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2015-11-07 21:23:37评论(1) 育儿0 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 洪巧俊 “土来做,火来烧,一吹滴滴叫”小时候,看过捏泥人的人,知道来的是天津人。后来看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泥人张,才知道捏泥人也是一种艺术。冯骥才是这样描写泥人张的,“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排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冯骥才先生写得十分传奇,说泥人张右手端杯饮酒,眼睛也瞅着桌上的菜,左手摆弄着泥团,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泥人被他捏绝了,与对面喝酒的海张五一模一样。传奇的“泥人张”我没见过,但神奇的“泥塑吴”却亲眼见到。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 一 “泥塑吴”在广东潮州市浮洋镇的大吴村。大吴村西面的大片田土是捏泥优质土,粘性佳,无沙砾,色彩为米黄色,是“造人”的好材料。“大吴泥塑”,本地人叫“大吴翁仔”(应为“大吴安仔”,当年台湾学者由沙溪镇人带到大吴村了解泥塑,沙溪人的口音,将“安”读成“翁”,后来台湾出了一本大吴泥塑的书,因此才有“翁仔”之说)。潮州有句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安仔”,其意是赞银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赞潮州大吴村的“土安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大吴泥塑以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为主,形象生动逼真,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年),距今0多年。这个被评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的大吴村,就在潮汕公路旁,离厦深铁路潮汕站3公里,且连接线与潮汕公路的相交点就在村前。在这个相交点几百米远的地方有几家做泥塑的,父亲做、儿子做、孙子也做大吴泥塑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大吴泥塑工艺程序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贴塑”最能体现大吴泥塑的特色,因为捏制泥人时,每一个部分,包括衣服冠履,都是“贴”上去的。贴塑主要以脸谱、贺丁喜童、戏剧典故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以捏、塑、雕、贴、刻、彩为主。天津的泥人张比较写实,而惠山的泥人有点夸张,而潮州的大泥泥塑既写实,也夸张,加上自己的贴塑特色,显然就有另一番风味,这风味就是潮味。在潮汕的不少地方,至今还活跃着潮州铁枝木偶戏团,这种木偶戏是乡间节日的一种娱乐项目。潮州铁枝木偶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表演技艺和优美的音乐唱腔三大特点,而受到国际木偶界的瞩目和欧洲观众赞扬,被誉为“中国乡土艺术之瑰宝”。铁枝木偶因剧目、唱腔与当地潮剧相同,其表演也有戏曲的特点,故也称之为“微型潮剧”。然而就是这个被誉为“中国乡土艺术之瑰宝”潮州铁枝木偶,却与大吴泥塑有割不断的渊源,因为他们用来表演的木偶头像就是来自大吴的泥塑脸谱。据了解,清朝末年,潮州纸影戏在形式上从影现发展成为形现,戏圆身木偶取代了白竹纸影,而且民间纸影班林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吴泥塑生产发展。现在,大吴的泥塑脸谱品种繁多,仅戏剧脸谱就有120多种。 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二要说大吴泥塑,那就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吴光让。吴光让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吴村,泥塑技艺在这个家族延续了770多年,比宋清两个朝代的时间还要长,而他是第23代传人。吴光让的工作室,摆放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吴先生向我讲述了做泥塑的曲折经历。他说,“文革”那时,不允许做传统泥塑,只能做伟人、革命英雄、样板戏这样的雕塑。因为传统的东西都是戏剧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些都是资产阶级、腐朽封建思想,必须受到批判。为了不让大吴泥塑失传,他的父亲吴来树就在晚上偷偷地教他传统泥塑技法。做一件泥塑是分开做,今天做头,明天做手,不做整件作品,怕别人发现了而挨批挨斗。由于民间工艺被视作封建迷信的象征,当时整个村庄风声鹤唳,人们不再做泥塑,甚至砸掉作品、销毁制作材料,好像要与这700多年的传统工艺势不两立、一刀两断。