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含解析)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含解析)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含解析)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含解析)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洋务运动的影响C戊戌变法的背景D公车上书的结果2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A强学会成立 B时务报创办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3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A BC D4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时务报 B国闻报C湘报 D万国公报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6中国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A康熙帝 B道光帝C光绪帝 D宣统帝7某班同学编导的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材料,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主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8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的是()A知识分子参与政事B发展实业C开办新式学堂D解决土地问题9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民族企业家,你最赞同下列哪项变法诏令()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10光绪帝于1898年6月下令:“(从)下科开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以前)用四书文者,(今后)一律改试策论。”这体现了维新变法哪一方面内容()A开放言论 B废除八股C训练新军 D裁汰冗员111898年,紫禁城内发生政变,慈禧太后再度出面执政,到处搜捕被视为乱党的改革者,原被裁撤的政府部门和各类官职也重新恢复,军政大权则由太后信任的权贵控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造成此事件发生的原因()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公车上书12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公车上书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创办时务报光绪帝被囚禁A BC D13“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这是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叙述,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B皇帝没有实权C改革在地方执行难度过大D帝国主义强加给慈禧的压力14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材料二(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以特赏以昭激励”。材料三(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时间报刊总数(种)华人创办报刊数(种)华人创办报刊数(种)比例1895年7342%1898年473983%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一书,犹如当头一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后,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仍然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胡适(1)19世纪末,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增加得益于哪一历史运动的推动?(2)材料二表明,该历史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3)比较洋务运动和该历史运动在学习西方内容方面的侧重点。1C解析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引发了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由此可知,这首歌谣描写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2C解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故选C。3B4.A5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多次上书,请求变法。不作亡国之君,光绪帝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谭嗣同慷慨就义。6C7.C8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光绪帝发布的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可知包括A、B、C三项,D项没有涉及。9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B、C、D三项的法令分别与政治、文教和军事有关,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而“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于民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自由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0B11B解析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实施维新变法,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制造了戊戌政变,结束了维新变法运动。12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几个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记忆。公车上书发生于1895年;“明定国是”诏书颁布于1898年6月11日;创办时务报是在公车上书之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之前;光绪帝被囚禁是在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后。故正确答案为C。13B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第一句“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14B解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蔚然成风,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B。1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1895年”“马关条约”等词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事件是公车上书;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即可回答。第(2)问同样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第(3)问的前两问通过识图和回忆相关历史知识便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归纳答案时要与当时的史实结合,依据史实分析,重点答出爱国主义精神。答案 (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发展商业;重用人才。(3)谭嗣同。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