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细胞历年大题名解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药学细胞历年大题名解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药学细胞历年大题名解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药学细胞历年大题名解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药学细胞历年大题名解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学细胞历年考试大题及参考答案1.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点共同点:1在DNA分子中用相同的密码编写遗传信息;2相似的遗传信息转录与翻译机制,相似的核糖核蛋白体;3相似构造的质膜; 4共同的能量代谢途径 (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 5以ATP形式保存和利用化学能; 6相似构造的蛋白酶体 (消化蛋白质的结构)。不同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110mm 10100mm 核拟核、无核被膜有核,核被膜、核膜孔及核仁基因组单拷贝基因双拷贝基因(二倍体)DNA含量低,呈环形不与组蛋白结合含量高,呈线形;与组蛋白结合构成复杂的染色体内含子无有细胞器无膜性细胞器有膜性细胞器胞内运输直接扩散借助膜管网及囊泡骨架系统无细胞骨架有细胞骨架细胞调控简单多层次调控分裂方式出芽或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2. 质膜的特征 不对称性:膜脂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质膜上复合糖的不对称性;质膜功能的不对称性 流动性:膜脂分子的运动(侧向扩散、旋转、摆动、收缩震颤、翻转、旋转异构化);膜蛋白分子的 运动(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3. 去泛素化的作用 调节泛素前体产生有功能的泛素; 促进泛素再循环。 纠正被错误泛素化的蛋白质,逆转泛素化反应,或修饰异常的多聚泛素结构,促进26S蛋白酶体的蛋白降解过程正常化。 4. 胶原的合成与分解 (1)合成 细胞内阶段:胶原蛋白的合成可分为细胞内的前胶原合成和细胞外的胶原纤维形成两个阶段。前胶原合成阶段:是在成纤维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上,通过相应的mRNA作为模板,合成带有信号肽的前前胶原;其去除信号肽后称为前-肽链;前肽链在内质网上进行翻译中、后的修饰,主要包括羟化和糖基化修饰。3条前肽链的C端前肽对齐聚合形成3股螺旋胶原即前胶原。前胶原蛋白在成纤维细胞内质网上合成后,可经高尔基复合体以囊泡的形式分泌出来,即进入细胞外的胶原纤维形成阶段。 细胞外阶段:细胞外液中存在的内切酶,能使成纤维细胞分泌出来的前胶原水解,去除氨基及羧基端附加的肽段,生成原胶原。原胶原在细胞外液中能自行聚合成胶原微纤维,再通过细胞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原胶原分子间形成稳定的共价交联,使胶原微纤维韧性加强,能耐受更大的张力。 (2)降解:参与的酶类主要有:胶原酶、明胶酶和基质裂解素。 其三股超螺旋部分在胶原酶的作用下打开,进一步被蛋白水解酶降解;其非螺旋/弱螺旋部分直接被蛋白水解酶降解。而胶原酶通常无活性,在蛋白酶作用后转变为有活性的胶原酶。5. 简述亲核蛋白的核输入过程 亲核蛋白入核条件:核定位信号NLS、相关蛋白质协助、水解GTP 提供能量 亲核蛋白入核过程: (1)需NLS识别并结合importin,与核孔复合体的胞质纤维结合。 (2)转入到核孔复合体中,核孔复合体的构象发生改变,将转运复合体从胞质面转移到核质面。 (3)转运复合体在核质面与核质中存在的一种GTP 结合蛋白Ran 相互作用,由于Ran 蛋白与作为受体 的importin/importin异二聚体的结合而导致复合体解离,亲核蛋白质释放出来进入核质中。 (4)受体与亲核蛋白解离后与结合其上的Ran 蛋白一起返回胞质,在胞质中Ran 上的GTP 水解成 GDP,并与受体亚基解离。 (5)结合GDP 的Ran 蛋白返回到胞核内,并转换为GTP 结合的Ran 蛋白。6. 六种中等纤维的名称和它们在细胞内的特异性分布7. 线粒体衰老的表现和机制 (1)表现:数量减少;体积增大;膜通透性增强;线粒体基质内出现不透明含颗粒的致密包含物 (2)机制: 线粒体DNA损伤:1.线粒体处于高氧自由基环境;2.线粒体DNA聚合酶易出现DNA的错误参入。 3.线粒体缺乏DNA保护及修复功能 线粒体DNA转录产物减少:少的转录产物主要为16SRNA,影响线粒体蛋白质合成。8.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和膜受体通路1) 膜受体通路:extrinsic pathway/death receptor pathway细胞外信号刺激细胞膜上的死亡受体而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介导的细胞调往途径,称为膜受体细胞凋亡途径.死亡受体的配体+死亡受体+衔接蛋白 凋亡诱导复合物(DISC) 胞质中游离的caspase8聚集到这个复合物上 细胞有足够的caspase8 细胞caspase8浓度不够 死亡受体活化,细胞凋亡 切割Bid-tBid从胞质到线粒体CtyC释放2) 线粒体通路:intrinsic pathway/stress pathway当细胞受到损伤或发生应激反应时,也可从细胞内部诱导半胱氨酸蛋白酶原聚集和活化而使细胞凋 亡,称为依赖线粒体的细胞凋亡途径。细胞受到损伤或发生应激反应时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凋亡体组装形成凋亡体活化胱天蛋白酶-9胱天蛋白酶级联反应,诱导凋亡。 9. 整合素信号的双向传导 整合素介导的信号传导具有双向作用:(1)胞内信号外传:细胞通过细胞内的信号来调节整合素受体与其配体结合的活性,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2)胞外信号内传:整合素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后可启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处于基态时,与细胞外基质只见的亲和性极低,处于为活化形式。