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濮院毛衫产业集群发展问题.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1.gif)
![[经济学]濮院毛衫产业集群发展问题.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2.gif)
![[经济学]濮院毛衫产业集群发展问题.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3.gif)
![[经济学]濮院毛衫产业集群发展问题.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4.gif)
![[经济学]濮院毛衫产业集群发展问题.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67f06dc2-be5d-4fbc-aad8-913780ec42c55.gif)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濮院毛衫产业集群发展与对策研究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Puyuan Knitwear Industrial Cluster 培养单位:经济学院作者姓名:郭瑞萍指导教师:祝合良教授论文日期:二零零七 年 四 月 二十七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21.3 本文的框架结构32 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42.1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42.2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理论72.3 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103 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153.1 毛衫产业发展背景153.1.1 生产销售不断增长153.1.2 出口和出口单价继续稳步增长163.1.3 产业呈现区域集中的态势163.2 濮院的总体概况173.2.1 濮院的自然条件173.2.2 濮院的人文环境183.2.3 濮院的经济环境193.3 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演化194 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224.1 要素条件224.1.1 地理位置224.1.2 基本劳动力资源224.1.3 借贷资本224.1.4 技术水平234.1.5 教育与知识资源234.2 需求条件234.2.1 内部需求234.2.2 外部需求244.3 相关与支持产业244.3.1 纺织机械254.3.2 后整理技术254.3.3 会展业254.3.4 咨询业264.3.5 物流264.4 产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264.4.1 企业特征264.4.2 企业规模264.4.3 产业同构274.4.4 竞争状况274.5 机遇274.5.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利好274.5.2 基础设施改善、地缘优势凸现284.5.3 内需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换代284.6 政府284.6.1 镇域规划294.6.2 构筑平台294.6.3 政策扶持294.7 接轨上海濮院毛衫产业竞争力体系的补强294.7.1 要素条件304.7.2 需求条件304.7.3 相关产业314.7.4 产业战略、结构和竞争314.8 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竞争力小结324.8.1 专业化分工324.8.2 资源集聚324.8.3 相关和支持产业集聚324.8.4 竞争气氛浓厚324.8.5 企业间相互协作335 濮院毛衫产业集群发展问题345.1 产业集群内恶性竞争345.2 人力资源匮乏355.3 缺乏强势企业品牌365.4 创新能力不足365.5 外部资源日益匮乏376 濮院毛衫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386.1 现有竞争力的获得386.2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86.3 基于政府层面的策略406.3.1 要积极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扶持龙头企业406.3.2 突破资金瓶颈、深入整合毛衫产业链416.3.3 积极打造濮院毛衫文化品牌416.4 基于集群层面的策略426.4.1 寻求更广泛的区域内合作426.4.2 联合集群内服饰品牌、构筑“濮院服饰圈”436.4.3 集群坚持走环保集约发展的道路436.5 基于企业层面的策略446.5.1实施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战略446.5.2加强与集群内、外企业合作446.5.3不断加大创新投入456.5.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服饰品牌457 结论477.1 研究结论477.2 研究局限与展望48参考文献49致 谢51摘要摘 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经济组织方式,在国际上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对于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具有非凡的意义。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的背景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集群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期,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不仅能够填补我国对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研究方面的不足,同时为产业集群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以濮院毛衫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濮院毛衫产业发展的实际,分析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集群类型、竞争优势以及集群的动态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集群、企业三个层面,为濮院产业集群向“集约式”集群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的区域实践提供参考,既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北京建设时尚之都的差别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的研究是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的:第1章为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概念进行界定,并给出基本框架。第2章为产业集群理论综述,通过对主流的产业集群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得出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动因和要素。第3章从介绍濮院的自然资源、人文、经济环境入手,重点对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产生动因、成长模式及现状等进行描述。第4章基于第2章理论论述中的波特钻石模型,对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产业战略和结构、支持与相关产业、机遇和政府等方面,探讨濮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第5章结合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从未来发展的角度阐述,一定时期内制约集群发展的问题,并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濮院服装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基于政府、集群、企业三个层面的策略。关键词:产业集群、钻石模型、竞争力、战略IABSTRACTABSTRACTAs a cogent style of economic form, the Industrial Cluster has developed better, and 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of a country or regi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emphatic form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clusters hav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s.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development on the revolution period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can not only fill up the shortage of research but provide theoretic foundation. Puyuan knitwear industrial cluster was studied on this thesis. The reason of formation, types of cluster, advantage of competition and track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studied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ractice of Puyuan knitwear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earches, constructive proposal of intensive developing direction has been bring into forward, and the effort can give some reference to practice of developing regions and constructive of fashionable city of Beijing.The content of dissertation is developed as follows:Chapter 1 is an exordium.