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第一章  问  诊_第1页
【医学ppt课件】第一章  问  诊_第2页
【医学ppt课件】第一章  问  诊_第3页
【医学ppt课件】第一章  问  诊_第4页
【医学ppt课件】第一章  问  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问 诊,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中医诊断学课件下载-样章.ppt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二、问诊的方法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 3.提出问题,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 4.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5.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6.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四、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 精神情志 包括 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 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一、问寒热,(一)问寒热的意义 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 1.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三)常见的寒热症状,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2.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1)恶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2)恶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 (3)恶热往来亦可见于气郁化火。,3. 但热不寒,(1)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 (2)微热: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等 (3)潮热:发热如潮汐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下午3-5时热甚,称为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 午后及夜间低热见于阴虚、瘀血。 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入营血。,4. 但寒不热,(1)里实寒证 (2)里虚寒证,二、问汗,(一)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为病理性汗出。是诊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之一。 (二)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1.有汗无汗,(1)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2)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3)里证汗出:见于里热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阴虚内热迫津外泄。 (4)里证无汗:见于久病阳虚或津血亏耗。,(二)特殊汗出,1.自汗: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更甚。多见于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 3.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将导致亡阴、亡阳。若高热烦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的为亡阴之汗;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的为亡阳之汗。 4.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三)局部汗出,1.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 2.半身汗:中风、截瘫、痿病。 3.手足心汗:阴虚内热、阳明热盛、中焦湿热。 4.心胸汗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5.阴汗: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部位出汗较多。多属下焦湿热。,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要点: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 (二)疼痛的病因病机:属实者,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所致,其病机是不通则痛;属虚者,多因气血不足,阴精亏损所致,其病机为不荣则痛。,(三)问疼痛的性质,胀痛:疼痛而胀。多为气滞。头目胀痛,多为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刺痛:痛如针刺。多为瘀血。 绞痛:剧痛如刀绞。多为有形实邪阻闭或凝滞所致。 隐痛:疼痛可忍,但绵绵不休。多属虚证。 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凝或阴虚所致。 灼痛:痛有灼热感且喜冷恶热。多属热证。,(三)问疼痛的性质,重痛;痛有沉重感。多属湿盛的表现。 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多为气滞或风湿痹病。 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胸胁脘腹等处出现固定作痛,多属血瘀;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寒湿痹证。 掣痛:抽掣牵扯而痛。多为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空痛:痛有空虚之感 。多属气血精髓亏虚的表现。,(四)疼痛的部位,1.头痛:头痛连项,病属太阳经;两则头痛,病属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属阳明经;巅顶痛,病属厥阴经。 头痛有虚实之分,凡因外邪、痰饮瘀血等阻滞所致者,多属实;凡因正气不足所致者,多属虚。,(四)疼痛的部位,(四)疼痛的部位,3.胁痛:肝与胆位于右胁,而两胁均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故胁痛多为肝胆病证。如肝郁气滞、肝胆火盛、肝胆湿热以及悬饮等病证。,(四)疼痛的部位,4.脘痛:脘是胃腑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痛,病变在胃。进食后痛加剧者,多属实证;进食后痛得缓解者,多属虚证。 5.