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1.gif)
![[高考]高考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2.gif)
![[高考]高考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3.gif)
![[高考]高考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4.gif)
![[高考]高考数学试卷分析.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2/24/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bd1eb5d6-3ec8-4931-b48d-15113f7ad7d75.gif)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一 在模块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基本确定了高考数学试题命制的理论。这一提法得到了命题专家的认同,更得到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赞许。在这一理论框架指导下,数学试题避免了在难度上大起大落的现象发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纵观北京近五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在这方面的特点尤其显著:二重点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常考常新高考命题,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率,不回避重点知识的考查,这是当前高考数学试题的另一个特色。重点知识:是那些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主干;重要方法:就是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思想与方法。将这些“陈旧”的知识点与思想方法设计成新颖的数学试题,整个试卷才会显得“骨骼强大”、“肌肉丰满”。三承上启下的明显特点:数学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所以高中数学学习既是初中的延续也是大学学习的起点,北京高考数学试题具有这些特点,初、高中知识与方法的衔接,尤其是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结合,因式分解应用,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用。四擦边球:数学竞赛中的思想和方法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这就决定了以能力为意的命题原则。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那么数学科考试也应该有“不同的人考不同的数学”的特点,这类题目就是俗称的“压轴题”。近几年,北京数学试卷的“压轴题”往往与数学竞赛中的思想与方法相关联:北京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三角函数部分(06年高考)已知函数(I)求的定义域;(II)设是第四象限的角,且,求的值解:()由cosx0得xk+(kZ),故f(x)的定义域为|x|xk+,kZ.()因为tan=,且是第四象限的角,所以sin=,cos=,故f()=.【解析】本题第一问考察的是三角函数图像,利用图像求定义域问题。第二问考察了三角函数求值,象限角符号以及二倍角的应用。本题属于简单题,主要是考察简单的运算能力。(08年高考)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求的值;()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取值范围解:()因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且,所以,解得()由()得因为,所以,所以因此,即的取值范围为【解析】本题第一问主要是考察诱导公式,正弦余弦二倍角公式,周期公式及化简。第二问考察的是三角函数图像求值问题。(09年高考)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求的值;()求的面积.()A、B、C为ABC的内角,且,.()由()知,w.w.w.k.s.5.u.c.o.m 又,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ABC的面积【解析】本题问中主要考察解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度,转换成已知角求未知角问题,还有三角函数的基本运算公式。第二问中主要是正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属于简单题。(10年高考)已知函数()求的值;()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来源:学_科_网因为,所以,当时取最大值2;当时,去最小值-1。【解析】考察了三角函数值的知识及利用诱导公式求值问题。第二小题考察了利用二倍角公式化简问题,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值问题。主要考察的是三角函数的基本运算能力。【总结】:1. .知识点:近五年三角函数考察的知识点大概有诱导公式,象限角,正余弦函数图像性质及转换,正余弦两角和与差公式,二倍角公式,三角函数求值,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2. 分析:函数的解答题大致分为两方面,一种是解三角形问题,这其中主要注意的就是三角形内角和,利用正余弦定理解题,计算量较多。第二类问题就是求值问题,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代入解析式求值,以及化简求值,利用图像求值几种。3. 建议:在已知正弦,余弦,正切中一个,求另外两个三角函数值主要是公式的应用,还有注意象限角符号。在化简中经常用到二倍角公式以及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图像中就是图像的转换,上加下减,左加右减,上下伸长压缩,左右身长压缩等,观察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三角函数题主要是利用基础知识来解题,因此掌握基本知识非常重要。北京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立体几何部分1. (2006北京卷理)(17)(本小题共14分)如图,在底面为平行四边表的四棱锥中,平面,且,点是的中点.()求证:;()求证:平面;()求二面角的大小.