一些正向促进因子可通过激活位于基膜上的相应受体,而活化细胞内的一些信号,从而引发胞内信号外传,即引起整合素的胞质结构域发生构想改变,并传导至其胞外结构域引发构象改变而被活化,使整合素与其配体的庆贺型增高,整合素遂与配体结合,细胞黏附于细胞外基质。随后引起整合素的丛集,并启动粘着斑(focal adhedion)的组装。粘着斑组装又可进一步启动胞外信号内传,导致细胞对胞外信号发生一定的后续反应。10. 细胞外基质中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的什么部位?类型?有何特点? (1)部位: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受体大多数是指模中的整合型糖蛋白。 (2)类型:整合素和非整合素 (3)特点:每一种细胞外基质成分一般具有多种受体,每一种受体又可以有两种以上的细胞外基质作为其配体;一些细胞外基质受体的活性受到细胞内信号的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受体的表达常与细胞分化及组织发育有关。纤维中心:在致密纤维组份内部的一个或几个浅染的低电子密度区,是rRNA基因,有RNA聚合酶I,无 组蛋白与核小体。致密纤维组分:由致密的、高电子密度的纤维构成,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纤维中心颗粒组分:是核仁的主要结构,由直径15-20nm的致密颗粒构成,是未成熟核糖体亚单位前体存在区域功能:合成加工rRNA并组装核糖核蛋白体亚单位 纤维中心:rDNA的储存; 纤维中心与致密纤维组分交界处:rDNA的转录; 致密纤维组分:rRNA前体的加工; 颗粒组分: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11. 溶酶体的形成及其功能 (1)溶酶体的形成过程:高尔基体成熟面,通过出芽方式形成内含溶酶体酶的小泡,即初级溶酶体与吞噬泡、晚期胞内体或自噬泡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完成消化过程后,一部分膜又可通过出芽、形成小泡,小泡定向转运与质膜融合,返回至细胞表面还有一部分可返回至高尔基体 (2)功能:溶酶体的细胞内消化作用异体吞噬作用、自体吞噬作用; 自溶作用溶酶体膜破裂,酶释放出来,导致细胞自身溶解、死亡; 粒溶作用溶酶体分解细胞内剩余营养颗粒的作用; 防御作用将外源性的有害因子 (如细菌、病毒等) 消化分解。12. 什么是细胞周期?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分别是什么? (1)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连续过程。 (2)各时期的主要事件G1 期:有丝分裂完成到DNA 合成之前。中心体分离,为进行中心体复制作准备;G1/S 检验点(限 制点R).S 期:从DNA 合成开始到DNA 合成结束的全过程。DNA 复制,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合成,核小体组装,中心体复制;DNA 复制检验点.G2 期:DNA 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前的时期。细胞核内DNA 含量已增加一倍,由G1 期的2n 变成了4n,即每个染色体含有4 个拷贝的DNA;活跃的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为M 期做准备;加速合成微管蛋白,为M 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成熟促进因子MPF 合成;已复制的中心体在G2 期逐渐长大,并开始向细胞两极分离;G2/M 检验点.M 期:细胞分裂开始到分裂成2 个子细胞的过程。DNA 合成停止,蛋白质合成减少;染色体高度螺旋化,遗传物质均等分配,形成2 个子细胞;细胞呈球形;纺锤体组装检验点.13. 泛素-蛋白酶体的降解过程 (1)蛋白酶体识别多聚泛素化的蛋白质最少含4个G76-K48 异肽键的泛素链。 (2)K63连接的泛素化蛋白质在信号转导、DNA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被蛋白酶体降解。 (3)26S蛋白酶体对底物的降解是一种processive方式,没有降解中间产物的释放。降解产物一般为325 个氨基酸残基,其长度的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14. 干细胞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按分化潜能大小,可分为三种: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按来源可分为两种:胚胎性干细胞、组织干细胞(又叫成体干细胞)(2)基本特征:干细胞是已决定、未分化的细胞,不是终末分化细胞; 干细胞能无限地分裂,永生干细胞; 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只能在两种途径中选择其一:保持亲代特征仍作为干细胞或向终末分化。 15. 紧密连结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1)作用:连接相邻的细胞,加固组织,使细胞连接成完整的片层,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封闭和调控细胞间隙的通透性,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物质的选择性吸收; 将上皮细胞的表面分割为顶面与底侧面,限制膜蛋白与膜质的侧向扩散范围,从而维持细胞的极性。 (2)与疾病的关系:紧密联结在血管内皮细胞参与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 紧密连接屏障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16. 简述G蛋白偶联的信号传导通路 (1)CAMP信号通路:激素配体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后导致受体构象改变,其上与Gs结合位点暴露,受体与Gs在膜上扩散导致两者结合,形成受体-Gs复合体后,Gs亚基构象改变,排斥GDP,结合了GTP而活化,亚基从而与亚基解离,同时暴露出与环化酶结合位点;亚基与环化酶结合而使后者活化,利用ATP生成cAMP。