夜深人静,昏暗的煤油灯下,吴光让偷偷地做着泥塑,但这样还是有风险,一旦被人发现,就得挨批斗。为了生存,也为了传承,就得动脑筋,练手艺。由于泥塑不能做,只能做现代的雕塑,做人物工农兵、做英雄伟人。吴光让觉得做雕塑同样可以提高自己技艺,就钻研雕塑。吴光让做的雕塑材料全是瓷泥,在做的过程中重在一个“塑”字。艺术是相通的,在创作雕塑作品的时候,也可运用一些泥塑上的技艺,使雕塑人物更加活灵活现。他说,那时白天做雕塑可全心身地投入,可到了晚上做泥塑还是提心吊胆,只要有人敲门,就得赶紧藏起来,生怕被别人知道。他至今也不会忘记,父亲吴来树就因为做了那些传统的泥塑而被批斗,挂牌子、戴高帽。而20来岁的吴光让,也因为跟父亲学了泥塑,也成了批斗的对象。家传的技艺,只能在夜里偷偷摸摸、断断续续地学,所以吴光让整整学了近十年。那种日子的辛酸与煎熬,只有饱尝者才能感受到。吴光让说,那时,晚上做泥塑到半夜,肚子饿了想烧点水,柴火都没有,如果不是不让这种传统技艺失传,早就放弃了。因为那泥塑没法卖,不能养家糊口,做泥塑的家里越做越穷。同龄人大都转行做木工、泥工、裁缝,这些手艺人比较吃香。所以,在我这一辈人中,做泥塑的没几个。人们最担心的是做泥塑挣不了钱,可能连老婆都娶不上。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三 说到娶老婆,当年村里流传他父亲吴来树“捏三夜安仔娶房媳妇”的故事。说的是,吴来树利用三个晚上赶工捏出来的泥塑,卖出去赚的钱就存够老婆本了。吴光让说,“我父亲的泥塑技艺,是从我爷爷和叔父那里学来的。”父亲十几岁时,爷爷卧病在床,只能靠口传教导捏塑方法,后来父亲跟在叔父身边学习,由于父亲聪颖过人,加上十分勤奋,才学了四个月捏泥塑的技艺就与叔父不相上下。这是一个冬天,叔父看着专心致志做泥塑的吴来树说:“来树,你做安仔和叔叔已不分上下了,你应该去另立门户。”吴来树对叔叔说:“我还想多跟叔叔学一段时间。”“不,你应该尽早自立门户养家糊口,碰到问题可以与我探讨。”就这样吴来树被叔父“逼迫”开了家泥塑店,便开始捏泥塑赚钱。20多岁的吴来树,靠着一双巧手捏了无数栩栩如生的泥塑,在大吴村颇有名气。“当时父亲捏的泥塑很好卖,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我父亲捏一个泥塑可以换两担米,那是了不起的事。”捏一个泥塑可以换两担米,当然这泥塑是一件佳作,但说明做泥塑不但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赚钱。能赚钱的手艺,村里的年轻就愿意学,“你看看人家来树,捏几个泥塑的钱,就能娶一个聪明能干,又漂亮的姑娘做老婆。”吴来树成了村里的标杆性人物,成了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据吴光让说,这个时候大吴泥塑处于兴盛期,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这个,90%以上的都在从事与泥塑有关的工作。有的做一些“贴塑”;有的人做脸谱,就是潮州木偶头那些;有的做像这些叫“纱灯头”的。“纱灯头”我们这里还有人能做。还没失传,不过也差不多了。“大斧批”就已经失传了。解放前还有“文寸”,是小的,早已失传了。现在已经看不到那些历史的作品了。不过现在我凭记忆,尝试做了一套大斧批出来。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四从考古资料可以发现,华夏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如女娲抟土选人,这个神话传说应是中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泥塑“艺术”了。淮南子览冥训载:“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次为人。”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早已演变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虽然我们考究大吴泥塑的历史有多少年,但有记载的就有770多年的历史。有意思的是在女娲文化中,很多内容与生活中的礼俗、习俗有联系。比如女娲文化中的人生礼俗,就与吴光让大师创作的潮州人人生礼俗有的相似。史料记载,大吴泥塑是清朝乾隆至清末最为鼎盛,1000余人口的大吴村就有泥塑艺人400多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说:大吴“这段时间(1736至1911)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那时,还涌现一批遐迩闻名的“字号”,如福合、利合、祥合、财合、荣记、金记、财记、喜记、胜记、秀记等40多家。如今这些有名的老字号,也只有两家。大吴的泥塑作坊不仅引来四面八方的商人到此采购,而且他们还在浮洋镇开设一条“安仔街”,“安仔街”的俗名至今犹存。据华语广播报道,台湾吉特利美术馆至今仍珍藏着这些字号的300余件泥塑代表作。有专家说,这些泥塑其艺术成就不亚于天津泥人或佛山石湾。名艺人塑造了名艺品,名艺品又催生了代代名艺人。吴光让大师说,大吴泥塑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清末吴潘强,之后最有名的就是他的父亲吴来树。