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届高三联考题词题组一1.( 甘肃省张掖市2009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答: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 答案(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2(甘肃省2009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秋波媚陆 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答: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 答案(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3(甘肃省皋兰一中2009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怀旧故居 李好古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1)这首词的题目为“怀故居”,上阕采用 手法,描写 这一主体形象,表现一种春仍归来,人无归处的情感。(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拟人 燕子(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4(山东省日照市2009届高三一模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答: 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5(山东省威海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菩萨蛮宜兴作苏庠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注】岚:山林中之雾气。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答: 答案(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6.(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忆王孙 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7.(安徽省皖西四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北宋)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也可回答为“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主要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下片写“弄潮”,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8(2009年4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蓦山溪自述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答: 答案(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9(东北三省三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菩萨蛮舒直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谈谈你的理解。答: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10.(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作具体分析。答案(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感情基调。 “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幽禽(写杜鹃也可)。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11.( 上海市十校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联合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霜天晓角 陈继儒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注】(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什么? 答: (2)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表现了作者_的个性。(3)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1)强调居住环境清幽而又朴陋的特点,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表达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2)无拘无束,自由自在(3)语言风格要点: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语言与人物形象(作品内容)相吻合。12(陕西省西安市示范性高中2009届高三四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答: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 答案(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2010届高三联考题词题组二1.(江苏省南京市六十六中学2010届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4分)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3分)答: 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像”“用典”“拟人”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2.(安徽省两地201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检测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答案 (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 “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2)幽禽(写杜鹃也可)。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3.(广西玉林高中、南宁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鸟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叙述。答: (2)词的最后两句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写了桑芽、幼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等景物。 (2)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城里豹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4.(陕西省丹凤中学2010届高三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虞美人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答: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答: 答案 (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5.(湖南省桃源一中2010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词的下阕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1)“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答一种即可)(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6.(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答: 答案 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7.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8.(河南省开封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 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此词是欧阳修贬官颍州时所写。(1)这首词上片描写生动传神,请找出两个表现力强的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 (2)词的最后一句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答案 (1)“逐”“拍”“出”。(任选两字均可)“逐”字,生动传神地写出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热闹情形;“拍”字写出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的情景;“出”字,突出了打秋千的人,让人仿佛看到秋千上轻盈的身影,隐约听到远处的欢声笑语。(2)上片描写春色秀丽,游人欢娱;下片写作者在画船中簪花宴饮,欢畅无极;最后一句笔锋陡然一转,人生中又有什么时候能欢乐如此呢?由欢快骤然转入沉郁,对比鲜明,感慨深沉,给人的印象极深。9.(山东省聊城水城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喜迁莺晏殊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答案 (1)比喻。用“花不尽”“柳无穷”形象表现出离别之情的“不尽”、“无穷”,折射出离别的悲苦之情。(2)“何处不相逢”,着眼于当前“离愁别绪”,以今后还可能重逢相安慰; “劝君看取利名场”,着眼于“人生历程”,用古今名利如梦成空的道理相劝戒。(2009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9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答: 答案(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很有感染力。2(陕西西安四校20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王 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罟(g)师:渔夫,这里指船夫。(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答: 答案(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3(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春 王 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注】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答案(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3)D200904094(北京市朝阳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 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注】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裛,通“浥”,沾湿。(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5(山东省济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郑板桥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答:(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答:答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词李涉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7(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2010届联考题对比鉴赏1.(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 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郑板桥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_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答案有两种。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3.(四川省南充市八校2010届高三8月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答案 (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4.(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表达的感情都是_。(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答:_答案 (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切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5.(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答: (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答: 答案 (1)琵琶行 长恨歌(2)“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3)“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6.(湖南省株洲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再“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7. (四川省广元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 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 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8.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送沈子福之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注释】罟()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临圻(q):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 送别 杨柳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9.(福建省莆田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1)“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其中“摇”、“滴”两个动词用得极神奇,请对这两个字的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2)“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尾联话中有话,请你结合全诗品一品。 答案 (1)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以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异趣横生,反映出作者想象的奇特。(2)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含蓄地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10.(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案 略2009届联考题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题组一1.(09北京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根据下面的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普通话使用的两个特点。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校园语言,城市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答: 答案 民众使用普通话人数的多少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城、乡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有别。(意思对即可)2.(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请依据下面的资料答题。五万多病儿,至少四人死亡。这一后果,深深地震撼了人心。国产乳业的现状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那么如何改造呢?路径本来很简单。病从口入。既然食品生产对于生命安全极端重要,就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事实上,对外国的先进经验,我们已有部分借鉴。但是,不能不承认,体制上的拿来主义作用很有限。体制不可能自动运行,体制的背后是价值观、是人心。没有价值观上的、人心上的坚实支撑,再先进的体制也不会有生命力,易橘为枳的悲剧就会发生。中国乳业的集体沦陷,尤其是监管沦陷,作为这种悲剧的一个最新范本,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行业潜规则的神奇功能。这种“规则”不具备任何法理上的正当性,但这并不妨碍它恣意横行,覆雨翻云。潜规则这只看不见的脚,死死踩住了体制这只看得见的脚,让它寸步难行。它从人心的黑暗王国中成长起来,有如不断膨胀的黑洞,反过来掏空了良知,掏空了人心,从而折断了整个明规则、整个现代治理体制的根系,最终颠覆整个监管体制、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名存实亡。警醒吧!三鹿这罪恶之花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解决价值观上的冲突,人心上的冲突,体制的矫正就无从谈起,三鹿这样的恶之花还会照样盛开。(1)请分点概括作者对“潜规则”的表述,不超过60字。答: (2)为此则材料拟一个标题。要求:能揭示材料主旨。不超过20个字。答: 答案 (1)不合法理。能量巨大。看不见,摸不着。抑制监管机制运作。来自人心的阴暗。毁掉良知。最终颠覆监管体制。(2)示例一:要消灭“毒奶粉”,先铲除“潜规则” 示例二:改造人心,永绝“三鹿”恶之花3.(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是近年来人肉搜索的标志性案例。人肉搜索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与“百度”不同,它更接近于“爱文”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人肉”一词虽然掺杂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但也准确地表明了其特点搜索行为的原动力,不再像传统的搜索方式那样,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者冰冷的互联网资料库,而是更多地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亲身参与,由他们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到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请结合所给文字,给网络新词语“人肉搜索”下定义,不超过30字。人肉搜索是指 答案 针对某个问题,由网民亲自参与,共同寻找出确切答案的搜索方式。4.(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京举行。开幕式上,洋溢着江淮情韵的凤阳花鼓灯首先敲出盛世太平鼓,代表着安徽传统技艺精华的徽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灾初期扑灭应急预案(3篇)
- 2025届广东省广州天河区七校联考八下物理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莲花县2025届物理八下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C组联盟生物七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鞍山市2025届八下物理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25届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淄博市名校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25届物理八下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常熟市2025届七下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现场演讲销售技巧实战教程
- 《兔子坡》小学生阅读分享课课件
- 2023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大作业
- 《风电施工流程》课件
- 河南省“极飞杯”无人机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无人机植保应用-技术文件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课件
- 沈阳市第二届“舒心传技 莘绅向阳”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工作文件-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文件
- 锂电池起火应急处置培训
- 盾构法施工毕业设计论文
- CT图像的主要伪影
- “双减”作业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案例
- DB11T 353-2021 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