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王文荣论文.doc_第1页
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王文荣论文.doc_第2页
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王文荣论文.doc_第3页
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王文荣论文.doc_第4页
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王文荣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王文荣温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显示出我国的文化建设已经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文化产业也已经与国民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为贯彻这一方针,联墨艺术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紧跟时代审美价值取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们有两种不能相互代替的基本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据生产力水平高低来划分的农耕时代、工业时代、高科技时代,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整个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我国居民已经进入了小康的消费阶段,汽车、住房等大额的消费产品,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文化、教育、旅游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整个消费当中快速增长,这些都是大众消费的新特征。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便会产生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必然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随之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从偏重于物质需要的情况向注重文化需要的方面转化。这是当今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人民对精神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对精神文化追求的层次越来越高、要求文化生活越来越好。因为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从而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内在渴望,努力提高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品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联墨艺术是中华国粹,也是古老文明的祖国文化百花园里盛开不衰的奇葩。人民群众在需求上的变化,对联墨艺术的需要也随之变化。特别是到了春节,家家门前红红火火,联语呈祥,墨韵飘香。华夏大地呈现春风一缕千畴绿;联韵两行万户红的景象。华夏民族长期流传下来的这种联墨文化,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更贴近人民的生活,联墨作品越来越多的走进百姓家。二时代呼唤联墨艺术的繁荣、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基础稳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保障。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也带来挑战。当今,联墨艺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联墨艺术无论从艺术观念、参与人群、交流方式还是创作规模来说,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联墨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有助于加强爱国思想、培养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联墨作品首先要体现思想性,其次才是艺术性。联墨的核心是表达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志,一种志趣和意境凝结的产物。没有这个核心,联墨没有了抒情达意,没有了品位,没有了风格。那就完全亵渎了上祖创造文字的意义!联墨意在表达,意在传导做人的经典,意在传承高尚文明。联墨艺术的繁荣、发展,要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倾其心力,做成高品位的联墨事业。联墨艺术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其作品内容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主旋律,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搞好服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今多元发展时代,联墨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发展趋势。联墨艺术既要体现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元素,又要有时代气息、融进时代灵魂。联墨艺术的繁荣、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联墨艺术才能长盛不衰,才有生命力。时代呼唤联墨艺术的繁荣、发展,呼唤有时代气息的精典联墨作品。联墨的历史使命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为时代服务。因此,抓住联墨艺术发展的机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广大联墨家和楹联、书法爱好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我国当代的联墨家继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代要求联墨家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为联墨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使之具有时代风格,始终与现实紧密相连,始终与大众息息相关。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联墨家,总与时代密切关联,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继往圣之绝学,开后世之艺心。联墨,这个过去文人雅士酬唱兴会的媒介,举人学子科举应试的门砖,到了时代发展的今天,它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装点人间的功能,使愈来愈多的人趋之若鹜,耽于此道。是郑重为联墨呼与鼓的时候。功在当代,千古流芳,造福后代。 三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与此相应,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要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求文化知识、求高雅情趣、求健康身心,求优美环境等,这些追求成为人们的共识。联墨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而且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需求。毋庸置疑,联墨艺术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理应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提高的时候,人们对联墨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天津为例,在市学会认真贯彻党中央、中楹会的有关指示,落实市政府部署的文化建设发展目标,沉寂多年的津门联界乘势而上,楹联组织、书画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沽上联坛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九河之上的联舟画舫,又扬起发展的风帆。人民群众对联墨文化的需求如同干涸的田地对雨水的渴望,让我们深深感到,联墨艺术在中国人中普及和受欢迎的程度确实不容小觑,“传统文化至今还活在老百姓当中”。联墨艺术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其作品要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在我国,联墨历来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春联早已是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贺联、挽联、行业联、庆典联、景联、场所联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生辰庆典等活动。可见,联墨艺术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住房大了,人民对自己居所的布置出现了多元化,或豪华、或古朴、或简约、或淡雅虽然对风格的追求各异,但在设计中都加进了文化元素,而联墨又是文化元素的主要代表。联墨艺术从文人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展示联墨艺术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很多现代建筑、人文场所、殿阁楼台,迫切需要联墨艺术的装点和美化。人民生活需要联墨艺术,联墨属于人民。 辛卯春节,“重庆市委市政府不仅关心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还关心百姓购置的年货中有没有春联。这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是一件深入人心的大事。”春节前几天,该市呈现了红纸脱销,洛阳纸贵的盛况,五百多副红联铺天盖地而来,刮起红联为主题的红色旋风。 “一城纸贵;万户联红。”天津市楹联学会也在春节前开展了“让红联进万家”活动,体现了贴近人民生活、为社区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这两例反映一个不争的事实,联墨源于生活,反映了大众的心声。联墨艺术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古人云:“翰墨书香”,“翰墨”和“书香”自古就是紧密不可分的。联与墨貌契神合,摇曳生姿。联墨作品,用篆书的刚毅、隶书的古拙、魏碑的雄浑、楷书的清逸、行书的流畅,草书的淋漓,抒发楹联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谐音韵、高雅情怀和思想感情。将楹联和书法的融合,更加夯实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楹联因书法得以传承、弘扬,书法借楹联而使其内涵博大、精深,这正是联墨结合的魅力所在。当联墨这对姐妹花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时,人们倍加青睐。墨韵联花,异彩纷呈,昭灿于世。联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雅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