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1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2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3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4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瓦房店市高级中学十月份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题60分)1、“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列各家思想最能够体现这种意识的是( )A. 儒家 B. 道家C. 法家 D. 墨家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了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3、古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一治国思想与以下哪一点相同(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D.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4、春秋战国属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A. 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 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 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5、 在有关惩治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这些流派按顺序应该是( )A. 儒、道、墨、法 B. 道、法、儒、墨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6、 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 宋明理学7、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8、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起始于( )A. 秦 B. 汉代 C. 宋代 D. 清朝9、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B. 秉承天意,代表上天掌权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10、儒家学说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家相比,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 )A. 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11、 2011年6月16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11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A. “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B. “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C.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D. “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12、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B.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 黄老之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 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13、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A. 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B.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C. 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 D. 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14、 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15、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 )A. 改革科举制度 B. “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 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1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学者论及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董仲舒 B. 朱熹C. 王阳明 D. 李贽17、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有一奇特现象魏王曹操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逐渐变成丑角,而关羽在民间逐渐由人而变成神和圣,这种历史演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评价的影响。影响人们评价曹、关二人的因素分别是( )A. 忠、孝 B. 孝、义C. 节、义 D. 忠、义18、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19、“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出自于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的超越启蒙心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 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20、 下列主张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1、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其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下列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李贽 D. 王夫之22、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3、在一个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李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4、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 黄老之学 B. 佛学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25、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26、朱熹强调“世界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想以此论证( )A. 理无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 B. “尊卑贵贱”等级社会的合理性C. 佛教和儒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D.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27、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28、清代理学家陈宏谋指出,房长、族正“临以祖宗,教其子孙,其势甚近,其情较切。以视法堂之威刑,官衙之劝戒,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之实效”。这主要说明( )A法家思想的官方独尊地位非常稳固 B宗族势力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约束C封建监察体制保障了官场政治清明 D宋明理学严重束缚了士人思想观念29、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B理学家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政治说教者C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国人思想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30、李克强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李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 )A.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 气者,理之依也C. 工商皆民生之本 D. 天下为主,君为客31、李约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 )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32、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这项技术促使欧洲( )A. 告别了骑士时代 B. 加速了文化进程C. 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D. 引发了社会转型33、“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宋代话本在人物塑造上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B. 儒学世俗化的发展趋向C. “英雄造史”观念的形成 D. 社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34、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下列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 B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D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35、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次片头取材于当时的一副著名绘画,该画可能是( )A. 女史箴图 B. 山径春行图C. 清明上河图 D. 送子天王图3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首春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农民起义,封建统治秩序动摇 B安史之乱,人民流离失所C四川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 D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破坏中原稳定37、某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C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资本主义的萌芽38、郑板桥的墨竹图(见下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充分表达了作者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思想。该画应属于:( )A宫廷画 B. 风俗画C. 中国文人画 D. 民间绘画39、“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 市民阶层壮大 B. 农民娱乐的需求C. 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 宫廷贵族的消遣40、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 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第卷二、材料解析题(41题18分,42题22分,共计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1)归纳材料一中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3分)材料二: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法治观念。(3分)材料三: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当“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大治,还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反对道学家疏浮泛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得真理。 