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旅游管理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 徐嘉璟姚 鹏李延莉 摘要:随着国内城市规模极速扩张,城市本土文化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人创造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本土文化,凝聚了徐州人的智慧和价值观。但是随着城市化扩张的进程,徐州文化中加入了太多的现代文明,徐州本土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弘扬。论文以古城徐州为例,从其本土文化弘扬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当地人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就是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不同于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围更广,既包含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包括了历史传承的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涵盖了一个地区的衣食住行、人文精神、历史渊源等多个方面。通常,对于文化,除了思想和精神内涵以外,都有独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土文化也不例外。目前,本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第二类,以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类,是有影响力的现代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就像“文化土特产”,具有城市本土的个性特征和独立品质。凝聚了一个城市长久以来的智慧,体现着当地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本土文化是一个城市立足于全国“城市之林”的软实力。可以说,本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同时也需要保护和培育。将之转化为旅游业、展览业、演出业、影视业、培训业、讲座业等多种文化产业,不但必要,也很可行,可以从多种角度促进徐州市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方面,既然本土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开发本土文化所带来的效益难以立竿见影,但是本土文化有着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往往会在未来的某一刻或者培育过程中带给城市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现代社会高度文明的发展,国内城市规模极速扩张的同时,城市本土文化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所谓的文化底蕴成了博物馆的陈设或者书本里枯燥的文字,再加上浓重的商业色彩之后,千城一面,失去本土文化的特色。复兴和弘扬城市本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长久以来,尽管人们从各个角度试图将城市本土文化发扬壮大,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城市没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徐州蕴藏着汉文化的精髓,闪烁着楚文化的光辉,包含了儒道佛文化的元素,更有彭祖的千年历史和个性的地域文化。因此本文以有着悠久历史的徐州为例,对关于本土文化弘扬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徐州本土文化现状 (一)徐州本土文化的优势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庞大的本土文化资源。徐派作家王茂飞这样评价自己的家乡: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 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宛如斜挂于历史苍穹中的璀璨星河。自古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九里山古战场,今有淮海战役新遗迹。而以云龙山水、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除了这些风景名胜以外,徐州更是徐州唢呐、唐人供、跑竹马、纸塑狮子头、琴书、柳琴戏、梆子、香包、剪纸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3年12月,我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68家,其中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26家,A级景区总量;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均列全省前列。 4000年徐州本土文化更是渗透到徐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晨的一碗雉羹,到晚上舒筋活络的五禽戏,还有长辈们喜爱的徒步运动和年轻人最爱的动漫博物馆。在徐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徐州的本土文化丰富而又精彩,古老与现代并存,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徐州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徐州本土文化弘扬存在的问题 1、盲目跟风,毫无规划 目前随着各类学堂在徐州的兴办,“文化热”席卷徐州。很多人盲目跟随“文化热”,毫无规划的开展各类讲座或者节庆活动,虽然前期颇有成效,但很快衰落,并且将本来美好的本土文化硬生生的覆盖上商业和利益的浓重气味。 2、缺乏创新,涉及面窄 徐州在本土文化的展现方式上过于死板毫无新意。对于传统的两汉文化,目前徐州主要的宣传方式有3种,汉文化讲学,节日庆典和汉文化博物馆。而汉服、汉礼等作为汉文化的重要部分,只是博物馆的几张照片或者节庆上模特身上所穿的现代汉服。事实上,其他的城市,在本土文化宣传上采取了多种的方式,也涉及了更多层次。比如长沙的火宫殿,用地道的长沙美食吸引了长沙人和国内外游客。还有湘西凤凰的烟雨凤凰歌舞剧,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为人们再现了沈从文比下那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凤凰古城。相较之下,徐州在本土文化弘扬模式上缺乏创新,涉及的方面也过于狭隘。 3、忽略了文化对当地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徐州有着4000年的历史,徐州的本土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更是深远。但是,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新事物不断闯入人们的眼帘,人们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渐渐不再关注本土文化的发展,很多现代徐州人对自己的家乡那些传统的本土文化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城市及时的意识到本土文化的远离,并积极采取补救的方式。而徐州目前还没有积极的行动,并且徐州在江苏省尚属于经济发展欠佳地区,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置。在快速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忽略了本土文化,没有意识到千古流传的文化精髓正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软实力。 三、弘扬徐州本土文化的建议 (一)规划先行,绘制蓝图 俗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州本土文化的弘扬也必须规划先行,勾勒科学、严谨的蓝图。徐州市委、市政府应对徐州市本土文化的弘扬加强重视,制订政策保障徐州本土文化弘扬工作的开展。2011年9月,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徐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徐州旅游奖励办法两个文件,推动我市A级景区的发展。2013年12月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传承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但是还只是杯水车薪,徐州市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并依据规划开发弘扬本土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弘扬方面,徐州各类新闻媒体也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条有序的对徐州本土文化进行宣扬,甚至可以考虑将本土文化引入大学生的课堂,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二)文化魅力,创新模式 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徐州市旅游局局长曾讲,应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徐州已有汉文化景区、徐州博物馆、龟山景区等,还有建设中的丰县汉皇族陵旅游区及整合中的沛县汉城文化旅游区等。下一步还会继续将会把静态的资源变为动态的体验项目。在宣传弘扬方式上,也将开拓创新。如常州的春秋淹城就是成功案例。常州以淹城遗址为基础,把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元素,创新春秋文化的展示,对春秋文化、故事、人物进行“二次创作”,实现淹城游客全年龄段、全天候的覆盖。开园以来,乐园良好的发展态势让文化界、考古界、旅游界都看到了创意的力量,证明了本土文化的全新演绎在现代社会仍魅力无限。就徐州目前的本土文化弘扬模式现状,对模式创新总结为“四化”,衣食住行体验化;传说故事有形化;民俗活动大众化;政府主导产业化。充分发扬徐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创新弘扬模式,必将取得良好效益。 (三)整合资源,优化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化利用,是徐州本土文化弘扬解决问题的关键。2014年9月19日在徐州举办的第十八届省运会正式开幕,在开幕式表演中出现了来自民间的演员们为带来了本土文化表演。跑驴、大头娃娃,还有燃起的汉灯,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徐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徐州作为全国第一个非省会城市举办如此大赛事项目,引来了全国甚至国际上的极大关注,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幕式表演既带给广大观众朋友们美轮美奂、震慑心扉的表演,又展示了徐州的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虽然表演的演员们并非专业人员,只是徐州寻常的市民,但依然用他们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展示徐州市民的风采。不得不说这次的省运会,充分利用了从民间到传统、从儿童到老人、从学生到军人、从传统方式到现代科技的社会各界的各种资源,并加以优化利用,才能获得如此震撼的效果或如此庞大的关注。也充分证明,整合各界资源,并加以优化利用,是徐州本土文化弘扬模式的重要方向。 (四)城市精神,民风塑造 打造专属于徐州的城市精神,重塑民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民风塑造则会对城市精神和城市软实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徐州的两汉文化中,汉礼是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先对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礼仪之邦”徐州在城市精神,市民整体素质方面大不如前。打造徐州城市精神,重塑徐州民风的问题炙手可热。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弘扬徐州本土文化,是徐州提高城市软实力,立足于“全国城市之林”的必由之路。要弘扬徐州本土文化,要尽可能的了解徐州本土文化,以及目前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