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一、选择题(22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怒而飞 怒:奋起B. 三径就荒 就:近于C. 正襟危坐 危:高D. 众人匹之 匹:比【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危”端正地。故答案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彭泽去家百里 自免去职B. 觉今是而昨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C. 寓形宇内复几时 乃瞻衡宇D.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而彼且奚适也【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选项A,“去”距离/离开;选项B,“非”错误的/意动用法,以之为非,认为他是不对的;选项C,“宇”世上/房檐;选项D,“适”到。故答案选D。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暮春之初 水之积也不厚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悟已往之不谏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楚之南有冥灵者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之二虫又何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解答此类试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选项B,是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是指示代词“此”/是人称代词“他”/是动词“到”。故答案选B。【点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之二虫又何知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C.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识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多识记。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选项B,“知”通“智”;选项C,“而”通“能”;选项D,“辩”通“变”。故答案选A。5.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 挟飞仙以遨游B. 杯盘狼籍C. 于是怅然慷慨D. 翱翔蓬蒿之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选项A,“遨游”古今意思相同,远游、漫游;选项B,“狼籍”古今意思相同,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选项C,“慷慨”古义,就是感叹的意思。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选项D,“翱翔”古今意思相同,在空中(常指在高空)飞行或盘旋。故答案选C。6.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没有倒装现象的是A. 奚以知其然也B. 乐夫天命复奚疑C. 曷不委心任去留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和考向的特点,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选项A,“奚以”宾语前置,疑问词“奚”做宾语;选项B,“奚疑”实为“疑虑什么?”属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选项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意思是: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力量阻挡它。是宾语前置的句式。“莫”是表示否定的副词,“莫之夭阏”是否定句,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夭阏”的宾语,放在动词“夭阏”之前。故答案选C。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一死生为虚诞B. 悦亲戚之情话C. 侣鱼虾而友麋鹿D. 泣孤舟之嫠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古代汉语此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弄清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选项A,“一”意动用法,等同,把看作一样。选项B,“悦”意动用法,以为悦。“以亲戚们的知心话为喜悦”。选项C,“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鱼和虾为伴侣。选项D,“泣”使动用法,使嫠妇哭泣。故答案选D。8.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A. 裙裾(j) 窸窸窣窣(su) 补偿 流泄 鞠躬尽瘁B. 褴褛(ln) 蓊蓊郁郁(wng) 缘故 希翼 没精打彩C. 模样(m) 戛然而止(g) 原委 点缀 面面相觑D. 攫取(ju) 踉踉跄跄(ling) 奚落 渺茫 迟疑不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的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选项A,裙裾j、窸窸窣窣s、流泄流泻;选项B,没精打彩没精打采;选项C,模样m、戛然而止ji。故答案选D。【点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9.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语素解释有误的是A. 将信将疑(且,又) 振臂一呼(挥动)B. 洞幽烛微(深而黑暗) 一丝不苟(认真)C. 盛情难却(推辞) 化险为夷(平,平安)D. 如释重负(放下) 不名一钱(占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弄清楚题干中“语素”的意思,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就是说一个语言单位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最小、有音、有义才能被称作语素,尤其是最小和有义。才能被称作语素。单音节的语言单位可以直接运用语素的定义进行判定,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语言单位可以使用替代法,即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的语言单位。不论是成词语素还是不成词语素都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所给词语,认真理解字的含义。选项B,洞:洞察;苟:苟且,马虎。故答案选B。10.下面对呐喊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给“吃人”这一命题赋予具象,产生了深远的警示作用:中国要有希望,必须从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彻底毁坏这“吃人的筵宴”。B. 药中的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华家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C. 阿Q是希望革命的,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同时,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坚定的革命者。D. 风波中的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然而他实际上却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E.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孔乙己、狂人;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赵七爷、赵秀才;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夏瑜、陈士成等。【答案】CE【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积累的方向,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C,“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理解有误。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选项E,“狂人”属于反抗者,“陈世成”属于受害者。故答案选CE。【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二、背默和句子理解(20分)11.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 (2)_,而不知其所止;_,羽化而登仙。(3)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 ,_。(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去以六月息者也。(6)_,鸟倦飞而知还。_,抚孤松而盘桓。(7)已矣乎!_,曷不委心任去留?(8)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9)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 ,_,_,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答案】 (1). 歌窈窕之章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 寄蜉蝣于天地 (5). 