中国思想通史(3)根据材料三,提炼顾炎武的思想观点。(6分)材料四: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 (6分)4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盛唐之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文化以丰厚的底蕴、深邃的思想、恢宏的气势、瑰丽的色彩,把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推向高峰,不仅给近千百年来的中国民族文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周边的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自朱保书辉煌的宋代文化材料三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四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新现象?如何理解宋代文化对“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举三个例子说明。(10分)(3)概括材料三、四关于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主要原因的不同看法,并谈谈你的理解。(9分)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据材料“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仁政、以德治民的思想主张,属于儒家,故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严刑苛法,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材料中老子和孔子对欲望的解释,主要是针对社会的上层,并不能说明当时个人私欲膨胀,故A项错误;当时我国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道家倡导“少私寡欲”,孔子也提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说明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故C项正确;要求人们减损欲望,并未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由材料“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即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思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指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符合道家思想,故答案选B;A是儒家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排除ACD。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故C项正确;AB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道家思想,排除。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丙主张用德治和仁政教育治理,属于儒家思想;丁主张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属于墨家思想。所以本题答案选B。6、【答案】B【解析】材料“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可知是新旧社会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符合上述观点,所以答案选B。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杀死侮辱父亲的人可以从轻处理,这表明法律中带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的意味,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审理案件受儒家伦理影响,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8、【答案】B【解析】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结合所学知识,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9、【答案】D【解析】由“德治”、“仁政”、“正君心”可以看出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郡守、县令,民之师”,更能表明这一点,因此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所以本题答案选D。材料中未体现对人性的遏制,排除A。虽然周公提到“敬天”,但不是材料的主旨,B错误。材料突出的是统治者和当权者的榜样作用,不是要统治者统一信仰,C错误。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内容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德政、三纲五常等,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故C项说法错误;儒学的发展,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皇帝对国家的治理,天会有相应的天象作为反映。红月亮明显是异象,在汉武帝时会被认为是上天的警告,皇帝一般会发布罪己诏。故答案为C项。A项只是涉及到自然灾害;B项与分析不符;D项是对客观事物的唯物解释,不存在天人感应的唯心色彩。故排除ABD项1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A项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13、【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韩愈的观点,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故A.D项错误;材料信息“排斥佛、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孔孟之道,继承和发扬了韩愈的观点,故C项正确。14、【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非绝世之贵,非无事之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顾炎武的主张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爵禄制度的合理性,故A项排除。当时西方启蒙思想没有在中国传播,故B项排除。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D项排除。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15、【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不能空谈义理、不揣时势而要做到经世致用,学以济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改革科举制度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要加强经世致用的研究而非加强理学的研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抨击的是空谈义理、不揣时势而非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1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句,如“禅学”“反叛”“冥想”“直觉认识”,体现的是主观唯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王阳明的主张符合上述特点。故C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1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传统道德。结合所学可知,曹操和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人们的观念中,曹操是“奸雄”的代表,与忠格格不入;而关羽与刘、张二人“桃园三结义”,侠义冲天。 所以应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忠与义1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宋代读书人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体现宋代高度重视从儒学义理中寻求政治理念,同时形成了较为开明的论政风气;而明代“君子之思不出其位”,体现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不要议论时政,这两种风气的变化只要是明代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加强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排除B。商品经济的繁荣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19、【答案】D【解析】材料意在强调儒学既要维护秩序又同等重视个人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仁”和“礼”,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不仅仅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选还要对秩序维护,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既维护秩序又同等重视个人发展。20、【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A项是法家思想;B项道家思想;C项儒家陆九渊的思想;D项是儒家荀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是出现在魏晋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三教合流的的现象,而在宋明时期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B正确;A选项是汉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选项和D选项是明清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所以选B22、【答案】C【解析】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材料最为接近,故C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未涉及为国为民,故B排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义利关系,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23、【答案】C【解析】据材料“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C。24、【答案】C【解析】从材料“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程朱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因此选C选项。A选项主张清静无为;B选项主张因果轮回;D选项是唯心思想,与材料主张不相符。材料中“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这一主流思想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所学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25、【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 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选D。A项错误,中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是在十九世纪末期;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作者主张保留君主;C项错误,主张建立法治社会是在近代才出现的。26、【答案】A【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材料中的“则随处可见”等字眼意在强调是理随处可见,即理无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等级社会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在论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朱熹认为理无所不在。27、【答案】C【解析】结庐在人境,是应该有车门喧的,但却说无车门喧,这是由于王明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而导致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野旷天树低,江清月近人、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