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doc_第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doc_第2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doc_第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doc_第4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课:北京的色彩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2. 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3. 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教学过程 一、紧扣题眼,初步感知1. 读课题,找准题眼“色彩”。2. 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 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二、紧扣题眼,体会理解 1.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的? (第、段从“自然风光”,第、段从“人文景观”) 2. 自读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3. 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进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三、紧扣题眼,深化主题 1. 再读勾画出的概括全文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 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含义。四、拓展训练 略 第二课:我的百草园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3. 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积累。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教学准备 了解鲁迅生平,课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岁月是如诗的岁月,童年的季节是梦幻的季节。童年就似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说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领略那道风景。 二、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精读“百草园”这部分内容,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感受其愉悦的情感 1. 针对第24段交流各自喜欢的理由。 2. 分组(分节)活动,品味其中准确传神的描写。 选第2段的: 要求了解景物特点,什么季节,作者写景的角度、顺序、详略等。 选第3、4段的: 要求抓人物动作描写,了解捕鸟的过程。 注:小组活动有人作归纳记录。如第2段归纳出写景的顺序,第3、4段摘出关键的动词等。 3. 交流分享。教师适当板书,再次归纳学生的认识。 4.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明确:成功的描写应该是在有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选择适当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 四、学习第5段,体会作者情感 1. 自读第5段。 2. 交流体会。五、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共同分享了鲁迅先生的童趣,那就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我们都经历过童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那么请你也准备一个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断,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当然,要有一定的描写,可以仿写。让我们看看谁的那道风景最美。 有条件的上网查询资料,更多了解作者。第三课:七月上天山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教学重点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教学准备 1. 教师:音乐磁带一盒,曲调柔和舒缓,用于配乐朗诵。 2. 学生:搜集天山风光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冰山上的来客,优美的旋律激起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揭示课题)二、自主读书,自主体会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尝试边读边批。 3. 交流阅读感受。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 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1. 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2. 试着拟一提纲,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第四课:鸟的天堂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与美丽。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与美丽。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与美丽。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关于广东新会“鸟的天堂”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跟随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鸟的天堂”。 1. 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 释题: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又指什么?二、检查预习情况 1. 通过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 师:聪明的孩子都善于提出问题,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读一遍课文,谁有问题,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 学生读课文,提问题。三、学习重点部分 1.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勾画出描写榕树的句子,思考这到底是一株怎样的榕树,为什么? 2. 生自读课文。 3. 让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出示重点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要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 (1)师:从上面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交流。 (3)让生通过读书体会大榕树叶子的“密、绿、亮”。 (4)师:下面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大榕树上,边读这一个片段边想象大榕树的样子。 5. 游览了大榕树那迷人的风光,面对着这株大榕树,你想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在树上安家吧?鸟在大榕树上又是怎样生活的? 6. 出示重点句:“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师范读。 (2)生读,感受一下课文中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3)生边体会边读,读出众鸟纷飞的场面。 (4)师指导朗读。 (5)生谈感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长大后想当导游的同学,写一篇导游词;想当画家的同学就画一幅画;想当播音员的同学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大家可以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法。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 1. 能搜集含有成语的诗句,主动地积累成语。 2. 能关注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了解前后照应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 3. 能自主阅读文章,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 能结合自我实践,与伙伴交流心得体会,并注意相互借鉴,吸取经验。 5. 能试着运用所学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描绘一处最喜欢的景物。