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陵水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说明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二九年五月目 录第一章规划背景1第一节陵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1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9第三节规划修编的过程及相关事宜17第四节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22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及供需状况25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25第二节规划期间的土地供需状况31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及战略51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51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55第四章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61第一节农用地结构布局调整及乡镇指标分解61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及指标分解73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81第一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81第二节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及管制87第六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98第一节旅游建设用地安排98第二节交通用地安排100第三节其它基础设施安排100第七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103第一节土地开发整理的任务103第二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104第三节土地整理的途径和保障措施107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10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生态用地确定110第二节生态用地土地利用规划理念112第三节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措施113第九章中心城区及乡镇土地利用118第十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38第十一章规划期间相关问题的说明145第一节规划期间的协调情况145第二节规划主要编制方法简述147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陵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经济发展 2005年生产总值(GDP)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7.21%,“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9.3%;2005年工业总产值1.94亿元,比上年减少5.81%,“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减4.8%;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比上年增加9.55%,“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7.1%。2.产业结构 2005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7.27%,“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9.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3亿元,比上年减少14.74%,“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31.91%,“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1%。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贡献率63.25%,第二产业贡献率6.49%,第三产业贡献率30.26%。3.人民生活水平 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291元,比上一年增长7.91%,“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6.1%。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人民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改善和质量提升的态度积极且愿望迫切。二、陵水县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1.优越的地理区位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地处北纬18221847,东经109451108之间;东北与万宁县交界,西南与三亚市毗邻,西至西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南濒临浩瀚的南海,东线高速公路和海榆东线穿县而过,县城距海口市约200公里,距三亚约80公里(图1-1)。陵水县为海南东部旅游经济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海南南部滨海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功能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图1-1 陵水县区域位置图2.交通便捷陵水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入达。全县现有公路147条,全长766.99公里,形成了以海榆东线和东线高速公路为东西向交通主轴,陵保公路为南北向交通主轴,同时以陵水县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县城黎安、县城提蒙、县城文罗群英这三条联系道路的“三轴、三枝”的结构模式。目前,实现了各乡镇通公路,已形成较发达的、完善的公路网体系。3.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资源:陵水黎族自治县有林地面积约100万亩。为了保护生态平衡,省政府已明令封山育林,严禁采伐。独具特殊开发价值者有吊罗山森林公园,林区内计有各种植物3500种,分隶于259科,1347属。有鸟类11目37类112种,有大小瀑布15处,林区年均温度20,是海南省难得的天然旅游避暑胜地。水力资源:水资源相对较丰,人均淡水拥有量5199立方米。北部降雨量较大,南部地下水丰富,储量达2.9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省内第四大河流陵水河总长76公里,年均流量13.16亿立方米。全县大小河流共有150多条,水利设施较好,共修建大、中、小型 水利工程83宗。其中水库工程67宗,引水工程16宗。还不提水工程39宗。水库总库容量1.9亿立方米。海洋资源:陵水黎族自治县有57.5公里的海岸线和正待开发利用的国家一级天然渔港-新村港、黎安港等。100米深以内的海域面积有1225平方公里。港湾面积有4.8万亩。海洋常见的经济鱼类有30多种。还有经济价值很高的白蝶贝、黑蝶贝、马氏珍珠贝、美腿螺以及明虾、对虾、龙虾、青蟹、螃蟹等。有3万亩能利用的海湾可养殖石斑鱼、对虾和藻类。优良养殖海区2000亩,可养殖珍珠。有4万亩海滩可开发利用,发展制盐业。矿产资源:陵水黎族自治县矿产资源丰富,有钛、锆、锡、铅、石英砂、高岭土、花岗岩等。钛储量约200万吨。石英砂储藏量约1亿吨,高岭土储藏量约600万吨。陵水盐场年产原盐2000吨左右,日晒细盐和粗盐颗粒均匀,色泽洁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1994年荣获蒙古国马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热作瓜菜资源:陵水素有“天然温室”“热作种植宝地”之美称,是我国最早的南繁育种基地,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海水养殖珍珠主要基地之一。