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好总结.doc_第1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好总结.doc_第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好总结.doc_第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好总结.doc_第4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好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必修3会考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细胞生活的环境(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内环境的组成: 体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淋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内环境) 细胞外液 (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本质是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渗透压:770kpa,相当于0.9的生理盐水PH:7.357.45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见书9)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感受器(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效应器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4)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5)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4、 激素调节的发现(1)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 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3)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垂体生长激素卵巢雌性激素等促甲状腺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胸腺胸腺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素等5、 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含量升高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分泌 分泌胰岛素 胰岛A细胞 血糖含量降低6、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及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7、 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的场所)第一道防线免疫系统8、免疫调节: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第三道防线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第二道防线9、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死因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10、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遗传倾向。11、体液调节的大致过程 体液免疫特异性结合 (少数抗原) 抗体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效应B细胞 (绝大数抗原)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抗原非首次进入机体内)备注: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2、 抗原: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 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病毒 效应T细胞 宿主细胞 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死亡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12、免疫通过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应用主要是:疫苗、器官移植、检测抗原等。第3章 植物激素的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从而引起向光生长。2、生长素的产生: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分布:分布在各器官中,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特点: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4、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6、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第4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例可用来预测一个种群将来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l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l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5、群落概念: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6、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7、生物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8、群落的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裸岩上的演替)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范围: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最大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结构(1)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还有蓝藻等光合细菌。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能加快物质循环。 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起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固定的太阳能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量。实践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建立生态农业。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利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利用。特点是:循环利用过程: A A是生产者 光合作用 B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 C消费者 呼吸作用 B D 分解者 分解作用 C D6、 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作用: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种群的繁衍,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农业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如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建造“生态屏障”,例如防护林。第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人口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前景:年控制在亿以内,年控制在亿以内,世纪中叶达到峰值亿。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等3、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