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1页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2页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3页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4页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 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2、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 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 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 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 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 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 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4、 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倒入相同的水。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6、 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1) 分组讨论(2) 大组交流(3) 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四、课后作业1、 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2、 实验册3.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科学知识1、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二) 自主学习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三)总结巩固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2、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课后作业1、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2、完成实验册第4课、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 能够进行环保宣传。4、 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知识1、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 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2、 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3、 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 自主学习1、 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 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 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 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 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 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 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 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 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 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 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四、课后作业1、 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2、 完成实验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1、 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4、认识果实和种子。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德育目标: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教学重点: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教学难点: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教学准备: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认识种子和果实。探索调查 1、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学生自由发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10、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2、根和茎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三、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四、教学过程一、区分直根和须根。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2、 学生回答。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4、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2、 小组讨论。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四、认识茎的作用。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2、 学生交流。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小结。五、课外作业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3、叶和花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三、教学准备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四、教学过程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三、认识花的构造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六、课外研究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4、植物和我们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三、教学准备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3、 学生回答。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二、认识植物的局部。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四、课外调查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第1课、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二)自主学习。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三)小结本课。第2课 把固体放到水里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二)知训与技能: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自主学习。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4、结晶实验。(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四)小结本课。第3课、认识液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2)分组实验材料: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2、学生思考。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二)学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2)学生分组实验。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3)小组交流。(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二)学生自主学习。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三)课后作业。1、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2、 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3)汇报实验结果。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提问:船有什么作用?、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明确实验要求a、 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3)、汇报比赛结果。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三、课后延伸: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2、活动注意点:(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知识与技能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3、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4、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天气的符号教学难点: 设计富有个性的天气符号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VCD教学过程:一、导入 1、 问;今天的天气又是怎样的呢?(凉)2、 又问:哪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呢?你估计一下。3、 要知道比较准确的温度该怎么办呢?(测温度) 二、 测一测(一)认识温度计 1、 出示一温度表模型,让学生观察它的基本结构。2、 简介温度表的使用、刻度的读与写。3、 练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温度。 观察(二)测室内的温度 1、 问:今天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度呢?2、 分组测一测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3、 小组汇报。比较大小一样的吗?。4、 讨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温度?(三)测室外的温度 1、 分小组进行活动a、阳光组 b、阴凉组 c、地面组 d、草地组 2、填写有关数据。 三、小结 1、 各小组进行汇报,比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2、 讨论:为什么室外也有不一样的温度?与刚才估计的有出入吗? 四、课后延伸 继续观察一天中的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气温有多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3、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教学重点: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教学难点;1、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2、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二探索和调查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三回顾和解释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教学重点: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教学难点: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课前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1、做个头发湿度计。2、小组合作来完成。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4、师生小结。5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活动时要注意安全。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8、教师小结。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第二课时一、看云识天气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三、制作雨量器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3、交流注意点: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 4、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课前准备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2、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分小组进行观测。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7、准备好制做材料。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9、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三、课后作业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5、气候与季节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课前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2、四人小组讨论。3、秋天气候的特征。4、其他季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