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of research, define the objectiveness and conception, and give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 was summarized in Chapter 2. Analyzing and educing motive power and elements of Puyan industrial cluster according to the expatiation of mainstream theor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The developing process described in Chapter 3, motive power of formation, growth model and actuality of Puyuan knitwear industrial cluster starting at the introducing of natural resource, cultur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Puyuan Town. The compete ability of Puyuan knitwear industrial cluster was analyzed and expatiated in Chapter 4 based on the Porters Diamond Model, it including factor conditions, requirement, industrial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orrelative industry, opportunity and government etc and several reality and potential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yuan apparel Industry cluster were discussed. Chapter 5 expatiated th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 in some time from the point of future developing combing with the reality of Puyuan knitwear industrial cluster, and based on this analyze,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based on government, industrial cluster and corporations was suggested.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Diamond model; Competition; StrategyIII1 绪论1绪论1.1 研究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了发达国家专业化集群的发展实例,也发现了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类似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现象。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业群、纽约玛第森大街的广告业群等。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专业化产业区域内实现的,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皮鞋和鞋27个、家具39个、机械32个、食品17个,还有金属制品集群地1个,化学制品集群地4个,造纸与印刷集群地6个,首饰集群地4个。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在拉丁美洲的秘鲁、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有几百个产业集群的区域。在非洲,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也都有各类集群存在。 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例如波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发展了集群。在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也有发达程度不同的专业化的集群。产业集群的出现及其令人醒目的经济绩效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经济组织方式,在国际上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对于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具有非凡的意义。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战略。在中国,除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以刺绣闻名的苏州、以瓷器得名的景德镇等,都是依赖工匠技能的手工业集聚区域以外,差不多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尤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在浙江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近800多个产业集群(浙江省内称为“块状经济”)。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市场有近60个,市场网络带动了专业化产业群的发展。在久负盛名的温州143个城镇中,产值超10亿元的专业化城镇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制鞋企业5000多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0%;眼镜制造企业500多家,90%的产品出口;制笔企业150多家,产品占全国市场的1/3;打火机制造企业260多家,产品占世界市场的70%;柳市镇低压电器企业100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3;永嘉桥头镇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这些事实和现象都表明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其中,以毛衫产业闻名的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更是产业集聚的代表。凭借毛衫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成为嘉兴市乡镇发展中的“领头羊”和国内羊毛衫的代名词。濮院羊毛衫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全国百强专业市场之一,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羊毛衫名镇”的荣誉称号,2006年,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大型品牌市场”,成为全国范围内获此殊荣的4家大型专业市场之一。每年从濮院羊毛衫市场流向全国的毛衫服装达到6亿件,产销量占了全国总量的60%以上,平均2-3个中国人就有一件濮院毛衫。在毛衫行业,濮院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地区。本文将以濮院毛衫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濮院毛衫产业发展的实际,分析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集群类型、竞争优势以及集群的动态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为濮院产业集群向“集约式”集群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的区域实践提供参考,既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北京建设时尚之都的差别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2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集群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cluster,根据牛津词典(1979年)的英文词义,集群是一组在一起发育的相似的事物。这个词义并没有强调集群的元素必须相互联系,含义十分广泛。也就是说,有些虽然群居一个区位而没有什么联系的企业也可称为集群,这也可以说是广义的集群概念。随着各种研究文献和政府公文中集群相关概念使用的频率不断增多,引申出许多意义接近的集群术语,除了本文用到的产业集群外,最主要的还有产业簇群、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创新集群、区域集群、地方生产系统等。在各种概念界定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M.Porter)教授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根据波特在2002年再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的阐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密切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竟争优势的现象。