流传吴潘强的民间传说不少,比如吴潘强捏总兵像、吴潘强捏“双咬鹅”、吴潘强鸟笼挂师爷头我比较喜欢的民间传说是捏“双咬鹅”和“鸟笼挂师爷头”,前面是说明吴潘强自小聪明伶俐,练得一手好手艺,说他手里拿着一团泥巴,一会儿捏成老人,小孩,一会儿捏成猪鸡狗。说他眼力好,手指头灵,捏的东西没十分象也有八成象。那是吴潘强十岁那年的一天,小潘强被父亲揍,坐在门槛上哭。这时,门口两只大鹅,突然“嗄嗄”大叫,相斗起来。吴潘强一见,便止住哭,两只眼睛看得直勾勾的,又把手中的泥团捏起来。小指头捏呀捏呀,片刻间就捏出了两只泥鹅,你咬我的头,我咬你的颈,死死扭在一起,跟门口那一对打架的真鹅简直是一模一样!而吴潘强鸟笼挂师爷头这个民间传说,不仅讲了吴潘强捏泥塑的功夫了得,而且对他的人品、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师爷是知府“身边的人”、“高参”,吴潘强敢和他较量,斗智斗勇,这说明吴潘强不畏强权。这个民间传说是这样写的:潮州府有个师爷,听说吴潘强捏泥翁仔捏谁像谁,就请他来为自己捏头像,价钱讲定为二十个龙银。那天,吴潘强带了一坨泥巴,来到师爷府上,坐在炕床上边与他喝茶聊天,一边把手藏在茶几下捏泥巴。茶过三巡,吴潘强已把一个头像放到师爷面前。师爷想,才喝三盅茶功夫,你一个臭泥匠就赚了二十个龙银,这钱也太容易赚了,不行!师爷拿过泥像说:“捏得不怎么像我,这钱不能给你!”吴潘强说:“既然不像,就不要它。”他拿起头像,扬长而去。 第二天,潮州城可热闹啦,都说师爷的头挂在城门上面的鸟笼里,成千上万的人在城门脚下观看,师爷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便叫人把吴潘强找来,气势汹汹地说:“吴潘强,我要告官,告你戏弄我!”吴潘强说:“你不是说那个头像捏得不像你吗?既然不像你,怎能说我戏弄师爷?我捏的头像,爱挂哪里就挂哪里,与你何干?”师爷听了自觉没理,赶快说:“像我,像我!正是我的头像,快把它取下来!”吴潘强说:“既然像你,工钱就得如数付给。”师爷为了取回头像,只好二十个龙银照给。民间传说中,最能体现吴潘强艺术的是讲他捏豆渣猴:“原来八仙泉上,各蹲着一只豆渣猴,维妙维肖,豆渣发了霉密密麻麻地细如猴毛,风一吹,那两只猴俨然是活的一般,众人啧啧叫好。大家正要动手把它们抬出去,吴潘强进来了,喊了声:慢!只见他从衣袋里掏出几包色粉,用毛笔套蘸着,放在嘴边轻轻一吹,猴毛立即染上颜色,猴子更加逼真了,吴潘强又嵌上龙眼核作猴眼珠,看样子豆渣猴简直要跳走了。”吴潘强当然是大吴泥塑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从这些传说中就可以看出他捏泥塑的技艺是如何精湛和了不得。吴光让也给我讲起了他父亲吴来树的泥塑故事。那是1940年的庙会,吴来树做了一套别出心裁的游神,让人叹为观止。整套作品栩栩如生,供品花样迭出,人物出神入化,尤其是前面开路的老爷那就更神了,手上拿的油灯却是亮的,观者左看右看,那灯怎么会亮?油从哪些里放进去的,人们围观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人走了一拨,又来了一群,连那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说,从没见过这么神的泥塑。原来吴来树把油罐巧妙地藏在老爷的肚子里,灯绳从肚中延伸到手臂,再从手臂中穿过,直到那巴掌中的灯里。 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 六为表现潮州丰富多彩的礼俗,吴光让从2008年3月开始,到2010年底创作出了迄今最大型泥塑潮州人一生礼俗。潮州具有2000年的历史,这里有古桥、古刹、古井、古牌坊当然还保存了许多“古”的礼俗。成年礼至今还在延续,潮州的成年礼叫出花园,孩子在15岁这年的七夕举行。据载“生子虑难养者,辄请禄神到家供养,侯此子十六(俗多十五岁)请道士以纸为园,设列盆花,令此子做其中,道士扮花公花母为之宣诵,即毕,谴出,焚园,谓之出花园,乃罢禄神之祀。”以前讲究的人家要采十二种不同的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花水浴,让芬芳洗净身上的孩子气。洗完之后,扎上母亲亲手缝的新肚兜,肚兜里压着十二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双红皮木屐。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上述的繁琐礼节已较为少见,但祭拜“公婆”这一仪式,至今仍然少不了(用薯粉圆、糕以及三牲来答谢“公婆”)。因为“公婆”是小孩的看护神,当小孩步入成年时,“公婆”也就尽了职了,因此要答谢他们多年来的辛苦,也教育了孩子要孝顺老人。自此之后,“出花园”的孩子要以大人相待,破例让他坐到席上的主位,象征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吴光让说,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到最后瞑目而逝,人生的诸多礼俗一直贯穿在生命的过程中。在这个生命过程中,人们必须经过催生、开腥、满月、四月、周岁、入学、成人(出花园)、结婚、祝寿、丧葬等礼俗,尤其是“出花园”和祝寿礼,别致而隆重。婚礼,在潮州有一个重要环节叫“捣奔缸”(潮音,“奔缸”指装洗米水的缸):新娘由家婆和青娘母带着到自家奔缸边,用秤杆捣奔缸,青娘母则念:“奔缸捣浮浮,饲猪大过牛”,以示新娘进门后六畜兴旺、生活美好。每一个礼俗都有它的不同意义。