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1、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字(出示课件1:“人”的甲骨文)(预设:生:人。师:听了我的提示,你们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了,下半部分是个“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头顶,后来圆头变成一横。头顶是人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师板书“天”。)2、师:再认第二个字(出示课件2:“门”的甲骨文),这是繁体字“门”。左右各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师板书“门”)3、师:连起来读(天门)。再加一个字(板书“山”),再读。汉字是表意的,根据这三个字,你们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呢?4、正如你们说的那样(出示课件3:注释一),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很有气势。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经过天门山,提笔写下了望天门山(板书“望”)。我们来看看这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怎样看才是望呢?“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课件4:“望”的甲骨文)。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地上瞪大眼睛抬头看月亮,意为眺望远方。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再读,读出远望的感觉。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1、诗是歌,读出节奏。(1)、师: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出示课件5:读诗要求)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第三,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古诗的意思。(生自由读诗,是巡视辅导。)(2)、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很好,这是读诗的状态。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要字字清楚,读响亮。(出示课件6:古诗)(3)、(师评价)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出示课件7:古诗“中断、至此回”)。“至此回“中的”翘舌音 “至”和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听听他是怎么停顿的。(4)、师:听到了吗?他的停顿是二、二、三,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后面的三句,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千万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5)、诗歌诗歌,真有点歌的味道,唱歌有重唱,诗歌咱们就来个叠读,你们读完一行,老师就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我们一起来试试。(6)、换一下,老师读一行,你们依老师的节奏重复最后三个字。2、诗是画,赏景品“色”。(1)师:诗中有歌,诗中也有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每一句诗都有什么景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生汇报交流师贴图)(出示课件8:古诗“景”,) (师贴图)(2)、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回答后出示可将9:注释二)(3)、我们一起来欣赏“山”、“水”、“帆”、“日”组成的图画(出示课件10:插图古诗)。这水是什么颜色?(生回答后出示课件11:“碧”古诗)仔细看看这个“碧”字,这是一个会意字,左上的“王”为“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为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后来,这“碧”是贺知章笔下垂柳的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2);这“碧”是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3);这“碧”是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4),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是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5)。仅一个碧字就让我们感受到色彩的美丽与生动。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孤帆是?日是?碧、青、白、红,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师:有人说,李白就像一个天才的摄影师,但我要说,李白更像一位天才的录像师。望天门山整首诗都录在一个“望”字,是流动的连环画。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感受到画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句。(生思考后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6:动词古诗)1、学习第一句。(1)、师:古人作诗,常常是一边吟作,一边捋着胡须,有时为了用好一个字呀,不知道要捋断多少根胡须,让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2)、师:我们先来品品“中断”是什么意思?(从中间断开)(3)、师:看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7:繁体字“断”),这“断”字左边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边的“斤”是斧头,“断”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斧头、楚江水)对,那把利斧就是,这就是诗人大胆的想象。再看看这个“开”字(出示课件18:繁体字“开”),下面“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那谁有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呢?(楚江)(4)、把“断”字和“开”字送进诗句中(出示课件19:古诗第一行),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5)、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天门山都撞开了,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导朗读第一行)(6)、接着我们来品品这个“回”字(出示课件20:“回”古诗),它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漩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出示课件21,“回”的解释),谁来读一读?(生读)你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7)、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的意思。(8)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出示课件22:第二行)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劲,读好这个“回”字;水冲开山,山阻水回,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出示课件23:第一句)。(9)、刚才我们反复品味了“中断”“开”“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山水气势的美。再来读读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读(出示课件24:相对出、日边来)(10)、(创设情境理解“相对”)孩子们,问题来了,你瞧!(指两排学生)这不明明是相对地“立”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是相对“出”呢?想一想,你坐在车上,那路旁的树和景同桌讨论讨论,一座接一座的山为什么有出来的感觉呢?(师指站着的两两相对的学生)看看这两两相对的山,把他们想得高些、再高些,船在前进,李白抬起头仰望,船行到这,两座山扑入眼帘。(师走进生中)船行到这,眼前一亮,全新的景象有扑入眼帘。船继续前行,两边崭新的景象又(扑入眼帘),两边的新景象不断地扑入李白的眼帘,这就是(相对出)这哪里是“相对出”呀,这分明就是李白在(水中游览)。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日边来是从哪里来呢?让我们抬头向远处望去,一片开阔,映入眼帘的是,读(出示课件25:第三行)醒目的白帆从天边而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渐行渐近。青山出迎,孤帆来就。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出示课件26:相对出、日边来)。(11)、师:我们品着这相对出、日边来,渐渐地,已经与诗人一起陶醉在山水中,这就是人山相融的境界。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12)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不是的,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李白在25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也就是26岁,26岁的年龄对于李白来说,这正是大展宏图、报效朝廷的时刻呀,所以他觉得理想的实现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读(出示课件27:古诗第二句)(1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是如此的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望天门山(出示课件28:古诗)。(14)、几千年过去了(出示课件29:天门山),天门山的甲骨文已经演变成了楷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