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8K定稿密码556633).doc_第1页
语文试卷(8K定稿密码556633).doc_第2页
语文试卷(8K定稿密码556633).doc_第3页
语文试卷(8K定稿密码55663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南高中 华师一附中 黄冈中学 黄石二中荆州中学 襄阳四中 襄阳五中 孝感高中湖北省 八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 文 试 题命题学校:襄阳五中 命题人:孔芳 刘梅英 审题人:林必英 闫光平考试时间:2013年12月13日上午 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lio) 骀荡(di) 消弭(m) 牵强附会(qing) B骠勇(pio) 蹁跹(pin) 混蛋(hn) 殒身不恤(yn)C瘙痒(so) 蓊郁(wng) 漫溯(s) 亟来问讯(q)D秸秆(ji) 弄堂(lng) 掮客(qin) 道义相勖(x)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阜盛 朱拓 坚忍不拔 落霞孤骛B尘芥 撕打 惩前毙后 义愤填膺C蹙缩 湮没 宽宏大量 畏葸不前D辟邪 砝码 大块朵颐 集腋成裘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现代人为了一睹这些远古的尊容而纷至沓来的时候,面对着神像一般的群雕, 我们喜欢喧闹,也一时被它们不受影响的静默渲染得无语。寂静中,仿佛传来了俑阵中洪亮的呐喊。循着呐喊的声音,我们首先捕捉到的是它们一致向前的目光。渐渐地,也看清了那些刚毅的脸。相视而立,我们 的目光和它们沉静的神情相遇时,究竟是我们在 它们,还是它们在 着我们?A虽然 躁动 注视 审视B即使 浮躁 瞻仰 检阅C尽管 浮动 仰视 检查D只是 跳动 关注 审阅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诺贝尔奖官网发布的消息显示,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她以短篇小说闻名全球,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其影响巨大的逃离2004年出版,以其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门罗的写作特色。B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不但能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更能增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最终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地凝聚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来。CKroll发表的第四份年度反欺诈报告显示:98%的被调查的中国企业在去年至少遭受过一次欺诈行为,已经超越2012年位居榜首的巴西,成为企业遭受欺诈行为最多的国家。D北京对居住区违法建筑的查处实行联合认定、约谈教育、冻结房产、媒体曝光和强制拆除。今年3月至今,北京市已拆除居住区内违法建筑2172处。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宝玉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种离经叛道的话,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B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后人因为推重陈寿的史学与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C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佛罗洛企图占有在巴黎街头卖唱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而未遂,便诬告她为杀人凶手,致使她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圣母院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将她救出,并加以保护。 D“唐宋八大家”先后掀起古文运动浪潮,创作了许多优秀散文,如师说小石潭记阿房宫赋赤壁赋等。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和而不同”歧义辩正边家珍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表述为:“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这里的“同”特指“小人”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论语所载与“和而不同”句式相类似的话还有“威而不猛”、“欲而不贪”、“泰而不骄”、“惠而不费”、“乐而不淫”等,可抽象为“A而不A”。A是人们所希望的某种正价值,而A则是追求此种正价值时容易出现的偏弊。孔子希望人们在追求某种正价值时,要防止由此而易于产生的偏弊、过当。比如“威而不猛”,应该追求“威”,但要防止过当而变成“猛”。再如“欲而不贪”,“贪”就是“欲”的偏弊和过当表现。与此相同,“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但要防止无原则的苟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说的“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荀子不苟里讲的“宽而不慢”、“察而不激”等,也属于“A而不A”的表达句式。有的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事实上是将“和而不同”与“弛而不张”、“秘而不宣”、“隐而不彰”、“聚而不散”(A而不B)这类句式等同起来了,这是不正确的。在后者中,“弛”和“张”、“秘”和“宣”、“隐”和“彰”、“聚”和“散”属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对于“和而不同”来说,“和”的对立面不是“同”,而是“相仇”、“相斗”;“同”的对立面也不是“和”,而是“异”。事实上,古人常将“和同”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用,如“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凡事不和同,则不济”等。不少人关于孔子“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的解说,大都因为不明白“和”与“同”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有的人阐发“和而不同”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同”特指那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而是把“同”的概念解释为“相同”,再引申为“单一”、“单调”,实际上也就把孔子的原命题悄悄转换为另外的命题了,即“事物单一、单调是不好的”,或“事物的合成需要不同的元素”,或“不同的元素都是必要的”,这样的阐发显然偏离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本义。如果这里的“同”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同”,那么“小人同而不和”从道理上就讲不通了。因为就人际关系的通常表现而言,“相同”、“认同”、“赞同”不大可能导致“不和”。另外,还有人说“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而和”的意思,这也是欠妥的。如果两人观点有所不同,若是“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尚可致和;但若是“大异小同”,而且这种“异”属于对抗性质,那么就很难致和。把“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实际上是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这种观点在实践中肯定是有害的。(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第7版)6 下列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轻易盲目附和。B“和而不同”与“宽而不慢”是同一命题,不能将“宽”与“慢”、“和”与“同”对立起来理解。C“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防止“同”。