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定期考核培训答案_第1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答案_第2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答案_第3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答案_第4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师定期考核培训试题 (官方答案)引言:黑龙江省首次医师定期考核培训以正式开始了,作为结业考试每一个科目需要学员回答两道思考题?有的思考题在给出的文本中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个别几道思考题:如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等在文本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思考答案,需要学员通过自主学习以后分析回答!网上现在出现了许多所谓的思考题答案、编者看后发现部分思考题的答案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对广大学员产生错误的引导!编者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取了思考题的答案,提供给大家以作参考!(HEBMLWYY、LSJ、PFK)传染病防治新知识作业学生姓名: 学号: 执业类别:临床 单位: 思考题:1. 试述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传染期的临床意义?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h(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a.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b.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c.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d。d.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d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e.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临床症状期。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体,增加污染外界环境的机会而使易感者获得感染。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恢复期。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称传染期(infection period)。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传染期短的疾病其续发病例呈簇状出现,每簇病例之间的间隔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常陆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2. 针对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或可能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的人,根据其免疫状态应分别进行如何处理?应急预防接种。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其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的预防接种。例如在麻疹爆发时对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接种麻疹活疫苗,对体弱儿童可接种胎盘球蛋白。药物预防(pharmaprophylaxis)。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可以采用药物预防。例如用乙胺嘧啶、氯喹预防疟疾,一般多用于家庭内密切接触者或特殊职业人群。医学观察(medical inspection)。对某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应每天视诊,测量体温,特别要注意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新病人,但不限制接触者的日常活动。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严格隔离或收留在检疫机构所指定的地点,在医学观察期同时应限制其活动自由。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作业学生姓名: 学号: 执业类别:临床单位: 思考题:1、试述医师的执业规则和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医师的执业规则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必须遵守以下执业规则。(1)医学文书规则 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2)急救规则 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3)用药规则 医师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4)告知规则 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5)服从调遣 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6)报告 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师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一、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二、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三、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四、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五、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六、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七、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八、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九、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书等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十、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十一、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十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十三、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十四、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费用,详列细项,并出具收据。