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那点儿事儿【高考复习方法谈】.doc_第1页
关于高考那点儿事儿【高考复习方法谈】.doc_第2页
关于高考那点儿事儿【高考复习方法谈】.doc_第3页
关于高考那点儿事儿【高考复习方法谈】.doc_第4页
关于高考那点儿事儿【高考复习方法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高考那点儿事儿【高考复习方法谈】.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本文由李征义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关于高考那点儿事儿【高考心得】 原文地址:/s/blog_6626700a0100h1fh.html(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发行请联系作者) 最近有几位高三的小朋友问我关于高考的一些问题, 问来问去也就那么几个问题, 我想与其每次都一个个地回答, 不如在这里把自己关于高考的经验和心得尽量系统地归纳总结一下,以期对他们能有所帮助. 这些年遇到了很多从高考闯过来的健将,他们的在学习上有很多比我高明的地方,本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捣鼓一篇 方法论的东西出来,但那样做有陷入华而不实的危险,所以本文只介绍我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如果涉及到了其他 人的方法,会说明出处.这样虽有有闭门造车的嫌疑,而且也很可能贻笑大方.不过我还是想力求内容的真实, 而不是形式的完美,所以也就不管这些了. 我的高考经历 为了下文的谈论更有条理,在这里我把自己的高考经历介绍如下: 2001 年 9 月2004 年 6 月,就读于马龙县第一中学,学习理科(语数英+理化生); 2004 年 9 月2005 年 6 月,在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虚度了一年; 2005 年 9 月2006 年 6 月,在曲靖市麒麟区第七中学补习,转攻文科(语数英+政史地). 不可不知的常识 1.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学习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你所掌握的知识点越多越全,你就越可能得高分.所以在学习中,当做题出 错时,分析出自己是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之后,应该马上回到课本和参考书上看看相关的知识点. 2. 马太效应:你拥有的越多,上帝给你的也会越多. 在学习上,这体现为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越多,要学习新的东西就越容易,因为很多东西是相通的.这和滚雪球 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已经滚起来的雪球越大,它每一次滚动所能粘起来的雪也就越多.我高一的时候最怕做的事 情就是记单词,可是后来记住的单词多了,不仅不再害怕了,而且要记住一个新的单词也容易了很多. 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个太有名了,不用我再介绍了.以记单词为例,今天记住的单词,如果你能回想十来遍,然后第二天再回想三 五遍,几年之后这个单词你还是会记得很牢的. 4. 如果你的记性不好怎么办? 重复,重复,再重复. 5. 怎么我觉得我比 XX(你们班学习最好的那个)笨好多啊! 你觉得他比你聪明,无非是他学到的东西比你多,或者老师讲的东西他掌握得比你快,还有可能是很久之前老师 讲过的题目他居然记得, 是吧?之所以会这样, 前面的 1, 3 足以说明问题了: 2, 因为他已经积累的东西比你多, 所以会做的题肯定比你多;他的基础深厚,所以要掌握新的东西比你容易;他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除了当时掌 握得比你好之外,还因为他重复的遍数比你多. 高中时候我经常会觉得自己的智商比一般人低,不过幸运的是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智商低而自暴自弃,因为我觉 得勤能补拙.后来我才知道,在高中学习中,智商能决定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后来在七中补习,我知道很多人的 智商比我高,但我相信我能学得比他们好. 我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是因为我明白了上面所说的五个基本的常识. 