因此,“和”与“同”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D有“不同”的元素是必要的,无论是“大同小异”,还是“大异小同”,都可以将“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处理“异”与“同”关系时,如果求同存异,就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B有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理解符合孔子的本意。C孔子讲“小人同而不和”,是指小人在追求“同”这种价值时,由此会产生“不和”的结果。D在孔子之前,左传就已经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但孔子的观点深受朱熹、荀子等后人重视。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就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因此,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就不能轻易附和苟同。B事物有多样性,要有不同,这种理解与孔子的“和而不同”不是同一概念,前者将“同”理解为“相同”、“单一”、“单调”等意思。C古人常将“和同”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使用,而今不少人却将“和”与“同”对立起来理解。D在实践中,“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不同”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有些“不同”是很难达到“和”的地步。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上闻之,乃叹曰:“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复如诸侯仪。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复故城阳。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东城侯良前薨,无后也。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愿为将。”王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弗应,而往来使越。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褒之。及薨,遂赐谥为贞王。庐江王边越,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淮南王如故。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时时怨望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建元六年,彗星见,淮南王心怪之。或说王曰:“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王心以为上无太子,天下有变,诸侯并争,愈益治器械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王爱陵,常多予金钱,为中诇长安,约结上左右。元朔三年,上赐淮南王几杖,不朝。淮南王王后荼,王爱幸之。王后生太子迁,迁取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女为妃。王谋为反具,畏太子妃知而内泄事,乃与太子谋,令诈弗爱,三月不同席。王乃详为怒太子,闭太子使与妃同内三月,太子终不近妃。妃求去,王乃上书谢归去之。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得爱幸王,擅国权,侵夺民田宅,妄致系人。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 徙:谪戍,流放 B王乃属相兵 属:交付C乃逆王霸上 逆:迎接D为中诇长安 诇(音xing):侦察,刺探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刘安有谋反之心的一项是( )(3分)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 厚遗武安侯金财物愈益治器械攻战具 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迁取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女为妃 乃与太子谋,令诈弗爱A B C D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然淮南厉王因废弃王法图谋不轨而失国早死,但他的四个儿子却都被孝文帝封为侯,其中三个儿子后来又被封为王。B“七国之乱”时,淮南王刘安想起兵响应乱军,但庐江王刘赐、衡山王刘勃却对朝廷忠心耿耿,并无二心,所以这两人后来都得到了褒奖。C淮南王刘安为人儒雅,喜欢读书弹琴,不喜欢骑马放狗打猎;还暗地里做了许多好事安抚百姓,因而“仁义”的美名传播于天下。D刘陵是淮南王心爱的女儿,常常从淮南王那里得到很多钱;但也因为受到宠爱而专横跋扈,侵占百姓的田宅,甚至造成多人死亡。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3分)译文: (2)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3分)译文: (3)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3分)译文: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14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僧人文兆的诗歌,并回答问题。(8分) 宿西山精舍 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一径松衫老,三更雨雪深。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第二句的“兴”字,瀛奎律髓刊误本作“称”。(1)试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4分) (2)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首联哪个词描写的?这四句诗的描写角度又是怎样的?请予以分析。(4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5小题,5分)(1)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4)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7)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贽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择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称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节选自寂寞圣哲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A题目把孔子比喻为“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文中着力渲染“蜡烛”如何在“寒意四逼”的环境中“艰难地闪耀”, 写出了孔子所处环境的恶劣,“蜡烛”象征孔子的伟大形象。B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孔子出生之前,社会一片黑暗,人们看不到希望,孔子就是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C文章第二段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地描写了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渲染当时周王朝土崩瓦解,天下纷乱不堪的局面。D当孔子失败之后倦极归来,他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心凉如水,理想破灭,历史也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E从选材上看,文章写的是孔子的晚年,写他的疲倦、痛苦、失败和不幸,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格精神,充满悲壮感。17 作者认可宋人的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文中,作者所说的“长夜”指的是哪些具体内容?(4分)18 请简要分析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19 作者称孔子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联系全文看,孔子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