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章2鲁迅.ppt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章2鲁迅.ppt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章2鲁迅.ppt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章2鲁迅.ppt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章2鲁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的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愈和中,得到苦刑的涤除,而走上了苏生的路。”,“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第一章 第二讲 鲁 迅,一、生平简介 鲁迅一生经历的七个阶段: 少年时期(18811898)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日本求学时期(19021909),杭州、绍兴任教时期(19091912) 北京工作时期(19121926) 厦门、广州任教时期(1926年8月1927年9月) 上海定居时期(1927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同时期照片 (分别于1903、1925、1933年所摄),二、思想发展 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 1918年至1927年称作前期鲁迅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1927年至1936年称作后期“鲁迅的最后十年”。 他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是“立人”和“改造国民性”思想。, 早期 既接受西方启蒙主义、理性主义思想,又受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前期 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但其思想呈现相当的复杂性,伴以个体精神体验浓重的“轮回”感。 后期 定居上海,展开了最后十年更加光辉的战斗生涯。经过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鲁迅的思想进入了包含阶级论在内的更丰厚、复杂的状态,这十年间他思想左倾,以杂文创作为主,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创 作 情 况,(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诗集:野草,(3)散文集:朝花夕拾,(6)翻译:苦闷的象征、域外小说集 等,(4)杂文集:热风 、坟 等16种,(5)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等,(7)书信集:两地书,丰富、深刻、独立的思想,1、传统:反抗与承传、对立与选择的复杂态度,2、现代: “别求新声于异邦”,形成独立思想,(3)批判精神:“向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与否定,(1)实践精神: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2)理性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兼济天下”,(4)马克思主义思想,(1)进化论思想,(2)人道主义思想,(3)个性主义思想,伟大意义,(2)二十世纪世界文化的巨人,(3)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极为宽厚的基础,(1)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3、鲁迅是现代中国魂(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1、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与鲁迅的名字联系一起。,2、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两者的统一,反映了现代文学与思想革命不可分的特点。,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巨人,1、 东西文化的历史交汇点上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变革的伟大先驱者之一,2、 个人条件:个人才能的多样性、气质的丰富性、文化巨人的渊博学识、思想的彻底与开放、胸襟的开阔与闳放、善于吸收与勇于创新,奠定了极其宽厚的基础,1、几乎所有的现代作家都是在他开拓的基础上发展了鲁迅的不同方面,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艺术流派,2、几乎各种流派都可以在鲁迅那里找到最初的渊源,3、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主题、视角,(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1、两大基本题材,2、两大基本主题,3、独特的视角,(2)知识分子题材:探索“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1)农民题材:“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2)表现理想的人性。,(1)揭示批判国民性的弱点 和病根。,“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1、独特的结构模式,2、新的多种创作方法的开拓,3、新的叙述方式、角度及表现手法,4、新的现代文学语言,(1)“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体与基础),(2)“显示灵魂的深”的象征主义等多种方法融合。,(1)“看/被看”模式,(2)“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3)拷问与对话模式,(4)反讽结构模式,写于1918年4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狂人日记,一、狂人日记 写于1918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 1918年5月第四卷5号。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收入呐喊集。 (一)背景及创作宗旨 (二)结构及内容(13篇不连贯的无年月日记),(三)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语)。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的。小说通过十三则日记记录了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切,运用第一人称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斗士的“迫害狂”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另一方面,狂人的精神品格,又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斗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征。 狂人是现实性与象征性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形象。,(四)作品的思想意义 (五)艺术特色 “格式的特别”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 表现的深切,狂人日记,隐含的作者“我”,(启蒙者资格的质疑),看,狂人,赵贵翁,一路上的人,家里的人,(看/被看),狂人日记(反讽结构),小说文本 (虚构),文言题识(“现实”世界),日记文本(虚构世界),候补(“现实”),狂人(“现实”),正常人(“现实”),叛逆者(象征),愚昧麻木者(意义),狂 人,看,被看,吃人的本相 (包括自我),疯子,候补矣(自我背离),“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日记主题:,“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狂人日记的意义层面:,1、对封建家族观念的批判,2、对封建化了的人们的拯救,失败的启示,“说它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颤栗,是绝不过分的,因为它展示了血淋淋的东方的沉沦。” 徐鳞鲁迅中期思想研究,狂人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悲观性诊断,尖锐而准确地击中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之非人性的要害所在,因此,它无异于宣告了这种文化观念的死亡,而向世人显示了民族文化必须予以现代重建和新生的企图。,拯救意向是针对多数的现世生存者,而这些生存者已经为封建文化所浸染,两者已经达到了同构的地步。因此,狂人拯救他人的意愿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没有建立起来并被他们认同之前,是必定失败的。,这个失败既深刻地体现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哀,也反映了新的知识者重归历史话语系统的可能性极其悲哀。在一定意义上,这不仅仅是狂人启蒙意图的失败,而且也是隐含作者对启蒙主义在中国必然走向失败的清醒预言,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阿Q正传 阿Q正传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重要地位 主题、情节、结构及内容 主人公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阿Q 是一个极端贫苦、不觉悟的农民 精神胜利法是阿Q 的基本性格特征 阿Q的 精神胜利法经历了六个阶段,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妄自尊大 麻木健忘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阿Q 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对革命的向往与追求,包含着复杂的、消极落后的因素 阿Q 形象的意义。