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考班).docx_第1页
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考班).docx_第2页
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考班).docx_第3页
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考班).docx_第4页
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考班).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胤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选考)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西汉唐宋清中叶人均耕地9.677.965.53.3亩产量110125183296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2.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晚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3. 如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4.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5.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 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6.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明代有人提出“二十四民”之说,新添了“蓖头”、“修脚”、“修容”等“不稼不穑”之民。由此可见明代()A. 自然经济趋于崩溃B. 城市经济显著发展C. 阶层流动不受限制D. 社会风气极度奢靡7. 据宋史记载,官员许骧的父亲先为商人,“尝拥高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然后教子业儒应科举。这反映出当时()A. 士人经商蔚然成风B. 商人阶层重义轻利C. 朝廷放弃抑商政策D. 商人社会地位不高8. 读下表,1870-1890年间美国部分州的农村人口变化,据此可知当时美国()州名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纽约康涅狄格佛蒙特减少量40%25%83%60%75%A. 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B. 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C. 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不均衡D.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9. 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A. 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10. 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A. 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B. 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C. 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D.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1. 据统计,英国小麦产量在1650-1800年间提高了77%、19世纪上半叶提高了79%;每英亩产量1650-1690年平均为18蒲式耳、1770-1780年为24蒲式耳、1830-1860年为27蒲式耳。这一时期英国农业收成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B. 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普及C. 国家经济政策的推动D. 海外市场扩大的刺激12. 19世纪40年代,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谈到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道德问题时用了“道德堕落”、“道德沦丧”、“道德败坏”、“完全失去了道德感”等词语。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工人阶级缺乏道德教育B. 城市化运动发展迅速C. 工人劳动具有强制性D. 工业革命导致价值观念变迁13.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A. 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B. 新式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经济因外力而走向近代化D. 经济发展采用西方模式14. 陈启沅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A. 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B. 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C. 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D. 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15. 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16. 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17. 20世纪30年代,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地区,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厂址却设在湘潭。这些举措反映()A. 有利于强化国民政府统治B. 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C.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D.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8.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19.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A.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 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C.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0. 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A. 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B. 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C. 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D. 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21. 1990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这种变化说明()A.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B. 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C. 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D.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22.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下列不包括在这“特”字中的是()A.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B. 完全独立的管理体制C. 允许经济结构多元化D. 市场调节为主要方式23.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某厂长步鑫生实行改革获得成功。1983年,从浙江日报到人民日报都报道了他的事迹,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这一现象()A. 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已完成使命B. 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 体现了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24.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的一个报告中写道:“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这一决议()A. 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B. 标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 旨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D. 反映当时劳动力市场的活跃25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中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由材料可见报纸的功能之一是A娱乐大众 B宣传政治主张C发布商情 D传播新闻26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报纸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B民众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C清政府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发展 D舆论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27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C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28清末民初政府在军队、警察、学生中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引发了商界的“提倡国货运动”。为此,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这说明A经济因素阻碍了学习西方 B传统与进步斗争激烈C向西方学习应该符合国情 D政府与民众矛盾重重29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学校不读四书五经;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握手礼;革除老爷、大人称呼。这些法令A使广大民众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习惯 B促进文化习俗向近代转型C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30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词宣称:“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从广告词中能够直接获得的信息是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轮船招商局资金雄厚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A B C D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时间礼物说明1405-1433年郑和代表皇帝,“贪赐丝绸、金银、瓷器等珍贵礼品”;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夷归附、万国来朝”,“贡品“包括象牙、宝石、珍禽异兽等。1793-1794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狮子号”等炮舰携带贺礼:天文地理仪器、蒸汽机模型、战舰模型等500多件,蒸汽机模型等贸礼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乾隆帝赏赐丝绸、瓷器、五器及各类工艺品途3000件。