教学重点能关注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了解前后照应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能试着运用所学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描绘一处最喜欢的景物。教学准备 1. 搜集含有成语的诗句。 2. 总结自己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准备交流。 3. 让学生回忆自己欣赏过的景物,选择一处最喜欢的,准备习作素材。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朗读诗句,抽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2.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 请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教师也可准备一些包含成语的诗句。二、词语拾趣 1. 读例子,发现规律。 2.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做词语接龙游戏。三、互动平台 1. 读对话,说说北京的色彩和我的百草园这两篇文章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2. 讨论:说说鸟的天堂一文是怎样首尾呼应的。你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这样写过吗?四、口语交际 1. 以小组为单位,以“怎样学好语文”为题进行交流。 2. 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 讨论:你对哪些同学的方法比较感兴趣?五、习作百花园 1. 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 组内交流:介绍自己选择的美景。 3. 教师提示:回忆学过的表达方法和自己积累的词汇,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4. 拟写提纲,交流修改。 5. 完成习作草稿,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六、自主阅读园地 1. 自读文章,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2. 交流各自的体会第五课:歌词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 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教学重点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教学难点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长江的知识,搜集有关长江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有条件的可播放话说长江光碟,听一听、学一学歌曲长江之歌和我的中国心。二、导入 播放长江之歌录音磁带或者碟片,如无条件教师则引导学生回忆长江之歌。初步感受长江的宏伟气势。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想法是什么,最想对长江说些什么。三、初读感悟,小组交流 自由地读一读这首歌词,把生字新词圈出来,多读几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画上问号,勾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和同桌或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体会母亲河怀抱的博大和宽广。四、细读体会,全班交流 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在全班交流的,讨论全组认为最深的感受,做上记号,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五、品读探究,升华情感 咱们仔细看看这首歌词,它用第二人称,写来十分亲切,大家体会体会。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长江是我们所深深依恋的母亲河,她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站在我们的身旁,它更是一位坚强有力的母亲,给我们力量。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第二人称的好处。重点读以下句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有条件的班级,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播放这几句歌词的碟片,引导学生随着旋律练习朗诵这几句。条件不具备的班级,学生自己练习品读这几句。 教师激情导语:你听到长江惊涛拍岸的声音了吗?你看到长江正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了吗?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让人回肠荡气的歌曲。播放全首歌曲。学生自由地跟唱,自由地练习朗诵全诗。六、尝试背诵,丰富积累 想进一步走进母亲河的怀抱吗?想把长江的涛声听得更清楚吗?咱们来试着背诵这首诗歌吧!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体会长江所蕴含着的深刻的民族情怀。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七、拓展延伸 关注长江(说明:以下第24项为弹性设计,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生的情况而定)。 1. 身临其境,赞美长江。 我们都是长江的儿女,闭上眼睛,想象着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长江边,对着长江吟诵我们心中的歌,可以用“你用”的句式(小黑板或大屏幕展示),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句式。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 2. 展示其他赞美长江的古诗词。 多少年来,我们歌颂长江,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河!你还知道自古以来有哪些歌颂长江的诗句呢? 如果学生能回答,就请他们回答,如果不能回答,就请他们在课外再搜集整理。 参考举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3. 拯救母亲河长江。 面对千古赞颂的长江,面对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总是希望她永远年轻,永远健美,永远充满激情。可是,当我们面对现实,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车车的垃圾倒入长江,看到黑黢黢的脏水流入长江,我们还能坦然地唱长江之歌吗?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长江正受到危害以及保护长江的资料,并说说面对长江如此的沧桑,还想怎样来保护母亲河。 4. 课后实践。 有条件的班级,课后尝试成立长江母亲河环保小分队,组织公益劳动、上街宣传等,由学生自己印发相关的宣传资料。第二课时一、课前实践 引导学生提前一周查阅体现中华志士爱国情怀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搜集从海外归来的中华赤子的资料。二、激情导入 你们听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吗?条件具备的可以播放这首歌曲的录音或光碟,请学生欣赏或跟着录音一起唱。 这首歌是台湾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20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久唱不衰的我的中国心。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三、初读诗歌,感受“我”的中国心 (一)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勾画出生字和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理解、认读,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解决。同时,把最感人的句子画下来,作上感叹号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学生自读,勾画,小组讨论。 1. 交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就把问号画去。 2. 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三)全班交流。 1. 交流小组讨论仍然不明白的地方。随机解决生字新词。 2. 交流小组内同学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四、再读诗歌,升华我的中国心 1. 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是熟悉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再读,比较。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国母亲的海外赤子,在梦中,你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录音,学生跟唱,反复诵读,感受。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我们的母亲。那么,只有海外赤子才拥有一颗中国心吗?还有多少炎黄子孙,正是在中国心的感召下,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呢!