,阿Q 正传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用等修辞手法。,阿Q正传,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民的灵魂来。,正是这种不见血的虐杀的揭示,更能震醒麻木的灵魂。,鲁迅十分注意对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的描写,笔下的悲剧人物毫无例外地都面对着一大群不觉悟的不觉醒的有名无名的群众。,写出一种人性的残忍。,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1、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使正常的人性受到戕害而产生了异化。,2、中华古国长期受外国列强奴役的屈辱地位的产物。,3、中国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造成的贫困、保守的生存环境和简单、凝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命运。,4、个人气质、脾性、性格及生理上的缺陷等。,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形象,独异个人,庸 众,(叛逆者、精神界之战士),(愚昧不觉醒的大多数),个人越是清醒,他的行动和言论越是会受到限制,也越是不能对庸众施加影响来改变他们的思想。其情形反而成了庸众对他的存在的诅咒,注定他要处于一种被疏离的状态中,即被那些他所想改变其思想的人们所拒绝。,“看客”(庸众),1、虐杀觉醒者的帮凶,2、把玩同胞痛苦不幸的鉴赏者,3、寻找精神依托的空虚者,在封建社会里,直接死于统治者屠刀下的人少,更多的是死在“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不见血的虐杀中。这不是意味着把迫害悲剧主人公的罪责推之于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否定了支配着大多数人思想行动的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正是这不见血的虐杀的揭示,更能震醒麻木的灵魂。,第三节 呐喊、彷徨,呐喊1923年出版。彷徨1926年出版。不论在思想意义的丰厚,还是艺术价值的崇高,它们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迅作品插图狂人日记药,1,2,鲁迅作品插图(二),呐喊中的作品: 狂人(日记) 、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 (正传)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子和猫为一件小事起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唰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彷徨中的作品: 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祝福,高老夫子一手拿着长明灯,一手拿着肥皂,在街上示众。兄弟俩在闹离 婚,终于成了孤独者在伤逝。,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悲凉心情),(所见所闻),(无限感触),阴晦 苍黄 萧索,悲凉,母 亲,闰 土,杨二嫂,高兴 凄凉,少年,中年,展示形象,勇敢机敏,相识原因,聪明能干,一见如故,天真活泼,热情交谈,见多识广,依依惜别,纯朴可爱,脸色灰黄,迟疑,皱纹很深,沉默,眼睛红肿,凄凉,手像树皮,瑟索,圆规 鄙夷,惘然 悲哀 朦胧,希望,故乡,在酒楼上,“我”(审问),吕纬甫(独白),一同走出-方向正相反,(摆脱内心阴影),爽快,(苏生),抒遣苦闷,孤独者,“我”(审问),魏连殳(独白),送殓,(苦的涤除),轻松、坦然,(苏生),绝望的嗥叫,一、呐喊、彷徨内容侧重点的不同 呐喊写于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除了表现出对封建主义强烈的战斗激情外,侧重描写农村题材,从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出“改造国民性”,即启发人民,首先是启发农民觉悟的主题,大部分作品表现出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同情和深刻的理解,揭示了农民希望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麻木愚昧、不觉悟的矛盾,提出了中国必须有一个广泛、彻底的思想革命的问题。,彷徨写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鲁迅一方面继续坚持对封建制度展开全面深刻地批判,另一方面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问题,大部分篇章,从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一独特角度出发,既写出了革命退潮时,封建势力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也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危机,说明“不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与解放,不可能有个人个性的解放”的真理,从而对五四新文学“个性解放”的主题作了全新的开掘。,二、呐喊彷徨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权势者的形象 阿Q 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这一类,他们是有权有钱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的筵宴”的享用者。 (二)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对人对己的虚伪性。,(三)社会群体形象 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这些人的主要特点是愚昧。 (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他们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的筵宴”上是被“吃”者,他们无权、无势、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处于社会的底层。这几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1、贫苦农民和小市民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 3、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五)觉醒者的形象 “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夏瑜、故乡、祝福中的“我”、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新知识分子”。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三、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鲁迅小说中的新人物、新题材、新主题、新视角是对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 注重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现代心理小说创作的先河 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第四节 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故事新编中的八篇小说可分为两类三组:,第一类独立成组,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它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写的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其情节带有明显的虚构性质,对文献资料的记载也有较大幅度的改造。是鲁迅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感情的表现。女娲、羿、宴之敖等,都有夫子自况的情形。 第二类五篇都是对真实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艺术表现。分为两组:采薇、出关、起死为一组,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各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倾向和它们的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非攻、理水为一组,表现中国古代拯世救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奋斗精神。,一、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 热情歌颂了勇于献身民众正义事业的古代英雄。 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净无为、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 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二、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 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交融,把大量现实题材自然而巧妙地揉进历史题材中,打破了客观的时空关系,增强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感,增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和喜剧色彩。 运用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