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露营之歌”的考证(段落、文字和标点).doc_第1页
关于“露营之歌”的考证(段落、文字和标点).doc_第2页
关于“露营之歌”的考证(段落、文字和标点).doc_第3页
关于“露营之歌”的考证(段落、文字和标点).doc_第4页
关于“露营之歌”的考证(段落、文字和标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露营之歌的文字和标点的考证王晓兵摘 要本文以“39年油印版”露营为依据,对露营之歌的段落、文字和标点的正误进行了考证,认定“87年考证版”确认订正的24个字和二、三段后半部分颠倒问题的正确性,同时提出还有 4个字需要订正,并提出了标点的订正建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诞生的露营之歌,是东北抗日联军歌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是东北抗日联军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表现的中华民族那种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以及爱憎分明的革命情操,至今依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等佳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因此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难得的瑰宝。但是这首歌词存在许多版本,其中不同之处多达几十个,并且还存在着段落颠倒和标点不一致的问题。究竟应该以哪一版为准?人们莫衷一是。由于其中有的文字的差异,不仅语义不同,个别地方甚至令人费解,从而影响了歌词的文学形象,降低了它的艺术地位。几年前,笔者看到了由中央档案馆翻印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印制革命歌集(第二集)中的露营之歌(当时歌名叫露营,无作者署名,简称“91年翻印版”)。后来,笔者又得到了该歌集油印本的复印件(现由中央档案馆收藏,简称“39年油印版”,见附录一)。笔者还看到了露营之歌的合作者之一抗联老战士于天放遗留的露营之歌手抄件(简称“于天放手稿”,见附录二)。通过对露营之歌“39年油印版”复印件文字的辨认,以及对1946年以来国内发行的多种版本的比较和考证,并征求了部分原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和有关人员的意见,笔者得出了对露营之歌(以下简称露歌)的文字和标点的考证结论。具体考证结论意见如下。一、 关于段落的认定在抗战胜利后露歌的多种印刷版式中,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存在互相颠倒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冯仲云主持以“兆麟纪念委员会”名义于1946年3月20日在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张寿籛)将军(非卖品)中刊登的露营之歌为代表的版本(简称“46年纪念版”)。其中第二段后半部分为:“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 山河变,片刻息烽烟。”第三段的后半部分为:“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当然,“46年纪念版”中有个别文字与之不同,在后面的文中将具体说明。)另一种是以东北烈士纪念馆1959年编印的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中收录的露营之歌(简称“59年诗选版”)为代表的版本。其中,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后半部分正好与“46年纪念版”相反。“59年诗选版”第二段的后半部分为“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黑暗一扫完”。第三段的后半部分为“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片刻息烽烟”。这两种版本的段落,哪一种是原版呢?据笔者考证:“59年诗选版”露营之歌的第二、三段后半部分反映了原版的真貌。根据和理由如下:第一, 1939年7月7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编印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收录的露营歌(即露营之歌的原歌名)就是这样的结构(翻印件见中央档案馆和东北三省档案馆1991年联合编印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5 册第147-157页)。