解法:()PA平面 ABCD,AB 是 PB 在平面 ABCD 上的射影.又ABAC,AC平面ABCD,ACPB.()连接BD,与 AC 相交于 O,连接 EO.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 是 BD 的中点又 E 是 PD 的中点 EOPB.又 PB平面 AEC,EO平面 AEC, PB平面 AEC.()取 BC 中点 G,连接 OG,则点 G 的坐标为,=.又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E-AC-B的大小为.【考查内容】本题主要考查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的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等知识。2. (2007北京卷理)16(本小题共14分)如图,在中,斜边可以通过以直线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动点的斜边上(I)求证:平面平面;(II)当为的中点时,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III)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最大值解法:(I)由题意,是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又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又,平面,又平面平面平面(II)作,垂足为,连结(如图),则,是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在中,又在中,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III)由(I)知,平面,是与平面所成的角,且当最小时,最大,这时,垂足为,与平面所成角的最大值为【考查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3 (2008北京卷理)16(本小题共14分)ACBP如图,在三棱锥中,()求证:;()求二面角的大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取中点,连结ACBEP,平面平面,(),又,又,即,且,平面取中点连结,是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ACBDPH在中,二面角的大小为()由()知平面,平面平面过作,垂足为平面平面,平面的长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由()知,又,且,平面平面,在中,点到平面的距离为【考查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两异面直线垂直的证明、两平面所成二面角面所成角,点到平面距离,棱锥体积等知识。4.(2009北京卷理)(本小题共14分)如图,在三棱锥中,底面,点,分别在棱上,且()求证:平面;()当为的中点时,求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是否存在点使得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并说明理由.解法:()PA底面ABC,PABC.又,ACBC.BC平面PAC.()D为PB的中点,DE/BC,又由()知,BC平面PAC,DE平面PAC,垂足为点E.DAE是AD与平面PAC所成的角,PA底面ABC,PAAB,又PA=AB,AB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在RtABC中,.在RtADE中,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AE/BC,又由()知,BC平面PAC,DE平面PAC,又AE平面PAC,PE平面PAC,DEAE,DEPE,AEP为二面角的平面角,PA底面ABC,PAAC,.在棱PC上存在一点E,使得AEPC,这时,故存在点E使得二面角是直二面角.【考查内容】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5.(2010北京卷理)16(本小题共14分)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CEAC,EFAC,AB=,CE=EF=1.()求证:AF平面BDE;()求证:CF平面BDE;()求二面角A-BE-D的大小。解法:证明:(I)设AC与BD交于点G,因为EFAG,且EF=1,AG=,AC=1,所以四边形AG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FEG。因为EGP平面BDE,AF平面BDE,所以AF平面BDE。(II)因为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且CEAC,所以CEAC,所以CE平面ABCD。如图,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则C(0, 0, 0),A(,0),D(,0, 0),E(0, 0, 1),F(,1)。所以=(,1),=(0,),(,0,)。所以= 0-1+1=0,=。所以CFBE,CFDE,所以CF平面BDE(III)由(II)知,=(,1),是平面BDE的一个法向量,设平面ABE的法向量=(x,y,z),则=0,=0。即所以x=0,且z=y。令y=1,则z=。所以n=(),从而cos(,)=因为二面角A-BE-D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BE-D为。【考查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向量和运算能力。总结1. 知识点:此部分是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内容,近几年高考中立体几何部分主要考查在简单几何体中证明线面垂直关系.线面平行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关系、主要通过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线面平行的判断定理、性质定理来推理证明。同时异面直线垂直的证明和平面与平面垂直和平行的证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也是主要考查的内容。偶尔也会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2.分值分析: 立体几何部分的考查主要处于第二道大题的位置,有时选择题和填空题中也会有相应的考查,分值基本在1319分之间,占总分的10%左右.3.学习建议: 此题型属于容易题,是应得分的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其应用,拓展空间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运用空间向量解决二面角的问题,计算一定要准确。