这里盛产椰子、槟榔、益智、荔枝、龙眼、杨桃、火龙果、圣女果、香蕉、芒果、胡椒、灯笼辣椒、西瓜、香瓜等经济瓜果。4.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陵水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海湾、沙滩、岛屿、椰林、原始森林、瀑布、温泉、猕猴、鸵鸟游乐观赏等。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得益彰,陵水县旅游资源分为六个景区:南湾猴岛旅游度假区、香水湾滨海旅游度假区、赤岭滨海旅游度假区、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区人文景观区和椰子岛旅游度假区;其他景点有高峰温泉、红鞋温泉、南平温泉。全县方圆纵横,集山水滩岛之秀美,兼椰风海韵之神韵,具古典与神奇之融洽,留浓郁之民俗和民风。凭借着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陵水要建成“旅游强县,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珍珠海岸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三、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及其目标1.区域发展功能定位陵水县城在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结构中作为小城市中的县城镇这一级别,主要城市职能为农贸、轻工业和旅游服务类城镇。根据形势发展和国家、省、县的宏观政策对陵水县城的要求,认为陵水县的城市性质应包含以下层次的内容:第一,根据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陵水是省域城镇四级等级架构中的第三级等级的中心城市,主要职能是旅游服务和农贸加工。同时作为县政府驻地。陵水县城必然要担负县域中心城市的职能。第二,根据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省八大旅游优先发展区中,陵水位于三亚、兴隆和五指山三个优先发展区的结合部,并分别有重要景点或景区处于三大优先区内,旅游优势明显,位置突出,为陵水县发展旅游产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第三,陵水县目前经济实力薄弱,工业发展水平低,正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将成为陵水县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第四,陵水县目前还是个农业县,优越的自然环境使陵水县的热作农业成为突出的优势。作为县域中心城市,在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五,陵水县自然条件好,景观优美,美丽的陵水河穿城而过,周围地形起伏变化,使陵水县城独具特色。因此,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陵水县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六,陵水县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如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因此,要充分利用本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生态产业。简言之,依据陵水县自然地理条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遵循地域差异性、功能主导性、利用一致性原则,我们将陵水县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为:热带滨海旅游发展功能、热带农业综合发展功能和生态保育发展功能。2.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陵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框架: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2亿元左右,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跃升,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3000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一流水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显著成就。陵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总量显著扩大,产业机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三次产业比重趋近45:20:35,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中等偏上水平;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2亿元左右,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跃升,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一流水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近几年,陵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热带现代农业建设要求严格保护农用地,优化调整农地结构陵水素有“天然温室”“热作种植宝地”之美称,是我国最早的南繁育种基地,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海水养殖珍珠主要基地之一。这里盛产椰子、槟榔、益智、荔枝、龙眼、杨桃、火龙果、圣女果、香蕉、芒果、胡椒、灯笼辣椒、西瓜、香瓜等经济瓜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加快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把陵水建设成为在海南省有较强竞争力的冬季菜篮子基地。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陵水农业的特殊优势要求陵水县必须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调整和优化农用地结构。2.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增长陵水县处于海南东线旅游的要道,是其中的重要一站,按照陵水县在海南省旅游体系中的定位,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旅游精品为龙头,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旅游的方向发展,以香水湾、清水湾和土福湾、陵水河沿岸为建设重点,突出以海为载体,以山、岛为两翼,以特有的海山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随着海南东环铁路的建设,这里的旅游资源将更加受人欢迎。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加大对建设用地的增长需求。3.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增加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重点发展农村公路和县城道路建设,加大旅游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大项目所在地的公路建设力度,全面完成“一、二、三、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黎跃、田仔水库以及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小妹水库扩建工程,小南平、小妹、梯村四大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陵河防洪堤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其建设用地需求也应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意义重大,确保生态用地需求目前陵水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国际城市化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正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关键时期。