这是最主要的历史文献证据。第二, 于天放同志的手稿也是这样写的。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于天放生是露营之歌的合作者之一,1960年左右他亲笔书写的露营之歌手稿(该手稿现由其亲属收藏),也是一份有力实物证据。第三, 原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研究人员郭兆庆同志在1958年前后采访了许多东北抗日联军的老同志,特别是他采访了1946年主持发布露营之歌的冯仲云同志。郭兆庆根据冯仲云的意见对“46年纪念版”露歌的段落和文字进行的订正是有充分理由和依据的(见东北烈士纪念馆编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延边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的前言,1959年9月第一次印刷)。第四, 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编辑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中的露歌,也是这样编辑的(见李敏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第20页)。据李敏同志回忆:1938年夏,为了突破敌人对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的围剿,李兆麟将军领导的北满抗联部队的西征开始了,当时西征部队从松花江下游地区出发,通过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向小兴安岭西麓穆棱、海伦地区进发。因此、露营之歌第二段中的“踏破兴安万重山”、“突封锁,破重围”的诗句,如实的放映了当时的军事生活。李敏同志说:如果把“踏破兴安万重山”这段歌词移到第三段的化,就不符和当时的历史了。上述四个资料,不仅是我们鉴定段落的依据,也是鉴定露歌文字的重要依据。二、 关于错别字的确认和订正半个多世纪以来,刊登露歌的书籍和刊物多达几十种。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版本的露歌其文字是不同的。“39年油印本”露歌的出现,使是我们见到了露歌的本来面目,也为我们鉴别露歌各种版本的错误提供了依据。笔者根据“39年油印版”露营之歌,对这些文字错误,具体说明如下:(一) “46年纪念版”中的错误“46年纪念版”是东北光复后人们看到的露营之歌的第一个铅印版。由于建国以后的大多数版本中的错误均出自这一版,所以笔者重点叙述这一版的文字错误。与39年油印版比较,“46年纪念版”露营之歌共有14处26个字的不同:1 “46年纪念版”为“锐意那(哪)怕松江晚浪生”,“39年版”为“锐志那(哪)怕松江晚浪生”。(当时“那”与“哪”通用,这里不列为错误)2 “46年纪念版”为“起来哟(yo)!果敢冲锋”,“39年版”为“起来呀(ya)!果敢冲锋”。“46年纪念版”为“足溃(kui)汗滴气喘难”,“39年版”为“足渍(zi)汗滴气喘难3 “46年纪念版”为“热忱踏破兴安万丛(cng )山”,“39年版”为“热忱踏破兴安万重(chng)山”。前者显然是错别字。4 “46年纪念版”为“奋斗呀(ya)!重任在肩”,“39年版”为“奋斗呵( a )!重任在肩”。(作为叹词,“啊”与“呵”通用)5 “46年纪念版”为“野(y)火熊熊”,“39年版”为“夜(y)火晶莹”。(“野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是最令人不解的一句,1946年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中把露歌的这句改为“野火晶莹”之后,此句就更令人费解了。因为“野火”何谓“晶莹”呢?)6 “46年纪念版”为“草枯金风疾(j)”,“39年版”为“草枯金风急(j)”。7 “46年纪念版”为“霜沾火不燃”,“39年版”为“霜晨火不燃”。(“霜粘”一句的意思是“霜沾在木柴上了,火篝熄灭了”;而“霜晨”指秋天下霜的早晨,描写天气的寒冷,此句的意思是“秋霜的早晨,篝火熄灭了”。笔者以为,后者即有文采又有诗意,而后者则过于直白了)8 “46年纪念版”为“兄弟们”,“39年版”为“弟兄们”。9 “46年纪念版”为“镜波(b)瀑泉,唤起午梦酣”,“39年版”为“镜泊(b)瀑泉唤起午梦酣”。(前者多一个“,”)10 “46年纪念版”为“万里息烽烟”,“39年版”为“片刻息烽烟”。11 “46年纪念版”为“朔风怒吼(h u)”,“39年版”为“朔风怒号(ho)”。