言归正传 文科综合: 文科综合:从 160 到 270 的跨越 政史地这三科只是高一过了全省会考,也就是说从 02 年 6 月之后就没有再碰过了,所以 05 年再次拾起的时候有 些力不从心.刚去七中补习的时候,每次考试地理和历史只在 50 分左右,政治 60 分左右. 9 月的时候主要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上课听讲,课后做老师布置的题目,遇到不会做的就去翻课本和参考书. 之后我买了曲一线高考辅导史地政三科的辅导书,这套书和课本的章节一一对应,不过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 抄过去,然后设下一些空而已.之所以选择这套书,是觉得课本上有的句子,看似很普通,看过几遍之后自己似 乎也记住了,可是像曲一线这样设出空来,我还是不会做,这说明我看课本的时候没有把握住重点.所以从 10 月份开始,我对照着曲一线,在课本上把可以设空的关键词用框住.当然,曲一线上也会有一些 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但是非常少,我把这些补充的东西都手抄到了课本相关知识点的旁边.等这项工作做完的 时候,三本曲一线仍然一字未着,不过对我来说已经没用了,也就把它们扔掉了.呵呵,不是我喜欢过河拆 桥,而是高三那会儿书实在太多了,所以能不要的书我就尽量不要了. 历史的知识点太多,而且只能靠记忆,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着曲一线划了一通之后,我又买来了 一本世纪金榜全程辅导,还是同样的笨办法,对着世纪金榜上题目所设的空在课本上做标记,把世纪 金榜上有而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手抄到课本上.这样两轮下来,历史课本的很多地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颜 色的字. 这两项工作做完时已经是 06 年 3 月了,也就是第一次省统测结束之后的那个星期.这些事情都是利用周末等空 余时间做的.除了做这些,课堂上面我都尽量认真听讲,跟上老师的思路,因为物理学的常识告诉我,只有自己 的频率跟老师的频率保持一致,才会发生共振,产生最显著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地理,当时张璇老师的习题课讲得非常精彩,所以一边跟着她的思路去思考,讲到我不会的知识点时,我 在题目旁边认真地标注出来.有很多题目,错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每次都认真听张老师讲,然后标记,课后再翻 着课本看相关的知识点,反复多次之后,就不会再错了.地理的第一章,也就是地球自转公转,大气循环的部分 是公认的难点, 这章的课本我看了绝对不少于十五遍, 而且做过的相关习题, 都争取完全弄懂, 而不是一知半解. 因为这章考的通常都是需要稍微计算一下的题目,如果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好,计算再简单,也是无从下手的. 至于说其它章节,比如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可以修水库,分析一个地方发展农业的优势,这些题目考察的基本知识 点都来自课本,而且翻来覆去地考,老师也会反复的讲,如果每次老师讲解时你都完整地记下答题要点,再抽空 翻翻课本,想要不会做是很难的. 教我们政治的杨老师很负责,他把可能考的知识点归纳成了十三个专题.3 月份之前,我除了搞曲一线,就 是对着他归纳的专题看课本,看一遍他的专题,再看一遍课本,这样一章一章地推进.自己感觉比较常考的地方 就看了 3 到 5 遍,其它章节看了一两遍. 政治除了课本,就是答题了,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点要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课本的知识点熟悉,遇到一个题目能马上知道答案应该提到课本上的哪几个 知识点; 二是要有条理,一般一个知识点作为一个自然段,对知识点分条论述时用数字标出 1,2,3; 三是要注意答案的整体布局,要让你的答案一眼看上去就很美观. 说起历史,我当时也是很头疼,我很不习惯雷老师的讲课风格,有时上课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拿出习题来自己在 那里做,然后对着题目在课本上标记哪里会考,会怎么考.和我平时自己的作的工作是一样的.总的来说,我的 历史就是通过做题来发现课本上的考点在哪里,会怎么考;在课本上作好标记之后,反复地看课本. 关于文综,3 月份之前,这就是我所做的全部工作了.