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docx_第1页
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docx_第2页
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docx_第3页
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docx_第4页
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用目的论理论来审视严复的译著社会通诠,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即,一个合格的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限制性因素的干扰,才能使译文具有相当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达到译著语言的“达旨”和译著思想的“达旨”的目的;不朽的译著,往往是一个优秀的译者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外域进步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结果。关键词:能动性;目的论;翻译方法;翻译对象1序言翻译活动源于人类的交流。从圣经中对通天塔的描述,到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再到当今的国际交流活动,都离不开翻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个国家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而这又与一国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密不可分,这都是通过翻译活动实现的。在严复的翻译生涯中,译著社会通诠为其翻译技巧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一个代表译本,可是很少有学者去注意。今天,从目的论( Skopos theory)角度来审视严复的翻译,有助于我们理解严复及其翻译思想。2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其主要框架是翻译目的论。该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有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HolzManttari) 。该理论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如“对等”或“等值”等理论发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译文的预期功能与为实现此目的而采取的特定的翻译方法,而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或译文应该如何完美。目的论认为,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2 是翻译中应遵循的最高法则,即翻译行为的目的可以决定翻译过程中的行为;翻译的结果决定着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译者“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因此,给德国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3 3社会通诠的文体与严复的翻译目的社会通诠的原著为英国人甄克斯( EdwardJenks)写的A Short History of Politics, 1900年在伦敦出版,很受欢迎,曾再版7 次。甄克斯一生都在研究法学,先后在多所知名大学任教,在法学方面的研究颇丰。该书的中文译本有三个,即“广学会”1903年出版的政史撮要,严复翻译、1904年出版的社会通诠和河南安阳人张金鉴翻译、1934年出版的政治简史。三个版本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那么,严复社会通诠一书的翻译目的何在?严复留学回来后,在研究西方著作的过程中,尤其是将西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之后,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甲午战争使这位学贯中西的学问家受到了极大震撼,他开始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政论文,走上维新救国之路,创办了国闻报, 1897年出版了译著天演论。百日维新期间,他还受到了光绪皇帝的召见。内忧外患,严复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保种生存问题。1899年在给张元济的信中,严复表达了翻译格致治平相关论( Physics and Politics) 的想法。该书的副标题为关于自然选择与遗传原理应用于政治社会的思考( Though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Inheritance” to Political Society) 。该书中的“新理”,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原理。但是,该书“缺乏必要的史实”。5这时,一本完全从史实角度论国家和社会进化、据以往之迹推国家之未来的小册子A Short History of Politics于1900年出版了,于是严复决定改译此书。在严复译著研究一书中,作者俞政认为,社会通诠的译者序中,道明了严复译此书的目的,即,一是严复认为甄克斯总结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意义;二是该书可以启发国人对中西历史进行比较,发现差别,借助此书帮国人认清国情,借助西学阐明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严复曾在致曹典球信中说:“足下取而读之,则吾国所以不进,如视诸掌矣。”8严复选译社会通诠一书,是对晚清现实政治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4社会通诠的翻译方法与翻译对象严复提出了“译事”标准:“信、达、雅”,至今未有一家之说超越它。从天演论译例言的“信达而外,求其尔雅”看,其主次关系是很清楚的。所谓“尔雅”,就是要讲究“修辞”,要有“文”(文采) ,以期“行远”(流传) ,而不是简单的“雅言”的说法。在社会通诠一书中,严复将人类社会归纳为五个特点,划分为三种社会形式。这三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必须遵循的三大阶段。严复进而分析指出了阻碍社会进化乃至引起腐败的重要原因,涉及社会诸多方面。这样一部原著的翻译,文体上,严复采用了“汉以前字法句法”。另外,对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间的转换,严复将之与中国社会的不断互动紧密联系起来。在原著的内容、形式和语言各方面,严复都进行了部分改译,以与当时中国的现实和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相结合,更加适合当时士大夫的口味。严肃的学术著作,其对象不是一般人或学童,所以,严复认为,译文应该追求文体雅正,先秦文体更利于表达文雅的句法。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中国的古文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其表现力远胜近世利俗文字。使用古文体,更能发挥其所长,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意思。王佐良先生说:“原来他寄望于官僚和上层知识分子阶层,想引起这些人来看他的译本的兴趣,因此必须投其所好,写出典雅的古文来。汉以前字法句法是他的推销术,其目的在打动他心目中特定的读者。”“但他认识到这些书对于那些仍在中古的梦乡里酣睡的人是多么难以下咽的苦药,因此它在上面涂了糖衣,这糖衣就是士大夫所心折的汉以前的古雅文体。雅,乃是严复的招徕术。” 9 况且,“白话文在当时的发展历经坎坷,尚未登大雅之堂。在这种情况下,严复该用哪种语言来翻译他的政治、哲学和社科著作呢?” 11 当时文坛,作为桐城派义法之一的“雅洁”,从康熙年间到“五四运动”,占据文心前后二百多年。为弥补古文上的不足,严复曾经特意向吴汝纶求学,后来,吴氏也对严复炉火纯青的古文感到惊异不已。另外,一直做官的严复能逃脱它的牢笼吗?当时,最能影响社会风气和潮流的读书人,是士大夫阶层。必须首先让士大夫阶层能够接受这一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术翻译的地位,最终达到传播文明思想给民众的目的。所以,严复主张的“求其尔雅”,是当时形势的必然要求。