北京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概率部分2010年(17)(本小题共13分) 某同学参加3门课程的考试。假设该同学第一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为,第二、第三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分别为,(),且不同课程是否取得优秀成绩相互独立。记为该生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数,其分布列为0123()求该生至少有1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求,的值;()求数学期望。(17)(共13分)解:事件表示“该生第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1,2,3,由题意知,(I)由于事件“该生至少有1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与事件“”是对立的,所以该生至少有1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是,(II)由题意知整理得 ,由,可得,.(III)由题意知=2009北京卷理(5)(本小题共13分)某学生在上学路上要经过4个路口,假设在各路口是否遇到红灯是相互独立的,遇到红灯的概率都是,遇到红灯时停留的时间都是2min.()求这名学生在上学路上到第三个路口时首次遇到红灯的概率;()求这名学生在上学路上因遇到红灯停留的总时间的分布列及期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随机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等概率知识、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期望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用概率与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这名学生在上学路上到第三个路口时首次遇到红灯为事件A,因为事件A等于事件“这名学生在第一和第二个路口没有遇到红灯,在第三个路口遇到红灯”,所以事件A的概率为.()由题意,可得可能取的值为0,2,4,6,8(单位:min).事件“”等价于事件“该学生在路上遇到次红灯”(0,1,2,3,4),即的分布列是02468的期望是.2008年17(本小题共13分)甲、乙等五名奥运志愿者被随机地分到四个不同的岗位服务,每个岗位至少有一名志愿者()求甲、乙两人同时参加岗位服务的概率;()求甲、乙两人不在同一个岗位服务的概率;()设随机变量为这五名志愿者中参加岗位服务的人数,求的分布列17(共13分)解:()记甲、乙两人同时参加岗位服务为事件,那么,即甲、乙两人同时参加岗位服务的概率是()记甲、乙两人同时参加同一岗位服务为事件,那么,所以,甲、乙两人不在同一岗位服务的概率是()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为1,2事件“”是指有两人同时参加岗位服务,则所以,的分布列是132007年18(本小题共13分) 123 10 20 30 4050参加人数活动次数某中学号召学生在今年春节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以下简称活动)该校合唱团共有100名学生,他们参加活动的次数统计如图所示(I)求合唱团学生参加活动的人均次数;(II)从合唱团中任意选两名学生,求他们参加活动次数恰好相等的概率(III)从合唱团中任选两名学生,用表示这两人参加活动次数之差的绝对值,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2007年18(共13分)解:由图可知,参加活动1次、2次和3次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0、50和40(I)该合唱团学生参加活动的人均次数为(II)从合唱团中任选两名学生,他们参加活动次数恰好相等的概率为(III)从合唱团中任选两名学生,记“这两人中一人参加1次活动,另一人参加2次活动”为事件,“这两人中一人参加2次活动,另一人参加3次活动”为事件,“这两人中一人参加1次活动,另一人参加3次活动”为事件易知;的分布列:012的数学期望:2006年(18)(本小题共 13 分)某公司招聘员工,指定三门考试课程,有两种考试方案.方案一:考试三门课程,至少有两门及格为考试通过;方案二:在三门课程中,随机选取两门,这两门都及格为考试通过.假设某应聘者对三门指定课程考试及格的概率分别是 a,b,c,且三门课程考试是否及格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求:()分别求该应聘者用方案一和方案二时考试通过的概率;()试比较该应聘者在上述两种方案下考试通过的概率的大小.(说明理由)(18)(共 13 分)解:记该应聘者对三门指定课程考试及格的事件分别为 A,B,C,则()应聘者用方案一考试通过的概率应聘者用方案二考试通过的概率 .()因为,所以 故,即采用第一种方案,该应聘者考试通过的概率较大.一:综述,概率与统计试题在解答题中位于17题或18题,属于中等难度试题,分值为13分,多数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岗位分配,人员安排,产品检验,及其他数据统计类型,要求考生熟悉生活中一些基本常识,具备将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运用合理的概率类型求解。二:考察知识点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对立事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独立重复实验,排列组合与概率结合。其中相互独立事件,对立事件,分布列和数学期望属于必考知识点。相互独立事件,要求考生认识到各个事件之间彼此没有影响,但计算时要考虑全面,不可顾此失彼。对立事件,一般有标志词语,比如”至少,至多,不。“计算概率时可用1减去其对立事件的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属于每年必考类型,要求考生正确选择随机变量的取值,不能多也不能少,计算每一个变量对应的概率都必须准确,要求熟记期望的计算公式,结果准确无误。独立重复试验,要求概率不变,各个事件彼此独立,要牢记其公式及期望np与排列组合结合试题要求排列组合运用准确,分开部分与总体的事件总数,排列与组合的数值不能出错。三:注意事项1. 做题之前仔细审题,读懂题意,很多人概率题失分都是因为误解题意。2. 文字表述必须完整准确,不能光秃秃几个数值,否则造成无谓的失分。3. 计算分布列时可以根据概率和为1检验,如果有问题及时改正。4. 