12 “46年纪念版”为“精诚奋斗横扫嫩江原”,“39年版”为“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13 “46年纪念版”为“伟志兮!何能消灭(mi)”,“39年版”为“伟志兮,何能消减(jin)”。(繁体字的“灭”与“减”为象形字,可能是造成失误的原因。此段为“安(an)韵”,此处为韵脚,前者不押韵,而后者符合韵律要求)14 “46年纪念版”为“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39年版”为“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上述错误中,有3个字是本文首次公布的:一是“奋斗啊()”中的“啊”;二是“夜火晶莹”中的“夜”字;三是“朔风怒号”中的“号”字。(二) 其他版本中曾经出现过的主要错误除了上述这些错字外,在许多印刷品中也出现过许多其他错字。笔者仅列举今几年在报刊和书籍中出现的常见错误,供读者鉴别:1 把“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中的“松江”错写成“淞江”(这里的“松江”系指“松花江”,而“淞江”却不知是所指哪一条江?),把“晚浪生”错写成“晚浪升”。2 把“浓荫蔽天,野花弥漫”中的“浓荫”误写成“浓阴”,把“野花”误写为“野雾”。(“浓荫”指森林茂密,原句描写的是“原始森林”和“野花”的自然景观,而“浓阴”却指的是阴云,二者语意截然不同。此外,花有“野花”、“家花”之分,而“雾”有“野雾”之说吗?)3 在“烟火冲空起”中,把“冲空起”误写成“行空起”。(繁体字“冲”与“行”字为像形字)4 在“奋斗啊!重任在肩”中,把“呵”误写成“吧”或“呀”。5 在“黑暗一扫完”中的“完(wn)”错写成“光(gung)”(此段为“安(an)韵”,此处为韵脚,前者符合韵律要求,而后者不押韵)。6 在“荒田遍野”中把“荒田”错写为“荒原”(此句的意思为“荒芜的田地遍布原野(到处皆是)”,而后者为病句:“荒原”即为“荒芜的原野”,再加上“遍野”有画蛇添足之感)。7 在“夜火晶莹”中,错写成“野火熊熊”(“46年纪念版”的“野火晶莹”一句,确实令人费解,“野火”何谓“晶莹”呢?于是乎有的编辑根据自己的理解则改为“野火熊熊”了。笔者认为:这样修改后,与下句“敌垒频惊马不前”就解释不清了)。8 在“敌垒频惊马不前”中,把“惊”误为“警”。此句的意思是“行军中,常常遇到敌人修建的堡垒和作战工事,这些堡垒惊频频出现,惊吓得战马不敢贸然前进”,“惊”字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警”字是“警告”的意思,显然不如前者。9 在“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中,把“唤起”误写成“唤醒”;把“午梦”误写为“舞梦”或“午睡”,把“午梦酣”(hn)写成“午梦酐”(gn)或者“午梦甜”(tin);10 在“振长缨”中,把“振”错写成“震”。11 在“征马踟蹰”中,把“踟蹰(chch)”(欲进不能,行进困难)写成“踯(zh)蹰(ch)”或“踯躅(zhzh)”(来回走,徘徊不进)。12 在“冷气侵人夜难眠”中,把“冷气”误写为“冷风”。13 在“壮士们”中,错写为“战士们”。14 在“夺回我河山”一句中,把“河山”误写成“江山”。上述二十多个错误均来自2000年以来国内一些报刊和书籍。其中,出现最多的错误是:把“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中的“唤起”错写为“唤醒”;把“夜火晶莹”中的“晶莹”错写成“熊熊”;把“荒田遍野”错误写成“荒原遍野”。这些错误的出现,不仅影响了露营之歌的文学鉴赏价值,而且影响了它在的文学历史上地位和作者的名誉。有的大学中文系教授就评价过露营之歌“存在语句不通和字词令人费解的问题,而且多处不合韵律,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素质和艺术水平”。笔者认为,对于错版的露营之歌,教授的话是对的;而对于目前发现的这首正版的露营之歌,是否需要教授们重新给予客观和中肯的评价呢?因此,那些曾经刊登过错版露营之歌的刊物,实在有必要重新刊登正版的露营之歌,以恢复其真实的原来的面貌。三、 关于标点问题第一, 对“87年调查版”标点的订正。露歌的标点符号应以“39年油印版版”的订正为好。露歌的“46年纪念版”的标点符号是很不规范的,每段只采用了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其他均用“,”(逗号)。以后的各种版本的标点,编者均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标定,没有文字依据。“87年考证版”与“39年油印版”的订正版比较,存在如下不同:1. 每段的第一句(如第一段的第一句“铁岭绝岩,林木丛生”)之后,“87年考证版”为“,”(逗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2. 