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七)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建议用时:40分钟)基础达标练1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Av(W)3v(Z)B2v(X)3v(Z)C2v(X)v(Y)D3v(W)2v(X)C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A项,v(W)v(Z);B项,3v(X)2v(Z);C项,2v(X)v(Y);D项,2v(W)3v(X)。2关于A(g)2B(g)3C(g)的化学反应,下列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A)0.6 mol/(Lmin)Bv(B)0.3 mol/(Ls)Cv(C)0.9 mol/(Lmin)Dv(C)1.2 mol/(Lmin)BA.v(A)0.6 mol/(Lmin);B.v(A)0.15 mol/(Ls)9.0 mol/(Lmin);C.v(A)0.3 mol/(Lmin);D.v(A)0.4 mol/(Lmin)。B项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3反应3X(g)Y(g)Z(g)2W(g)在2 L密闭容器中进行,5 min后Y减少了0.1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Av(X)0.03 mol/(Lmin)Bv(Y)0.02 mol/(Lmin)Cv(Z)0.10 mol/(Lmin)Dv(W)0.20 mol/(Lmin)Av(Y)0.01 mol/(Lmin),v(X)0.03 mol/(Lmin),v(Z)0.01 mol/(Lmin),v(W)0.02 mol/(Lmin)。4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和H2,经测定反应开始后的2 s内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45 mol/(Ls),则2 s末NH3的浓度为 ()A0.50 mol/LB0.60 mol/LC0.45 mol/LD0.55 mol/LB2 s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5 mol/(Ls),由N23H22NH3,则NH3的平均生成速率为v(H2)0.30 mol/(Ls),所以2 s末NH3的浓度为:cv(NH3)t0.30 mol/(Ls)2 s0.60 mol/L。5反应2SO2O22SO3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 mol/(Ls),则这段时间为()【导学号:73702097】A0.1 sB2.5 sC5 sD10 sC由v(O2)v(SO3)12,则v(SO3)0.08 mol/(Ls);再由v(SO3),可计算出t5 s。6将气体A2、B2各1 mol充入1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C,一段时间后,测得c(A2)为0.58 molL1,c(B2)为0.16 molL1,c(C)为0.84 molL1,则C的化学式为()AABBA2BCAB2DA2B2C该时间段内,A2、B2两种物质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反应。由题意可得A2、B2、C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求出A2、B2、C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22,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的化学式为AB2。7有两位同学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反应A23B2C2的化学反应速率。甲测得v(A2)0.5 mol(Lmin)1,乙测得v(B2)1.5 mol(Lmin)1,则这两位同学的测定结果()A都正确B都不正确C甲正确,乙不正确D都正确或都不正确D甲、乙测出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都正确或都不正确。8在某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X、Y、W、Q四种物质,经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表所示:XYWQ10 min1.0 mol3.0 mol1.0 mol2.0 mol20 min0.5 mol1.5 mol2.0 mol1.0 mol上述容器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可能是()AX2Y2W2QB3XY2W2QCX3Y2Q2WDX2Y3Q2WC从表格数据可看出X、Y、Q的物质的量减少,而W的物质的量增加,说明X、Y、Q是反应物,W是产物。在同一容器中,相同时间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n(X)n(Y)n(Q)n(W)(1.0 mol0.5 mol)(3.0 mol1.5 mol)(2.0 mol1.0 mol)(2.0 mol1.0 mol)1322,所以X、Y、Q、W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22,选C。9T 时,在0.5 L的密闭容器中,气体A与气体B反应生成气体C,反应过程中A、B、C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导学号:73702098】A10 s时反应生成了0.2 mol CB该反应进行到10 s时,消耗了0.15 mol A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B2CD10 s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1 molL1s1A10 s时反应生成气体C的物质的量为0.4 molL10.5 L0.2 mol,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0.5 molL10.3 molL1)0.5 L0.1 mol,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c(A)c(B)c(C)0.2 molL10.6 molL10.4 molL1132,故化学方程式为A3B2C,C项不正确;10 s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6 molL1s1,D项不正确。10根据反应4FeS211O2=2Fe2O38SO2,请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73702099】(1)常选用哪些物质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_。(2)当生成SO2的速率为0.64 molL1s1时,则消耗氧气的速率为_。(3)开始时加入一定量反应物,若反应4 s后O2的浓度为2.8 molL1,此时间段内SO2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1s1,则开始时氧气的浓度为_。【解析】(1)一般不用固体和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所以可用O2或SO2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2)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和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所以消耗氧气的速率为0.64 molL1s10.88 molL1s1。(3)此时间段内SO2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1s1,则用氧气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1s10.55 molL1s1,所以氧气的浓度变化为0.55 molL1s14 s2.2 molL1,则反应开始时氧气的浓度为2.8 molL12.2 molL15.0 molL1。【答案】(1)SO2或O2(2)0.88 molL1s1(3)5.0 molL111向2 L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气体A和b mol气体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xA(g)yB(g)pC(g)qD(g)已知:平均反应速率vCvA;反应2 min时,A的浓度减少了,B的物质的量减少了 mol,有a mol D生成。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2 min内,vA_,vB_。(2)化学方程式中,x_、y_、p_、q_。【解析】(1)vA mol/(Lmin),vB mol/(Lmin),同样可得vD mol/(Lmin),vCvA mol/(Lmin)。