陵水热带高效农业和现代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作保障。尤其是其中的天然林与海防林是类似陵水这样的滨海城市的“生态之基”、“发展之本”。因此,保护天然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海岸带防护林建设,成为陵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目标与战略导向之一,因此也必将加大对生态用地的需求。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一、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1.上轮规划重点指标与规划目标的对比(1) 耕地、基本农田与规划目标对照“四查清,四对照”数据显示陵水县现有耕地25438.95公顷,比规划确定的201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27245.33公顷少1806.38公顷,比1996年末实有的27912.46公顷净减2473.51公顷,未实现规划目标。其中各项建设占用减少耕地696.68公顷,生态退耕减少耕地1869.44公顷,仅此两项就是耕地减少指标的近10倍,另外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032.37公顷,灾毁减少耕地143.65公顷,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235.85公顷。(2)基本农田保护与规划目标对照该轮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于2001年底结束,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760.91公顷,占全县1996年底耕地总量的85%,全县11个乡镇均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实现了规划确定的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720公顷的目标及85%保护率的任务。这与各级政府对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说明在规划实施期间,确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3)城乡建设用地与规划目标对照2005年末本县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783.07公顷,低于规划2010年的指标1510.73公顷。增长过慢的原因是城镇周边规划区范围内的居民点用地在更新调查时划入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中。2005年本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有4334.06公顷,未能实现规划的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目标4149.97公顷。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规划是按照人口变化和人均用地标准机械推理的指标数,是在国家要求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条件下制定的,有些脱离实际,不够灵活;二是实际减少的农业人口绝大部分是“双栖户”,即进城工作甚至买房定居但原农村住宅仍然保留;三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县大力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农民不断改善居住条件而新建扩建了住宅,村镇公共设施(如排球场、篮球场、公共活动场)也有一定的发展。2005年末工矿用地有622.75公顷,远少于规划的2010年全县工矿用地总规模目标1001.17公顷。原因主要是本县工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及其他小工业,规模小,重工业不发达,这些产业的厂房大多设置在交通方便、人口聚集的城镇及其周边地区,与城镇用地混合在一起,难以单独统计。(4)交通运输用地2005年交通运输用地582.81公顷,小于规划的2010年全县交通用地总规模目标695.78公顷。随着农村公路的改造和升级,以及海南东环铁路的上马,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增加。(5)水利设施用地2005年水利设施用地1345.26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基本上没有新增用地,主要是水利项目缺少资金,实施项目较少。(6)林地规划目标中陵水县1997-2010年生态退耕面积为190.49公顷,到2005年末,全县实际完成生态退耕面积1869.44公顷,实际林地及木本园地面积达到63442.25公顷,比1996年末林地及木本园地面积60853.19公顷增加2589.06公顷。据县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末森林覆盖率为53.4%,与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林地及木本园地面积达到65562.5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6%的目标相比还比较适合。(7)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全县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5745.15公顷为农用(其中耕地325.26公顷,木本植物5043.64公顷,草本作物376.25公顷),可分为19972005、20062010年二阶段完成。据1997-2005年变更数据显示,实际开发整理增加耕地235.85公顷,基本满足开发计划。规划实施中发现,资金短缺是影响开发整理和复垦的重要因素,今后应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使资金多源化,鼓励开发者投资、投劳,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采取各项措施激励开发资金的到位。2.上轮规划的总体实现情况(1)上轮规划能适应陵水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有效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尤其是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本着从严控制、重点保障的原则,合理地落实了用地规模和范围,推动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促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发展。(2)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贯彻实施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设占用耕地得到补充,实现了动态平衡。 (3)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取得了成效,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数量、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对保护耕地资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发挥热带滨海旅游资源特有优势,有效发挥有着重要而长远的积极作用。(4)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功能日趋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二、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规划的全面实施,也反映出了规划本身和实施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及时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做好新一轮规划的修编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规划预期不足,建设用地布局欠合理,可操作性受到影响规划确定县城发展方向是以现状陵城镇之北、陵水河北岸的椰林乡孟梁坡以南地区为新增县城用地,以向北发展至海榆东线与东线高速公路立交口处为发展主导,南界则以现状县城用地为界(即南门岭一带)。