1853-1867年1853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将徐继畲瀛寰志略中赞美华盛顿的文宇刻碑送到美国,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1867年美国政府将一幅华盛顿画像作为官方礼物送给总理衙门大臣徐继。1941年11月宋氏姐妹代表国民政府将熊獅赠与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1943年2月宋美龄将国宝邮票一册作为礼物送给罗斯福,并在美国发表精彩演讲1949-1950年毛泽东访苏,准备了山东大葱、江西全桔、西湖龙井、湘绣被面等礼品;苏联赠了吉斯轿车等礼物。1957年11月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带去了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项的模型,以及青花瓷等礼品1972年2月中国赠送美国白玉提红釉大瓶、苏州双面绣等礼品,还表示将向美国赠与两只熊猫;尼克松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1986年11月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京举行,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亚事长约翰范尔霖,并赠送面值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胶票,对方则赠送了组约证交所证章。2014年9月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作为国礼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表。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0分)32.阅读下列材料: (18分)材料一: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材料三: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请回答: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6分)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6分)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6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竟达 1200余人。满剌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朝见明朝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材料二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1月12日)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欧洲人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材料三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活动目的有何差异,二者处理不同文明差异的模式有何不同。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西方处理世界不同文明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体现了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 自唐朝后,农业生产工具创新较少,排除A。 农业高产作物引进于明中后期,这不能说明以前亩产量的提高,排除B。 土地开垦只能增加土地面积,并不能提高单位亩产量,排除D。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答案】C【解析】A材料不是侧重于牛耕技术的推广。 B材料只能看出夫妻共同劳作的特点,体现不出精耕细作的技术。 C从材料可以看出,夫妻共同劳作,而且有明显的分工,说明家庭农业生产规模已经形成。 D材料看不出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以及耕作方式的发展历程,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答案】A【解析】图片反映了铁器工具的演变情况,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该时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冶铁业以生产工具为主,排除C。 题干无法体现铁器的使用范围,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4.【答案】B【解析】A、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B、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可得出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正确; C、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属于对外开放,故错误; D、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故选:B。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变化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材料中丝绸之路地理位置的变化,从而推断出经济重心的南移。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项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难度适中。6.【答案】B【解析】A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表述错误; B明代有人提出“二十四民”之说,新添了“蓖头”、“修脚”、“修容”等“不稼不穑”之民,说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城市里从事服务的行业增多,故B正确; C材料无法体现“阶层流动不受限制”,排除C; D材料信息只是说明从事服务的行业增多,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极度奢靡”,排除D。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和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7.【答案】D【解析】根据“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教子业儒应科举”说明宋朝时期,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所以非常重视后代“业儒应科举”,步入仕途,故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许骧的父亲先为商人和教子业儒应科举,无法体现“士人经商蔚然成风”,排除A。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义轻利”,排除B。 宋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等。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8.【答案】C【解析】ABD从表中没法体现,排除; 根据时间和空间“1870-1890年间美国”并联系所学可知,该时期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城市化,从表中可知美国部分州农村人口减少量有一定差距,如新泽西和纽约,体现了美国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均衡。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870-1890年间美国部分州的农村人口变化表”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中国,这与欧洲的价格革命没有关系。 B从材料可以看出,东西方贸易不断的加强,全球贸易体系获得了巨大发展。C西班牙新航路开辟以后,并没有衰落。 D材料看不出欧洲经济是主导。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0.【答案】B【解析】削弱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的主要是荷兰的扩张,如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以看出其主要内容与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符合,其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故B项正确。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是在1688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的内容和影响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对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的内容和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小麦产量,提高超过了十七十八世纪,亩产量也迅速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在英国农村中,圈地运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蔓延,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 B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还没有出现大量的农业机械化生产。 C当时国家的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的政策。没有直接对农业起推动作用。 D英国海外市场主要是工业产品市场的发展,不会刺激农业的发展。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搞清楚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12.【答案】D【解析】A工人阶级缺乏道德教育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工业革命的现实。 B城市化进程加速,也是工业革命所导致的。 C工人劳动具有强制性是错误的,当时是自由雇佣制度。 D材料反映的时间是工业革命时期,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会出现材料的现象。 故选: D。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13.【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使中国出现了传统经济与新式经济并存的现象,尤其是出现了“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说明中国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因受外来侵略的影响步入了近代化,故C正确; 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近代中国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自然经济,B错误; 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本题主要是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答案】C【解析】“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表明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15.【答案】C【解析】“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表明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D【解析】1868年我国烟叶出口量为737担,1894年增至113000担说明中国原材料对外出口的增加,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是为了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故D正确。 AB的表述和材料无关,排除。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是出口增加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868年我国烟叶出口量为737担,1894年增至113000担切入。本题考查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掌握17.