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乐亭记(自读课)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杂记的内容很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记亭台名胜这类记文以某些历史名胜或建筑物为描写对象,篇幅短小,表现方式也较为自由,在形象生动地记叙的同时或发表议论,或借题发挥,或抒写情怀,将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丰乐亭记属于台阁名胜记。二、记书画器物这类记文一般篇幅短小,其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书画的内容及艺术特点为记述对象;一类是以某些物件的形状、特点和制作工艺为记述对象。在写法上,这类文章有的偏重于记述、描写,有的则是由记述而生发开去,借此怀人或抒发感慨,议论事理。木假山记属于书画器物记。三、人事杂记人事杂记以记人叙事为主,其中部分记文以“志”名篇,这里的“志”与“记”同义。人事杂记文与其他记文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更显得丰富多彩。南宋之前,这类记文往往重视记人叙事的周详和声色的描绘。南宋之后,人事杂记的数量增多,而且多在记人叙事的同时寄寓感慨、抒发情怀、针砭时弊,其思想性和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越州赵公救灾记就属于这种体裁。除了以上三种还有记游山玩水类文章,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即目的就是以备忘记。“杂记”在表达方式上多种多样,有的重记叙,有的重议论,有的重抒情,有的重描写。宋代“杂记”在结构和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和完善,宋人善于在所记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因此,宋代散文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个性化的性情感受和深邃的哲思意蕴。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走近作者欧阳修(见朋党论)相关背景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40岁,在滁州任上。庆历五年春,朝廷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因行“新政”触犯保守势力的旧官僚,因此被斥为“朋党”而相继罢去。这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上书极谏:“夫正士在朝,群邪所忘,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御史中丞王拱辰等素来忌恨欧阳修,企图加害而未找到把柄,恰巧这时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犯法,欧阳修因财产牵连而吃官司,虽经查验无涉,“群邪”仍以此加罪欧阳修,罢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为知制诰,谪为滁州知州。滁,水名,因水为州,宋代属淮南东路,州治在今安徽省滁州。丰山,在滁州西南五里,以幽谷中有泉,名幽谷泉,一名紫微泉,泉旁有丰乐亭。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中有所描写:“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滁州志中也有记载:“欧阳修谪守滁上,明年得醴泉于醉翁亭东南隅。一日,会僚属于州廨,有以新茶献者,公敕吏汲泉,未至而汲者仆出水,且虑后期,遽酌他泉以进。公已知其非醴泉也,穷问之,乃得他泉于幽谷山下。文忠博学多识而又好奇,既得是泉,乃作亭以临泉上,名之曰丰乐。”欧阳修这篇丰乐亭记,经苏轼书写,刻石三块,立于泉上(见金石萃编)。文意感知作者名为记“亭”,重点实在“丰乐”二字,并借滁州今昔人事的变迁,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涵煦生民的功德。文章虽竭力颂圣,但也深刻反映出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思维导图一、通假字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同“铲”,译为“铲除”二、古今异义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 今义:因果连词三、一词多义1始2爱3既4顾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每天,天天(2)名词作动词掇幽芳而荫乔木 荫庇,乘凉风霜水雪 分别是刮风、下霜、结冰、下雪遂书以名其亭焉 命名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始饮滁水而甘 觉得甘甜(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以乐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其上丰山。(无标志的判断句)(2)下则幽谷。(无标志的判断句)(3)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也”表判断)(4)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无标志的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1)得于州南百步之近。(正常语序应为“于州南百步之近得”)(2)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正常语序应为“于滁东门之外生擒”)(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正常语序应为“于山谷之间得斯泉”)1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2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偷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准备。3“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身为刺史,没有忘记“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这表现了他的尽忠思想;同时,这句话也是作者的无奈之语,自己被贬到此地,还仍要这么做,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乐”之中的愤郁和不平。4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明确: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直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间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接第二、三段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写法鉴赏1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2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素材挖掘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欧翁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乐而不能忘忧”,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应用角度晴空万里尤须提防暴雨,风平浪静也要警惕暗涌;风调雨顺仍要囤积粮草,烽火尽熄不敢放马南山;承平之际往往潜伏着败亡之因,繁荣之时可能酝酿着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