但近几年实际情况是以县城椰林镇为中心,从陵水河沿岸向海岸发展。2.规划编制过程中实地调查问题规划编制前期研究不充分,特别是实地调查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规划的规划区域与适宜性评价区域不一致,如在规划实施期间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划入了部分闲置建设用地、批准待建项目用地等。3.规划与专项规划不协调由于没有权威的专门法律支撑,规划龙头地位得不到保障,各专业规划经常以不同方式或理由强调各自的特殊性,加上各部门统计标准、统计口径、规划时期的不同,以致各专项规划与规划不尽衔接。4.规划实施机制需进一步健全相关实施执行机制不完善,影响了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实施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规制度保障,规划实施过程土地部门与相关部门的不同意见,难以统一和协调。同时规划执法监督制度也有待建立与健全。5.规划没有或较少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导致建设用地增长过快,而各种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导致生物资源遭到破坏,重要动植物生境破碎或边缘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三、开展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必要性规划实施至今已经八年。这八年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热带农业、旅游业、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规划已难以适应陵水县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亟需进行新的修编。1.全面发展面临新形势的需要规划实施期间,陵水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政策背景都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明显改善目前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此背景下,陵水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城乡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加快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把陵水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冬季菜篮子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海洋水产基地的热带作物重要生产基地,搞好农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增加经济林果的种植数量,解决好保护基本农田与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关系,对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至关重要。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发展形成以东南部发展条件好、土地利用效益水平高、人口和经济技术集中的陵城镇为主,以英州、新村等新兴小城镇为辅,以东线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的带状空间结构模式,3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以其集聚和辐射作用实现全县工业、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届时陵水将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良的乐土。2.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陵水县处于海南东线旅游的要道,是其中的重要一站,按照陵水县在海南省旅游体系中的定位,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旅游精品为龙头,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旅游的方向发展,以香水湾、清水湾和土福湾、陵水河沿岸为建设重点,突出以海为载体,以山、岛为两翼,以特有的海山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随着海南东环铁路的建设,这里的旅游资源将更加受人欢迎。但该区域的土地规划与风景名胜旅游规划不一致,将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修编规划,来加大土地调控力度,加强土地管理。3.与各专项规划紧密衔接的要求陵水县行政区划调整后,城镇、交通、旅游等规划已相继进行了修编或正在修编,各专业规划的规划目标年大多确定为2020年,它们所确定的行业用地布局也有了较大的调整。规划如不及时进行修编,将难以在土地利用布局和规模控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失去了规划区域性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作用,也将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也需要通过修编来增强其总体控制地位,加强对用地总量的控制和整体布局的协调,以便两个规划更好地协调统一,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4.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上轮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用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陵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和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在各种土地开发利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重要动植物生境破碎或边缘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通过规划修编,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纳入全县土地利用一盘棋中去,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5.规划自身不断完善的需要规划实施表明,计划性太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却较差,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实行指标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分配,建设用地指标不得超过上级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使得建设用地市场需求与规划指标分配的矛盾很突出;规划决策机制有待完善,对经济、社会、环境及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重视不够,衔接协调不够,缺乏动态的规划评估调整机制。新的形势要求规划注重区域化、社会化、市场化、动态性和实用性,随着对规划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成果的不断应用,规划水平不断的提高,为规划修编和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对规划进行修编,是陵水县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所需,也是规划自我完善的要求,只有对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才能为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适应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三节 规划修编的过程及相关事宜一、规划修编的过程陵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遵循“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经历了组织准备、前期专题研究、规划大纲编制、部门协调论证、规划方案编制和修改完善论证六个阶段。