每段的第四句(如第一段的第四句“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之后,“87年考证版”为“!”(感叹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3. 每段的第五句(如第二段的第五句“奋斗啊!重任在肩)有两个标点:第一个标点“87年考证版”为“,”(逗号),而“39年油印版”为“!”(感叹号);第二个标点“87年考证版”为“!”(感叹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4. 每段的最后一句(如第一段的末句“光华万丈涌”)之后,“87年考证版”为“!”(感叹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以上每段的五个标点,应以“39年油印版”的订正本为准。此外,露营之歌的文字和标点新订正版见附录五。(此外,笔者通过对露营之歌的乐谱落花调的乐句研究,也可得出支持“39年油印版”的订正本标点规律的结论。本文从略)1946年3月9日,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在哈尔滨市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了。1946年3月20日,“兆麟纪念委员会”印刷了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张寿籛)将军印刷品,这是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公布署名为“李兆麟将军遗作”的露歌(简称“46年纪念版”)。过去人们一直没有发现露歌的印刷版本,因此只能把1946年的露歌作为是“第一版”和考证露歌的“标准版”。“39年油印版”的发现使我们改变了这一观点。鉴于“39年油印版”是目前我们发现的露歌的最早的版本,对此可以得出如下看法:1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编印的革命歌集(第二集)(油印本)收录的露歌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印刷版本。作为中央档案馆的馆藏,该油印本的真实性应该不容质疑。2 在调查中同时还发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1938年7月7日编印的革命歌集(第一集)中没有露歌,而1939年7月7日编印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才有了露歌。可以推断:露歌的四段歌词创作的最后完成时间应是在1938年7月至1939年7月之间。3 据许多抗联老同志介绍:露歌是在1938年间,在李兆麟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北满部队西征过程中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创作的。它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北满部队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露营生活。其中,第四段完成于1938年底到1939年初。上述发现印证了这个观点。同时也可得出:“39年油印版”是目前我们发现的与露歌创作完成时间最接近的一个版本,因此可以作为考证和评价其文字正误的基本版本。4 李兆麟将军(当时叫张寿籛)是露营之歌创作的组织者和作者之一。1937年7月到1939年4月,李兆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直接领导东北抗联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的工作。因此可以认定:东北抗联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编印的革命歌集(第二集)收录的露歌是在李兆麟领导下编印的。甚至可以推断:“39年油印版”露歌,李兆麟应该是看过的。5 从解放以来刊发的露歌的各种版本与“39年油印版”比较来看,越是后刊登的越有接近于“39年油印版”文字的趋势。其中,以1959年9月东北烈士纪念馆编辑的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收录的露歌,与“39年油印版”最为接近,仅有5个字不同;中共黑龙江省党史委“87年调查版”仅有4字不同;而“于天放手抄稿”仅有3字不同。从而印证了“39年油印版”的真实性。6 综观“39年油印版”露歌的文字,可以发现其用词准确,语义清晰,标点统一,比其他版本的文字表达均略高一筹。