十五、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十六、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2、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应急处理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预案的规定,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尽快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负责人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点和营运单位应当立即向交通工具营运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置措施。交通工具上的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由交通工具停靠点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措施。涉及国境口岸和入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需要采取传染病应急控制措施的,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学生姓名: 学号: 执业类别:临床 单位: 思考题:1. 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我国当代医德原则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包含分工互补的四个层次。(1)防病治病。防病治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即无论医务人员身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无论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肩负起防病治病的使命。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克服狭隘的传统义务论,树立和形成由传统义务论与现代公益论整合而成的全新的医德义务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对病人个人、对健康人群、对生态环境、对每个人全面健康需求等多重义务之间的关系,彻底实现医学目的。医德基本原则把全面的医德责任作为其首要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医学发展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要求。(2)救死扶伤。救死扶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救死扶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天职”这一医德思想,是古今中外先进医家的共识。我国医界从“医乃活人之术”出发,以“医之使之生”的涵义来命名医生,一代又一代的先进医家,以实践奠定和丰富了“仁爱救人”的优良传统。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以“为病家谋利益”和“不伤害”等准则阐述着同一个伟大思想。我国当代医界的楷模赵雪芳、华益慰、抗击非典的模范人物以及众多优秀医务人员,对什么是“救死扶伤”做出了最为精彩的诠释。(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这个原则中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集古今中外医学人道精神之大成,也是对革命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要求对人的生命加以敬畏和珍爱,对人的尊严予以理解和维护,对病人的权利给以尊重和保护,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投以同情和关爱。(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医学服务既要认真看病,更要真诚关心病人;既要给以生物学方面的救助,更要给以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照顾,从而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使他们保持生理、心理、社会、道德诸方面的良好适应能力和状态。其次,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分层次的。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基本要求、基本境界,经过积极努力,多数医务人员都可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医务人员只有执着追求、养成和坚守医学职业精神,才能够达到。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上述四个层次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和完善着我国“医乃仁术”、白求恩精神的医德思想精华。当然,由于这一医德原则问世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距今已有30多年之久,因此,为更好适应我国医德建设现实的需求,其理念及表述等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彰显实效,而且有利于同世界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界的对话和接轨。医德基本准则主要内容从我国医德现实需要出发,综合古今中外医德准则的精华,概括和阐释如下医德基本准则。(1)以人为本,践行宗旨。以人为本、践行宗旨是最基本的医德准则。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医疗活动中尊重人的价值,强调病人的中心地位,是医学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践行宗旨是指践行救死扶伤这一医学服务的最高宗旨,是医务人员应该承担的基本职责。以人为本、践行宗旨,是医学事业和人民健康利益的根本要求。在我国的医德传统中,人们一直强调“医本活人”、“济世救人”;毛泽东则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视为医德的精髓。