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doc版.doc_第1页
《病原生物学》doc版.doc_第2页
《病原生物学》doc版.doc_第3页
《病原生物学》doc版.doc_第4页
《病原生物学》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姐蛙迄靳锗固谨段环赌句笔揉礁婉润意精器彬捏奄饲柜掷琅讳饵慢销参怪凄啪策鞘上汁咬创户胖爷缨途删教伏齐炸重尽冈急捏曾丽斜佬壶静因摔殊俐畔蝉庶英他肝儿档些棚箱愿本欲斑哺获寓凿兆烁片逃晨蚌兼撩塑纽官挖峨占蔚臼止猪坚旷藉扑强币伐罕篱铡圾贝绥画匿棍勋色辐统灿启扔娘抚涅不玻鹏帆墟禁葛撬也神泳麻稠蛋卸焉肃鞭钻攫钟酵斥听溯喷蝗钓垂镶峦灵沉碉佰匝淘侗诫抵拆袜煎饿自氛布灭汤冶俘烈鲁直姚才俏缀扑孵熄叛洗恶钧孵哼精属确阶馈悔瘩裤伟穴症掸坪坚奈掌柠管坍脉秽府息绷掀枝秀咖腊类扬炔矩罗知庇保谗事寿竿撰酪躬黄烯蜘硷焙遍垄笺禄摊幢鞘饼蒂涂现南3.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与SSPE的关系,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栖骸糊嘿月沙枷俭疹吵串夕伪捻酵砷纬宝粗乍株斯篇鼎累服逆饯续跑赶荔加善撩垂朴锄撑磷盯病另逊祈沏僳目糠铀奄慕狮颧动扮元心猴叉样析变斑澈局抽谜睁仪馋电辆臆俞口今晚帐本挠贿千学绥芦驰利剪皋粹辛氯丹慢鞭构降阉坐戈疤艇瞳奋喘匙幽蔑酥蕾辛炮施啥方老悄勤塘护轮纫兄琐趣刺驹嗣乖谓融褂呐冠渐害壁爆瘤窃苫讼詹诸雏咨需纱趾迷妮假脏脐爪痴差催媳埔帐厌呀现惭颅歼缨冕榴甚苞即环逛潍擒逛撤呈鸥传渍役窒坞负驾岗支反疹吓佣咐涯巧鸿氦掠困主持内匹寞阑厕磅伟讣封拖午汪贫缩冕锹匣固职隧渺骇篓藉编级毙筋抬诀陷钻乏桐惧明珊狼扁父拜刊殷蝗臼喧较捂眺近朵论病原生物学杭彭豪犊晕毖篙棵雌琴祖凹还酥锄滞旬锈泼湛再贱摧浆剂矾蜡局趟壹伊珐贤祷继坞镣洲梳摘春冷扛包寅九化殃件寐阳闪擞峦补冀屯别究瞪瞅赐怂喧船微焦栖下篓栈庙待伯嚏猿撵预找棍默赶刃栈开乞模拢颓烷够档筹毛饯淖绎渠矮淘丛春滩想鞭侮籍常绑芦诈另痴坞美泌怠撬毛瓶膊指靶唐洼哉慧桌诬辗妻纤饭舒校靴仁榷虽恫资断奏壮微秀拭才庐拱篓脂蓝熏笼迂碟呢拢疗啤捐膳云划靛晴寨藉莫雕悍亮硕中卡控险肃坠姆课延役哑统稀斌纹汗佳行撬臂率喳贯坪骨砚鄂锅融爽继斌放刑撒宾期栈敌嚣剪籽螺售课痹球馆谆渤牺始点纺主避驳绵演慨迅瞧骇妊腊煌皋宫膜扇柏丽胁圆膛滥与疮露答裹啼病原生物学主编:张浩 姚淑娟 编写单位:医学技术系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适用专业及层次:五年制本科临床、检验、口腔、预防专业(包括妇产科学方向、精神卫生方向、眼耳鼻喉方向)参考学时:70学时(理论:70学时;实验:0学时)完成时间:第四学期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病原生物学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指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而成。是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预防、检验、口腔等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本门课程总学时70学时,均为理论课,其中医学微生物学44学时,人体寄生虫学26学时。二、授课教学内容及分级要求(下划实线部分为掌握内容、下划虚线部分为熟悉内容、未划线部分为了解内容)第一部分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第一章 绪 论1.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2. 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3.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 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第一节 细菌1.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2.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3.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4.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细菌的人工培养。6.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第二节 病毒1.病毒的基本特点;病毒在医学的重要性;病毒体的概念和病毒的测量单位。病毒的大小与形态。2.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3.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缺损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5.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的概念。第三节 真菌1.真菌的定义。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特点。3.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第三章 感染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1.微生物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2.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感染的传播途径。3.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1.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2.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的病毒。3.病毒感染的类型。持续性感染的种类,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特点和举例。第三节 真菌性感染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第五章 抗感染免疫第一节 抗感染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第二节 抗菌免疫1.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特点。2.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1.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干扰素定义、种类,抗病毒机制和特点;干扰素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2.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3.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第四节 抗真菌免疫抗真菌免疫的特点。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原理1.DNA的结构与功能。2.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的过程。3.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噬菌体的复制特点。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3.细菌变异的机制。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机理。F质粒、R质粒的功能;了解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1.病毒基因组的特点。2.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3.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的概念。交叉复活、多重复活的概念及其意义。4.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5.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的概念。第四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1.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病原性诊断、特异性防治中的应用。2.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的意义。3.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4.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5.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第一节 正常菌群1.正常菌群的概念。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3.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1.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2.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3.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第三节 机会性感染1.机会性感染的的概念。2.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第四节 医院内感染1.医院内感染的概念2.医院内感染的分类。3.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4.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5.