cAMP产生后,与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PKA)的调节亚基结合,并使PKA的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分离,活化催化亚基,催化亚基将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靶蛋白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将其激活或钝化。这些被磷酸化共价修饰的靶蛋白往往是一些关键调节酶或重要功能蛋白,因而可以介导胞外信号,调节细胞反应。 (2)磷脂酰肌醇途径: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上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AG)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IP3-Ca2+信号途径:IP3与内质网上的IP3配体门钙通道结合,开启钙通道,使胞内Ca2+浓度升高,启动胞内Ca2+信号系统,最后引起一定得细胞效应;DAG-PKC信号途径:DAG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的PKC进一步使其效应蛋白磷酸化。药学细胞历年考试细胞名词解释(由于时间紧,顺序有点乱)1.vesicular transport囊泡转运在转运过程中,质膜内陷,形成包围细胞外物质的囊泡,囊泡以芽生方式从供给的细胞器生成后,携带被转运的物质到达接受细胞器,并与其发生膜融合,这一过程称为囊泡转运。2. ECM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外间隙中充满由多种不溶性大分子精密组装起来的错综复杂的网架。基本组成成分:胶原、非胶原糖蛋白、弹性蛋白、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3. nuclear pore complex(NPC)核孔复合体位于内外两层核膜融合区,上百种蛋白质组成的复杂而精细的结构体系,包括胞质环、核环、辐、中心栓。4. 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NLS)核定位信号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一段48个氨基酸序列,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进入核后不被剪切5. Lipofuscin褐质素不溶性脂蛋白颗粒,棕黄色;单位膜包裹成的脂褐质小体;各细胞中均有,以神经细胞、肌细胞中较多;在细胞中蓄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细胞衰老的明显特征;与老年皮肤色素斑增多有关;来源于溶酶体;脂褐素积累占位影响细胞正常活动。6. Facal adhesio kinase(FAK)粘着斑激酶广泛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的几乎所有组织,是一种与粘附作用相偶联的非受体蛋白激酶,具有络氨酸激酶结构域,分子量为234kDa,无跨膜序列。7. Check point细胞周期检验点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细胞形成了一套保证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的监控机制,称为细胞周期检验点。8.Microtuble organizing center(MTOC)微观组织中心微管由微观组织中心发出,正极朝外,负极锚定在MTOC。胞质微管组织中心:中心体;纤毛的组织中心:基体;大部分动物细胞的微管组织中心:中心粒周围的基质,主要活性成分是-微管蛋白及其结合蛋白。17. Signaling switches信号开关处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部位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可以接受上游信号而被活化(即进入到开启状态),进而将信号传递给下游的靶分子;又能以一定的方式失活(即进入到关闭状态),从而终止信号的传导;并且其活化与失活状态可以反复快速转换。18. intermediate filaments(IF)中等纤维在细胞中主要起支撑作用,阻止高等生物组织中细胞的过度拉伸。19. cell necrosis细胞坏死主要指由超过细胞可以承受的强度或阈值的环境因子引起的死亡,以及由于机体病理状态导致的细胞死亡。20. apoptosis细胞凋亡是指体内健康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遵循自身的程序,主动发生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21. cell recognition细胞识别细胞对环境中任何分子和细胞的感受过程;其中所涉及的分子环境包括营养物、代谢产物、毒素、异物、理化因子、激素、细胞因子、信息素等。22. cell communication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外一个细胞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相互影响过程。23. cell adhesion细胞黏附细胞通过其表面与另一个表面的特异性相互作用16.Cell surface细胞表面是细胞与其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必经场所和中介面也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界膜17. Cell polarity细胞极性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子过程和功能活动在空间上的方向性和不对称性。表现为三种模式:静态间期细胞的稳定极性;迁移和运动中的间期细胞的动态极性;分裂期细胞的不对称分裂。