在国外的医德思想中,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倡导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典范;古罗马名医盖伦要求自己及同行:“将全部时间用在行医上,整天思考它”;日内瓦宣言要求医务人员:“在允许我成为医界一员的时: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医师宣言也明确要求“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践行宗旨的医德准则是这些医德思想精髓的集大成者。(2)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应该遵循的医德准则。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公众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些都要求医务人员终生学习,培养全面、高超的业务素质。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要求医务人员:“热爱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诚实守信,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3)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尊重患者、关爱生命,是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时应该遵守的重要医德准则,这一准则首先要做到平等待患。平等待患是对病人的权利、尊严的普遍尊重和关心,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平等。要做到平等待患,医务人员必须把病人摆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事情,对待病人,不论是男女老幼、美丑智愚、种族国别、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关系亲疏、金钱多寡,都要给以同情、尊重,尽职尽责,积极救治,切不可厚此薄彼、亲疏不一;对老人、儿童、妇女、精神病和某些特殊疾病病人,尤其要平等对待;对战俘、罪犯中的病人,也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真诚尊重。平等待患是自古以来先进医家一直提倡的医德准则。尽管以往在整个社会层面不可能普遍实现平等待患,但他们的职业理念和身体力行仍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在我国当代,社会则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也将平等待患作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首要医德准则。平等待患需要树立现代的平等观,认识到平等待患首先取决于病人享有平等的权益;还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平等中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合理统一。(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是医务人员应该普遍遵守的基本医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这不仅是自身良好素质和修养境界的体现,也是赢得患方信赖与合作的重要条件,有助于的病人的救治和康复。希波克拉底曾提出:世界上有三种东西能够治病:一是对症的药物,二是外科的手术刀,三是良好的语言。瑞士名医、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歇尔(ETKocher,公元1841年1917年)也曾指出:一个外科医师如果给病人以恶劣印象,则无异于恶魔。举止端庄首先要讲究行为文明。医务人员的神态、表情、动作,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及求医行为。行为文明要求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稳重,动作轻盈敏捷、潇洒大方,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举止端庄还要讲究装束文明。医务人员在着装、服饰上应与职业相适应,即规范、整洁、朴素、大方,既不主观随意,又不刻意“包装”。语言文明是指使用文明语言进行沟通。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文明修养的基本要素。医务人员良好的愿望、热情的态度、诚挚的关心,都需要通过文明语言来表达。因此,医务人员不仅应当模范地运用礼貌语言,还应当突出其医学特点,甚至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是医务人员正确对待职业行为规范且不允许突破的医德底线准则,是古今中外优秀医家十分重视和始终坚持的医德操守。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更应廉洁自律,恪守医德。(6)诚实守信,保守医密。诚实守信、保守医密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医德准则。诚实守信是医务人员对待病人的一条普遍要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和诠释“大医风范”。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也曾用“诚”的精神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他说:白求恩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诚实守信首先要求医心诚,即忠诚于病人和医学事业;其次要求言行一致,做实事、守信用。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必须同弄虚作假、背信弃义、欺诈取巧的不良医风进行坚决的斗争。在西方,保守医密是一个古老、传统的医德准则。早在25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职业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日内瓦宣言规定:“我要保守一切告知我的秘密,即使病人死后,也这样。”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的校训规定:病家秘密,或见或闻,凡属医者,讳莫如深。现在,我国也将保守医密作为保护性医疗的重要措施。1999年5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保守医密的一般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保守病人的秘密。主要有病人不愿公开透露的信息,包括病因、一些特殊疾病(性病、妇科病、精神病等)的诊断、进展及预后;病人不愿他人接触的部分,尤其是有生理缺陷的病人;病人不愿他人知道的决定,例如人工流产等;病人不愿他人干扰的生活习惯等。为病人保密,使病人敢于说出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诊治。更为重要的是,为病人保密,体现了对病人人格、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二是对病人保守秘密,包括不良诊断、进展、预后及在给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避免不良信息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救治,给病人带来伤害。