严复于1914年翻译的中国教育论,采用的就是报章文体,在当时即为通俗文字。相隔10年,形势已截然不同,无须再依靠士大夫们了。5社会通诠的“达旨”与严复的译法一般说来,衡量译作的标准只能是原作,即译文对原文的“信”的程度。接受者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如果用读者的反应来检验译文的话,有两个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其一是译者无法知道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否一致。其二是译文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个性特点、欣赏趣味等差别很大,因而对同一译文的理解和感受绝对不会一致。另外,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其转换实际上受意义的制约。“要想把这浸透着特定文化的语言,反映出这种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全部形式,使得其内涵和联理统统要由另一民族的语言来表述,那是断然办不到的事” 12 。退一步说,单纯从语言学上看,文学翻译中的音韵、语言形式、文体、修辞风格、思想感情、形象、联想等各方面,一般的翻译方法,如“对等”、“等值”、“等效”等也都不可能达到。在翻译方法上,严复主要采用了改译的方法。严复集的主编在整理编辑社会通诠正文的按语时,加了“原书说”字样。显然,在他看来,凡是出现在社会通诠正文中的文字,都应该或等同于甄克斯“原书”的内容。可是,如果我们将之与于原著进行对照,我们会发现,这些内容是原著中所没有的 13 。全书共10余万字,除去严复加的按语和注释之外,正文部分为8. 6万字,而在这8. 6万字中,就有1. 9万余字是严复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增加出来的 14 。严复的翻译方法,开创了“达旨”的译法。该译法为自由的译法,被他自己也认为是“取便发挥,实非正法”的译法。例如, 严复将原著书名中的“ashort history”译为“通诠”,很有用意。严复主张,应将翻译与学术研究、阐释及政治批评相结合。在天演论的译例言和原富的译事例言中,分别提到:“今遇原文所论,与他书有异同者,辄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资参考”和“(原作者)发前人所未发者。其于是书,多所注释匡订。今录其善者附译之,以为后案。不佞间杂取他家之说,参合己见,以相发明。取与好学深思者,备扬榷讨论之资云尔。” 15 在正文中有选择地翻译,删减、改译,加上自己的按语和注释,加以发挥,甚至改变人称,改换举例,形成自己特定的风格。事实上,自从人类有翻译活动以来,这种方法国内外一直有译者在使用。严复的翻译,其认真和严肃远过于一般译者。“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他还说,“不佞译文,亦字字由戥子称出。”在给张元济的信中,严复说:“鄙人入于译书一道然每逢义理精深、文句奥衍,辄徘徊踟蹰,有急与之搏、力不敢暇之概。然而亦太自苦矣! ”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谈到翻译某些艰深的“名义”时,“常须沿流讨源,取西字最古初之义而思之,又当广搜一切引申之意,而后回观中文,考其相类,则往往有得,且一合而不易离。”在谈到某些文字的简奥之处时,严复写道:“译文取之九幽之中,襮之白日之下,窃自谓得未曾有。” 16 为什么严复的译著不多,近的比不上林纾,远的比不上隋唐的大师呢? 第一,严复对译事甚为慎重,所以比不上林舒“耳受手追,生已笔止”的“翻译”速度。第二,隋唐译经,规模宏大,主译以外,襄助孔多。严复单枪匹马,加之职务在身,作辍不恒,已然难能可贵。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严复采用桐城古文和经史中的精炼语言,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两种不同体系的转换,达到了令读者“忘其为译”的地步。吴汝纶称赞严译语言,感慨道:“德惠书,虽刘先主之得荆州,不足为此喻比。”所以,要认识严复的译著,首先要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艺术创造美,文学也创造美,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 17 6结论严复译著,共约200万字,他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见康有为与张之洞书和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虽然“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之谦的法句经序中都已出现,但将这三个字按照翻译的内在规律和关系进行组合并将其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是其“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的结果,因此,严复为第一”。 18 语言运用上,严复认为,第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原著的“精理微言”,译本确实不太适宜采用“利俗”的文字。第二,严复有其特定的读者对象,即清末的士大夫和官僚,因此,行文必须采用这类读者所心折的古雅文体。“唯其古雅, 反而易达” 19 。文坛历来也有“春花、夏雨、秋月夜;唐诗、宋词、汉文章”之说,译文的古体形式,将其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主观上是为其翻译的目的服务的。严复译著社会通诠与同时期的另两部译著群学肄言和群己权界论,为其翻译水平之最高阶段。严复将译者的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原著对译者的限制得以最小化,达到了译著文学审美上的“整体氛围” 20 。总之,功能派目的论也好,“信达雅”也好,都要求译者将原文与译文的目的和功能较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本雅名(Walter Benjamin)所说的原著的“生命”( life) ,经过译者的翻译可以在译著中得到“再生”( afterlife) 21 ,使译文具有相当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奈达(Eugene A. Nida )曾指出:“没有两种语言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不同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因此也就没有完全确切的翻译。翻译的整体效果应与原文接近,但在细节上可不必完全一致。” 22 从严复译著社会通诠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合格的译者,是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减少限制性因素的干扰。从梁启超的“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23 说看,严复正是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进步的思想相结合,有选择性、有目的地去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从“没有唯一正确的翻译理论,只有正确地为信、达、雅定位,才能推动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地前进。” 24 很可以看出,严复早已在用自己并未树立大旗的“目的论”指导其翻译。我国的翻译理论并不落后于西方,“似可不必妄自菲薄”。 25 我们应该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译论,汲取国外译论的优点,为推动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译学建设而努力。参考文献: 1 2 3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5 14 王宪明. 语言、翻译与政治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 15 16 18 19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 王. 严复集(三) A . 严复与张元济书C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525. 8 俞政. 严复译著研究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246. 9 王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