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做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成绩并没有什 么起色, 但我想我完全没有什么基础, 所以这些是必须要做的. 虽然曾经几度想要放弃, 但最终还是坚持做完了. 刚去补习的时候,文综 160 分上下,到第一学期期末,也就是 1 月中旬,也不过才 187 分,进步很慢.我在想自 己是不是应该调整下学习方法, 犹豫了几天之后, 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继续打基础. 寒假的时候腊月二十九回家, 然后初二又离家了,一个人在马龙的出租屋里看书,到开学又回七中继续看文综. 3 月上旬第一次省统测的成绩出来了,文综一下子上到了 234,看到成绩时,顿然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坚 持了正确的方向,没有乱调整. 到了这时,我的知识点掌握得并不好,处在支离破碎的状态. 地理有的章节看了很多遍,熟悉到合起课本可以在脑海里回想出这章讲了哪些内容的程度;但大多数章节还是陌 生的. 政治的情况也不乐观,不看课本我就不知道里面涉及了哪些章节,每个章节有些什么东西. 至于历史,更是零散得不行,这个条约和那个条约常混在一起,很多时间和人物,以及历朝历代的措施政策也记 得不全面或者相互混淆. 虽然基础还是没有打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应该把第一次省统测作为一个分水岭,让打基础的第一 轮复习告以段落,开始大量做题,通过做题来查缺补漏. 当时我们用的文综试卷是金星考卷,里面收录每个月全国各个高中的文综试卷,从 05 年 10 到 06 年 5 月一 直都在更新,每个月都会有好几本试卷集出来,每本试卷集收录 10 套试卷.七中是 06 年 3 月份之后才开始用这 套模拟卷的,老师只是精选了其中一两本发给大家做.可能很多人在 4 月下旬第二次省统测之前也就做完了老师 发的那几本试卷,但我自己做的比这些多很多. 那时我只做选择题,一有空就拿出试卷来勾几个选择题,最快的时候两天就勾完一本试卷集了. 然后对答案,把做过的题目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做对的题,这些题下次再做的时候一般不会再错了,所以就置之不理了; 一类是猜对的题,这类题虽然这次对了,但下次遇到可能还是会错,所以用标记出来,对着答案的讲解把自己 不知道的知识点手抄到题目的旁边; 一类是做错的题目,用标出来,还是一样,把自己不会的讲解手抄到题目旁边. 我把整本试卷集的题目这样分类之后,又把后两类题目统统撕下来,贴到一个专门用来收集错题的习题本上.就 这样做完一本又一本,不断对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到第二次省统测时候,大概弄完了 6 本试卷集,也就是说做完 了约 60 份试卷. 其实做试卷和整理错题只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我觉得对我的成绩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对整理出来的错题反复地研 究,一遍又一遍地看.所谓看,不是简单地记住这个题目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出错的地方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 没有掌握好,然后去翻课本,查参考书,直到看到那个题目立即知道它考的是哪个知识点,并且自己也确实掌握 好了为止.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道错题从笔记本上撕下来扔掉了,留出空位给新的错题.我就这样不断地 添加错题,然后反复地研究,再把错题一个个从笔记本上撕掉.到快高考的几天,才把厚厚的一本文综错题集上 的错题都撕掉了. 在 3 月到第二次省统测之间,除了整理错题和跟着老师的进度之外,还有就是看课本. 政治又通读了一两遍之后,熟悉到不用看课本,至少知道课本有哪些章节,每章讲了哪些内容的程度. 说到地理,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薄弱环节是初中的那部分,所以高中部分除了对着错题回顾知识点外,就没有再通 读了,只是反复地看初中的地理课本.那时初中地理常出错的地方是填图题,什么中国的山脉啊,河流啊,产粮 区啊什么的经常记错,于是买了一些半透明的白纸,蒙在地图上描出轮廓,把原图中有文字标注的地方设空,然 后一有时间就拿出自己描的地图,用铅笔填空,这样反复地填,反复地练,直到烂熟于心为之.那时描的地图有 厚厚的一大沓,等自己记得牢靠了,也就把它们一张张地扔进了垃圾桶.到第二次省统测的时候,初中地理常考 的知识点基本都掌握了. 