类字)在上古归舌头音定母。 中古正齿音照穿床审四个声母上古因与之拼读的韵母等次的不同而分为两组,为了称呼上的方便,用庄、初、崇、生等字分别代表照组二等字,用章、昌、船、书分别代表照组三等字,其中庄组声母和精组声母接近,如宗(精母字),与崇、衰(生母字)与簑(心母字)谐音:章组和端组声母接近,如者(章母字)与都(端母字)、它(透母字)与蛇(船母字)谐音。 喉牙声转。47、清朝虚词专著:助字辨略刘淇 经传释词王引之48、在人称代词或名词之后,可以加一表示多数的名词,如:“等”、“属”、“辈”、“曹”、“侪”等,以表示多数,但要注意,这些词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们”。49、者(P246):辅助性代词 语气助词 50:之:助词 指示代词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结构助词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51、但(亶)、特、徒、弟(第)“但(亶)、特、徒、弟(第)”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较小的范围。可语译为“只”、“仅”、“只管”等。如: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王必曰:“三国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52、或、莫“或”字用作无定代词,只作主语。如:或如知尔,则何以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在“或”后出现名词。“者”字词组的,在“或”前出现能愿动词、副词或介宾词组的,不是无定代词,应是动词,表示部分存在,可语译为“有”。如: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莫”字用作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只作主语。表示“没有什么”、“没有某事物”的意思。如: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国人敢言,道路以目。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莫”字后出现“者”字词组的,在“莫”字前出现副词、介宾词组的,“莫”字不是无定代词,应是动词,表示不存在,可语译为“没有”。如: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馀皆莫敢对。二三子何为莫出?“莫”字也用作副词,作状语,表示否定。如: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民独知 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53、虽然、然而、然则虽然:即使,虽然。虽,连词;然,代词。P241然而:然,代词;而,连词。P240然则:然,代词;则,连词。P23954、焉“焉”字用于直陈句句尾,在表示直陈语气中,微有咏叹之情。有的可语译为“呢”,但很多是不能语译的。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焉”字用于直陈句句尾,还有个用法:是指示代词兼语气助词。它可以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也可以指代比较的对象,而同时又具有语气助词的作用。如: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死焉:死在这里。)非曰能之,愿学焉。(学焉:在这方面学习。)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莫强焉:没有哪国比它强盛。)55、耳、尔、而已“耳”、“尔”“而已”用于直陈句句尾,都表示限制语气,即表示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不过如此”的语气。可语译为“罢了”,或保留“而已”,或在谓语前加限制性的状语,有的也难于语译。如: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6、 因为为动 为了 给/替/对57、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古代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