渺沧海之一粟 (6). 其翼若垂天之云 (7).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 云无心以出岫 (9). 景翳翳以将入 (10). 寓形宇内复几时 (11). 放浪形骸之外 (12). 向之所欣 (13). 俯仰之间 (14). 已为陈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查的方向,同时要注意理解所给情景,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两者综合。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窈窕”“蜉蝣”“粟”“翳”“骸”。【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12.在横线处填写出原句,并翻译所填部分。(1)子曰:“_,则远怨矣。”翻译:_(2)子曰:_,鲜矣仁。翻译:_(3)曾子曰:“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_【答案】 (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3). 巧言令色 (4).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 (5). 士不可不弘毅 (6). 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解析】【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和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查的方向,同时要注意理解所给情景,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躬”“弘毅”。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句子中字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而”并列连词;“巧言令色”中的“令色”伪善的面貌;“弘毅”刚强而有毅力。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各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13.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绮罗 qB. 脍炙人口 kuiC. 河朔 suD. 脂粉气 zh14.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15. 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白光明天等。16.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17. 在材料二中,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不包括( )A. 在作品中呈现少数民族在迁徙发展过程中的战争、冲突、同化和融合,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受歧视的,被压抑的处境和地位。B. 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C. 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D. 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18.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19.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的一项是( )。A. 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B. 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C. 作家自觉的地方意识和对当地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D. 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答案】13. C 14. D 15. D 16. B 17. A 18. D 19. C【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选项C,河朔:shu。故答案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认真研读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和题干“密州地域文化特点”毫不相干,故答案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D,白光明天是鲁迅的作品。故答案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内容和原文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故答案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锁定题干所涉及的材料内容的区间,认真研读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在材料二中,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不包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说的是湘西地域少数民族的处境,与“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没有关系,故答案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是因为南北方地域的不同;选项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南北方气候条件”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选项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故答案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材料内容、筛选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找准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比对认真辨识。题干问的是“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作家自觉的地方意识和对当地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说的是作家受地方意识和对当地文化的兴趣,所以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不先关。故答案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四、诗歌鉴赏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与刘伯宗【1】绝交诗(汉)朱穆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揽,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趣,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注释:【1】刘伯宗:朱穆旧友,困顿时曾颇受朱穆照顾,后趋炎附势。朱穆激于义愤,与之绝交。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四句中“不洁”“不正”“不定”勾勒出鸱品行不端的形象。B. “饥则”一句,写鸱肚子饿了就到树上偷其他鸟类的幼鸟来吃。C. 第七句中的“饕餮”是传说中贪吃的怪兽,这里用来比喻鸱。D. 最后两句是说双方从此绝交,今后各自努力,来日一争高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手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来日一争高下”理解有误,诗人已经和刘伯宗绝交,所以谈不上要与其“一争高下”。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从此永别吧,咱们各走各的路,好自为之吧。故答案选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取材于庄子秋水)21. 朱穆诗中和庄子笔下的鸱,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2. 朱穆和庄子写鸱,用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21. 朱穆诗中和庄子笔下的鸱,都贪食腐臭之物,以自己的贪欲来揣度凤或鹓鶵。 22. 朱穆和庄子都是借鸱讽刺对方贪于利禄、猜忌君子小人之心,表达了自己与之不同的高洁追求。【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作品中物象的形象的能力。本题体现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挖掘物象的形象及内涵。本文中的“鸱”和朱穆始终的“鸱”都是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善于运用比喻,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2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内容含义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本文中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点睛】文言文阅读重在结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准确审清题干的要求,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深刻内含,特别是对寓言故事类的阅读材料,要从作品中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含,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其现实意义。