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性别看世界”讲稿.doc_第1页
“透过性别看世界”讲稿.doc_第2页
“透过性别看世界”讲稿.doc_第3页
“透过性别看世界”讲稿.doc_第4页
“透过性别看世界”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过性别看世界讲稿凤台县委党校 高丽沙大家好,今天我要讲授的课题是透过性别看世界。我和各位一样都是女性,相信在今天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产生许多共鸣和火花。大家可以听得清楚吗?投影幕布上的内容可以看清楚吗?今天我要讲授的第一个内容是性别的概念。这里我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sex)指的又称自然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例如女人和男人有不同的染色体、第二性征,产生不同的激素。生理性别一般是不能改变的(如女人生孩子)或很难改变的。而社会性别(gender)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性差别和社会关系。社会性别概念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在不同社会形态文化形态下,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角色、责任的认定有所不同。如:男外女内的社会性别分工,男刚女柔的性格特质,男尊女卑的性别角色评价等。这个方面我会在第二个问题上拓展讲一讲。我今天的课题透过性别看世界,这里的性别指的是社会性别。也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要区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第一点原因是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因为我们人类是生活在社会大团体中的,人类不可能有单纯生物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性既有生物性也有社会属性。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第二点原因是人的社会性别是文化的产物,是可以随着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改变而改变的。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男女是不平等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在受教育,婚姻,参加工作方面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行男女平等政策,虽然男女不公平现象还是存在的,但是总体上还是公平的,女性能出来学习工作,夫妻关系也是平等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了,不再只是呆在家里望着宅院高墙外的天空,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人的社会性别是可以随着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三点原因是社会性别制度在所有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社会性别体制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制度,它通过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作用,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接着我们来看看社会性别概念的产生:这里我们简单看一下这个过程和一些专家的观点。社会性别是对“生物决定论”的反思生理的性别并不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更是社会的产物,通过文化传统、习俗、教育、法律、宗教、政策等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并且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模式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20世纪中叶,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组织共同打造出了女性角色的严密规范,即贤妻良母是正常女性的唯一生存方式。这套社会规范的科学理论基础是生物决定论,它认为贤妻良母的角色是由女性的生理差别所决定的,性的差别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两性性别划分的生物决定论因此成为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女权主义者冲击的重要目标。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他们开始用gender来指称有关女人的社会文化含义。“社会性别”很快成为女权主义研究者重要的分析范畴,很多学者发表了对“社会性别”的理解。英国学者安奥克利在1972年出版的著作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社会中指出,“性别是生物学意义上有关男性和女性在解剖学和心理学上的特点,社会性别则是社会建构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不完全由生物学性别所限定,而是通过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形成的,这种影响在特定的社会和特定的时期内,在一个人成长为男人和女人的过程中无所不在。”美国学者盖尔鲁宾在1975年发表的论文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笔记中认为“社会性别是一种由社会强加的两性区分”,“是性别的社会关系的产物。”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1988年出版著作社会性别与历史政治学,强调“社会性别是诸多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是基于能观察到的两性差异之上的;社会性别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社会性别概念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一个理论凝结。“用gender,即社会性别来区分sex生理性别的目的在于指出妇女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如以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说的,是由女性的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都是在社会文化制约中形成的;生理状况不是妇女命运的主宰,男女性别角色是可以在社会文化中改变的。”“在女权主义者们看来,应当把生物意义的男性和女性同由社会形成的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加以区别。尽管在事实上人们很难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截然区分,但是,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以及它有别于生理性别的内涵,对于认识性别在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功能,看到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社会差异的社会认识,绝对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都具有相当的价值。社会性别不是人的身体的一种属性,而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或制度。”