心理学研究表明,临终病人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仍然有活下去的期望,对于“坏消息”总是首先表现出抗拒和不接受。有些预后不良的病人或临终病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很可能影响治疗或加速死亡甚至发生意外。因此,保护性医疗要求:对某些病情诊断及预后不良的病人,应该采取隐瞒真情甚至说“善意谎言”的做法。关于是否应当对病人保密,即要不要告知“坏消息”或者要不要讲真话,目前存在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对那些重症疾病的诊断结果及不良预后进行保密,因它属于保护性医疗措施的必然要求;第二种意见认为有些“坏消息”必须告诉病人,例如癌症早期,告诉病人目的和意义是在治疗时取得病人的合作,而有些则不应该对病人讲真话,例如癌症晚期,因为告诉病人真实情况可能加速病人的死亡;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对病人讲真话,即使是“坏消息”,因为病人有知情权。说真话是一种美德,是正常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正常医患关系的基础。病人要跟医务人员讲真话,这点没有疑义。但是,医务人员要不要对病人讲真话,却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大难题。医务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医学伦理智慧,按照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原则,经与家属共商后作出具体分析,将对病人保密准则情境化:一般情况下应坚持保密准则;问题比较棘手时,应从病人不同的病种病程、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出发,依据病人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状况加以变通,但要坚持一个不变的立场,即最有利于病人。(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是正确处理同事、同行之间医际关系的医德准则。恪守同事同行准则、处理好医际关系是现代医学发展高度分化、高度综合、高度社会化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强调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突出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医院整体效应的发挥,有利于医学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独立,互相支持和帮助;彼此信任,互相协作和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坚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准则,需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医际竞争问题。医务人员应严守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使有序竞争与团结协作相辅相成,以充分解放医学生产力。(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当前,医学日益发展为一种庞大的社会事业,许多医学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自身命运的社会问题,医务人员行为的社会后果更加突出,因而其社会道德责任也更为明显。医患关系的复杂化使得医务人员除了要面对病人本人,还要与更多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病人家属和其他社会人群。社会公益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要求医务人员将病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社会群体和人类后代的生命健康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目标。人们期望医学不仅仅能治疗疾病,更能成为社会文明和人类幸福的重要支柱。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要求医务人员,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政府安排的抗灾救灾、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等医疗任务和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社会公益性医疗活动,主动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社区保健服务,促进及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2、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医患沟通是贯穿整个医疗实践的主线,医患沟通水平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及家属的直观感受(满意度)。医患有效沟通是动态的互动性的螺旋模式。医患沟通的实质是借助人际传播的各种载体,使医患之间顺畅、及时、有效地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其医学目的,保证医疗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和保持患者身心健康。把握医患沟通的这一实质,紧紧围绕医患沟通的终极目的,促进医患之问积极有效的沟通,建立起彼此信任与尊重的渠道,无论对于个人自我认识、道德境界的提升,还是整个社会风气和人道主义精神塑造都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1 实践“人是目的”的伦理价值医疗是一种实践活动,是达到医学目的的一种手段。“人是目的”,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基础和根本价值向导。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人是目的”贯穿在人的其他一切目的之中,其他目的都可以成为单纯的手段。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有医疗选择权、受尊重和保护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参与权、保密权、获得医疗照顾权、免除一定社会责任权、诉讼和赔偿权等权利。这些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其本身就是“人是目的”伦理价值的现实体现。在医疗的特殊境遇下,医护人员应牢同树立“人是目的”的根本意识,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尊重患者的感受和权利,理解疾病对于患者的意义,重视患者各种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维护,有利于实践“人是目的”的伦理价值,促进该伦理价值扩展到社会其他领域。