18. Anoikis失巢凋亡现象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一旦脱离了ECM 则会发生凋亡,此现象称为noikis。19. integrins整合素细胞表面与ECM 结合的主要受体, 属于细胞粘附分子,可介导细胞黏附于ECM 网络,并进行信号转导。作用依赖于Ca2+,为和亚单位构成的异二聚体。20. anchorage dependent growth定着依赖性生长只有固着在某个表面,细胞才能存活和增殖;而一旦有离于该表面,细胞即发生凋亡。21. N-end ruleN端原则_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 称为半衰期(half-life)。蛋白质的半衰期与多肽链N 端特异的氨基酸有关,它们对蛋白质的寿命有控制作用。例如N 端为蛋氨酸或缬氨酸的多肽,寿命就长;N 端为精氨酸或赖氨酸的多肽,寿命就很短。蛋白质N 端与半衰期的关系,称为N 端规则。22. SRP信号识别受体是一种细长形的RNA 蛋白。由6条多肽链和一个7SL RNA(300bp) 组成。SRP 具有信号肽识别结构域和与核糖体A 位点结合的结构域。作用:一方面与核糖体结合,另一方面与ER 膜的SRP受体结合,通过其“桥梁”作用,使核糖体结合于ER 膜上。23. SRPR信号识别颗粒受体为ER膜上的跨膜蛋白,含有、两个亚基。亚基含有SRP 的结合部位,亚基以疏水区锚定在ER 膜上。当SRP-核糖体复合体与ER 膜上的SRP 受体结合后,核糖体则以大亚基与附着于膜上的Ribophorin 结合。24. Chaperone分子伴侣能识别不正确折叠的或未装配好的蛋白质,并帮助它们重新折叠、装配和转运,但其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只起着陪伴作用,故得名。25. Targeting sequence信号肽靶向序列以前体形式运输,蛋白质前体向线粒体输入需要靶向序列(亦称导肽或信号肽)引导和/或锚定。蛋白前提的N端或近N端具有一个或数个由20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靶向序列。26. 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翻译共转位肽链通过的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的腔的过程是和翻译同步进行。27.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线粒体含有自己的DNA(mtDNA)和核糖体,能够自主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但只有少数蛋白质是由mtDNA 编码,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合成,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游离核糖体合成后再输入到线粒体,因此线粒体是一个半自主性细胞器。28. 踏车运动:在一定浓度下,肌动蛋白纤维一端不断聚合伸长,另一端不断解聚缩短使其处于平衡状态,称之为“踏车运动”。29. motor protein马达蛋白为胞内组分的运动提供动力,使它们能够沿肌动蛋白纤维和微管朝向其两极运动。30. stem cell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潜能分化能力的细胞。成体的许多组织中都保留有一部分未分化的细胞,一旦需要,这些细胞便可按发育途径,先分裂后分化产生分化细胞。机体中这部分未分化的细胞称为干细胞。31. cell aging细胞衰老是细胞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能力降低,并以形态结构、化学成分与生物化学及生理功能改变为基础的变化。32. apoptotic body凋亡小体核染色质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一起聚集,为反折的细胞膜所包围。从外观上看,细胞表面产生了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分离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33. Collagen胶原细胞外基质中的骨架结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为不溶性纤维形蛋白质;是分布最广泛的蛋白质;主要有四种类型,典型的具三股超螺旋结构。34. 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受体介导的内吞是细胞内吞作用的一种。受体位于质膜的有被小区内。入胞的物质在有被小区内与受体结合,使有被小区内陷,然后有被小区从质膜上箍断,形成有被小囊,小囊在胞质中与胞内体结合,受体与物质分离,形成两个小囊,含有物质的小囊与初级溶酶体结合形成次级溶酶体,被消化。含有受体的小囊回到质膜上被重新利用35. cell culture细胞培养36. combinatorial control37. cell determination细胞决定determination:细胞在出现可识别的形态和功能的差异之前,细胞已经具备按特定方向分化,并最终形成一定表型的细胞的能力。这种细胞的发育选择叫做细胞决定。38. cell signal39. Cell cycle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连续过程。40. signal transition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外信号分子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引发细胞将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的过程。胞内信号则进一步加工整合,包括改变基因的表达状态和细胞的功能状态等。最终转为细胞想外输出的信号。41. 26S proteasomes26S蛋白酶体由一个20S核心颗粒和1-2个19S调节颗粒组成。20S 蛋白酶体:4 个环组成,每个环7 个亚单位。中间是两个亚单位环;两侧是两个亚单位环;由17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这些亚单位分为盖部和基底部。降解的蛋白质一类是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