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并研究社会性别概念,随着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社会性别概念进入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视野,取得了一系列得认识成果 。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社会性别”一词的释义采纳的是美国学者琼W斯科特的定义,“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 郭慧敏教授在社会性别与妇女人权问题兼论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一文中有如下的阐释:“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造成的基于性别(sex)之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角色,是由社会构建的差别即性构(gendered)。”信春鹰教授认为,“社会性别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社会文化所形成的对男女两个性别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于这两个性别的群体特征和不同行为方式的这样的一个概念或者概念的体系。”从上述国外国内学者对于社会性别概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论述。定义一个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抓住概念的核心涵义是认识概念的另一个路径。这里我们来对社会性别进行一个概况总结。社会性别首先区别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然而社会性别并非人的一种身体属性,是社会文化制度建构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构建出了两性差异,并在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宗教、世俗等,并根深蒂固于人的思想观念中,从而构成社会对制度规制的集体无意识;社会性别与性别既相区别,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社会性别基于生理性别差别的基础上存在,是生理差别在社会领域的扩张。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社会性别角色。在某一既定社会、社区或人群中,被人们所认为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叫社会性别角色(gender role) 。社会性别角色是人们认同的男女的群体特征。如:男强女弱:男性阳刚, 男子汉大丈夫,女性柔美,女性小鸟依人; (男人女性化 ,女人男性化,给人不舒服感觉)男尊女卑:男人处于核心地位,女人处于从属性地位,女人要维护男人的面子。(男弱女强,家庭平衡与稳定易于打破)又如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活动范围与分工不同:男性:主要的养家人,女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家庭照顾者,次要的养家人。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男孩帮助父亲从事田野劳动,女孩帮助母亲打理家务。农户户主绝大多数是丈夫。只有家中无男性时,女性才为户主。土地、房屋等家庭财产, 登记在男性户主的名字,很少采取夫妻双名的登记形式。当只有妇女在家时,村干部和妇女本人都会告诉外来者屋里没有人。在闽北的一些村,当问及家里有多少孩子或多少劳力时,村民的回答通常是不包括女孩子和妇女。有客人时,女人吃饭不上桌子。丁与口: 丁是指家庭的男性,口则女性。家族的登记制度就是只在族谱上记录鸿丁,妇女在族谱中无名无姓。这是男权主宰的制度。第三个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社会性别角色定型与变化。社会性别角色在每个社会中被固定和强化了,变成人们的一种社会期待,一种性别的人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就是社会性别角色定型。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往往是不自觉的。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限制了男女两性(不仅仅是女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比如说传统观念中护士、幼儿园老师应该是女性,但是现在事实证明男性也可以很好的胜任这项工作;传统观念中担任领导的一般都是男性,而现在的现实情况是女性的工作能力也非常强,可以胜任领导职位。社会性别角色和意识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和巩固。如家庭资源稀缺时,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的取舍,女孩辍学,供男孩读书。这样以来受到教育的男孩在外工作,没有受教育的女孩留在家中,这样一个过程使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得以传递和巩固。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在给男女娃娃的玩具时给男孩的多是武器、车辆、球等;给女孩多是布娃娃等。这就使得男强女弱的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得以传递和巩固。这里有个关于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的调查报告,由于时间原因就不再细讲了。刘伯红、卜卫、陈新欣的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1994年对电视广告中的妇女形象进行了研究, 考察我国电视广告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 统计结果表明,平等和中性(即广告不含性别意识)广告占大多数(663%),反映了我国社会和传媒领域男女平等精神文明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看,不自觉地表现出性别歧视倾向的广告也占一定比例(337%)广告类别比较说明,女性多出现在服装、美容、家用产品和商业服务业广告中。例如,5个地区所有有角色出现的洗衣机、洗衣粉广告,都是女性;所有的美容用品,除大宝润肤霜有一名男记者出现外,其余都是年轻美貌的女性,暗示女性的职责是保持亮丽和做好家庭服务。一个最常见的广告模式是:女性作为母亲或妻子,在家里照顾孩子或丈夫吃喝、做家务,并且是服装、美容产以及黄金首饰等的主要消费者。男性则多出现在机械、电子、科技广告中,说明男性以技术和专业操纵世界,创造财富。两性传统的角色定型非常明显。从职业分布看角色定型,669%的广告中女性角色职业不明。可以辨别的地点中,女性大多出现在两种场所:一是家庭,占515%;二是大型或高档娱乐场所,占306%。出现在工作场所从事工作的女性只145%,并且工作场所女性不专心工作,要么为枯发发愁, 要么为约会分神,要么惦记给朋友巧克力。电视广告强化了女性是家庭主妇,有永无休止的购物欲望。电视广告中女人在做什么?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女人在做家务,女性主要在服装美容类家庭用品类食品饮料类的广告中担任主角.所占比例分别是67%,60%和47%。女人在吃喝玩乐,女性多出现在两种场所:一是家庭占50,8%二是大型或高档娱乐场所.占30.2%;女人都在“露”。衣着暴露女性暴露占女性角色总数的14.5%.男性只占男性角色总数的1.6%.而且多为运动时脱掉上衣。女人的美从满足男性的感官需要出发商业文化的美。从电视广告女性.87%是年轻漂亮的女性。电视广告表现了性别不平等的角色定型主要是:第一,将女性的价值限制在容貌、年龄、体形上,她们的主要兴趣在化妆品、服装和首饰上, 关心容颜,害怕变老、变丑;第二,将女性生存的空间限制在家庭, 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第三,将女与男关系界定在依顺、服从、服务、性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护、爱慕、供养、资助和指导;第四,将女性的智力限定在追求时尚、爱情和享受上,她们极少在社会事物、事业、科技上用脑。