至于历史,实在不好说什么,尽管又看了一两遍,却还是磕磕绊绊的,很多东西都不懂,直到走进高考考场,对 历史,也还是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的.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以跟上了老师的进度为前提,然后自己私下做的,我想这是需要指出的一点. 第二次省统测文综成绩出来的时候,看到 283 分的成绩我没有反应过来,我以为是题目太简单了,所以自己才会 考得这么高.不说别的,就说历史,那样一知半解的状态,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考 90 分.但和比人的成绩 比较之后,我知道并不是题目太简单,而是我确实进步了.这是对我所付出的努力最大的肯定,至少说明我的方 法是合适的. 因为有了成绩的肯定,所以 5 月之后的文综复习没有大的调整,只是按照之前的方法坚持着,做的仍是查缺补漏 的活儿. 这期间,又看了一遍政治课本,还有就是看了杨老师给我们总结的十三个专题,本来想都记一遍的,可是到高考 的时候,也只记完了前四个专题,后面的专题一遍都没有看完. 地理私下已经不用花时间了,只是跟着张老师的节奏,听她讲题,课堂上做做笔记. 至于历史,还是那么不堪回首,就记得当时翻开历史课本心里会有些焦急,因为很多东西都不知道,脑子里一团 浆糊.我安慰自己说:即使最终还是没法全部掌握,但多学到一点就多一分胜算.于是按捺着心中的焦急一页 页看课本,不时做套卷子.推进得很慢,到高考前,仅仅只看完一本课本. 高考前的几天,学校放假调整,有点紧张,但没有紧张到不能看书的地步,所以我还是坚持每天看书.不过并不 勉强自己一定要看完多少,我只是抱着多看得一分是一分,不看白不看的心态平静地看着.高考的前一天,还 是有些晕乎乎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掌握.不过也不管了,横下心把书一扔,告诉自己:现在能做的都做了,只 要伸出手, 自然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了. 水平到了那里, 即使紧张, 即使状态不好, 成绩也不会波动太大的. 李征义,安心去考吧! 高考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对了参考答案:地理选择题全部正确,问答题要点我都答道了,只是错了一个两分的填 空题,我给自己估了 97 分.政治错了 2 个选择题,丢了 6 分,问答题没有大的毛病,我给自己估了 90 分.历史 有些麻烦,选择题就错了 3 个,已经丢了 9 分了,问答题还行,也不知能不能考个 85 分.这样算来总分就 270 分左右吧.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了,一看,文综:269. 文综说得差不多了,小结一下呢,就是要注重基础知识,不断地反复再反复.基础打得差不多的时候,再通过做 题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还没有掌握好,然后回到基本知识点上,认真学习.如过你看到一个知识点就知道它会怎 么考,反过来,你看到一个题目就知道它想考的知识点是哪几个,那你要拿高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英语: 英语:从 50 分到 130 分的长途跋涉 记得 01 年刚上高一那会儿,班上英语最好的人是老日古詹洪平,然后是柳志良和赵克晏.后两位每次能在 60 分 左右,所以老日古以 70 一直领先.我那时候每次就 50 分多一点.叫名校的中学生看见估计会嗤之以鼻:第一 名就这点分数啊?!可是没办法,马龙一中的现实就是这么凄凉. 那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只是因为不甘落后,所以很想把英语学好.那时觉得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记单词 了,一个单元 20 多个单词要记三四天,重复重复再重复,还是容易忘记.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在每个单词的汉 语意思中挑出一个字,然后把这些字组成一句顺口的话,把这句话记住,然后有空就回想下这句话里的单词怎么 写,什么意思.这样一来,记住 20 个单词,第一天回想个七八遍,没记住的看看书;第二天再回想三五遍 然后一周之后再回想,如果能回想起来的单词就很难再忘记了,如果没能回想起的单词,再拿出来编进新的句子 里去记.这样虽然费事,但是记下的单词很牢,一直到高三那会儿,之前编的句子都忘记了,但高一记下的单词 还是清清楚楚. 高一的单词记得很艰难,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单词就像砖瓦一样,要盖好英语这幢大楼,离开它不 行,于是我坚持了下来.