潮州人一生礼俗系列泥塑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出花园”,通过泥塑场景,再现了潮州地区古老的成人礼仪式,把动态的风俗以固态的艺术在一瞬间凝聚,古老的技艺和风俗的有机融合,绽放出灿烂之花。吴光让谈起出花园创作时说,“出花园”是潮州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也是长辈对孩子一种期望,这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表示孩子从此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进入了成年,要有担当,懂得生活,真正踏上人生之路。2012年,出花园获第七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艺术品金奖;2013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50年来,由于吴光让承祖辈古风,醉心于大吴传统泥塑艺术的研究创作,从而让泥塑技艺传统纯正,又深含潮汕民间艺术神韵。作品人物文身生动传神,衣带流畅飘逸,深具民间戏剧的韵律美感和浓郁的潮州乡土气息。他创作的王茂生进酒薛仁贵回窑陈三端水饮水思源赵五娘寻夫八宝追夫陈三五娘-下聘荔镜记-陈三上楼等作品,都是取材于潮剧。潮剧又叫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南国奇葩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吴光让从潮剧中取材,既是传统的,又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曾有人说,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这也是吴光让接连不断获得大奖的一个重要之因。他以潮剧创作的搜楼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评选中获金奖,赵五娘寻夫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饮水思源荣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陈三五娘-下聘荣获“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金奖,荔镜记-陈三上楼荣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吴光让在潮剧中寻找题材,在当地民俗、民间传说、传统文化中寻找题材。潮州人一生礼俗是当地民俗,而创作的喜门环取宝取材潮汕民间故事。 传说刘百万之女刘玉枝逆父命,被其父许配给四壁萧然、一贫如洗的李唔直。一日,李唔直捅水鸡时,发现水鸡洞里有一陶瓮金银珠宝,但他并不贪心,只取一点银子过日子,其余照原样封存。回家后,梦见土地公公说此宝物乃是喜门环大人的,乃牢牢记住。刘玉枝产下一子,尚未取名,一日,婴儿啼哭不休,李唔直抱儿弄门环响,其儿就止住哭声笑起来,刘玉枝说不如将儿取名喜门环,李唔直一听大喜,急忙跑到水鸡洞,将宝物全部拿回家里。就是通过这个民间传说,吴光让创作了泥塑喜门环取宝,人物栩栩如生,生动活泼。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吴光让根据二十四孝创作了泥塑涌泉跃鲤、行佣供母等,涌泉跃鲤有三个人物,配件一个,人物高度约25厘米。说故事是姜诗夫妻孝顺感动上天,每天院中喷出母亲爱吃的鲤鱼,使夫妻免受每日到六七里远的江中抓鱼之苦。而行佣供母以江革背着母亲逃难的情景,表现子对母的孝顺之情。野性文化在吴光让这位农民手中演绎着神奇,他的作品传神诙谐,古朴大方。比如和谐有喝工夫茶的两个男人,旁边还有一个在吹火的调皮男孩;有为丈夫挑刺的农妇那些人物中有传神的单眼皮,微微上吊的丹凤眼,或眉目顾盼,或秋波暗转,或镇定自若,或怒目横视,总之一个个神态各异的泥人组成了一幅乡村风情图。这些作品写实者细腻、逼真、呼之欲出,形象生动逼真;夸张者神情毕肖、体态回旋,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体现了民众的心态和审美观,虽是草根艺术,但雅俗共赏,是优秀的艺术品和收藏品。吴光让说,大吴泥塑在历史上之享有很高的价值地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贴塑这门独特技艺唯大吴特有。“贴塑”是大吴泥塑的最大特点,它浓缩了整个大吴泥塑的艺术精华。在吴光让的工作室,他向我们演示了一番,他拿了一个要塑的戏剧人物给我们看,他指着人物中的身子说:“塑制主身姿态,包括四肢,其次根据人物角色,单独塑其衣袍、帽子、头像、手掌,再把它贴上主身,所以作品从整体上看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贴塑”是大吴泥塑的看家本领,要求艺人不但要有非常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要有恒心,因为贴塑工艺在讲究技巧的同时,还十分耗时。除了贴塑外,大吴泥塑在“着色”上也十分讲究的。艺人一般根据泥偶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为泥塑着上恰当的色彩,其中开眉点睛技术难度非常大,需要艺人从力度和速度、技法各个方面去把握。