我们接着探讨的问题是社会性别角色变化。生理的性别不是性别分工的主要依据,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是性别分工的主要依据。性别分工是社会产物,通过文化、习俗、教育、法律、宗教、政策等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并且被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过程。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男女差异和关系会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会随时间和社会发展发生变化,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角色定型的变化:社会性别角色虽然被社会定型强化了,然而它能够并且确实发生变化。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男女两性实际的职业分布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各类科技人员中,男性占547%,女性占453%,男性仅为女性的121倍;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男性占855%,女性占115%,男性仅为女性的77倍。(2)家务劳动的差异199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在家务劳动时间上,全国平均,女性为每天501小时,男性为221小时,女性从事家务的时间是男性的227倍。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分工模式开始打破,男性在家务活动中充当“甩手掌柜”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男女两性开始平等地分担家务,特别是在城市。由于时间关系下面的两个例子简单看看。例一:图片中的这位女性叫布伦特兰。她曾经三次当选挪威的首相。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金一虹的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在农村社会变迁中,两性的分工也发生着调整和变动。在社会变迁时期,劳动的性别划分表现出更大的弹性。为有了新兴的产业部门和新的职业出现,在比较利益驱动下,两性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原有的性别边界变得模糊起来。稻作文化圈的苏南农村,在农业文明阶段,性别分工与华北农村典型的“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模式相比较就表现出较大的弹性。苏南的农村妇女比较普遍地下田,参与农耕,而男子亦参与织造。江南农村这种女能下田,男亦织造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劳动按性别分工,仿佛使一些工作贴上“性别标记”。“男人生活”、“女人生活”就是当地男人和女人对这种性别标记存在的确认。“男做女工,一世无功”,“男人无能,测锅测盆”。进一步问:“什么是男人生活,什么是女人生活?”她们会回答:力气生活,比如挑担就是男人的。细致的,要耐心的生活,是女人的。江南农村的男人肯做家务的较多,一些特别“宝贝”“娘子”(吴语:疼老婆)的男人可以做淘米做饭、洗衣服等被认为是“女人生活”的活儿,唯独有一样活儿,他是抵死也不会做的,就是倒马桶。因为倒马桶是共有污秽之源的女性文化象征意义,男人做是会被所有人耻笑的。不仅有“女性工作”“男性工作”之分,而且出现了“女性行业”(如种植业、丝织、棉纺)、“男性行业”如建筑、建材)。乡村工业的权力层,基本是由男人控制的。周家巷村的15个企业法人代表全部是男性。95个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有14个女性,与男性管理技术人员比为1:7.2。有几个乡镇女企业家、女私人业主,比起男性,女性依然很难进入管理层,特别是对掌握生产资料和决策权。比之男性,女性更多集中于生产流水线上,从事简单重复的、可计量的工作。家庭工业中的夫妻搭档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在工作场所的再现苏南农村工业化家庭工场,最常见、最致密的组织形式是夫妻搭档。据1997年对周家巷村481户农户调查,35户从事工业生产。这35户中,有23户都采取夫妻搭档式组合。夫妻搭档是家庭经营的首选方式,也是最稳定的利益组合,“自己不会跟自己人过不去的”管理成本最小。家庭工业两性分工方面却非常一致,男主外女主内男人直接与外部社会进行交易女人则只管内务。女人把一大家的家务、生活管理包括雇工的吃饭、洗衣)和生产管理混合在一起。妇女在职业组织内部,她们往往相当于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无论如何,女性比起农业文明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上升通道。应该承认,比之在农业生产体系女性只有通过成为妇女积极分子一条上升通道,如今可以通过当积极分子、能力等多条通道,应该说机会比以前多了。第四五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简单看看。接着我们来看第四个问题:社会性别差距与性别歧视第一个小问题什么是社会性别差距(1)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在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和福利等方面,存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不应导致社会发展上的不同。例如:村委会中男女两性的比例。我们来看看这个表格。第二个小问题我们来看看性别歧视的含义(2)、社会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1979年联合国 通过了消除政治上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he Po-litical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对妇女的歧视”定义:“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或基本自由。”但是,“为加速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而采取的临时特别措施”和“为保护生育而采取的特别措施”不得视为歧视。例如:对男女公务员退休年龄的规定,对生育第二胎的规定,等。我们来看看歧视的主要形式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形式上的、也有实质上的;有显性的,也有隐蔽的;等等。随着反歧视努力的深入,人们对歧视存在形式和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由于“歧视”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因此,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中,不愿意承认歧视行为和现象的存在,只承认有忽视、轻视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看歧视类型我们主要讨论歧视通常存在的三种类型: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和制度歧视。 直接歧视 (direct discrimination)(也称“形式上的歧视”或“有目的的歧视”)指明显歧视或忽略女性的行为,有歧视的目的。直接歧视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所受到的待遇明显低于另一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待遇。直接歧视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歧视,因而也是法律明确严格禁止的行为。