例如,“46年纪念版”的“野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一句,在语义的关联上令人费解:“野火”何谓“晶莹”呢?而“39年油印版”为“夜火晶莹”(指夜间灯火闪烁),则语义清晰,比喻恰当。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定:露歌“39年油印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版本,并且是在李兆麟直接领导下编辑和印刷的,所以它可以作为考证露歌的原始依据。四、 对“39年油印版”露营之歌的订正“39年油印版”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1991年国家档案馆在翻印时进行了订正(见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5册第147-157 页)。笔者发现:其中有6处订正是正确的,有3处订正是错误的,还有3处标点的订正值得商榷。具体情况如下:(一)6处正确的订正“39年油印版”存在6处明显的错误:1 第一段中“锐志那(n)怕松江晚浪生”一句的“那”字,订正为“锐志哪(n)怕松江晚浪生”。“那”为通假字,当时“那”与“哪”字通用,而现在二者是有区别的,不仅语义不同,声调也不同。2 第一段中“逐日寇复东北”一句,明显漏掉一个“,”(逗号),补正为“逐日寇,复东北”。3 第三段中“镜泊暴(bo)泉唤起午梦酣”一句的“暴”字明显有误,订正为“镜泊瀑(p)泉唤起午梦酣”。(“暴”为通假字和多音字,如在“暴尸原野”中的发音为“p”)4 第四段中“冷气侵人夜难眠”一句后面的“,”(逗号),“39年翻印版”订正为“。”(句号)。5 第四段“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一句中,明显漏掉两个“,”(逗号),补正为“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以上2个字和遗漏的4个标点属于明显的错误,所以责任编辑有责任和义务予以订正。(二)“91年翻印版”3处修订是错误的与“39年油印版”对照,笔者发现:“91年翻印版”有2个汉字和1个标点的翻印是错误的。1 第二段“足溃汗滴气难喘”中的“溃”(ku)字,“91年翻印版”误认为是“渍”(z)字。笔者通过将油印版复印件(笔者未能看到原件)放大,发现该字的左上角两横之间有明显的一竖(见附录三图1),并且折笔的形状十分清晰。笔者认定此字应该是“溃”字。由于“渍”与“溃”是象形字,容易混淆,加之油印版该字右上角两横之间是开口的,所以造成了“91年翻印版”的失误。从语义上分析,“足溃”是“脚溃烂”的意思,而“足渍”则令人费解。笔者采访了会唱露歌的东北抗联老战士,他们一致认定:此处应该是“足溃”,而不是“足渍”。“于天放手稿”也印证了这一点。2 第三段的结尾处“片刻息烽烟”之后,笔者认为:“39年油印版”为“。”(句号),但“91年翻印版”却印成“,”(逗号)。笔者分析:由于“39年油印版”此处的句号(“.”)下还有一个小黑点,这可能是导致误认为是“,”(逗号)的原因。笔者认为:即使如此,这种错误也应该予以订正,因为此句是第三段的结束句,理应为句号。3 第四段第五句的“伟志兮,何能消减”中的“减”字,“91年翻印版”印成“灭”字。笔者通过将“39年油印版”复印件局部放大后辨认,该字的中心处右下部分是“口”字,而不是“火”字。所以该字应为“减”字(见附录三图2)。从歌词格律上分析,此处为韵脚,“减”字押韵(“an”韵),而“灭”字不押韵。另外,“于天放手抄稿”、“87年调查版”和健在的部分东北抗联老战士也认定此处为“消减”字,而不是“消灭”。由于“灭”字的繁体字“ ”与“减”字形相似,这可能是导致“91年翻印版”编辑产生错误的原因。 以上2个文字的错误,是因为油印本的字迹不清所致。但是第三段结尾处标点的错误,却是可以订正过来的。(三)“91年翻印版”对3个标点的订正值得商榷中央档案馆“91年翻印版”有3个标点的订正,值得商榷。1第一段第二句“林木丛生”之后,“39年油印版”原为“。”(句号),而“91年翻印版”却改为“,”(逗号)。2第二段中第十句“重任在肩”之后,“39年油印版”原为“。”(句号),但“91年翻印版”也改为“,”(逗号)。3第四段第二句“大雪飞扬”之后,“39年油印版”原为“。”(句号),“91年翻印版”却改为“,”(逗号)。露歌的四段歌词,每段的第二句和第十句,“39年油印版”的标点是不统一的:其中,有2句使用“,”(逗号),有2句使用“。”(句号),包括一处使用“!”。“91年翻印版”把他们统一为“,”(逗号),但有一处的“!”未变。而笔者的意见恰恰相反:每段这两句的标点应统一为“。”(句号)为宜。另外,填写古曲落花调的许多歌词的标点,也印证了笔者的观点。五、 对“87年考证版”露营之歌的评价鉴于露营之歌存在多种不同的印刷版本,1987年中共黑龙江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组成的调查组,对露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证,并发表了一个露歌的考证版(简称为“87年考证版”)。