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王心学 1.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老子B 荀子C 朱熹D 王阳明2.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A 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B 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 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 认为物质享受是“禀赋之自然”3.在今天的台北有一座风景山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A 理学的集大成者B 心学的集大成者C “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 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4.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A 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 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5.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言论( )A 认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B 强调学习贵在能够致良知C 认为学习贵在能格物致知D 主张学习贵在能经世致用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C 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D 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8.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一主张( )A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B 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C 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 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9.“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 “天人感应”B “格物致知”C “经世致用”D “知行合一”10.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11.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表明王阳明()A 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B 认识到深刻探究万物不能得到其中之“理”C 认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后物D 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主张知行合一12.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 )A “知行合一”B “人人同具良知”C “格物致知”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13.他的学说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他”指的是( )A 董仲舒B 程颢C 朱熹D 王阳明14.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意在强调( )A 万物皆有天理B “灵明”是良知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天人感应思想15.“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该诗反映了( )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 朱熹的“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王夫之的“理在气中”16.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17.“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A 程颐B 朱熹C 王阳明D 李贽1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B 内心自省C 行万里路D 读万卷书19.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应出自( )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李贽21.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A 反对穷理格物B 教人明辨善恶C 主张静心无为D 阐发禅宗学说22.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B 自然规律C 社会规律D 天的意志2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 老庄思想B 程朱理学C 王阳明心学D 孔孟之道24.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A 格物致知B 研究圣人之道C 进行内心反省D 致良知2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 民为贵,君为轻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 君臣父子,天之常理26.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A 陆九渊B 程颐C 朱熹D 程颢27.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28.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A 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 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C 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三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结合材料一,总结概括儒家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借鉴意义?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方面来阐述。(2)材料二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解析1.D【解析】从材料“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说明该思想融合佛、道思想,应该是理学思想,故A,B错误;从材料“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强调求理的方式是“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故符合心学观点,排除C,故D项正确。2.A【解析】由材料中“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B是程朱理学的内容,C是王夫之的思想,D是李贽的思想。3.B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解析】本题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4.B【解析】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思想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5.B【解析】王阳明认为学习的可贵之处“得之心”“求之于心”即“致良知”,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A项没有反映出学习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与王阳明求理方式相反,故C项错误;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6.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可知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其思想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故D项正确;“心外无物”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修养去把握理,这既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又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故B,C两项错误。7.D【解析】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为的生存而服务,从“道”(天理)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和高度统一,因此王阳明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正确对待人生事业和所处境遇问题,故答案选D,A、B、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8.D【解析】王阳明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不可能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仍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并不是科学指明心与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强调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故D项正确。9.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观念是“知行合一”,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0.A【解析】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11.B【解析】王阳明的做法是在验证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其结果以失败告终,他必然会得出“深刻探究万物不能得到其中之理”的结论。12.B【解析】“知行合一”是指用良知支配人的行为,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满街都是圣人”,因此“人人同具良知”,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C项错误;“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是李贽的观点,故D项错误。13.D【解析】从材料“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以判断。“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与王阳明“心即理也”观点相同;“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与王阳明“致良知”观点相同,王阳明认为只要恢复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故D项正确;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A项错误;程颢、朱熹认为理在客观世界中,故B,C项错误。14.B【解析】材料强调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与天理无关,故A项错误;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灵明就是天理、良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5.C【解析】材料中“心非明镜台,有个圆圈。”说明与心学有关,体现心学的是王阳明,故C项正确;A、B、D项均不符合题干内容,故A、B、D项错误。16.C【解析】王阳明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理在心中”,要通过自我反省“致良知”。中庸之道为孔子所提倡,与理学无关,故A项错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意即民要绝对服从君,君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神化,与心学无关,故B项错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恰好表明王阳明的上述主张,故C项正确;“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主张通过实践探究来认识天理,这是程朱理学的内涵而非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17.C【解析】从材料“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虽或于朱子异”可以排除A、B项。又从“虽或于朱子异”,说明该学者仍是理学学派,只是观点与朱熹不同而已,而李贽是反对理学学派,故D不正确。18.B【解析】从题目中王阳明“明道”的方式是“悟”,可以看出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20.C【解析】材料大意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知,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省,做到好的作为,去掉恶行。这是王阳明晚年将心学的思想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是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本题选C项。也可以根据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入手,分析出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21.A【解析】依据材料“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阳明是理学家,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禅宗属于佛教,王阳明是理学家,故D项错误。22.A【解析】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3.C【解析】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的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24.C【解析】陆九渊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5.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2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王阳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心”的重要性,这显然与陆九渊的“心学”一脉相承,故选A。27.D【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外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28.B“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通信运维员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指南
- 创业公司合伙协议起草范本
- 第16课 集字临摹练习(四)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西泠版
- 专业音乐会举办合作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鳗鱼行业发展分析及竞争策略与趋势预测报告
- 二、正反针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鲁科版
- 2025-2030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报告
- 2025-2030云计算服务市场需求变化与厂商竞争策略全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青年社区节能环保措施与运营成本节约报告
- 幼儿数学益智图形连线题100题(含参考答案)
- 水泥物检培训课件
- 驾驶员岗前培训
- 软件系统权限申请表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件(全套)
-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操作标准
- 炒菜机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 常用仪器仪表使用(第2版)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iOS面试题面试手册
- 《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培训课件
- 岩土工程词汇中英文对照大词典(很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