2 发挥道德情感的传递作用,改善社会风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职业人员同处于社会大系统中,在道德情感方面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流。在医疗行业中,每一位医护人员的道德状况,必定以相互问的联系和往来为媒介进行传递,传达出或善或恶、或好或坏的信息。随着医学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学在人们生产牛活领域中的影响将空前提高,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接触面将越来越广,交往频次越来越多,交流程度日益加深,其道德感情的感染力也将越来越大。医护人员在医患沟通中所呈现出来的道德状况,可能会一传十、十传百,在一系列职业人员的感情上产生共鸣。医疗环境中,许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都可以通过推己及人、由人推己的情感传递方式来化解。如果医护人员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高度保持自己职业化的精神和执业态度,在医患沟通中调理好情绪,让自己拥有一种平和的、具有免疫力的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表情,让自己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于患者的同情、关爱,传达出对生命的敬重,就能够更好地获取患者的信任,避免医患之间不必要的情感冲突。医护人员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就能够消除患者的心理隔阂,拉近医患之问的心理距离。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行为会无意识地进行道德善恶的价值判断,因此,医护人员也会潜意识地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符合准则的道德行为而体验到一种崇高感和尊严感,进而使这种行为发扬光大。同时,他们会为自己违反准则、不道德的行为羞愧,进而能够及时改正。因此,患者对于整个医疗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温暖和慰藉,也会在他以后的生活和职业活动中辐射给其他社会成员。3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播与发展“医乃仁术”,责任感、使命感、仁者之心、恻隐之心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质,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本,是医德的真正意义所在。沟通对于个人身心的健康、人格的健全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通向医学目的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患者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的、系统整体的人,绝非牛命器官和组织的简单组合。在医疗情境中,医患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家庭传统和教育背景,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需求。在医患环境中,出现医患纠纷的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缺乏理解和认同,患者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有限性之间出现矛盾。医护人员应在充分理解医学目的的基础上,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面对工作,服务患者,关心、爱护、安慰患者,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有信心,使患者享有足够权利的同时义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4 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每一种道德境界都有其同定或稳定的一面,道德境界的升华需要通过人的道德实践和体验来进行。要使自身的道德境界升华,要实现理想人格,要靠自己,不要靠别人。寄望于整个社会条件的改善,寄单于他人的帮助,没有主动、自强的精神,就永远也不会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新医改环境下,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虽有所缓解,但基于信任和理解的信托关系尚未建立,医患之间的矛盾依然处于比较敏感的时期。在制度改革尚需长期推进的情况下,医患之问的沟通过程,无小渗透着医护人员与患者群体之间的道德博弈。如医生遇到患者无端的猜忌质疑的时候,从非常气愤到保持冷静,从“放之任之”到“设身处地”,坚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以诚恳的态度和耐心的沟通来说服患者采用符合其自身健康和长远利益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道德境界的提升。反过来,患者也必定能够感受到这种道德的感召力,发掘内心潜藏的或被遮蔽的“感恩之心”。重新审视这个守护自己健康利益的医生群体。因此,医疗实践情境下医患之间的沟通中,医患之间的道德博弈必然促进医生群体和患者群体的个人道德的提升。5 人的本质的自我认识和充实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尺度,倡导人的“自由发展”。他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医护人员在社会大系统中扮演着健康守护者、社会活动家、咨询家等职业角色,同时还扮演着各自的家庭角色,承担着家庭的义务。然而剔除这些外在的现象,其本质依然是人,他的各种角色不过是其作为本质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现实中的分层面、分时间、分空间的展开。医护人员不仅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需求,也有“发展自身”的需求。如果医患之间能够围绕医学目的进行有效沟通,医患保持平衡的张力状态,那么沟通的主体(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能够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双方的需要都能够实现。首先,在和谐的医患沟通环境中,患者能得到健康保障的安全需要、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的需要和道德保障的需要。医护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也同样能够获得人身安全、职位安全保障等需要,同时能够获得尊重自我、尊重他人、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医护人员在运用自己的争业知识和沟通技能进行医疗实践过程中,若将内在的德性和能力发挥出来,尽到自己的责任,其创造力、医疗能力、公正意识等得到检验和历练,随之也会产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这个角度看,加强医患有效沟通的过程,也是医护人员对自身本质的深入认识和不断展开、充实的过程。