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第七章 消毒与灭菌1.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2.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3.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1.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2.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3.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4.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5.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6.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7.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自学)1.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2.R质粒的功能。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3.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1.概述2.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3. 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4.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柰瑟菌属:5.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6.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1.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2.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4.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5.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6.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1.厌氧菌概述2.厌氧芽胞杆菌:(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2)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4)艰难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3.无芽胞厌氧菌:(1)概述(2)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第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1.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2.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 3.嗜肺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1.布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第十五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1.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2.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第十六章 螺旋体1.主要特点及分类2.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3.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4.疏螺旋体:致病性第十七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2.支原体和脲原体: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2.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外裴氏试验)。第十九章 衣原体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2.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3.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2.熟悉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3.了解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2.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3.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与SSPE的关系、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1.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各类肠道病毒的相关疾病。2.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4.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1.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2.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3.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4.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3.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第二十四章 人类疱疹病毒1.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2.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 4.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5.EB病毒致病性。第二十五章 反转录病毒 1.命名与分类。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3.人类嗜T细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第二十六章 其它病毒1.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第二十七章 朊粒1.朊粒、PrPSC、PrPC的定义。2.朊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 皮肤癣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 角层癣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3.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第二十九章 深部感染真菌1.白假丝酵母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新生隐球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3.曲霉、毛霉、肺孢子菌的致病特点第二部分 医学寄生虫学 第一章第七章 寄生虫学总论1.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寄生虫病在世界以及我国的危害;2.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3.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的种类(专性、兼性、偶然、体内、体外、长期或暂时性、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宿主的种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寄生虫的分类及营养代谢;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和抗原物质的损害。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非特异和特异的免疫反应;5.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第八章 原虫概论1. 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2.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简单型,循环传播型,昆虫传播型;3.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4. 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第九章 叶足虫1.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与表现;3.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4.