如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明确拒绝雇用女性或是用人单位拒绝给予年龄较大者升职的机会。间接歧视(也称“实质性歧视”)是指没有企图歧视女性但是有歧视“效果”的行动或忽略,即指某项规定、标准或做法看似中立,没有区别对待任何人或群体,但实际上却导致某人或某一群体不成比例的不利影响。间接歧视表明,对所有人使用同样的条件、待遇和要求,由于有关人员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特点,可以在事实上导致非常不平等的结果。如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同样的体能测试标准等等。间接歧视强调歧视的结果和实质性。 制度歧视(或结构性歧视)是指构成社会化和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等一系列假设和期望的基础上。制度性歧视是指由国家的正式规则所形成或被国家的正式规则所接受和保护的歧视。如户籍制度,是造成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制度安排, 凡教育、医疗、卫生、福利、就业等等社会政策的安排都往往附加户籍条件, 制度性歧视表现,对农民所遭受的普遍性的权利剥夺。歧视并不是一种特殊和奇怪的现象,而是一种系统性结构性现象,它常常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普遍的文化、社会价值观、制度规范和法律结构中。这种制度偏见低估了女性的能力,并僵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性别隔离,并且被构建到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中。反歧视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制度和社会规范上的歧视。第三个小问题我们来看看社会性别平等,(3)社会性别平等指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做出各种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平等的不同形式和阶段关于平等的含义与内容,我国有不少争论,例如机会的平等、权利的平等、平等和平均主义的关系等等。在国际社会,人们对平等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取得一定的共识。在基本人权的框架下,平等曾经表现为三种形式:形式平等、保护性平等和实质性平等。 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对女性的机会平等,但仍继续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由于形式平等缺乏社会性别视角,以致于使妇女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例如,文化革命中的“铁姑娘战斗队”和“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一定能做到。 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护女性。女性被假定为弱者,不合适做某些事情。这造成了对妇女的长期不利结果。女性失去了获得多种不同经历的机会,因为她们被排斥于那些认为对她们有害的环境之外。这一方面使那些陈规陋习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男性不需要任何针对危险或危险职业的保护。干预措施总是着眼于排斥女性,而不是探究造成女性(甚至男性)难以享受权利的情况或环境。 我们来看看第四个小问题社会性别公正(gender equity) (4) 社会性别公正,指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给予公平待遇。这可以包括同等待遇,也可以包括在权利、福利、义务和机遇等方面,为了平等而有所不同的待遇。例如:女职工的产假,就是根据女工的不同需求,给予女工的与男工不同的待遇,但它体现了社会性别公正。第五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社会性别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社会性别主流化,也称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这一提法,最早反映在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里,集中表述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将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2000年北京+5特别联大再次确认这一战略。2005年联合国北京+10会议继续强调这一战略。2010年联合国北京15会议将继续强调这一战略。我们来看第一个小问题(1)、关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定义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一致结论,即: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它对任何领域各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或项目计划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它是一个战略,把妇女和男人的关注、经历作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设计、执行、跟踪、评估政策和项目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考虑,以使妇女和男人能平等受益,不平等不再延续下去。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平等。我们来看第二个小问题(2)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步骤和机制坚定而明确的政治承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包括人员的能力建设);社会性别能力建设;社会性别传播倡导社会性别统计;社会性别分析;制定双头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法律、项目;贯彻双头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法律、项目;社会性别预算;社会性别评估;社会性别审计。第三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3)、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在国际一级:联合国系统和国际社会把对社会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融入每个机构考虑事项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对社会性别的关注成为一个机构中所有人的责任,并保证将其纳入所有的体系和工作中去,以使女人和男人平等受益。在国家一级:在北欧和北美发达国家,社会性别主流化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促进性别平等的国家战略,如加拿大、芬兰、瑞典等;在儒家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社会性别主流化也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中国政府是世妇会后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中国政府把男女平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我们深切感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巨大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评价不高。