“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背后是几十万人的精诚合作,是什么驱使他们如此忘我地工作呢?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你还从哪里看到了滚烫的中国心呢?六、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拥有同样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让我们再次唱响我的中国心!能唱的就唱,不能唱的就跟着大声地诵读这首歌词(生跟唱或者大声诵读歌词)。 第六课:那棵高山榕教学目标 1. 认识并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认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认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 1. 搜集邓小平爷爷的相关资料。 2. 有条件的可看一看邓小平纪录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搜集邓小平爷爷的相关资料。 2. 有条件的可看一看邓小平纪录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2. 那位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是谁呢?(邓小平)关于邓爷爷,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是啊,邓小平爷爷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 默看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勾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接力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两段,师生共同正音。四、再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体会倒叙的作用。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思路,作者是由眼前看到的这棵枝繁叶茂的高山榕,联想到伟大的邓小平同志,联想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联想到他在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的那棵高山榕,特别是联想到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由于是看到眼前的景物想到已故的小平爷爷,所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回想起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的卓越贡献和深沉的爱。五、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1. 自读课文,同桌或师生分享。 默读课文,弄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反复地朗读,读出你的体会。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如果愿意跟你的同桌分享,就先跟他(她)分享一下。学生默读,勾画,自由分享,交流。 2. 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自由发言,说说体会,并联系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六、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或者问点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质疑,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一步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第七课:中华星教学目标 1. 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敏锐”“惯例”“迄今为止”“情不自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3. 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和熏陶。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张钰哲的生平事迹简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读课题,看到“中华星”三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请带着你们的思考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4.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 5.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张钰哲发现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如:“惊喜万分”“令人兴奋”“极不寻常”“久久不能平静”等,通过讨论、交流,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及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 3.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假如我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将会为他命什么名?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4. 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把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星”? 指导学生读重点段落的内容,从中去总结、归纳,能说多少算多少,不求全求准,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鼓励。 5. 拓展。 从1925年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现在“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发射并安全返回,你想说些什么?你打算将来为祖国建设做点什么呢?四、分析字形,指导写、记生字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八课:“零”的突破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课文插图或投影片。 学生:搜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金牌的有关情况资料。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中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过金牌?谁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入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画出文中生字、词和有关外国地名的词,如“洛杉矶”“普拉多奥林匹克”等,多读几遍,读熟,扫除文字障碍。 2. 自由读课文,在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作上记号。 3. 小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些什么疑问。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许海峰开始在赛场上的表现如何?他的射击技术为何如此高超?抓住“令人瞩目”“酷爱”“咬咬牙”等词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体会许海峰的精湛技术是长期的艰苦训练换来的。 3. 当比赛中出现意外时,许海峰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反复读,如:“他仿佛看到了他猛地清醒”“此时,周围的空气仿佛已经凝固”从中体会赛场的紧张气氛,感受许海峰在赛场上的沉着、冷静。 4. 讨论:许海峰取得自选手枪慢射比赛奥运冠军有什么历史意义? 5. 拓展:从1984年中国夺得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到2008年承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说明了什么? 6. 指导学生体会“反复”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四、搜集文中的好词佳句五、完成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引号的其他用法。 2. 积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名言。 3. 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和意义。 4. 围绕爱国主义话题,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5. 记叙一位让你尊敬、佩服的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6. 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批读短文。