(2)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xypqvAvBvCvD2316。【答案】(1) mol/(Lmin) mol/(Lmin)(2)231612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量不同条件下H2O2的分解速率做了如下实验: 【导学号:73702100】取0.5 mol/L的H2O2溶液50 mL,注入250 mL洁净的烧瓶中,观察一段时间发现只有极少量气泡出现;向烧瓶中加入5 g MnO2,发现有大量气泡生成,同时观察到MnO2的外观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上述烧瓶上增加一些装置,另取50 mL该H2O2溶液,测定MnO2存在下H2O2的分解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信息判断,MnO2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_,理由是_。(2)该课外活动小组,测量物质的量变化的物质可能是_,可用什么装置进行测量?_。若反应1分钟,测得该物质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V mL,请写出H2O2分解反应的速率表达式:_。(3)已知生锈的铁丝放入H2O2中,在该铁丝表面也放出大量的气泡,该事实说明_。【解析】(1)根据信息可以知道,加入MnO2,H2O2的分解速率明显加快,而本身没有明显的变化。(2)反应中H2O2和MnO2在同一体系,反应不易停止,而O2可以逸出,因此测定氧气的体积折合成标准状况下体积求出物质的量可以得出H2O2的消耗量,从而可以计算H2O2的浓度变化,由此可以计算反应速率。(3)氧化铁也能加快H2O2的分解。【答案】(1)催化剂能加快H2O2的分解反应速率,本身没有发生变化(2)O2量气管 mol/(Lmin)(3)氧化铁也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能力提升练13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 L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xA2yB2=2C(气),两秒钟内反应速率如下:v(A2)0.4 mol/(Ls),v(B2)1.2 mol/(Ls),v(C)0.8 mol/(Ls)。则该x和y的值分别为()A2和3B3和2C3和1D1和3D反应体系中都是气体,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相等。v(A2)v(B2)v(C)0.4 mol/(Ls)1.2 mol/(Ls)0.8 mol/(Ls)132,所以xy2132,x1,y3。14某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3AbB(g)cC(g)HQ kJmol1(Q0),12 s时达到平衡,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反应进程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12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s1B12 s后,A的消耗速率等于B的生成速率C化学计量数之比bc12D12 s内,A和B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2Q kJ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v(A) mol/(Ls)0.05 mol/(Ls),故A错误;达到平衡时,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0.50.3)2 mol0.4 mol,则b为1,达到平衡时,消耗A的速率与生成B的速率之比为31,故B错误;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bc0.40.812,故C正确;根据反应方程式,放出热量为0.4Q kJ,故D错误。15在不同浓度(c)、温度(T)条件下,蔗糖水解的瞬时速率(v)如下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a6.00B同时改变反应温度和蔗糖的浓度,v可能不变Cb318.2D不同温度时,蔗糖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相同D分析328.2 K的瞬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成正比,则0.600/0.4009.00/a,a6.00,A项正确;从题给数据看,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当增大浓度同时降低温度时,瞬时反应速率可能会不变,B项正确;浓度不变时,b K下反应速率低于318.2 K下的反应速率,故b318.2,C项正确;题给数据是瞬时速率而不是平均速率,故不能作为判断所用时间的依据,D项错误。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对测定化学反应速率非常感兴趣,为此进行了有关的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如下: 【导学号:73702101】实验目的测量锌和硫酸反应的速率实验用品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直角导管、50 mL注射器、铁架台、秒表、锌粒、1 molL1的H2SO4溶液、4 molL1的H2SO4溶液。实验步骤甲同学取一套上图装置,加入40 mL 1 molL1的H2SO4溶液,测量收集10 mL H2所需的时间。乙同学取另一套同样的装置,加入40 mL 4 molL1的H2SO4溶液,测量收集10 mL H2所需的时间。回答下列问题:(1)Zn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收集10 mL H2所需时间:甲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反应速率:甲_乙。(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字母)。A本实验中甲、乙两同学所用锌粒的表面积要相同B装置气密性要好C40 mL的H2SO4溶液要迅速加入D气体还可以用排水法收集E若用98%的浓硫酸,则反应最快(4)测量Zn和硫酸反应的速率还可用的方法有:_;_。【解析】(1)Zn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2)甲同学所用H2SO4溶液的浓度比乙同学所用H2SO4溶液的浓度小,故反应速率小,收集相同体积H2所用时间长。(3)本实验测定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要保证其他因素是相同的,如所用锌粒的表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食堂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 STEAM小学主题活动设计指南
- 医院教学组长工作实践与经验分享
- 元素互逆性原理体系
- 2025年高等教育经济类自考-03871市场调查与分析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 2025年高等教育经济类自考-00896电子商务概论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 2025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1936人机工程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 状语从句专项讲解
- 2025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 2025年高等教育工学类自考-07046物流软件开发工具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 高级西点师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附解析
- 2025版劳务公司挂靠合作服务合同模板下载
- 肾结石合并脓毒症护理查房记录
- 《关于暂停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工作的通知》解读培训
- 模具数据管理办法
- 北京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集团系统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5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重点知识点早背晚默
- 2021-2026年中国铠装电缆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糖尿病及防治课件
- 2025年中国保密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