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第六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妇女解放运动。n妇女解放运动又称女权运动,反对歧视女性,使女性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两性权利完全平等的一项社会目标或社会运动。n资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其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使她们具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并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n在私有制社会,争取妇女解放意味着首先要制定保障公民在种族、性别、财产上完全平等及婚姻自由的法律。社会主义时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阶级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歧视、玩弄、残害妇女的传统偏见和习惯势力,逐步实现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各个方面的平等。 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很早,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一般地说,是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的。人们认为,最早也是起源于美国。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把两性的差别实际上看成是在两性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要求各个领域对公众开放,等等。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长久以来,在社会上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就是说,这种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压迫的现状。第三次始于1990年代,延续至今第三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人们在父权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她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女权主义者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寿终平权,彻底消除女性受歧视剥削压迫乃至误对(Abusement)的坏状况。前面我们讲到了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这里我们来看一看:马克思主义者把妇女解放运动看作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因为男女不平等、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是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得妇女的完全自由,自己也就不能得到完全自由。我们来看看我国妇女解放运动。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发端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可能使妇女得到真正的解放。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铲除了男女不平等,妇女受压迫的经济根源。在我国的宪法以及有关选举、劳动、教育和婚姻家庭等一系列法律、法令中,都贯彻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并且特别注意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建国三十多年以来,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家庭生活中,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上造成的种种原因,男女两性的实际地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从法律上的平等到事实上的平等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仍然是我国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接着我们来看看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大事记近代 1900年1月8日大型百货商业机构先施公司在香港开张。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货方式。 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天然足会旨在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 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 1907年3月8日女子教育合法化。 1907年7月15日女民主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中山亭就义,时年31岁。 1912年1月7日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同志会代表林宗素等,允许女子有完全参政权。 1919年5月青海省循化县女师学生邓春兰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写信,要求北大增设女生席位,允许女子进大学读书,表示自己愿为女界开创先例,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要求上大学读书的女性。 1924年3月8日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了各界妇女在广州第一公园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从这次纪念活动后,“三八”妇女节活动始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大城市。 1927年3月西安首宗妇女离婚诉讼,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肖桂潘提出离婚诉讼,庭审判离。 192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英勇就义,时年33岁。向警予被誉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1936年8月2日上海女学生李森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这是中国首次派女运动参加奥运会。现代 1949年7月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毛泽东朱德分别为它题词。 1957年11月郑凤荣在北京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首次创造世界纪录。 1959年3月7日一艘900匹马力港湾柴油机拖轮“妇女号”在黄浦江下水,这是中国第一艘由妇女担任全部设计的船舶。 1981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队以七战七胜的战绩夺得冠军。其后几年中,中国女子排球队连续五次在世界杯赛、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冠军。 1986年我国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4月3日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