该版基本肯定了东北烈士纪念馆提出的“59年诗选版”,只是修改了一个字,即把第四段中的“何能消灭”改为“何能消减”。由于这次调查考证仅仅是通过向老同志调查,采取口实笔录的取证方法,当时露歌的油印版尚未发现,因此一些同志对其结论仍持不同意见。露歌“39年油印版”的出现,为露歌的考证工作提供了确凿的实证依据。第一, 确认了二、三段后半部分颠倒的问题露歌的第二、三段后半部分,在解放后的多种版式中存在两种颠倒的形式。一种是以“46年纪念版”为代表的,其中第二段后半部分为:“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万里息烽烟。”第三段的后半部分为:“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黑暗一扫完。”另一种是以东北烈士纪念馆1959年出版的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简称“59年诗选版”)收录的露营之歌为代表的,其中第二、三段正好与之相反:第二段的后半部分为“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黑暗一扫完”,第三段的后半部分为“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片刻息烽烟”。这两种版本究竟哪个正确呢?“39年油印版”的出现,印证了:“59年诗选版”是正确的。同时,“于天放手稿”的二、三段也与“39年油印版”相一致。第二, “87年考证版”正确订正了24个字。15 “46年纪念版”为“锐意那怕松江晚浪生”,“87年考证版”为“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与“39年油印版”的订正版一致。据有的抗联老战士回忆:此句起草时原为“正气哪怕松江晚浪生”,李兆麟将“正气”改为“锐志”。这种说法与“39年油印版”是一致的。16 “46年纪念版”为“起来哟(yo)!果敢冲锋”,“87年考证版”为“起来呀(ya)!果敢冲锋”,与“39年油印版”一致。17 “46年纪念版”为“热忱踏破兴安万丛(cng )山”,“87年考证版”为“热忱踏破兴安万重(chng)山”,与“39年油印版”一致。显然,“万丛山”的“丛”字是错误的,而“万重山”是正确的。18 “46年纪念版”为“野火熊熊”,“87年考证版”为“野火晶莹”。其中“晶莹”一词与“39年油印版”一致。19 “46年纪念版”为“草枯金风疾(j)”,“87年考证版”为“草枯金风急(j)”,与“39年油印版”一致。20 “46年纪念版”为“霜沾(zhn)火不燃”,“87年考证”为“霜晨(chn)火不燃”,与“39年油印版”一致。21 “46年纪念版”为“兄弟们”,“87年考证版”为“弟兄们”,与“39年油印版”一致。22 “46年纪念版”为“镜波(b)瀑泉,唤起午梦酣”,“87年考证版”为“镜泊(b)瀑泉唤醒午梦酣”。其中“泊”字的订正与“,”的删除与“39年油印版”一致。23 “46年纪念版”为“万里息烽烟”,“87年考证版”为“片刻息烽烟”,与“39年油印版”一致。24 “46年纪念版”为“精诚奋斗(du)横扫嫩江原”,“87年考证版”为“精诚奋发(f)横扫嫩江原”,与“39年油印版”一致。25 “46年纪念版”为“伟志兮,何能消灭”,“87年考证版”为“伟志兮,何能消减”,与“39年油印版”一致。此字也得到“于天放手抄稿”的印证。26 “46年纪念版”为“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87年考证版”为“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与“39年油印版”一致。第三, “87年考证版”有4个字需要订正。1 第二段第四句许多版本均为“奋斗呀(y),重任在肩”,“87年考证版”也是如此。而“39年油印版”为“奋斗呵(),重任在肩”。作为叹词“呵()”与“啊()” 现在通用。所以此句应以“奋斗啊”为准。同时,“于天放手抄稿”此处也为“奋斗啊()”,与“39年油印版”一致。笔者认为:对于这首四段歌词,“39年油印版”采用了四个不同的叹词(“起来呀”、“奋斗啊”、“携手吧”、“伟志兮”),这是一般歌词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果第一段用了“呀”字,第二段仍然用“呀”字,则显得重复。因此,此句采用“啊”字比较合理。2 第三段第二句“87年调查版”采用“野(y)火晶莹”,而“39年油印版”为“夜(y)火晶莹”。“于天放手抄稿”也为“夜火”,可见“夜”字是正确的。笔者认为:“野火晶莹”是令人费解的:“野火”怎么能是“晶莹”的呢?因此有的版本就擅自改为“野火熊熊”了。