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doc_第1页
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doc_第2页
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doc_第3页
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doc_第4页
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大学语文论文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 摘 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充分感受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和探索精神,需要教师的智慧和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尤其是精美合理的课程设计。语文教学中的“四敢”与“四感”,是笔者在教学中得出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经验总结 “四敢” “四感” 教学心得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和学生共同享受着学习语文的无限乐趣。笔者希望自己的课堂上一直有书声、有笑声、有争论亦有沉思,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现自我,充满自信。所以,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学习语文的“四敢”即敢读、敢说、敢想、敢写,并在此谈一谈笔者的四点感想。 一、敢读用心灵拥抱语言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很多学生对诵读不屑一顾,认为文章只要看懂了即可,何必要读出声呢?殊不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只有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才能得到升华与体现。笔者鼓励每位学生每天坚持诵读至少30分钟,而笔者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很多学生感同身受,加入到读书群体中。有了读的自信,再培养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训学斋规有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这段话,千百年来被文人墨客视为至理名言,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用在读原文上,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屡经锤炼的经典文字,让学生坚持读通读顺原文,这是笔者给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情带读,读中悟情”。2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学生在笔者的描绘中仿佛来到了春光灿烂、杨柳依依的田野小河边,在无限明媚的春光中,学生读到了“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在情景陶冶中自然而然读出了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而对春中描写花的段落的指导朗读,我们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当时正是姹紫嫣红的三月天。学生在初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时感觉平淡无奇。这时,笔者突发奇想,进行了引读:“同学们,春光多么明媚,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边读边引导同学往外看,教室外一大片果园)呵!好美呀!红的(教师随即引读,随后闭眼呼吸,感受花中的甜味)”。学生情感上得到了共鸣,对花朵描写的语句读得也自然精彩万分。而一些融汇着浓浓人文情感的文章如回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小巷深处,教师更要投入其中,以情范读,感染学生,自然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著名小学特级教师王菘舟等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全神贯注地读书,特别强调以情带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笔者经常组织学生集体诵读,让学生们从文章激昂、热烈的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奔放美。在“冲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的呼喊声中,师生的心灵都久久不能平静。个别读,从文章低沉、缓慢的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深沉美。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诉说中,学生个个热泪盈眶。 敢读书,也就踏上了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台阶。 二、敢说用自信浇灌课堂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正如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课堂上,师生有情感互动,有智慧共生。学生聪颖的头脑,闪光的智慧火花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一切只需要一点,那就是学生身上蕴藏的自信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才能使他们敢说,敢于不断涌出奇思妙想。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同学们的赞叹和认可。但长久以来,老师忽视了学生的表现欲,当他们心中涌出激情的火花时,我们没有及时培育,而是浇灭了它。我们只有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生龙活虎,光彩夺目。学生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极不正常的。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在我们正投入于景阳岗的学习中,共同分析感受武松英勇豪放的性格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武松是个生性多疑的人。”此番话顿时惊起一阵涟漪,许多学生不以为然地哈哈大笑,而这位学生也开始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笔者没有过多地表现惊讶,亲切地接着问他:“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位学生说:“店家多次劝说武松不要上冈,他不但不领情,反而怀疑店家要谋他的财,这不是多疑吗?”笔者立刻对他的看法提出表扬,夸奖他读书认真,也让全班同学送给他热烈的掌声。自信一下涌在了学生的脸上。笔者随即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讲到乱世的黑暗,学生自然明白了武松小心谨慎的原因。或许我们不能评价那个学生的发言是正确的,但他敢于说出自己看法的勇气是笔者在课堂上大为提倡的。正因为这一点,很多学生都争先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在学习巴东三峡周庄水韵等文章时,笔者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导游训练班,进行导游技巧的讲解,学生兴趣浓厚,争先恐后报名做现场导游,在班级讲台上为大家介绍三峡风光、周庄水韵。大家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创造性讲述,博得阵阵掌声。 敢说,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没有了外界的压力,心理上有了一种安全感,学生的心灵就自由了。 三、敢想用奇思融汇课堂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同空气,可压缩于斗室,也可充斥于天地之间,就看为人师者能给他多大的空间。学生一旦爱上课堂,他们的想象力会给老师带来无限惊喜。 现在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淡化了人文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压抑学生创造的潜力和热情,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识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心得。此外,解读文本只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作品。教师不必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知。 这让笔者不由得想起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学生补充介绍小学课文三味书屋,留给笔者的一番思考。鲁迅在桌上刻了个“早”字,是在提醒自己“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有学生针对这一点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字的结构看,早字日下有一十,他也是在提醒自己每日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的努力”。有的说:“从早的意义说,他不光提醒自己求学做事日日早,也寄托着鲁迅希望父亲的病早日康复的美好愿望”。也有的说:“他每天对自己说十次要早”等等。 当然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敢想,自由学习的火光必然燎原。 四、敢写用真心书写彩虹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这样阐述道:“倘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倘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敢于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学生的真情实感是他们作文的原动力。使学生在作文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赋予学生作文以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写作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实际和需要,必须触及到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在这方面,笔者总是采用先我为主的方法,自己重新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拿起笔在每次习作之前写“下水文”,并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分享。比如,在写童年生活这类文章时,很多学生抱怨自己的童年都在电视前和作业上度过,毫无乐趣,他们没有去挖掘自己儿时的美好时光,而笔者则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了个“童年大寻宝”。笔者把自己儿时难忘的经历一股脑儿倒了出来,“爬树时被马蜂蜇”“用牙扯红薯秧时勒掉了两颗门牙”“因把教室门钥匙弄丢而不敢上学,藏在树林里痛哭”“捉迷藏时趴在爸爸背上大衣底下不知不觉睡着”笔者完全沉浸到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之中,所有的学生也都被感染了,有了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师生之间有了共鸣,学生的写作愿望喷涌而出,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也就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