波特认为,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的、相互影响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如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集群还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包括学校、标准制定机构、职业培训提供者和产业工会等。本文将遵循波特的这一阐述,濮院毛衫产业集群不仅包括毛衫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料供应和下游的市场建设,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培训、教育、技术支持和政府等诸多辅助性机构。1.3 本文的框架结构第1章为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概念进行界定,并给出基本框架。第2章为产业集群理论综述,通过对主流的产业集群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得出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动因和要素。第3章从介绍濮院的自然资源、人文、经济环境入手,重点对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产生动因、成长模式及现状等进行描述。第4章基于第2章理论论述中的波特钻石模型,对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产业战略和结构、支持与相关产业、机遇和政府等方面,探讨濮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第5章结合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从未来发展的角度阐述,一定时期内制约集群发展的问题,并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濮院服装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基于政府、集群、企业三个层面的策略。第6章将从理论到实践,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总结。512 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2 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描写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在这里,他虽未给出关于产业群的明确的概念,却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第一个比较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用一章的篇幅研究特定产业部门在一定地区集聚的“本地化”现象,他提出“本地贸易秘密”(local trade secrets)和“本地化技能”(localized skills)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在马歇尔提出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其中,以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最具有代表性,下面就着重对这三个理论做出阐述。2.1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将这些原因归纳为特殊原因和一般原因,便利的交通促使工业集中于交通枢纽、丰富的矿藏将许多工厂吸引到它的周围,这些都属于特殊的原因。但是韦伯认为,特殊原因不具有理论研究的一般性,影响工业集中的一般原因更为重要。韦伯认为工业集聚的一般原因是因为多个工厂集中在一起与各自分散时相比,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和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工厂有集中的愿望。集聚之所以能够给工厂带来收益或节省成本,又有多种原因,如专门的机器修理厂、靠近的原料供应点、大规模的劳动市场、公用设施、道路等都有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Weber,A. The theory of the lovation of Industries,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50-92.。在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中,其将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称之为区位因子。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省的地点。韦伯以此解释集群成长的原因,也就是说,随着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企业可以得到成本节省的好处。他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位因子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费)与劳动成本(工资)因子及集聚、分散因子。所谓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而分散因子则是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韦伯认为,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大规模经营相对于明显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可以说是一种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所带来的。一个工厂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若干个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更能给各个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工厂有集聚的愿望。韦伯在研究运输、劳动力成本的区位选择时,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集聚能够获得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也就是说,聚集产生的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功能的总和Weber,A. The theory of the lovation of Industries,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50-92.韦伯还使用临界等运费曲线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作了定量研究。韦伯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只有当工厂为追求集聚的好处而迁移,且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或等于迁移后集聚而节约的成本时,换句话说,只有当集聚点位于决定性等差费用曲线内或曲线上时,迁移才可能发生,如果能提供集聚好处的集聚点位于决定性等差费用曲线之外,意味着所增加的运费大于所节省的成本,此时工厂从自身利益出发是不会趋向于集聚点的。假设有P1、P2、P3 三个工业区位,每个区位上都有少量工厂,这些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益处,均希望进行迁移。那迁移到什么地方为好呢?即新的工业企业集聚地应在何处呢?图2-1中,P1、P2、P3 分别代表三个区位三角形中运输费用与劳动力费用的最低点。围绕P1、P2、P3构成等运费线,由集聚所节约的费用等于偏离运费与工资成本最低点的P1、P2、P3所追加的运费及工资的等值线,即为临界等运费线。假设集聚所得经济利益为3,则临界等运费线就是等值线3,在增加的工资及运费成本小于3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交叉重叠部分,即为产业集聚定向的新区位转引自黄健康:产业集群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30页。图2-1 一个集聚地区发展示意图韦伯把产业的市场集中和空间集中作为产业集聚经历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的第一阶段论相当于内部规模经济,而第二阶段论则与“马歇尔外部性”相似。与马歇尔不同的是,韦伯认为,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 “消灭中间人”。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由于韦伯的集群经济理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韦伯的理论过分强调企业主的利益,忽视地区经济效益。而且韦伯对集聚的研究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产业集聚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地区的社会文化因素,韦伯却将其抽象掉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而,韦伯的理论不具有产业集群理论的一般性。