高二的时候开始记高考单词本,到高二结束的时候,虽然没有全部记住,但大都混了个 眼熟.高三还是有很多单词,不过这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要记住一个单词比以前容易了很多,也不需要再借助句 子来串联单词了,只要把每个单元的单词听写三五遍,也就基本记住了.我想这是因为记住的单词多了,所以记 新单词才会那么容易.到了高三的时候,我没再集中花时间去记单词了,只是放个高考词汇手册在抽屉里,有空 的时候翻翻看看. 我觉得要盖好英语这幢大楼,只有砖瓦是不够的,还要有柱子和房梁,而语法正是英语的柱子和房梁,起着骨架 的作用.所以除了记单词,高一高二还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语法.那时的方法很笨,就是抄语法书.开始时从戴春 燕那里借和课本配套的语法讲解书,抄上面的讲解.那时一到周末就脚痒,想跑出去玩,连静下心来看看杂志都 有点折磨我, 更别说是看课本了. 可是为了把语法书早点抄完还给戴春燕, 却可以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抄个不停, 因为不想让她等太久, 因为担心她也需要用这些书. 有时抄得累了, 就会暂时停下来, 回头看看自己抄好的部分. 抄第一本书的时候很慢,因为上面所讲的东西我都不懂,所以都要抄,一本书要抄 10 多天. 记得那时李亚峰问我:你这样抄一遍能不能记住六成? 我想了想,告诉他:好像不能,最多记得一两成.抄完之后要再看三五遍,才能记住六七成. 他不说话了,我知道他是觉得我太笨了.哎,我自己也很羞愧:为什么自己记性这么差呢? 可是笨就笨吧,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只记得住一两成总比什么都没学到强吧.于是仍然接着抄书. 后来抄到第四本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抄一本书只需要 3 天了,因为上面讲的很多东西之前已经抄过了,虽然没有 完全记住,但看到了还认识. 抄完之后就是看,看第一遍比抄书快不了多少,一本花 10 天抄好的笔记要 5 天才能看完.不过看第二遍的时候 我发现第一遍看过的一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于是第二遍的时候就把这些记住的知识跳了过去, 第二遍只花了 3 天. 我发现这样跳过熟悉的知识点速度会提高,于是第三遍的时候我就有意地用笔把自己前两遍的记住的东西都划掉, 结果一天多就看完一遍了.我有些惊喜,因为我发现只要自己努力,虽然付出的时间要多些,但毕竟不会比别人 差多少. 和教材配套的辅导书是对课文涉及到的单词和语法点进行讲解,所以显得比较零散.掌握了这些,我觉得自己像 是一个手里拿着很多珍珠的人,虽然富有了,但是因为珍珠容易散落,所以很容易变成穷人.于是之后我开始看 比较系统的语法书,还是老办法,手抄,就这样抄了三本语法书.抄是抄了,真正掌握的东西并不多,但至少遇 到不会做的填空题,我可以翻着语法书找到用上面哪个知识点来解决它. 这两年里,除了上课听老师讲题和每学期两次的英语考试,没有再为英语做过其它事情了. 到了高三,英语成绩上升到 90 分左右,这时已经开始高考备考了,可是我发现自己每次英语考试时间都严重不 够用,到离考试结束只剩下半小时的时候,最后一段阅读还没有做完,而改错题和作文还没开始做.另外一个问 题是听力连 20 分都上不了.而最大的问题是完形填空,一看见就有心理畏惧,做起来要花很多,而且成活率不 高,20 分的题,只能得 8 分左右. 我想这些问题应该可以通过多做题来解决,于是开始做题.那时学校发了一本习题集,上面是按照考试的题目类 型来分块的, 单选题几千道, 然后是完形填空几百篇, 再是阅读理解什么的. 我从我最讨厌的完形填空开始做起. 一有空就抱出习题集来做上一段完形填空.我一般早上的状态会比较差,早读的时候经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所 以下课的时候常常是趴着桌上睡觉.如果有时不困,也会趁课间休息的时候做上一段完形填空.等习题集上所有 的完形都做完了,再对照着答案,把上面提到的知识点抄到题目旁边. 这样做完了完形的练习,再做阅读,然后是改错和单选.一直做了一个学期才把这本习题集做完.与此同时,老 师会带着我们每周练一套听力题,写两篇作文.而我又买了一本听力模拟训练,上面 15 套题,自己把这本书做 了两三遍. 高三寒假的时候背着很多书回家,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如何如何,结果寒假结束时,搬回去的书还原封不动摆在 那里,只是结了很多蜘蛛网,于是又原样地搬着回了学校,所以也就谈不上学英语了. 不过下学期开学几次考试,我发现自己做英语的速度提高了很多,一份试卷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做好了.