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4.1 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同步检测_第1页
人民版必修三4.1 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同步检测_第2页
人民版必修三4.1 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同步检测_第3页
人民版必修三4.1 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同步检测_第4页
人民版必修三4.1 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同步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新全球史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是A 推翻清朝封建专制腐败的统治 B 振兴民族经济,改善国计民生C 明确提出反帝,谋求民族平等 D 反对满洲贵族,实现五族共和【答案】C【解析】根据“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可知,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反帝,谋求民族平等,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翻清朝封建专制腐败的统治,排除A;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这反映了孙中山A 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B 对中国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C 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D 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从孙中山的做法可以看出,他认识到西方资本制度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为了避免中国出现这些问题,他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调整,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选项错在“完全”二字。3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予以充分的历史肯定,并在吸纳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而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和超越。中共充分肯定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新三民主义A 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 把民族主义与反对帝国主义相联系C 把民生主义与“耕者有其田”相联系D 实现了阶级属性的跨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充分肯定新三民主义,是因为新三民主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ABC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新三民主义虽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其阶级属性并没有变化,D错误,所以选D。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不包括”来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时要注意的两点是:(1)设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2)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认识中共充分肯定新三民主义的原因,逐一分析即可知道答案。4孙中山提倡的“政治革命”是指A 驱除鞑虏B 恢复中华C 创立民国D 平均地权【答案】C【解析】“驱除鞑虏”和“ 恢复中华”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是孙中山的“民族革命” 范畴,排除AB;“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增涨地价归国民共享,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范畴,排除D;“创立民国”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故选C。5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政府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孙中山祝贺十月革命的胜利B 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C 孙中山希望中俄两国加强合作D 建立社会主义成为孙中山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表明孙中山是在祝贺十月革命的胜利,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表明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希望中俄两国加强合作,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不会主张发展社会主义,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下列书籍或报刊中,体现20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是(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C民报 D新青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刊物。据所学可知,20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即1900年至1909年间。海国图志是19世纪中期的产物,排除A项;孔子改制考是19世纪末出现的,排除B项;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排除D项;民报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机关报,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7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B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答案】B【解析】略8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心是( )A.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相对应。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其中,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选B。考点:三民主义。点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二、非选择题9(1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面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回答以下问题:(1)从以上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两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2)上述两股社会思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8分) 【答案】(1)进步社会思潮:康梁维新思想(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思潮 (4分)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努力(8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探索。第(1)问,关键信息:“维新变法开始”、“中华民国成立”,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即通过改良的形式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就是康梁维新思想的政治主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两派的政治主张分别是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第(2)问,解答本问应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共同的原因。从经济上看,主要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分析;从政治上看,主张是认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思想上看,一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二是先进中国的不懈的努力与探索。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材料四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 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变化是由排斥到接受。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