有时会出现统计学知识,要熟记几个统计学名词及含义,如平均数,方差,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众数,中位数,总体及样本,频数与频率北京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导数部分06北京16已知函数在点处取得极大值,其导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如图所示.求:()的值;()的值.解法一:()由图象可知,在(,1)上,在(1,2)上,在上, 故在,上递增,在(1,2)上递减,因此在处取得极大值,所以.()由得解得解法二:()同解法一.()设又所以 由,即得,所以.06年北京卷的函数题是近几年最为简单的一次,放在大题第二题也是近五年最靠前的一次。本题主要考察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和极值,但对导数知识的考察比较到位,比较全面,但都是基础知识,不需要特殊技巧。本题提醒我们应注重基础,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要提起足够的重视。07北京19如图,有一块半椭圆形钢板,其半轴长为,短半轴长为,计划将此钢板切割成等腰梯形的形状,下底是半椭圆的短轴,上底的端点在椭圆上,记,梯形面积为(I)求面积以为自变量的函数式,并写出其定义域;(II)求面积的最大值解:(I)依题意,以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则点的横坐标为点的纵坐标满足方程,解得,其定义域为(II)记,则令,得因为当时,;当时,所以是的最大值因此,当时,也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即梯形面积的最大值为07年的函数题是以函数应用的形式出现的,是近五年唯一的一次,但问题的情境数学味浓了些,并不像有些外省那样接近生活,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有基本的数学建模能力正确解答本题不存在大的困难,但笔者认为这年还是比较成功的尝试,因为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数学越来越强调学以致用,学生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08北京18已知函数,求导函数,并确定的单调区间解:令,得当,即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0当,即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0所以,当时,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当时,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当,即时,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减08年的题目的题干非常简洁,看似很简单,但从考后得分统计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同学求导没有做对,也有些同学不知如何讨论,或讨论的不全。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很简单,主要是求导运算和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09北京18设函数(I)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若函数在区间内单调递增,求的取值范围。 解(),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由,得,若,则当时,函数单调递减,当时,函数单调递增,若,则当时,函数单调递增,当时,函数单调递减,()由()知,若,则当且仅当,即时,函数内单调递增,若,则当且仅当,即时,函数内单调递增,综上可知,函数内单调递增时,的取值范围是09年的导数题总体比较简单,前两问主要考察了复合函数求导,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性,和分类讨论,而第三问也只是简单的求参数的范围。在函数中属简单问题,得分情况好于08年,基础好的学生中等都应得满分。10 北京18已知函数()=In(1+)-+(0)。()当=2时,求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求()的单调区间。解:(I)当时,由于,所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即 (II),.当时,.所以,在区间上,;在区间上,.故得单调递增区间是,单调递减区间是.当时,由,得,所以,在区间和上,;在区间上,故得单调递增区间是和,单调递减区间是.当时,故得单调递增区间是.当时,得,.所以没在区间和上,;在区间上,故得单调递增区间是和,单调递减区间是08,09,10,三年的函数题都是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相对固定,体现了高考考查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稳中求变的出题原则,这三年的函数题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得分情况会比较理想。总之近五年的函数题以考察导数的相关知识为主,分值13分或14分,是必考题型,难度中等偏难,一般放在第四道大题,解答本道大题要求学生理解导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的常用方法,熟练掌握常见函数的导函数,导数的运算法则。另外分类讨论思想近三年每年都有涉及,要注意分类讨论在函数题型的应用。学习建议:学生要熟练掌握常见函数的导函数和导数的求导法则,不在运算上出错;深入理解导函数和原函数的关系,注意问题的转化;对分类讨论思想要多练习多思考,避免对而不全的现象发生。北京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解析几何部分纵观20062010年北京卷解析几何考题内容,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稳中有变,稳中有新,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同时又考察了考生的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突出主干知识,没有偏题、生题19(2006年)、已知点,动点满足条件.记动点的轨迹为.()求的方程;()若是上的不同两点,是坐标原点,求的最小值.解法一:()由|PM|-|PN|=2知动点P的轨迹是以M,N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实半轴长a=.又半焦距c=2。故虚半轴长b=,所以W的方程为()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当轴时,从而。当与轴不垂直时,设直线的方程为,与的方程联立,消去得,故所以又因为,所以,从而.综上,当轴时,取得最小值2.解法二:()同解法一.()设、的坐标分别为,则令,则,且,所以当且仅当,即时“=”成立.