2.2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理论韦伯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理论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新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它比较注重国际经济学与地理区位及运输费用(贸易壁垒)的关联,强调规范的模型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空间经济模型,以模拟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寻求产业集聚持续发展和多重均衡实现及被打破的条件,强调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历史和偶然事件、路径依赖等在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克鲁格曼(1991)认为:空间问题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真正重视是因为缺少精确模式分析报酬递增的假设,他把空间思想引入正式的经济分析,是继韦伯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些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主流经济学家,并对产业集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1991)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则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所以,中心边缘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从直观上看,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缩小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因此厂商有内在的冲动集聚在一起共同分工协作,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力量称作“价格效应”或“制造业前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具有内在冲动集聚在一起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各专业化分工的工人也集聚在同一区域内,产品种类数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制造业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运输成本降低,工人的名义、实际工资均高于其他非产业集聚区,非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受工资的诱惑而向集聚区内迁移,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业后向联系”转引自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1卷第24页。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要素流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向心力导致两个起先完全相同的地区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外围的产业集聚模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对劳动力流动的高度弹性。模型的结构内容是,两个地区与两个部门,两地区最初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部门分别是报酬递增、产品具差异性的制造业与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其中两部门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同一地区内的农民不能向制造业部门流动,反之亦然;但制造业部门的工人却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在同一部门内流动转引自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1卷第26页。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过,这种递增的要素回报只在集聚发生的区位的有限的空间领域中表现出来。因为远距离的交通费用和空间通讯费用决定了这种净收益的增长是有界限性的。于是,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空间聚集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此前提假设下,区域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产业空间聚集。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业(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的工作实际上为主流经济分析理论框架下研究产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多样性开辟了空间,证明了经济发展中,“区位是重要的,市场结构对产业区位格局和贸易关系的影响仍然重要,尤其是跨国生产组织中出现大量的中间产品交易和差别产品市场的不断细分,使得市场因素在地区间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市场结构的转变反映了地方专业化的趋势。”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M, MA: MIT Prcs,1991.路径依赖最先是生物学家用来描述生物演进路径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诺斯(North)用路径依赖来描述过去的机制对现在和将来的巨大影响力。路径依赖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Postive Feedback System)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采纳,便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它潜在的甚至更优的路径所取代。因此不存在空间上各要素报酬趋于相等的自动均衡,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内部的和外部的规模经济,给集群内企业带来的集群外企业无法取得的收益诱使集群外企业纷纷携带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向集群靠拢,使得路径依赖更为强烈。由于外部经济规模的存在和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得在集群形成前就进入的企业可能面临着更多的成本,产生出更多的外部性,而后来的企业往往可以免费享有这种外部性。克鲁格曼是第一位把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的经济学家。他指出:产品的贸易活动实际上间接地起到了生产要素贸易的作用,无论生产要素最初的分配状态如何,通过贸易活动,总会使某些产品的生产集中于某些工业区。产业集群中的外部规模经济因素在他的眼里是一种开放经济的状态,是各国产业选择和取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和他的“新贸易理论”是吻合的,即各国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克鲁格曼的理论强调历史、偶然事件以及制度的重要性,认为集群往往是一个技术创新所导致的报酬递增的结果,技术创新带有偶然性,来源于产业集群区域的文化、创新精神以及提供激励机制的制度环境。技术创新为本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借助于制度创新提供的良好的发展环境,该增长点就会凭借技术溢出、知识溢出等报酬递增优势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产业。图2-2总结了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的过程机制。对上游企业的需求扩大/下游企业运费降低企业间交易效率提高,上下游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企业集中产品种类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工资提高劳动力迁入需求扩大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图2-2 产业集群的双重循环集群模式另外,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收益递增、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同时,克鲁格曼的模型忽略了交易费用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如果区域内交易费用很高,即使植入新的产业或企业,也难以形成集群。他认为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形成及锁定效应,是经济活动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相互作用的产物。他虽然也承认制度、文化、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重要性,但认为这些因素难于捉摸,并很难模型化,因而应把对它们的分析留给社会学家。2.3 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迈克波特( M.E.Porter)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这正是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走红的源头。为了验证区域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波特通过对十几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所有发达经济体中都明显存在着各种产业集群。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强调相关的支持产业的重要性,在提出横向和纵向这两类基本的产业集群后,引发了人们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兴趣。很多学者从产业联系的角度考虑,认可纵、横向集群的概念,但提出不应有唯一正确的产业集群定义。