而“夜火晶莹”系指夜间远处微弱的“灯火”或“篝火”在闪烁发亮,这样的比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3 第三段第四句“87年考证版”为“镜泊瀑泉唤醒午梦酣”,而“39年油印版”为“唤起午梦酣”。“于天放手抄稿”也为“唤起”。笔者认为:“唤醒”和“唤起”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指用把人从睡梦中“唤醒”;后者是指“镜泊瀑泉”的涛声催人入睡,使人进入梦乡。与下一句夸张的语言“山河变,片刻息烽烟”联系起来看,“唤起”比“唤醒”更有韵味。因此“唤起”是正确的。4 第四段第一句“87年考证版为“朔风怒吼(hu)”,而“39年油印版”为“朔风怒号(ho)”。“于天放手抄稿”也为“朔风怒号”,因此这里用“号”字是正确的。笔者认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可见“朔风怒号”是有出处的。以上四个字,均为“近似音”或“同音”字,因此在传唱时容易混淆。这可能是造成“87年考证版”与“39年油印版”不同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以“39年油印版”为准。第四, 对“87年调查版”标点的订正。露歌的标点符号应以“39年油印版版”的订正为好。露歌的“46年纪念版”的标点符号是很不规范的,每段只采用了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其他均用“,”(逗号)。以后的各种版本的标点,编者均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标定,没有文字依据。“87年考证版”与“39年油印版”的订正版比较,存在如下不同:1. 每段的第一句(如第一段的第一句“铁岭绝岩,林木丛生”)之后,“87年考证版”为“,”(逗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2. 每段的第四句(如第一段的第四句“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之后,“87年考证版”为“!”(感叹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3. 每段的第五句(如第二段的第五句“奋斗啊!重任在肩)有两个标点:第一个标点“87年考证版”为“,”(逗号),而“39年油印版”为“!”(感叹号);第二个标点“87年考证版”为“!”(感叹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4. 每段的最后一句(如第一段的末句“光华万丈涌”)之后,“87年考证版”为“!”(感叹号),而“39年油印版”为“。”(句号)。以上每段的五个标点,应以“39年油印版”的订正本为准。此外,露营之歌的文字和标点新订正版见附录五。(此外,笔者通过对露营之歌的乐谱落花调的乐句研究,也可得出支持“39年油印版”的订正本标点规律的结论。本文从略)四、结论以上笔者对露歌文字和标点的考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 露营之歌“39年油印版”的公布将结束历史上认为露营之歌没有文字考证依据的现状,并为后人评价露营之歌提供了依据。二、 本文以“39年油印版”为依据,对中央档案馆“91年翻印版”进行了评价,肯定了“91年翻印版”正确的订正意见,同时指出了“91年翻印版”的错误。这是本文的研究成果之一。三、 本文以“39年油印版”为依据,指出了露营之歌“87年考证版”的正确地订正了24个字,同时还存在4个字的错误。这也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四、 本文以“39年油印版”为依据,指出了露营之歌“87年考证版”的19处标点符号的错误。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成果之一。笔者郑重建议:今后对露营之歌的宣传应以“39年油印版”的校订本文字为准(见附录四),而本文对露营之歌“39年油印版”的标点提出订正建议,仅供参考。露营之歌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抗日战歌,是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在戎马倥偬之中写成的。一位华侨曾这样赞誉说:“能写出这样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爱国诗篇的人,一定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 恢复露营之歌的本来面目,也就恢复了它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使人们相信:东北抗联将士们确实是一群能文能武的抗日英雄和历史人物。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目的。