腹痛:脐以上为大腹,病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病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病属足厥阴肝经。,(四)疼痛的部位,6.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或督脉损伤; 背痛连项者,常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脉所致。,(四)疼痛的部位,7.腰痛: 腰部酸痛,痛以两侧为主者,多属肾虚。 腰脊或腰骶部疼痛者,多为寒湿痹证,或瘀血组滞。 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放射,多属结石。 若腰痛连腹,绕如带状,为带脉损伤。,(四)疼痛的部位,8.四肢关节、肌肉痛: 常见于痹病,多由风寒湿邪所致; 若四肢疼痛乏力者,多为脾胃虚损; 独见足跟或腰膝酸痛者,多属肾虚。,(四)疼痛的部位,9.周身疼痛 新病周身疼痛,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湿邪为多。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疼痛,多属虚证,是气血亏损,经脉失养所致。,四、问头身胸腹,1.头晕:肝肾脾病变 见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内阻、瘀血阻滞等证。患患者自觉头脑晕旋,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肝转,站立不稳。,四、问头身胸腹,2.胸闷 :心肺肝病变 (1)胸闷胁胀者:属肝气郁结。 (2)胸闷气短者:属心阳气虚。 (3)胸闷刺痛者:属心血瘀阻。 (4)胸闷痰多者:属痰湿阻肺。,3.心悸:病人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 自主的一种症状。 因惊而悸者为惊悸;心悸剧烈而胸腹皆动者为怔忡。,四、问头身胸腹,4.胁胀 主要见于肝胆病变,如肝胆湿热、肝气郁结可出现本症。,四、问头身胸腹,四、问头身胸腹,5.脘痞 是脾胃病变反映。脘痞而嗳腐吞酸者,为饮食伤胃;脘痞而恶心,苔腻者,为湿邪困脾;脘痞而食少,便溏者,为脾胃虚弱。 6.腹胀 反映脾胃或胃肠病证。腹胀喜按者属虚,多见于脾胃虚弱;拒按者属实,多因食积、热结所致。,7.身重 8.麻木 9.阳痿 10.遗精,四、问头身胸腹,五、问耳目,(一)问耳 1.耳鸣 2.耳聋 3.重听 (二)问目 1.目痒 2.目痛 3.目眩 4.目昏 5.雀盲 6.歧视,六、问睡眠,睡眠的生理与卫气循行、阴阳盛衰、气血盈亏、心肾的功能有关。 (一)失眠 失眠的含义: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 失眠的原因:营血不足,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火邪、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二)嗜睡,嗜睡是指不论昼夜皆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 嗜睡的病机 心肾阳虚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畏寒肢冷,脉微细。 痰湿困脾困倦嗜睡,伴胸闷、苔腻。 脾气不足饭后嗜睡,食少纳呆。,七、问饮食,(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津液已伤。见于燥证、热证、消渴病。,(一)口渴与饮水,3.渴不多饮 痰饮内停或阳虚不化 :喜热饮 内有瘀血 :漱水不欲咽 湿热内蕴 :口干而口粘 热入营分:身热夜甚 水逆证:饮水即吐,(二)食欲与食量,1.食欲减退:指不想进食,食量减少。又称纳呆、食少、食欲不振等。 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困脾、食滞胃脘。,(二)食欲与食量,2.厌食: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 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者,见于食积。 厌食油腻食物,兼脘腹胀满者,为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厚味,兼胁肋疼痛者,为肝胆湿热。 孕妇厌食,轻者多属生理现象。若伴有严重呕吐者,属妊娠恶阻。,(二)食欲与食量,3.消谷善饥:食欲过旺,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进食量多。 胃火亢盛:消谷善饥,兼大便干。 胃强脾弱:消谷善饥,兼大便溏。,(二)食欲与食量,4.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 胃阴不足 蛔虫,(二)食欲与食量,5.嗜食异物:常见于虫积。 6.除中:指危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三)口味异常,1.口淡:脾胃虚弱、寒证。 2.口甜:脾胃湿热、脾虚。 3.口粘:主湿证。 4.口酸:宿食停滞、肝胃郁热。 5.口苦:热证。 6.口咸:肾病、寒证。 7.口涩:燥热伤津、脏腑热盛。,八、问二便,(一 )大便异常 1、便秘: (1)热盛伤津:热秘 (2)寒邪凝滞:寒秘 (3)气机郁滞:气秘 (4)正气不足:虚秘,(一 )大便异常,2、泄泻: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薄。 (1)完谷不化: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久病属脾虚、肾虚。 新病属伤食。 (2)时干时稀:肝脾不调. (3)先干后稀:脾虚。 (4)排便不爽:肝脾不调、大肠湿热、伤食。,(一 )大便异常,(5)泻下黄糜,色黄味臭:大肠湿热。 (6)五更泄:肾阳虚 (7)脓血:见于痢疾、肠癌。 (8)便血:血色鲜红者,为近血。血色暗红或紫黑,为远血,(二)小便异常,1.尿量增多:属虚寒,也常见于消渴病。 2.尿量减少:热证或水肿病。 3.小便频数: 短赤急迫者,多为下焦湿热; 尿多而频者,多为肾阳气虚。,(二)小便异常,4.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曰隆;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称闭,统称隆闭。 肾虚、湿热、结石、瘀血引起。 5.小便涩痛:排出不畅而痛,多见于淋病。 6.余溺不尽:小便后点滴不尽。 7.小便失禁:小便失控而自遗。 8.遗尿:睡中小便自遗。,九、问经带,(一)月经 月经生理 初潮:14岁左右。 经期:28日左右行经1次,行经期一般35日。 经量:50100ml。 经色:正红色。 经质: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 绝经:49岁左右。,1.经色、经质异常,(1)经色淡红质稀:血少、气虚。 (2)经色深红质稠:血热。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血瘀。,2. 周期异常,(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经常提前7日以上。属气虚或血热。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经常延后7日以上。属营血亏损、血瘀、痰湿阻滞。 (3)经期错乱: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不定。因脾肾虚损、肝气郁滞所致。,3.经量异常,(1)月经过少:血少,肾虚,或血瘀、痰湿而致。 (2)月经过多:血热或气虚所致。,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