教学重点围绕爱国主义话题,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难点记叙一位让你尊敬、佩服的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准备 1. 有关引号不同用法的例句; 2. 题目需作改动的短文。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2. 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张钰哲、许海峰强烈的爱国情怀。 3. 讨论交流引号的作用。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试读,教师再范读。 2. 学生试着讲一讲从这几句话中感受到的思想感情。 3. 教师补充讲解,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 指导学生记忆、背诵这几句话。三、互动平台 1. 了解短文内容。 2. 学生思考:中华星和“零”的突破这两个题目有哪些妙处? 3. 教师出示题目不恰当的作文,让学生讨论可以怎样改。 4. 结合自己的习作题目进行修改。四、口语交际 1. 学生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 2. 教师介绍什么是国旗下的演讲,应该讲些什么及演讲时应注意些什么。 3. 学生做准备(1020分钟)。 4. 小组交流,再选代表上台演讲。 5. 评出优秀演讲者,并给予适当奖励。五、习作百花园 1. 读题,弄清习作内容及要求。 2. 教师指导学生审题,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3. 前一个题目以“口语交际”为基础完成。后一个题目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三点:(1)写清让你“尊敬、佩服、惦记、想念”的原因;(2)抓住人物特点;(3)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 学生开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5. 评价修改:(1)教师从习作中选择12篇存在明显问题的习作,让大家讨论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2)选12篇较成功的习作,大家评议,总结出该习作的成功之处,供大家学习,并作为校刊稿件向学校推荐,争取发表,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六、自主阅读园地 1. 学生自读。 2. 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批读方法进行批读。 3. 批读后,谈感受。第九课:烂漫的点地梅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青藏铁路建设史及建设者事迹的有关资料;生字卡片等。(有条件的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点地梅及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读了题目之后的想法。 2. 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4.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 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2.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四、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 1. 默读第313段,勾画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教师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第3段和第13段中描写点地梅“顽强”和“美丽”两大特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五、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1. 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 教师用课件出示或口头介绍另外几个发生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 4. 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5. 学生齐读第16段。六、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2. 指导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七、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赞“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2. 学生回忆并交流还学过哪些和这篇课文表达方法类似的课文。八、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第十课:“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3. 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教学准备 1.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2. 学生准备: (1) 用词典查不明白的生词。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第十一课:在急流中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的深爱。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教学重点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的深爱。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教学准备 1. 课文插图或课件。 2.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赵丽宏的其他散文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 展示课题。2. 说说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3. 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二、自学课文1. 借助文中的注音与工具书读准字音。2. 了解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三、细读课文 体会感情1.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是通过哪些段落了解到的?2. 全班齐读第36段,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3. 指名读描写小筏子在前方时的段落,说说你认为那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反复朗读,积累语言,体会表达的感情。(1)“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这里运用了比喻句。把远处出现的小竹筏比作小蜻蜓。小小的蜻蜓落在了水流湍急的江水里,处境相当危险,但它仍然在挣扎着向前进。这是在说划桨人的勇敢。)(2)“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虽然困难很大,但她仍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江水中曲折前进。这可以看出划桨人不但勇敢而且相当镇定。)(3)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把红包裹比作红杜鹃,突出她的美,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小结:通过第3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她在逆水前进,虽然面临着险滩、礁石和湍急多变的江水,但是她毫不畏惧,从容地面对。4. 生默读第4段,思考:当小筏子到了大船跟前时作者看到了什么?(重点理解: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襁褓中的孩子正在酣睡)联系前一段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5. 看到这一切,作者也有他的想法。齐读最后一段,勾画出作者受到的启示。思考作者受到的启示与他看到的感人画面有什么联系。6. 同桌共同归纳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全班交流。7. 文章重点是写事,为什么第1、2段用了不少的篇幅在描写景物呢?8. 出示小黑板,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湍急的江水,在曲折的河道中卷着浪花,打着漩涡,一路翻腾着奔向远方。(突出江水湍急,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9.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四、总结全文全班齐读最后一段话。希望它就像作者心目中那簇不息的火苗那样,永远激励着大家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第十二课:把耳朵叫醒教学目标 1. 借助词典读课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2. 