所以的最小值是2.主要考察了双曲线定义、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同时又考察了圆锥曲线与向量函数的综合问题17(2007年)、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点在边所在直线上(I)求边所在直线的方程;(II)求矩形外接圆的方程;(III)若动圆过点,且与矩形的外接圆外切,求动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解:(I)因为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且与垂直,所以直线的斜率为又因为点在直线上,所以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II)由解得点的坐标为,因为矩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所以为矩形外接圆的圆心又从而矩形外接圆的方程为(III)因为动圆过点,所以是该圆的半径,又因为动圆与圆外切,所以,即故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实轴长为的双曲线的左支因为实半轴长,半焦距所以虚半轴长从而动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为考察了直线和圆,重点考察了两直线的垂直关系、两点间距离公式、两条直线的交点、轨迹方程等知识点19(2008年)、已知菱形的顶点在椭圆上,对角线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当直线过点时,求直线的方程;()当时,求菱形面积的最大值解:()由题意得直线的方程为因为四边形为菱形,所以于是可设直线的方程为由得因为在椭圆上,所以,解得设两点坐标分别为,则,所以所以的中点坐标为由四边形为菱形可知,点在直线上,所以,解得所以直线的方程为,即()因为四边形为菱形,且,所以所以菱形的面积由()可得,所以所以当时,菱形的面积取得最大值考察了两条直线垂直关系、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弦长公式、设而不求方法及函数最值等基础知识和方法,这些都是课堂上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但此题目有个大陷阱,稍不谨慎就掉进去,菱形不是所有顶点都在椭圆上!而且第一问就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有一定难度;第二问结合几何、函数等内容,不容易!所以此题得分率不是很高,比2007年有难度19(2009年)、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右准线方程为(I)求双曲线的方程;()设直线是圆上动点处的切线,与双曲线交于不同的两点,证明的大小为定值。w.w.w.k.s.5.u.c.o.m 解法一:()由题意,得,解得,w.w.w.k.s.5.u.c.o.m ,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点在圆上,w.w.w.k.s.5.u.c.o.m 圆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化简得. w.w.w.k.s.5.u.c.o.m 由及得,切线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且,w.w.w.k.s.5.u.c.o.m 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则,w.w.w.k.s.5.u.c.o.m ,且, w.w.w.k.s.5.u.c.o.m . 的大小为.w.k.s.5.u.c.o.m【解法2】()同解法1.()点在圆上,w.w.w.k.s.5.u.c.o.m 圆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化简得.由及得w.w.w.k.s.5.u.c.o.m 切线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则,w.w.w.k.s.5.u.c.o.m , 的大小为.w.k.s.5.u.c.o.m(且,从而当时,方程和方程的判别式均大于零).主要考察圆锥曲线的离心率、准线等基本量,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圆的切线方程、利用向量求角度等基础知识和方法,考察曲线和方程的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考察推理运算能力19(2010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与点A(-1,1)关于原点O对称,P是动点,且直线AP与BP的斜率之积等于.()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设直线AP和BP分别与直线x=3交于点M,N,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PAB与PMN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I)解:因为点B与A关于原点对称,所以点得坐标为.设点的坐标为由题意得化简得 .故动点的轨迹方程为(II)解法一:设点的坐标为,点,得坐标分别为,.则直线的方程为,直线的方程为令得,.于是得面积又直线的方程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于是的面积当时,得又,所以=,解得。因为,所以故存在点使得与的面积相等,此时点的坐标为.解法二:若存在点使得与的面积相等,设点的坐标为则.因为,所以所以即 ,解得因为,所以故存在点S使得与的面积相等,此时点的坐标为.主要考察球轨迹方程等基础方法,直线和椭圆,考察了设而不求的常规思路,但由于运算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一、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纵观20062010年解析几何考题,分别考察了设而不求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等二、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对五年解析几何试题的分析,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0年考题计算量较大,强化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是区分度较高的题,能将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分开来总之,通过对20062010年解析几何试题浅析,对广大师生提出一点建议:一是在2011年对解析几何进行复习时,仍然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常规思路要夯实;二是对于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应用时不但要理清思路,作为老师一定要亲力亲为,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运算,让学生真正学会、体会计算技能与技巧,不要把大量的计算扔给学生!