等成 绩下来一看,分数居然还提高到了 100 多分,几次都是这样,我知道自己确实进步了. 后来的几个月,跟着老师做做题,写写作文;不时翻翻单词,语法,也就这样过去了.04 年高考时,感觉英语比 平时的试卷稍微简单一点,成绩出来的时候,和平时的差别不大,105 分. 在师大的一年里, 也在学英语, 不过与高考关系不大. 年 9 月在七中进行了几次英语考试, 05 一般在 105 分左右, 最好的成绩也就 110 多分.那时教英语的是张小友老师,他的备考策略是先讲语法再做题.从名词,代词,冠词 等等一直到虚拟语气,倒装句什么地分章节讲解,每章讲完之后做几百道相关的选择题,然后他一道一道地讲解 分析.一直到 06 年 4 月才把语法讲完.在讲语法的同时,加上月考,基本每个月会做三份英语模拟卷. 这段时间,我对英语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认真看他讲过的语法书,像非谓语动词等比较难懂的章节,少说也看了十 多遍.经过这番努力,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握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系统.虽然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从句这些部分 还有很多使用特例没有掌握,但基本的知识点都会应用了. 至于单词,只是买了一本词汇大纲,把自己完全不认识的几百单词标了出来,有空的时候就翻翻看看,没有特意 去记. 跟着张老师过完语法之后的两周正好是第二次省统测,英语成绩提升到了 125 分左右,偶尔会上 130 分.后来一 个多月,从之前的每月三份模拟卷变为每月六份模拟卷.到高考前期,英语成绩稳定在了 135 分左右. 高考的时候,虽然没有张老师预料的好,但也算是平稳过渡:131 分. 关于英语学习的方法,似乎没有更多可以说的东西了,总结起来,就是不择手段地掌握好单词和语法,然后再通 过做题来练习速度,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 面对英语,成绩不好很容易有畏难情绪,我自己也是.这时除了迎难而上,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此外需要提及的就是马克思说的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了,就是说英语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问为什么 成绩还不提高,多看看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就知道了;不要问为什么我还是记不住,看看自己记了几遍就知道 了. 数学: 数学:从 48 分到 97 分的挣扎 别人问我为什么不喜欢当老师,我说不是不喜欢,只是不敢,怕误人子弟.我之所以会这样觉得,与高中时候的 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爱屋及乌是那个时候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就会热爱他所教的科目,反之, 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 也会把那个科目学得很糟糕. 高中时候英语和化学的学习很投入, 语文, 生物, 物理一般, 而数学则一塌糊涂,这与我对那些任课老师的喜爱与反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我很讨厌把失败的责任归咎到别人身上的人,我觉得凡事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说到底,那时的失败只是 因为自己太幼稚,所以才会因为对老师的感情而影响学习.可是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幼稚的不仅仅是我一 个人,大多数那个年龄段的人都会这样.所以我觉得那种幼稚的时候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内因 不好使,所以需要借助外力.我不敢当老师,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能真正教好学生的老师. 这些都是牢骚话,我自己的情况就是,数学成绩从高一刚开始的 89 分,全班第二名,一路下滑,降到高三开始 时的 29 分,班上倒数.这段时间虽然成绩烂,自己私下还会挣扎着看看课本,虽然不会做题也不曾做题,但如 果竖起耳朵听讲的话,老师讲的东西也还完全能听懂. 不过高三开始,因为极度不喜欢大老杨,就把数学彻底放弃了,和数学相关的一切书都扔在了宿舍,上数学课的 时候或是睡觉,或是发呆,或是在那里做英语题.