事实上,也只有将外在的伦理规则、原则、制度内化到其自身的奉质需要,即外在的激励融合到内在的需求之中,使外因起到真正的激励、约束作用,医患沟通才能更加和谐。综上所述,医患沟通的实质是使医患之间顺畅、及时、有效的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医学目的,提高医疗效果,保证医疗质量,促进和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上的良好。成功的医患沟通,不仅能增进医患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同时,它还有利于实践“人是目的”的伦理价值,有利于发挥道德情感的传递作用,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有利于人的本质的自我认识,对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 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不仅需要有效的交流技巧、语言艺术、认知基础、心理共鸣,还需要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医患沟通中,医患双方必需遵循的伦理准则有: 1以人为本,发扬人道 患者是人,医者也是人,人与人相处,首先要讲“人道”。医务人员要把病人当人看待,不应把病人当作生物机器、“练靶”工具、实验品、“摇钱树”或者“出气包”;也不因为病人疾病所致的思维混乱、意识障碍、人性扭曲、行为退化而予以歧视。祖国传统医德历来强调“医乃仁术”,“仁”即“两人”,“仁者爱人也”。行医当以仁为本,仁爱救人,仁至义尽,同情、关心、体贴病人;真正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掌握病人的思想、情感,满足他们的需要。惟有如此,医患之间才有沟通的基点和契合点。 2平等公正,诚信友爱 医患相处,首先应该讲人格的平等,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意志、行为、性格、习惯等。特别是医者不能因为患者亲疏有别、地位高低、容貌美丑、钱财多寡、病情轻重而态度不一;也不能因为职业的特权和优越感以“恩赐者”自居,对病人颐指气使。只有把病人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看待,对病人一视同仁,才能营造医患沟通的良好氛围。我国中山医科大学的医务人员提出 “医生既是病人的老师,又是病人的学生,既是病人的亲人,又是病人的知音,”的观点,很有新意。老师者,在于指导病人与疾病作斗争;学生者,在于学习病人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通过病人了解疾病的症状和治疗的反映;亲人者;在于体谅同情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温暖和慰藉;知音者,在于平等交流,达成共识。这种认识不失为医患沟通的经验之谈。 平等公正的伦理原则,还要求医患间权利、义务的对等性、统一性和平衡性。医务人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尽救死扶伤、防病治病、解除痛苦、助人健康、宣传教育、发展医学之义务,同时保障病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医疗权、知情权、隐私权、监督权、诉讼权、求偿权等。患者也应尊重医学科学与医务人员,遵守就诊道德,配合医者治疗。医患之间保持公正,才能使双方心态平衡,关系协调,友好合作。 诚信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诚”即诚实、诚恳。真实不欺的品质要求人有真心、真言、真行,真诚地待人处事,反对欺骗和虚伪。 “信”即信用、信任,指遵守诺言的品德。它要求人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要言而有信,诺而有行,行而有果,以信用取人。诚实守信互为因果、互为表里,诚实是守信之后表现的品德;守信是诚实的依据和标准。诚是基础和本体,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当前医务界不诚信问题比较严重,如制假造假、虚假广告、过度医疗、滥施检查、盲目手术、夸大病情、违规收费等,严重降低了患者对医院、医生的信任度,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 3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举止端庄和语言文明既是一般人际交往理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医学职业道德的传统规范。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名医、西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医生有两件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我国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谆谆告诫医者:“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姣不昧。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淡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黔己德。”新中国一代医圣、协和医院已故的张孝骞教授也强调:“仪表端庄,和蔼可亲,主动周到,不仅是一般服务态度问题,而且是临床工作需要。”这些都是取信于病人,协调医患关系,沟通医患情感,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这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往往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角色形象表现出来的。医务人员的外貌服饰、言行举止、态度气质给病人造成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医患之间的人际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在医患沟通中必须遵循医行端庄、医言文明、态度和蔼等医德规范。医行端庄一是要做到仪表整洁大方,外貌服饰给人以沉着、稳重、干练、可靠的形象,切忌衣冠不整、穿着离奇、不修边幅、浓妆艳抹;二是要行为得体,把握分寸。检查治疗,手法要轻柔娴熟;接触异性病人,要心正无邪;病人急救关头,要沉着镇定。避免操作粗暴、举止轻浮、处事急躁。 语言是沟通医患心灵的桥梁,是彼此交流思想情感的纽带。口语是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的医患沟通方式。医德要求医务人员的语言一要讲求科学性。做到规范表述、言能达意、通俗易懂、实事求是,不故弄悬虚、不夸大其词,不轻下结论,不欺诈病人或病人属家;二是要注意艺术性。言语的方式、内容、场景都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对性格内向的病人多用同情体贴的话语;对重危患者多用鼓励和解释的语言;术前沟通谋求知情同意,术后沟通意在排忧解难;病人隐私只在私下了解,不要公开张扬。三是要遵守保护性。用礼貌性的语言保护病人的自尊;用保密性的语言,保护病人的隐私;用安慰性、鼓励性、解释性和积极暗示的语言,保护病人的心理。