三是对于圆锥曲线与不等式、函数、向量等知识的联系,一定要分类琢一分析,一定让学生把这类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学得其精髓,领会其精神。祝愿全体考生在今年的考试中能看清历史,把握未来,抓住现在。北京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数列部分2006年(20)(本小题共14分)在数列中,若是正整数,且,则称为“绝对差数列”.()举出一个前五项不为零的“绝对差数列”(只要求写出前十项);()若“绝对差数列”中,数列满足,分别判断当时,与的极限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求出其极限值;()证明:任何“绝对差数列”中总含有无穷多个为零的项.(20)(共 14 分)()解:,(答案不惟一)()解:因为在绝对差数列中,.所以自第 20 项开始,该数列是,即自第 20 项开始。每三个相邻的项周期地取值 3,0,3. 所以当时,的极限不存在.当时, ,所以()证明:根据定义,数列必在有限项后出现零项.证明如下 假设中没有零项,由于,所以对于任意的n,都有,从而 当时, ; 当 时, 即的值要么比至少小1,要么比至少小1.令则由于是确定的正整数,这样减少下去,必然存在某项 ,这与()矛盾. 从而必有零项.若第一次出现的零项为第项,记,则自第项开始,每三个相邻的项周期地取值 0,, , 即所以绝对差数列中有无穷多个为零的项.2007年20已知集合,其中,由中的元素构成两个相应的集合:,其中是有序数对,集合和中的元素个数分别为和若对于任意的,总有,则称集合具有性质(I)检验集合与是否具有性质并对其中具有性质的集合,写出相应的集合和;(II)对任何具有性质的集合,证明:;(III)判断和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0(共13分)(I)解:集合不具有性质集合具有性质,其相应的集合和是,(II)证明:首先,由中元素构成的有序数对共有个因为,所以;又因为当时,时,所以当时,从而,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多为,即(III)解:,证明如下:(1)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如果与是的不同元素,那么与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与中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故与也是的不同元素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2)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如果与是的不同元素,那么与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与中也不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故与也是的不同元素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由(1)(2)可知,2008年20(本小题共13分)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数列,定义变换,将数列变换成数列对于每项均是非负整数的数列,定义变换,将数列各项从大到小排列,然后去掉所有为零的项,得到数列;又定义设是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令()如果数列为5,3,2,写出数列;()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证明;()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存在正整数,当时,20(共13分)()解:,;,()证明:设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为,则为,从而又,所以,故()证明:设是每项均为非负整数的数列当存在,使得时,交换数列的第项与第项得到数列,则当存在,使得时,若记数列为,则所以从而对于任意给定的数列,由可知又由()可知,所以即对于,要么有,要么有因为是大于2的整数,所以经过有限步后,必有即存在正整数,当时,2010年(20)(本小题共13分)已知集合对于,定义A与B的差为A与B之间的距离为()证明:,且;()证明: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设P,P中有m(m2)个元素,记P中所有两元素间距离的平均值为(P).证明:(P).(20)(共13分)证明:(I)设,因为,所以, 从而又由题意知,.当时,;当时,所以(II)设,.记,由(I)可知所以中1的个数为,的1的个数为。设是使成立的的个数,则由此可知,三个数不可能都是奇数,即,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III),其中表示中所有两个元素间距离的总和,设种所有元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喷涂预处理工作业指导书
- 区块链在食品杂货店中的消费者信任构建-洞察及研究
- 区块链方法调用安全-洞察及研究
- 退休人员返聘后劳动合同签订与职业技能提升
-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 外籍员工劳动合同范本(含绩效考核及奖惩措施)
- 驾校场地租赁附带学员保险及意外伤害赔偿合同
- 农村金融机构连带责任保证农业贷款担保合同
- 水泥厂露天堆场租赁及运输服务合同
- 锯齿剥绒工作业指导书
- 燃气轮机离心式压缩机组运行操作手册教学教材
- GB 7956.2-2014消防车第2部分:水罐消防车
- FZ/T 21001-2009自梳外毛毛条
- 二年级语文《称赞》练习题
- 2023年重庆市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
-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课件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打印版带翻译
- 山东省青岛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健康的情绪表达 全国通用(共16张PPT)
-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适合微电子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