在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和陵水县政府的领导下,陵水县国土环境资源局与海南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土地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组成了规划修编小组,并在编制规划的后期和海南省环科院合作负责总体规划修编的具体事宜。1. 前期筹划阶段首先,海南土地整理中心与参与规划项目的专家和相关人员会面,介绍规划的事宜和要求;其次,陵水县人民政府向县直机关以及各乡镇发出通知,布署开展我县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成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陵水县统计局、公安局、发改局、建设局、旅游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商务局、海洋与渔业局、招商办、粮食局、农综办、计生局、国营岭门农场、国营南平农场、国营吊罗山林业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规划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下设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修编的具体实施和协调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乡镇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会议、乡镇土地管理所领导、技术人员会议、各部门联络会议等,学习和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从组织、技术等各方面作好准备,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收集资料、实地调研阶段规划修编小组一方面深入全县各部门和各乡镇,收集有关自然、社会经济、部门规划及用地计划等方面的资料,之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同时对土地详查、土壤等图件进行扫描、跟踪、建库,为规划作好准备;另一方面到各个乡镇进行实地的走访和查看,避免“纸上谈兵”,使做出的规划更加贴近当地实际需要。3.专题研究和撰写阶段根据国办发200532号文和琼府办200580号文有关规定,应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陵水县实际情况,我们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基础上,在规划修编中,深入分析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情况,通过陵水黎族自治县农用地供需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陵水黎族自治县城乡发展用地与海滨旅游用地研究、陵水黎族自治县规划实施评价和陵水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科学预测发展用地规模、分解各项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导向。主要的基础数据,是通过统计年鉴和部门统计资料收集整理,以及进行科学的修正而获得。主要控制指标,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上下结合、部门沟通的方式,进行综合平衡,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各类用地指标,以满足本地区各行业用地的需求。4.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在前期专题研究基础上,确立规划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规划原则和依据,基于陵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提出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镇域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并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总体规划编制阶段专题研究之后,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大纲和前期专题研究的成果,对未来规划期间陵水县土地利用的宏观战略、规划目标、用地结构与布局、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等重要土地利用问题进行详细说明,系统编制陵水县土地利用规划文本、文本说明及成果图件。6.协调论证和修改完善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其主导性、长期性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部门利益博弈性决定了它的正式出台之前要经过多方不断地协调论证,从而逐渐地修改以趋于完善。在陵水总体规划完成后期由于考虑到在规划中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意义,和海南省环科院合作负责总体规划修编的具体事宜。7.成果验收和审批阶段规划修编成果完成后, 首先提交陵水县政府审查,根据各方意见作出必要的补充,然后提交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专家验收小组进行评审验收,通过召开部门、地方协调会和专家论证会,形成最终成果,进一步完成送审与审批工作。 图12 陵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流程图二、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在本轮规划修编中,以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陵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与陵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以建立节约型社会为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树立节约集约用地观,在既不影响经济建设,又能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妥善处理陵水县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矛盾,统筹协调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和近远期之间的各业用地需求,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的制度创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三、规划修编的原则本轮规划编制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3.在提高土地科学、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保障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安全,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坚持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建设占用耕地与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相平衡。四、规划修编的任务1.分析陵水县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诊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形势,明确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导向。2.确定土地利用调控目标,根据未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确定各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确保陵水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落实。3.