以上对露营之歌的文字和标点的考证,欢迎批评指正。(本文的撰写得到抗联老战士李敏、王明贵以及于天放之子于绍华、于绍雄的支持,以及刘志勇、李玉、李维政等同志的帮助,党史研究人员金宇钟、常好礼、郭肇庆、赵俊清、张德成等同志在本文的撰写提出过中肯的建议,特别是得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教授的指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 联系电话(2003年12月9日 第10次修改稿) 文献资料 “39年翻印版”为1939年7月7日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编印的革命歌集(第二集)收录的露营。见1991年中央档案馆和东北三省档案馆联合翻印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5册第147-157 页。 “39年油印版”见革命歌集(第二集)油印本(中央档案馆收藏)。 “46年纪念版”见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张寿籛)将军,兆麟纪念委员会,1946年3月20日(非卖品),第2页。 “46年苦斗版”见冯仲云主持编辑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 “59年诗抄版”:见萧三主编革命烈士诗抄,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79-181页, 1959年4月北京第一版。 “59年诗选版”见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东北烈士纪念馆编,辽宁、吉林、黑龙江、延边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1959年9月第一次印刷,第6-8 页。 “87年考证版”见龙江党史1987年第6期第11页。另有中共黑龙江省党史工作委员会“关于露营之歌几个问题的考证”。 “于天放手稿”见于天放1960年书写的手稿复印件。附录一 露营之歌“39年油印版”附录二 露营之歌“39年油印版”(局部放大)图1 关于“溃”字图2 关于“减”字附录三 露营之歌“46年纪念版”附录四 露营之歌“于天放手抄稿”附录五 露营之歌“87年考证版” 附录六 露营之歌“校订版” 一 二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同志们! 战士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起来呀!果敢冲锋! 奋斗啊!重任在肩。逐日寇,复东北, 突封锁,破重围,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四荒田遍野,白露横天。(,)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弟兄们! 壮士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携手吧!共赴国难。(,) 伟志兮,何能消减。(,)振长缨,缚强奴, 全民族,各阶级,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注:1 根据“39年油印版”,“91年翻印版”需要订正的2个字:“溃”(渍)、“减”(灭);“87年调查版”需要订正的4个字:“啊”(呀)、“夜”(野)、“起”(醒)、“号”(吼);“46年纪念版”需要订正26个字和段落颠倒的错误。(括号内为错字)2 括号内的4个逗号为“39年油印版”标点符号,括号外的4个句号为笔者的订正建议。附录七对露营之歌“39年油印版”标点的订正建议的说明笔者对露营之歌“39年油印版”的标点提出两点建议,需要订正4个标点:1每段第二句后面的标点统一为“。”(句号)“39年油印版”每段第二句的标点是不一致的。第一段第二句“林木丛生”后面的标点为“。”(句号),第四段第二句“大雪飞扬”后面的标点也是“。”(句号)。但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第二句“野花弥漫”和“白露横天”后面的标点却为“,”(逗号)。笔者建议:每段第二句后统一为“。”(句号)为宜。2每段第十句后面的标点也应统一为“。”(句号)。“39年油印版”每段第十句后面的标点也不一致。第一段的“果敢冲锋”后为“!”(感叹号),第二段的“重任在肩”后为“。”(句号)。但是,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共赴国难”和“何能消减”后却为“,”(逗号)。笔者建议:每段第十句后也统一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