【答案】C【解析】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接着,由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C项正确。 强化国民政府统治不是以地域作为标准的,故排除A。 题中所述与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不正确。 未见经济增长速度,故D项不正确。 故选:C。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涉及的相关信息实际作用的解读。本题20世纪30年代经济建设对抗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和选项设置均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18.【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发展,以天津、湖南等成效较为明显,由此可知,题干材料的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 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开始的,材料的时间是1897年,此时戊戌变法还没开始,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 C项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对“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的分析判断出时间,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即可。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19.【答案】B【解析】A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 B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调整,这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 C结束人民公社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D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学生结合6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政策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60年代初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0.【答案】A【解析】“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实行合作化道路,材料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故A正确; B是在1956年,排除; 1953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是计划经济的开始,故C错误; D是在1958年,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三大改造,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依据题干“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可以看出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故B项正确。 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CD两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影响对“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22.【答案】B【解析】B中“完全”太过绝对,符合题意; 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及影响,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对外开放及影响,经济特区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2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某厂长步鑫生实行改革获得成功”,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开展,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材料中“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说明步鑫生实行的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结束,故A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故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关键信息是“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某厂长步鑫生实行改革获得成功”、“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本题考查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缓解就业压力,允许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有利于个体户的产生,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故A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劳动力市场活跃,而是强调该决议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5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同盟会之喉舌”“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的信息可知民报的功能之一是宣传辛亥革命,故B项正确。娱乐大众不符合材料中民报的主旨,A错误;发布商情和传播新闻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和D项错误。26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报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由于各大报纸哀惋抗争的舆论之声,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而正是对清政府腐朽本质的认清,使更多人投入到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所以,报纸的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之一。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是民众通过报纸进一步认清政府反动本质,无法体现教化功能,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报刊政策和做法,C项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管控舆论的信息,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27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从而推动了妇女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女性解放,没有涉及到男女间的权利平等,故B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女学与传统礼教的关系,故D项排除。【点睛】“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是解体的关键。28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可以分析出,向西方学习应该与国情相符合,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并没有因经济因素而动摇退步,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与进步的斗争,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故D项排除。29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改用公历”“中华民国纪年”“不读四书五经”“废除跪拜”等信息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移风易俗,促进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型,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谈到的措施促进移风易俗,无法得出广大民众接受了西方民主习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法令措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但不能够废除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法令措施有利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故D选项错误。30C【解析】【详解】材料“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说明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故、正确;材料“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反映了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故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轮船招商局资金雄厚,故错误。故正确,故选C,排除ABD。31.【答案】从明清以来到今天,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国礼的演变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这与近代中国下降受列强的侵略,欧美文明的影响有关系,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发展和政策变化的特征有关。 故答案为: 答案一 趋势:从性质看,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 原因:近代列强侵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朝贡外交体制逐渐崩溃;欧美文明传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答案二 趋势: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 原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民族工业水平提高;“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实行改革开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对外交往,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以及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政策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32.【答案】【小题1】(1)安徽农民借地,得到农民的支持,是因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做法为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主要包括,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业部分,分配搞平均主义,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解决了这些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包括,开发和开放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体现了渐进等特点,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过程。 故答案为: (1)原因: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意义:揭开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新举措:开发和开放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