了解“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了解“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了解“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准备 搜集沃尔特迪斯尼的创业故事,搜集米老鼠或其他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动画形象。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展示课题 1. 展示课题把耳朵叫醒。 2.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 2. 讨论,说说课文的大意。 3. 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三、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 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米老鼠”因而成名的故事,也知道“米老鼠”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请你再用心读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个艰难的过程。提醒学生读书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句,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体验。 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3. 集体讨论,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概括“米老鼠”的创作过程。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并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互相补充,从学生的发言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给予肯定。 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贫困潦倒相依为命举步维艰灵光乍现蜚声世界。 4. 请生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虽然报酬很低,但他仍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全力以赴,不敢懈怠。” 面对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全力以赴,可见他非常努力,但仅有努力就能成功吗? (2)“他熄了灯,陷入空虚与无望的黑暗中,周围静得可怕,又似乎吵闹不休。” “静得可怕”与“吵闹不休”看似矛盾,实际正是作者狂躁与绝望情绪的生动写照。 (3)“他想拉开灯赶走那只讨厌的家伙,但疲倦的身心让他干什么都没劲,只好听之任之。反正是失眠,他就去听老鼠的叫声,他甚至听到它在自己床边的跳跃声。” “听之任之”“反正”这些词语说明画家最初是在无奈之下听老鼠发出的声音的。 (4)“渐渐地,他听到了一种美妙的音乐,如一个精灵在这个寂寞的午夜与自己相伴。” 从“美妙的音乐”“精灵”“相伴”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倾听中对老鼠的态度和情感有了很大转变,他在倾听中发现了美,获得了艺术的享受。 (5)“小老鼠使他的工作室有了生机,它成了他的朋友,他则成了它的观众,彼此相依为命。” 瞧!倾听使年轻画家在普通的老鼠身上找到了爱。 (6)“那一刻,灵光乍现,他拉开灯,支起画架,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伟大的创作过程似乎仅在一瞬间,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知道,创作的过程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倾听,经历了那么多的举步维艰,才有了这一刻的“灵光乍现”,又怎能说是“一瞬间”呢? (7)读课文的后两段,理解“原来,灵感只青睐那些愿意倾听的耳朵”,“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这两句话的意思。 (8)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给课文另取个题目,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能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取成功的灵感。积累与运用(三)教学目标 1. 体会在一个句子里恰当运用反义词的效果。 2. 能主动地积累声律启蒙中的对偶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韵格律美。 3. 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围绕主题大胆发表意见。 4. 用心感受身边的凡人小事,体会蕴涵的真情,写一篇记叙文。教学重点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围绕主题大胆发表意见。教学难点用心感受身边的凡人小事,体会蕴涵的真情,写一篇记叙文。教学准备 1. 课外阅读、了解声律启蒙。 2. 留心观察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受身边的真情。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 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句子,深入体会句子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3. 再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二、 语海拾贝 1. 自由读一读这两组对偶句。 2. 在字数等方面感受对偶的规律,感受句子的节奏、声律美,鼓励学生积累。 3. 教师介绍声律启蒙,展示这本书中的其他对偶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三、 互动平台 1. 默读互动平台中的对话,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2. 集体讨论:从三位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3. 根据学生的回答,回忆总结在急流中和把耳朵叫醒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勾画并再读老师的话:“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多留意、细思考,就不会为习作时找不到材料而犯愁了。”结合平时的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四、口语交际:应该录取谁 1. 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中心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有条理地讲述理由。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语文明。 (3)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能与人交流商讨。 2. 教学准备 。 (1)课前了解职场应聘的一些故事,为这次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2)课前让学生准备口语交际中招聘故事的情境表演。 3. 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口语交际中的应聘故事。 (2)引出口语交际的主题:应该录取谁? 4. 合作学习,辩论交流。 (1)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观点相同的同学,丰富自己的认识。 5. 集体学习,开展辩论。 (1)以“召开董事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辩论兴趣。 (2)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方,双方辩论。要求:大胆发言,声音响亮,有自己的观点,辩驳有理有据,用语文明。 (3)看看谁的支持者比较多。学生推举出的“董事长”进行总结,老师根据学情以“人力资源部顾问”的身份进行总结,总结时以幽默的语言肯定学生在辩论中的突出表现,指出不足之处。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辩论的态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对辩论双方都要有客观的评价。 6.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五、 习作百花园 与单元学习阅读教学重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变成习作实践。 1. 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身边最感人的真实故事。 3. 由小组推荐学生全班集体交流。 4. 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5. 完成作文草稿,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 6. 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办“我身边的事”优秀习作展。六、 自主阅读园地 1. 自读短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 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解决疑难的问题。 3. 再读短文,体会文章情感。 4. 能将这篇短文讲给别人听。 第十三课:卧看牵牛织女星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