最后高考运气好,12 个选择题居然蒙对了 9 个,又胡乱在计算 题那里写了一个公式,后来总分得了个 48 分,全班倒数第二名. 等 05 年回到七中补习的时候,改学文科,数学虽然简单了,但我还是只会蒙几个选择题写两个公式,所以只是 50 左右. 那时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130 分,可面对数学时,就像狗对着刺猬,不知道如何开口咬. 先是看了两遍课本,高一高二虽然数学不好,但课本上的东西还是认识的,所以那时重新温习课本知识并没有费 多少力气. 但看完课本又不知道该干嘛了, 但我想至少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 计老师是分章节的来复习的, 从函数一章开始, 每堂课我都认认真真地做笔记. 讲到知识点的时候,下课我就自己把课本和参考书上涉及到的我不懂的知识点整理到笔记本上. 如果是讲卷子上的习题,上课的时候我只是把解题的要点记在试卷上.课后再把题目抄到笔记本上,先是一步一 步地认真作答,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示出答题的关键.对某些规律性比较强的题目,再用一段文字在后面总结 做这种题目先怎样,再如何. 我这样做笔记,从 11 月份一直做到高考的时候. 笔记是做了,但一直到 3 月,第一次省统测已经过去很久了,数学成绩还是没有太大的起色,怎么也上不了 60 分.心里很焦急,甚至不止一次犹豫自己是不是应该放弃数学,因为我怕自己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上面,最终还是 只考了一点点分.可我的目标是北大,要上北大,数学上不了 130 是肯定没戏的,所以我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 继续努力. 那年我基本没有自己做题,只是把老师讲过的题目用笔记本那么整理出来,然后有空就再演算一遍,或者翻翻看 看.不过虽然这么坚持着,可是心里一直都没有底气,只是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痛苦地去努力着. 可是就在这痛苦中,数学成绩却出乎意料地有了上升的趋势.三月份慢慢地爬过了 60,然后稳定在 70 分左右, 后来四月下旬第二次省统测的时候, 数学突然蹿到了 90 多分, 那之后一直到高考, 成绩稳定在了 90 到 100 之间, 有一次还回光返照地考了 128 分.后来高考的时候,考了 97 分. 记得第二次省统测过后某次做英语阅读,里面有一篇文章讲一个女的想要游过英吉利海峡,因为是一个漫天大雾 的日子,所以什么也看不清.游着游着她觉得自己游不动了,于是提出想要放弃. 护卫舰上的人告诉她说:你已经游了 20 海里了,再游 1 海里就到了. 她摇摇头说:我知道你们不过是在在安慰我,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距离,我实在游不动了. 因为她实在不肯游了,所以被拉上了船.后来到了岸边她才知道,其实别人没有骗她,她上岸的地方离海岸确实 只有 1 海里了. 两年后,她再次挑战英吉利海峡,巧的是,这次仍然是一个大雾的天气,可是她一口气就游到了对岸. 后来她回忆说:虽然看不见对岸,但我相信岸离我不远了,这是我能成功的关键. 看到这个故事心里有些失落,因为我觉得自己为北大努力的时候,和她第一次游英吉利海峡一样,因为用眼睛看 不到岸,所以才会游不过数学 90 到 130 这最后 50 分的距离.那时我觉得自己最终会败在数学上,造成这样的 后果,只是因为自己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 后来与高考数学将近 140 分的彭艳和黄楚锋交流,他们共同的心得是: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之后要在题海里遨游一 下,并且多注意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考高分.我想,我当时所缺的,大概就是做题的量吧. 语文: 语文:似乎没什么好说的吧 我一直都比较喜欢语文,所以在语文方面似乎没有做特别的努力,成绩自然地慢慢在提升,从高一的 90 多分, 到 04 年高考的 120,再到 06 年的 132 分.加之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语文差,所以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东西. 大二的时候做家教带过一个高三的学生,寒假我接手时他的语文在 80 分左右,帮他补到 4 月份,他的成绩提高 到了 100 多分,最后高考的时候考了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