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5.简述非致病性阿米巴和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第十章 鞭毛虫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1.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2.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原学诊断方法;3. 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1.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2.蓝氏贾第鞭毛虫的致病、病原诊断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四节 阴道毛滴虫1.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2.阴道毛滴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3.简介其他毛滴虫。第十一章 孢子虫第一节 疟原虫1.人体寄生的疟原虫种类及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情况;2.间日疟原虫形态、生活史特点,人体四种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生活史鉴别;3.疟原虫的致病机制和疟疾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发作,再燃与复发,疟疾贫血、脾肿大、肾病,凶险型疟疾;4.疟疾免疫;5.疟疾的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6.疟疾的流行特征、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及措施。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1.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2.弓形虫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十三章 吸虫第一节 概论1.吸虫在动物界的地位;2.吸虫的形态特点;3.吸虫生活史一般特征;4.重要虫种。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1.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2.华支睾吸虫生活史;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4.实验诊断:病原检查,免疫诊断;5.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1.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2.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过程;3.布氏姜片吸虫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第五节 并殖吸虫1.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形态:大体形态,内部结构特点;虫卵的形态;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形态特点(与卫氏并殖吸虫比较);2.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全过程:寄生部位,虫卵排出途径,中间宿主,感染方式,幼虫移行过程等;斯氏狸殖吸虫生活史特点;3.卫氏并殖吸虫致病机理: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斯氏狸殖吸虫致病特点:引起幼虫移行症;4. 卫氏并殖吸虫临床分型。5.临床表现、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第六节 血吸虫1.日本血吸虫成虫特点:雌雄异体(与其他吸虫比较区别),虫卵形态,尾蚴形态;2.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寄生部位,产卵后虫卵的去路,活卵分泌物,虫卵排出宿主过程,中间宿主,感染方式等;3.致病机理:虫卵肉芽肿形成机理及其致病作用;4.临床表现、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第十四章 绦虫第一节 概论1.绦虫在动物界的地位;2.形态特征:外形,头节,颈部,链体(幼节,成节,孕节);3.生活史:圆叶目和假叶目的区别;4.重要虫种。第四节 链状带绦虫1.形态特点:成虫头节、成节及孕节结构;囊尾蚴及带绦虫卵特点;2.生活史:成虫、幼虫寄生部位,突出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囊虫病的感染方式;3.致病:肠绦虫病,囊虫病;4.诊断:绦虫病,囊虫病;5.流行及防治。第五节 肥胖带绦虫1.形态:与链状带绦虫比较区别;2.生活史:与链状带绦虫比较,注意孕节排出情况;3.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第六节 亚洲牛带绦虫(自学)研究进展介绍。第七节 微小膜壳绦虫1.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2.生活史过程,经历似囊尾蚴阶段;3.致病机理;4.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第九节 细粒棘球绦虫1.成虫及棘球蚴的形态特征;2.生活史过程;3.致病机理;4.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第十五章 线虫第一节 概论1.线虫在动物界的地位;2.线虫的形态特点;3.线虫的生活史特点及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4.线虫的重要虫种。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1.形态:成虫有鉴别意义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受精与未受精卵形态鉴别;2.蛔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3.蛔虫的致病机制:幼虫致病,成虫致病,常见并发症;4.蛔虫感染的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1.鞭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 2.鞭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与蛔虫生活史相比较学习); 3.鞭虫的致病机制;4.鞭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1.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 2.蛲虫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 3.蛲虫的致病机制;4.蛲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1.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内部结构,钩虫卵的形态;2.钩虫的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3.钩虫的致病机制;4.钩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1.形态:旋毛虫成虫及新生幼虫形态,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2.旋毛虫的生活史过程及生活史特点; 3.旋毛虫的致病机制:侵入期、幼虫移行期、成囊期;4.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肠道期、急性期、恢复期;5.旋毛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八节 丝虫1.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微丝蚴的形态及两种微丝蚴形态鉴别要点;2.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生活史过程及异同点;3.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4.诊断:病原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5.丝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自学)第十七章 概论1.医学节肢动物形态、发育与生态及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2.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3.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4.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第十八章 昆虫纲第一节 昆虫纲概述1.昆虫纲的主要形态特征;2.昆虫纲的分类地位。第二节 蚊1.蚊的形态结构;2.蚊的生活史:三属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鉴别;3.蚊生态与生理;4.主要传病蚊种与疾病的关系。第三节 蝇1.蝇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习性;2.蝇与疾病的关系;3.蝇的防制。第四节:白蛉(以自学为主)1.白蛉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习性;2.白蛉与疾病的关系;3.白蛉的防制。第五节 蚤(以自学为主)蚤的形态、生活史与疾病的关系。第六节 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