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习题.docx_第1页
广东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习题.docx_第2页
广东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习题.docx_第3页
广东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习题.docx_第4页
广东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高二历史(文科)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4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1、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各方只是使用临时适用议定书和其他加入议定书,对于它在先天如此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世人几乎均有惊奇之感。关贸总协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应是因为( )A.基本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 B.拥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C.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 D.倡导的贸易宗旨得到缔约方认可2、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所以二战后美国通过赠予、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但却没有引起世界汇率的剧烈波动。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突出表现在( )A.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B.缩小了南北贫富差距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3、美国史学家托尼朱特在评价欧洲经济共同体时说:“新成立的欧共体得完全依靠美国的安全防护,离开了美国的保护,它的成员国根本没法投入经济一体化进程,更不用说什么共同防务了。”其评价是基于新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A.缺少英国 B.目标不明 C.势力强大 D.基础薄弱4、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必然难以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突破这一理论障碍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欧洲从欧共体发展到欧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D.欧佩克国家的团结与协作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其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 )A.降低关税并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B.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C.无法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一的标准和基础D.依靠美国长期贸易顺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6、20世纪60、70年代,关贸总协定相继通过一系列决议,主要内容有在关税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普惠制待遇,为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提供方便,允许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互惠关税而不给予发达国家等。这表明( )A.全球化推动着世界市场体系走向公正合理 B.发展中国家掌握了世界贸易政策的话语权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冲击着旧的经济秩序 D.亚非拉经济发展大大改变了原有经济格局7、2014年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特设置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七十年,指出其遗产:一是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二是应开展多边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三是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B.彻底避免国与国的货币贬值C.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8、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处填入的内容是()A.互联网时代的到来B.垄断组织的出现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D.欧共体的成立9、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冲突的形式发生改变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使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C.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D.“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冲突10、2016年12月11日中国迎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纪念日,在这关键时间点,中国寻求外界全面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然而美日相继做出了拒绝承认的表态,欧盟的态度也甚为暧昧。美日欧的这一做法( )A.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抗的持续B.说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全球化运动C.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D.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对全球市场主导权的争夺11、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提前全部履行完毕;同时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这一切表明,入世后的中国经济( )A.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B.日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C.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日益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12、2001年以来,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谈判越来越向纵深发展,谈判处理的问题越来越敏感,各成员方之间的利益冲实日渐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参与和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作为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战略安排。这反映出( )A.区域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阶段产物B.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为区域贸易体制取代C.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合作程度比WTO高D.区域经济一体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13、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14、下表为19982002年中国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东盟之间的贸易情况表。上表反映了( )A.我国对欧美国家出口贸易依赖性较强 B.我国对外贸易完全依赖这三大贸易区C.东盟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D.我国同三大贸易区进口额比重不断上升 15、“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A.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B.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16、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17、有学者说:“不受节制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看似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但却可能给全球化带来更大更长期的危害。”这是因为“区域自由贸易”()A.以抵制全球化为主要目的 B.不利于区域内的均衡发展C.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D.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倾向18、“为了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企业纷纷转向更贫穷国家,雇佣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 B.全球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扩张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D.全球化给贫穷国家提供发展新机遇19、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A.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C.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精神20、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该观点( )A.表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 B.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C.认为经济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D.强调经济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21、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国家社会秩序22、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D.理论认识应区别善恶23、孔子以“仁”为“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勇”等都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仁”以“亲亲”为出发点,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4、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B.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25、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26、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27、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28、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 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29、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30、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31、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32、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33、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 )A.限制君权过度膨胀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4、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35、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3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的思想( )A.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作用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37、佛教主张出家,本悖于“孝”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38、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9、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学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40、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4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提出“工商皆本”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42、黄宗羲曾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推崇先秦时期封建制度 B.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C.反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D.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4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社会转型影响巨大44、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二、非选择题(45题17分,46题17分,共34分)4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8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项目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982年1990年2000年19901995年1996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5902 09012 71021.140.2跨国并购1 51011 44024.051.5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材料三: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化依然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消灭地球上的文化差异这一点上,全球化完全失败了。毋庸说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们失去了一体感,开始从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中寻找自我。这正导致世界陷入不稳定。本来让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都同一化是非常荒谬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特别重要的是人们的记忆,虽然美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美元钞票和B52的力量蛊惑和统治着世界,但是并不能支配人们过去的记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晚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表现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克林顿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有何差异?为什么有此差异?(6分)(3)材料三中提出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一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看法。(3分)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摘编自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材料二:“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夫妇人不出阃(kun,三声。指古代女子居住的内室)城,而男子则桑孤蓬矢(有远大志向之意)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而彼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摘编自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材料三: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摘编自许苏民著李贽的真与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出其精华与糟粕。(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妇女观。指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进步作用。(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学说是如何体现“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高二历史(文科)第一次质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