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课后限时集训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2020版高考历史课后限时集训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2020版高考历史课后限时集训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2020版高考历史课后限时集训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2020版高考历史课后限时集训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限时集训(二)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济宁模拟)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从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 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B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地位,故D项错误。2(2019德阳诊断)汉初,根据军功大小选任官吏,“吏多军功”;但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这一改变旨在()A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权 B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C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B人事任免权在皇帝,不在丞相,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表明是为了提高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改变选任官吏的方式,不是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故D项错误。3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 B君权不断强化 C行政效率提高 D地方势力膨胀A地方政府由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4(2018衡水中学全国联考)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玄宗开元初年(紫微令) 紫微省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上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紫微省和西台是中书省的别称,东台和黄门是门下省的别称,中台是尚书省的别称,故高宗和玄宗时都是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官员设置和职权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不能说明权力向尚书省集中,故C项错误;从太宗到高宗、玄宗,三省的职权、人数设置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整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5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制度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B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地方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君主专制,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故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 D项与材料中“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无关。6(2019郑州一中月考)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世家大族为了阻挡庶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据此可知,当时()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B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C科举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D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通过阅读材料明确考试成为常制的原因是世家大族阻止寒门庶士进入仕途,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做法与隋唐盛行的科举制的做法一致,因此可以推断魏晋时期科举制的雏形已经出现,C项正确。7(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宋代历朝皇帝不仅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 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两宋时期读书蔚然成风,故B项正确。8(2018梅州一模)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B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9(2018厦门二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记述出处(成祖时)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西园闻见录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B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而“(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10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C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官员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11(2018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在清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的行为对法律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随意性,而没有反映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故D项错误。12(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其实这种类似按“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A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B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C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D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D“分地而取”的办法有助于不同地区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结果能达到南北平衡的状态,从而维护南北政治的平衡与全国的稳定,维护国家统一,也能够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太原期末)(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 641 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12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可得出,政治开明,君主善于纳谏;根据材料一“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唐代三省六部制,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根据材料一“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思想对君臣之道进行了有效的约束。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可得出,群臣对皇室有违礼仪的行为极力反对;根据材料二“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可得出群臣反对皇室等占夺民业的行为;根据材料二“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可得出群臣反对宦官专权;第二小问,官僚对皇室、宦官集团的指责,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易引发党争。第(3)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唐代君臣共治实现的比较好。材料二则因君主专制强化,引发官僚集团的指责;根据材料二“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可得出党争现象源于对权力的向往与争夺。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8分) (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6分)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6分) (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5分)14(2019邢台质检)(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 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