如何定义集群,需要理解其中的关键要素,包括经济活动在地理和空间上的集聚,产业部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采用哪些共同的技术,大企业、大研究中心等核心主体的作用,企业网络或企业合作在集群中的紧密程度。图2-3 完整的钻石体系图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变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波特强调,“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此,地理集中是必要条件。地理集中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形成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波特强调,“钻石模型”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动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趋向集群式分布,呈现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 。按照“钻石模型”的描述,产业集群需要三个层次的企业和相关组织(如图2-4所示):一是垂直角度的供应商、分包商、咨询机构等:二是水平角度的拥有相似技术、劳动力市场或企业战略的竞争(或合作)者,三是提供知识与技能、制度供给的专有性的准公共服务部门,如大学、国家实验室、政策制定者等。图2-4 产业集群的结构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无论是对一国或某一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国家竞争优势都是以产业集群的面貌出现,它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1998年波特又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波特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波特认为,集群通常发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产业的地理集中的发生,原因是地理因素,集群由地理接近,可以使生产率和创新利益提高,交易费用降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通常聚集在某些城市或某些地区。波特认为,集群的规模,可以从单一城市、一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结成网络,集群所具有的不同形式,要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波特认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文献虽然早就认识到企业集聚现象的存在,但对产业集群的认知范围还比较窄,并没有把这种现象和国际竞争力的成长联系起来。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集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产业集群保持活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波特认为,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和竞争优势:首先是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或产业的(静态)生产率,具体表现为:集群增强了对专业化投入品的需求和供给;空间的临近性、供给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知识(外显性和内隐性知识)在集群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和联合营销,并能使更多的投入品成为公共品;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大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集群不仅使创新的机会更为可视化, 同时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导致未来生产率的增长。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和推出)的门槛,其流动的结果往往是适者(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生存。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在群内的生产力对群外企业施加影响;其二,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采取低成本地进行技术创新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三,集群的环境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集群规模及影响的扩大。因此,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波特眼里,竞争是打开集群优势的金钥匙。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波特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创新和发展,产业集群被看成是充满合作竞争的灵魂。产业集群在竞争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成长会催发相关产业的产生,从而形成前后向产业互相增强的生产系统。而竞争则推动着系统中互相竞争的企业创新和改进工艺,并引导新的交易、研发、服务的产生。波特的竞争要素模型很好地说明了竞争在集群中的作用机制(如图2-5所示)。图2-5 波特的竞争要素模型波特所有关于集群的竞争力都是基于企业的,经营环境优势最终落实到企业的竞争力。无论是钻石模型还是竞争力要素模型,我们都明显地感受到波特总是力图描述一个有利于形成个别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不同于经济学总是用单纯的竞争来解释经济现象,波特更愿意使用“竞争+合作”的概念。在一个集群中,相同的企业在竞争,不同的企业在合作,所有有竞争力的个体加在一起就会是一个有竞争力的集群,这是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的主要特点。当然,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在一些方面也受到批评,如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理论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并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四个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视了跨国的贸易活动对 “钻石模型”的影响。波特本人对产业集群边界的准确定位存在疑问,认为集群的边界很少符合标准的产业分类体系,这就导致无法掌握竞争中以及跨行业联系中许多重要的参与者。尽管如此,无论如何,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竞争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的竞争环境等问题。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对产业集群的论述为很多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划设计本国本地产业集群的主要理论依据。3 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3 濮院毛衫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3.1 毛衫产业发展背景受益于中国经济20年的高速增长,加之国际时尚潮流中针织品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针织品在服装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高,中国针织产业也呈现快速的发展势头。而浙江濮院毛衫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针织产业整体发展的背景,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3.1.1 生产销售不断增长从1995年以来,中国针织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见图3-1),2006年规模以上针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33.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6%;实现销售收入2446.94亿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地铁隧道电气安装规范及安全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交易风险评估中介服务费合同
- 2025版大型设备安装与维护合作协议范本下载
- 2025版绿色生态园区建设项目内部承包协议
- 2025承包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智慧城市综合体建设
- 2025版城市地下停车场施工承包合同
- 2025版智能网联汽车一半股权转让与技术支持合同
- 二零二五年服装店品牌营销顾问聘用合同样本
- 2025版老年旅游合同范本贴心关怀服务保障
- 2025版建筑安装施工合同交底书范本
- 广东省厨余垃圾处理厂评价标准
- 销售入职培训大纲
- 【《汽车前轴结构优化及轻量化性能研究(论文)》13000字】
- 铝锭加工协议合同
- 西安经开第一学校新初一分班英语试卷含答案
- 酒店建筑装饰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燃气轮机余热回收技术-深度研究
- 2025年健身教练专业试卷-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复习指南
- 家政就业安置合同范本7篇
- 老龄化背景下的长期照护需求-深度研究
- 《认识创业投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