要知道言语不当,轻则使患者动气、紧张、郁闷、沮丧;重则引发医患纠纷,导致医源性疾病。曾有一病人因心肌梗塞住院治疗,病情已趋稳定要求出院回家。病房护士对此很不耐烦,脱口而言“象你这样住单间病房的病人,进来的没几个能出去。”一句话导致病人绝望,当夜跳楼身亡。可见医务人员的语言修养是何等重要。态度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和现象体验的情绪流露。态度往往通过人们的语言、行为、表情、姿态予以表达。在医患沟通中,患者期望医者的是亲切、温和、诚恳、沉稳、宽容、友善的道德态度,而非生、冷、硬、顶的不良态度。国内媒体曾有报道,在公众民意调查中,我国医务界在社会窗口服务部门评价中被定为“冷漠一号”,以至有作者感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医院如今是最令人生畏的地方之一。”姑且勿论这种结论是否贴切,但可以想见,如此状况将给医患沟通带来什么影响? 当然,在医患沟通中,要求医务人员文明行医,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应要求患者、患方文明就医,遵守公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尊重、友好、礼貌,同样可以加固医患联系的纽带,使医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工作上的支持。 4知情同意,保守医密 知情同意是现代医疗实践中十分强调的一项伦理原则。知情权和选择权是病人的权利,也可以说是医患沟通的具体方式和必要程序。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要求医务人员详细而真实地向患者告知有关诊断结论、病情预后、治疗目的、方法,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及其利弊和费用开支、预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风险等等,让病人在不受任何指示、干涉、暗示、引诱的情况下,自由自主地选择诊疗方案。知情同意的目的在于尊重病人自主权,鼓励医患双方理性决定、协作配合、责任分担。为此,临床上建立了手术谈话签字制度、输血同意签字制度、化疗同意签字制度、病重病危通知签字制度等等。 知情同意原则的实践运用,依赖于医患沟通的基础,又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要实现真正的知情同意,就要求医务人员及时耐心、细致、负责、充分地告知和解释有关病情和医疗信息,而且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使病人理解医者的告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不少医务人员常常犯错误。有的习惯于“为病人作主”,越俎代庖,独断专行,无视病人自主权;有的告知不充分,不坦诚,当讲的不讲,以致一旦发生不良后果而酿成医患纠纷;有的有意无意渲染治疗风险,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保守医密是一项传统的医德规范,在医患沟通中也应被遵循。比如,出于保护性医疗的要求,为了使病人保持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良好心境,允许医生不向病人直接透露不良的诊断和预后,说些“善良的谎言”。例如现在社会上谈癌色变,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癌症病人如若知道真相,往往丧失治疗信心,或因考虑治疗费用等问题而拒绝治疗。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癌症都不可治,一些癌症特别是早期发现的癌症是可以治疗的。因此对这样的病人在让其家属知晓病情的前提下,对于患者实行保密治疗是有益的。再比如,医患沟通和疾病诊治过程中,医者会了解和得知有关病人的隐私与秘密,如生理缺陷、变态行为、不良生活方式、不道德行为等等,对此医务人员在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应严守病人的秘密,否则医患沟通就丧失信任的前提,沟通就无法继续。有例可证,曾有一位女病人到医院就诊,一开始就要求医生为她保密,医生作出承诺后,她才允许医生给她看病,并说出了“未婚先孕”的情况,但医生在诊断宫外孕后却违背病人的意愿通知了其父母,结果导致母女不和,医患冲突。5医术精湛,优质服务 医德一贯强调,医者必须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养成严谨的作风,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严格的纪律、熟练的操作。古人云:“为医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医本活人,医术不精,反为天折”。因此医者应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医术精湛是衡量医德水平的重要尺度,德术并举是合格医务人员的永恒标准。医患沟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提高医学服务对象的生命质量和价值。要实现这一医学目的,不仅需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良好意愿和思想,更需要治病救人的真才实学。医者高超的技艺、优质的服务、可靠的医疗质量,既是医患沟通的条件,也是医患沟通的保障。 现实中大多数的医患纠纷是因医疗质量问题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对医疗效果认识分歧,更多的是因为医疗事故、差错。倘使医务人员该治好的病没治好,该救活的命没救活,或者因责任心不强,技术粗疏,给病人造成痛苦和伤害,医者何颜面对患者?如何取信患者?象这几年屡见报端的什么手术剪、纱布条遗留腹中、六龄女童阑尾手术被扯掉子宫、十岁儿童右膝病灶清除结果做了左膝、女大学生胸膜炎穿刺结果刺破肝脏死亡等等。相反医务人员的优质服务、优良效果,却能化解患者认知障碍,求得医患共识。例如某医院收治一位气管异物的小男孩,当时,医生告知家长必须行气管切开术方可救治,但孩子的家长不懂医,不理解,认为气管切开肯定就没救了,因而拒绝手术。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作业学生姓名: 学号: 执业类别:临床 单位: 思考题:1.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只是理论概念上的改变,它涉及医学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如医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医学教育的变革,医疗卫生人员知识的更新,以及社会卫生保健网的结构和职能、政府医疗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等等。它促进了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的医学化,促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医生”与“病人”、“正常”与“异常”等一系列医学范畴和医学性质问题观念的改变,它要求医学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社会因素的健康影响的研究。医学模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医务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