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用途(空间)管制分区,在分区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的方向,以及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与措施。4.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法律、社会、技术和管理等措施,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第四节 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一、土地利用基础数据2005年作为规划修编的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相关土地数据由陵水县国土部门提供,以2005年变更数据作为规划修编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此外,在前期专题研究当中,涉及到1996年至今的历年土地统计数据、部分国有集体土地用地调查数据也由陵水县国土部门提供。具体如下:1.陵水县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1)陵水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2)陵水县历年土地统计资料;(3)陵水县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资料;(4)陵水县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用地调查资料;(5)陵水县土地评价、土壤分级资料;(6)陵水县各部门相关用地预测资料,包括用地预测说明、有关附表及图件等。2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资料(1)陵水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图件等资料;(3)陵水县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4)陵水县城镇规划、旅游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林业、交通、水利等各部门行业规划,涉及土地利用的其他规划等资料。二、社会经济资料及基础数据本次规划修编采用的人口、经济、社会等其它数据,来自陵水县统计局、公安局、发改局、建设局、旅游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商务局、海洋与渔业局、招商办、粮食局、农综办、计生局,椰林镇等乡镇和农林场以及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资料。具体资料和数据有:(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2)资源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3)人口资料;陵水县历年人口统计数据;(4)经济发展资料:陵水县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5)陵水县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6)陵水县主要产业发展状况;(7)陵水县历年农业统计年报;(8)陵水县生态环境状况;(9)陵水县县志、土地志等。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供需状况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根据2005年变更数据,陵水县土地利用现状面积中,农用地面积为91412.9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53%;建设用地面积为9339.7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3%;未利用地面积为11371.5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14%。农用地数量占绝对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未利用地占到一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湖泊、河流、滩涂等,说明陵水县目前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土地为数不多。从图2-1可以看出,北部地区的本号镇土地面积最大,其次是西南部的英州镇,土地面积最小的是中部地区的三才镇。 图2-1 陵水县各乡镇土地面积分布图(单位:亩)二、农用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根据陵水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5年陵水县农用地的总体结构为:耕地为25438.95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7.83%;园地为18094.71公顷,占19.79%;林地为45952.65公顷,占50.27%;牧草地为18.07顷,所占比例很小;其他农用地为1908.59公顷,占2.09%。从农用地内部结构来看,林地面积最大,耕地次之,园地面积也较大。图2-2 2005年陵水县农用地面积构成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从全县耕地区域分布特征看,东部、南部为平原台地,中部为低山丘陵,是全县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主要分布在英州镇、三才镇、文罗镇、提蒙乡、光坡镇、本号镇(见图2-3);西北部为山地丘陵,主要土地类型为林地和园地,主要分布的乡镇是本号镇、提蒙乡、隆广镇。图2-3 陵水县耕地空间分布图从农用地利用分区来看,陵水县农用地利用可分为三个区:东部南部沿海平原阶地片区,位于陵水东部南部沿海,包括英州镇、光坡镇、椰林镇、黎安镇、新村镇、三才镇;北部山地丘陵片区,位于陵水北部,包括吊罗山林业局、本号镇、提蒙乡;西部丘陵盆地片区,位于陵水县西部,包括隆广镇、文罗镇、群英乡。具体分区见图2-4。图2-4 陵水县农用地利用分区图三、建设用地结构及其空间布局陵水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339.79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7411.72 公顷,占79.36%;交通运输用地为582.81 公顷,占6.24%;水利设施用地为1345.27 公顷,占14.40%(见图2-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城镇用地为783.07 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10.57%;农村居民点用地为4334.06 公顷,占58.48%;工矿用地为622.75 公顷,占8.40%;旅游建设用地为892.04 公顷,占12.04%;特殊用地779.80 公顷,占10.52%。从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来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非常大,交通运输用地面积过小。图2-5 2005年陵水县建设用地面积构成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是:椰林镇建设用地面积最大,其次是本号镇,群英乡建设用地规模最小。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椰林镇、英州镇、本号镇和光坡镇。四、未利用地结构及空间布局2005年,陵水县未利用土地为11371.53 公顷。其中,荒草地为5517.90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48.52%;沙地为56.13 公顷,占0.49%;盐碱地为158.80公顷,占1.40%;裸岩石砾地122.91 公顷,占1.08%;河流水面1178.77 公顷,占10.37%;湖泊水面1654.04 公顷,占14.55%;滩涂2682.97 公顷,占23.59%。图2-6 2005年陵水县未利用地面积构成从图2-7可以看出,陵水县的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黎安镇、新村镇和光坡镇,中部的三才镇、文罗镇和提蒙乡未利用土地规模较小。图2-7 2005年陵水县未利用地空间分布五、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建设占用耕地过快,基本农田布局较为分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县耕地总量不断减少。