大吴泥塑的着色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不仅展现了它制作工艺的精湛,还凸现了艺人的独具匠心。 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七跟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大吴泥塑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沧桑,过去村民人人会捏泥,家家户户有作坊的状况也已不复存在,泥塑传统制作工艺渐渐被冷落。从衰落中升起,又从升起中衰落,几多沧桑的大吴泥塑,鼎盛也好,萧条也罢,艺术却都是永恒的。那是十多年前,我陪同中山大学民俗专家、博士生导师叶春生教授来到大吴村,在路上,叶教授担心看不到大吴泥塑,因为他曾经向潮州的朋友打听过大吴泥塑的状况,朋友对他说,那玩艺儿现在没人玩,当今是市场经济,赚不了钱的东西都会被淘汰。“这个可不能淘汰,需要传承,这是传统工艺,是宝。”叶春生对朋友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这种不赚钱,又苦又累,还要耐得住寂寞的活儿,的确没有多少人愿干,更何况要养家糊口。愿意干的人,除非他有一种理想和追求,甘于清贫。叶春生教授对我说,这么大的大吴村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他不相信大吴泥会失传,这个2500多人的大吴村,就真的没有人会玩泥塑?他要来大吴村探个究竟,看看还有没有做大吴泥塑的。我们坐车来到大吴村,在村头,我们下车了,叶教授迫不及待地向村民打听有没有做大吴泥塑的,村民说,可能没有,谁还做那玩艺。我跟着叶教授向村中走去,逐门挨户地问还有没有做泥塑的,当我们问到一村干部时,村干部告诉我们好像还有一二家,于是村干部带我们去看大吴泥塑。这是一家很普通的房子,当我们走进去,叶教授看到了那用玻璃罩中的大吴泥塑,叶教授问站在身边的汉子:“这是你做的?”汉子笑着说:“我做的。”“什么时间做的?”“半年前,没有什么人买,所以做几个玩玩。”叶教授左看看,右瞧瞧,像孩子似的拍手说:“好,没有失传,还有人玩泥塑!”这个坚守的汉子就是吴光让。 于是吴光让与这位专家谈起了困惑,谈起了大吴泥塑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说:“在我手上还不会失传,可下一代就可能失传了,两个儿子都不愿玩这东西。” 那时吴光让感到很困惑,两个儿子不想再坚持学泥塑,而是想出去打工,做泥塑真的没有出路。叶教授望着吴光让说:“这是非物质遗产,是国家的宝贝,一定不能失传,失传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历史的罪人。”叶春生认为,困境是暂时性的,当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古语有云,“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的最佳时代到了。陶醉在泥土之间,遨游在艺术之中。吴光让为大吴泥塑传承下去,他坚守着这项艺术的同时,却也在坚守着清贫的日子。吴光让感叹地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媒体和专家在为这濒临失传的泥塑呐喊,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而文化部门也在为他们寻求发展的突破口,组织吴光让走出去,参加展览和演示,作品评奖,申报“非遗”2009年,吴光让不仅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而且是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遣产项目大吴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由于声名鹊起,吴光让不再为养家糊口发愁,前来买他作品的人多了,价格也在不断上升,如今他一套作品大都能卖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大儿子吴闻鑫和小儿子吴宏城早已成了大吴泥塑的第二十四代传人。今年1月,吴闻鑫赴法国开展文化交流,现场演示大吴泥塑艺术;7月,又带着他的得意作品薛蛟遇狐狸、柳英春赠衣和农闲去参加韩国世博会。吴光让继承和发扬了祖辈们的传统技艺,又在传统工艺上不断创新,由于创作出了一件件有个性、有生活味的作品,从而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高含金量奖项。用双手捏出一尊尊戏剧人物的泥塑,是这个家族世代相承的营生,也是世代割舍不断的情缘。如今第24代传承人吴闻鑫、吴宏城正接过父亲的衣钵,延续着世代相承的泥塑情,那位还在小学读书的吴光让孙子、吴闻鑫之子吴轩炜也会捏泥塑。演绎百年风采的大吴泥塑八 2014年9月20日。悉尼。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广东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悉尼中国广东文化周”拉开帷幕。