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15例诊治体会.doc_第1页
Barrett食管15例诊治体会.doc_第2页
Barrett食管15例诊治体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arrett食管15例诊治体会【摘要】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2年8月2006年7月收集的15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内镜与病理检查结合可以对Barrett食管早期进行诊断。防治胃食管反流是治疗Barrett食管的重要手段。结论 预防Barrett食管癌变应加强随访,重点是早期识别异型增生,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食管癌及时手术切除。 【关键词】 Barrett食管;诊断;治疗 2002年8月2006年7月我院内镜室共行胃镜检查3136例次,其中诊断Barrett食管(BE)共15例,均由胃镜及镜下活检明确诊断,现分析其临床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例(BE)患者,男11例,女4例,确诊时平均年龄56.5岁,确诊前患者均有较长病史,平均37个月,主要表现为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其中以反酸(81.7%)、烧心(67.8%)及胸骨后疼痛(36.3%)等为主要表现。 1.2 胃镜下表现 Barrett上皮胃镜下为橘红色的黏膜,粉红色或珠白色上皮与正常食管上皮呈鲜明对比。镜下见橘红色胃黏膜与粉红色或珠白色的食管黏膜的交界线呈环周状向上移至胃食管交界上方,交界线可呈不规则形或波浪状,所有病变长度为1.04.0 cm,其中4例患者伴有食管裂孔疝。 1.3 病理检查 胃镜下见橘红色的胃黏膜与粉红色或珠白色的食管黏膜的交界线在胃食管交界部上方2 cm以上,于橘红色黏膜处规范取材,病理检查证实食管远端鳞状上皮为柱状上皮取代。 2 讨论 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是由Barrett在1950年首先报道,取名Barrett食管。目前被公认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50倍1,约有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有文献报道指出,近年食管腺癌的发生率逐年增加2,故BE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BE的诊断需结合内镜与病理。BE:男女均可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其本身无症状,伴Barrett食管炎、溃疡、狭窄、癌变等时可出现症状,如胸骨下、背部随吞咽发生疼痛,伴反酸、烧心、呃逆、夜间阵发性呛咳、窒息及肺部感染,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特殊型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内镜下见齿状线消失或上移,橘红色柱状上皮黏膜区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后期可见食管狭窄。本研究15例BE患者临床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同,表现为反酸、烧心及胸骨后疼痛。有学者报道GERD中的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BE发生率高达12%2。防治胃食管反流是重要手段,必须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及长期维持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抗反流手术。近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氩等离子凝固术(APC)、热探头、激光及光动力治疗等技术也已用于治疗BE3。 日前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很高,尽管有各种清除BE方法的报道,但均未获肯定。故加强随访仍是目前预防BE癌变的唯一方法。重点是早期识别异型增生,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食管癌及时手术切除。【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0-371.2 李荣宽,王长有.Barrett食管临床研究.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