由于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农用地内部结构变化,耕地面积减少,同时旅游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占用了大量耕地,19982005年,平均每年占用耕地338.67公顷,特别是20032005年三年间,平均每年建设占用耕地859.91公顷。基本农田布局比较分散,一些质量较差的耕地被误划为基本农田,散乱的布局不利于基本农田的保护与规模化、标准化管理。2.耕地利用不尽合理,整体质量下降陵水县耕地先天性自然肥力较高、质量较佳,但耕地多年用养结合较差,复种指数提高快,普遍重茬连作,土地得不到休养和恢复,加之重无机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和微量元素化肥,不注重绿肥和农家肥,导致氮、磷、钾比例失调,有机肥不足,土壤养分得不到应有补充,地力有所下降。3.土地闲置低效利用情况严重在城镇存量用地专项调查成果基础上,重新核定了全县存量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据核实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县存量建设用地共计316宗4531.22公顷,而且几乎全部是闲置地。另外,按照城镇规划区人均用地120m2、村镇人均用地180m2、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国土资发2004232号)进行对比评价陵水县各类建设用地。现有低效用地总量达801.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8.62%,其中城镇低效用地189.76公顷,占城镇用地总规模的25.01%;村镇低效用地611.97公顷,占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的14.12%。土地闲置低效利用情况严重,难以发挥土地利用的效益。4.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特别是高速公路以东,沿海或靠近县城的乡镇,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分布较少,全县的区域中心城镇不明显。村镇所占比例较大,城镇和交通运输等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节 规划期间的土地供需状况一、人口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1.总人口分析与预测2005年全县总人口共计33.72万人,其中户籍农业人口25.08万人,占74%;户籍非农业人口8.64万人,占26%。1991-2005年总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1.3(见表3-1),迁出人口比迁入人口多,即机械增长为负值;人口总规模保持增长趋势。 表2-1 陵水县总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人,年 份总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年末暂住人口自然增长率199128828728373363269814.59199229445422843270167418.33199329595920763484213914.75199429988722902988256414.32199530351314582129198314.95199630765028102586219714.95199731173917452123145214.95199831528112271711151312.91199931869112671681313010.12200032406214792282155513.12001326240854159918968.762002327658716149415836.392003330113724154024745.84200433461413912329-9.05200533722017833405-7.79数据来源:海南省统计年鉴根据陵水县实际情况和人口预测资料的可获性,采用年平均增长率法、GM(1,1)模型法和部门预测法来预测基期年总人口综合增长至目标年的规模。在确定目标年的人口规模时,考虑预测结果与各种预测方法的关联度,采用加权平均法赋予不同权重:平均增长率法q1为0.4,GM(1,1)灰色模型法q2为0.4,部门预测法q3为0.2。 表2-2 基期年总人口综合增长至目标年的规模预测表 单位:万人目标年年均增长率法GM(1,1)模型法部门预测法预测结果201035.7336.6934.3635.84202039.8641.5936.6339.91另外,根据陵水县的发展战略,旅游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规划期旅游人口将会大量增加,旅游房地产也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产权式海滨公寓别墅的发展将会吸引一定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最终在陵水县购房并长期居住生活。因此,在预测陵水县目标年总人口时需考虑旅游人口和外来购房定居的常住人口,旅游人口和外来购房定居的常住人口预测如下: 根据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游客规模预测结果,2010年全县游客总规模为225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为75万人次;2020年全县游客总规模为7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为280万人次。按照过夜游客计1天,非过夜游客计0.5天算,则预测2010年旅游人口为0.41万人,2020年旅游人口为1.34万人。结合全县旅游资源优势及旅游业和旅游房地产发展趋势,确定2006-2010年外来购房定居的常住人口为0.1万人,2006-2020年为0.4万人。综上所述, 2010年总人口预测值为36.35万人,2020年为41.65万人。 表2-3 陵水县总人口预测表 单位:万人目标年基期年总人口综合增长至目标年的规模旅游人口外来购房定居的常住人口预测结果201035.840.410.1036.35202039.911.340.4041.652.城镇人口分析与预测(1)非农业人口分析2005年全县户籍非农业人口为8.64万人,主要分布在椰林镇、南平农场和岭门农场,非农业人口分别为3.85万人、1.58万人和1.28万人。1997-2005年陵水各乡镇及农林场非农业人口变化情况见(表3-4)。1997-2005年,非农业人口增加3.23万人(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2004年把南平农场几乎全部的人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2005年则把岭门农场全部人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表2-4 1997-2005年陵水各乡镇及农林场非农业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人 名称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合 计54088548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瓶组装知识培训课件
- 《三峡》教学课件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 电焊机安全使用培训课件
- XmAb-662-生命科学试剂-MCE
- Dog-hair-and-epithelia-extract-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京八十中数学考试题及答案
- 2-5-Triphosphoribosyl-3-dephospho-CoA-生命科学试剂-MCE
- 福州历史中考试题及答案
- 肛肠科考试题及答案
- 感官图形考试题及答案
- 《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GINA 2025)》解读
- 2025年人教版(2024)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教材目录 P208)
- 20G361预制混凝土方桩
- 2025四川农商联合银行信息科技部社会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菜鸟驿站合伙合同协议
- 隐形眼镜经营管理制度
-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 皮肤知识与问题性皮肤分析(入行必看)
- 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 电子加速器辐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江西之江化工“7.2”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