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说,此次文化周选取了广东省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给澳大利亚人民打开一扇了解广东的窗口。而最具有潮味的大吴泥塑、枫溪手拉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现场展示。而作为“悉尼广东文化周”的组成部分,大吴泥塑非遗传承人吴闻鑫到Berala Public Shool Berala公立学校和Marsden High SchoolMarsden中学开展教学和演示。之前吴闻鑫还去法国、韩国、莫斯科等国现场演示泥塑技艺。2012年2月,吴闻鑫应中法学校校友会邀请,赴法属留尼旺岛进行为期近天的文化交流,现场演示;2012年7月,他参加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的现场泥塑表演,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受各国观众好评,韩国MBC电视台进行报道吴闻鑫说,多去国外现场演示泥塑技艺,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工艺。吴闻鑫,是大吴泥塑第24代传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于父亲吴光让,他追求大吴泥塑的古风技法,又以“让作品说话”的务实创作理念为其座右铭。这次去悉尼他带去两件代表作,一件是具有乡土气息的讲古,另一件则是古戏人物柳英春赠衣。讲古与柳英春赠衣同是大吴泥塑,但风格各异,表现的手法很有个性。吴闻鑫说,那是2009年,他无意间观看潮州电视台“讲古”节目,勾起儿时的回忆,那个时候的乡村,文化与娱乐都很缺乏,没有电视、电脑,连书籍也很少,所以孩子们总喜欢老人讲古。吴闻鑫就是这样萌发了创作该题材的念头。如何创作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且又形象生动的作品,吴闻鑫煞费苦心,画了一张又一张的图纸,最终画面上是老人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比划着讲述故事的投入神情,以及儿童洗耳倾听的喜悦天真神态,体现出长幼其乐融融的意境。画与泥塑的表现手法显然不同,泥塑的立体感强,要让一坨泥变成活灵活现的人物作品,其技艺就要炉火纯青。由于该作品主题突出,艺术感染力强,工艺精湛,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著名产地优秀作品展”金奖。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柳英春赠衣,取材于民间戏剧故事。薛仁贵年少时,家境贫寒,为柳员外打杂。某一寒夜,员外之女柳英春见庭外薛仁贵饱受风寒,随生恻隐之心,取衣给他御寒,谁知拿错一件宝衣,致其父疑她与薛仁贵有私情,欲处死之。柳英春无奈假死逃脱,与薛仁贵结为夫妇。该作品由人物穿着的是古装,大吴泥塑中最传统、最地道的“贴塑”在该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压泥成片、褶片成衣”,这种“贴塑”是大吴人的艺术独创,也是他们贡献给泥塑艺术的“绝步”技法。比如这戏剧人物中的衣冠鞋履,都是“贴”上去的,连那些衣褶袍甲,小至头花、钮扣也是“贴”上去的。“贴塑”着重的是衣纹,用土褶成薄片,贴上去,窍门在哪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电生理知识培训课件
- 电焊课件模板
- 北中高三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北京高考化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3-Oxoeicosa-cis-cis-11-14-dienoyl-CoA-3-Oxoeicosa-cis-cis-11-14-dieno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海物理中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高温用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保利地产入职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考山脉考试题及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政治经济学》网络课机考网考形考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 公开课教学评价表
- 消防验收规范标准(最新完整版)19844
- 教研工作手册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课堂PPT)
- 制钵机的设计(机械CAD图纸)
- 生产设备控制程序
- 艾草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LCM不良命名规范
- 《融资租赁业务介绍》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