参考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五、文言文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取材于吕氏春秋慎人)【注释】糁:野菜羹里掺的米粒。 逐于鲁穷于陈、蔡:这几句概述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到的各种困辱,其中包括在宋国被追杀。(二)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取材于孔子家语)【注释】域:境界。 时:良时,好时机。2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宰予备矣 备:通“惫”,这里是“饥饿”的意思B.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丑:羞耻C. 孔子憱然推琴 憱:高兴D.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拘:这里是“固守”的意思2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其所也,何穷之谓这正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穷呢B. 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C. 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君子立身行事,希望一定要使自身通达D. 志达而不犯于义只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才能不被正义的人讨伐25. 下列对文段(一)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子贡和子路认为,迫害夫子的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夫子不应成天歌舞不绝。B. 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因此到屋里向夫子汇报情况。C. 孔子用霜雪之后松柏依旧茂盛来打比方,意在说明面对挫折也应保持高尚的品德。D. 孔子提及桓公、文公、越王都有过逆境,说明“陈、蔡之厄”也未必是不幸之事。26. 材料一中的“穷”与材料二中的“贫贱”含义有不同,但都属于“困境”。这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孔子有关“困境”的看法,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23. C 24. D 25. B 26. 相同之处:两则材料孔子都强调身处困境时要固守自己的道德和节操。不同之处:材料一强调只要心中有道义,无论身处困境还是顺境都是快乐的。材料二强调在困境中要委屈自己等待良机的到来以实现自身通达。【解析】【2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憱”的意思是“不高兴”。故答案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试题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选项D,志达而不犯于义志向通达了也不能违背道义。“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不犯”不违背。故答案选D。【2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B,“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应是颜回不能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质疑。故答案选B。【2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要顺着题干的要求,认真回归对文本内容的研读和理解,答题时要紧扣文本内容来概括答案。本题题干要求是:材料一中的“穷”与材料二中的“贫贱”含义有不同,但都属于“困境”。这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孔子有关“困境”的看法,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材料都是对“困境”中要坚守节操并守住道德的底线。不同点要注意抓住材料关键句理解,材料一: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材料二:“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参考译文:(一)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处于困境,七天没有吃粮食,煮的野菜汤里没有米粒。宰我饿坏了,孔子还在屋里弹瑟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在一起说道:“先生在鲁国被逐,在卫国隐居,在宋国习礼时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陈、蔡两国陷入困境。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被)治罪,凌辱先生的不受禁阻,可是先生的歌声从未终止过。君子竟是这样没有感到羞耻的事吗?”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室内把(子路和子贡对话)告诉孔子。孔子不高兴地推开瑟,长叹一声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可以说是困窘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君子在道义上通达叫做通达,在道义上困穷叫做困穷。如今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这正是我应得的处境,怎么能说是困穷呢!因此,反省自己,在原则上不感到愧疚;面临危难,没有丧失自己的品德。严寒到来,霜雪降临后,松柏不凋落,我因此知道松柏生命力旺盛。从前齐桓公小白因出奔莒国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晋文公重耳因出亡曹国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越王勾践因会稽之耻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在陈、蔡之间遇到的困境,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威严地重新拿起瑟来弹奏音乐,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是不知道天的高远,地的广大啊!”古时候得道的人,困窘时也能高兴,显达时也能高兴,高兴的原因不在于困窘与显达。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与显达是一样的,就像是寒暑风雨交替出现那样有序。(二)子路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大丈夫生活在世间,富贵时不能对世间的事物有利;处在贫贱的境地,又不能屈抑志节来求得伸展,那就不应该算做人了。”孔子说:“君子立身行事,希望一定要使自身通达。需要屈抑的时候就屈抑,需要伸直的时候就伸直。所以委屈身份是因为有所期待,寻求伸展是等待良好的时机。因此即使受了压抑也不能改变气节,志向通达了也不能违背道义。”六、微写作。(20分)27.假如名著中的人物能够和读者倾心交谈,他们最想讲述的会是哪一个场景呢?请从狂人(狂人日记)、单四嫂子(明天)、陈士成(白光)、迅哥儿(社戏)中选择一位,以该人物的身份,讲述他(她)自己经历过的一个难忘的场景。要求:依据原著,符合讲述者身份,语言生动。150字左右。【答案】陈士成的疯狂 我在第十六次落榜后,终于疯了,为什么会疯,原因有二,其一,科举考试在一个读书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何其重要,为了科举考试,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寒窗苦读十几年,到头来,一场空,心中不免有不甘。于是,再考,再落榜。任何人无论你内心多么强大,受到连番打击,都会失落,痛苦,更何况是决定对读书人一生成败的科举考试呢。科举的失意,美梦的破碎,扭曲了陈士成的心理。其二,科举考试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全社会成员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把科举当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所以,才会出现陈士成在落第之后受到学童的小觑,他甚至感觉连动物都在嘲笑他,下巴骨也在讽刺到:“这回又完了!”顶着巨大的压力,遭受着旁人的鄙弃与非议,全社会的人都认定他是个失败者,他自然会走到崩溃的边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微写作(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首先在审题上要下功夫,例如本题要求:假如名著中的人物能够和读者倾心交谈,他们最想讲述的会是哪一个场景呢?请从狂人(狂人日记)、单四嫂子(明天)、陈士成(白光)、迅哥儿(社戏)中选择一位。其次,要注意在平时研读名著的时候,要从作品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特色等角度进行细致的研读作品,充分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特点,要注意把握作品的主要的情节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此类试题。28.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以“XX,我多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180字左右。【答案】王熙凤我想对你说你天生丽质,有一副俊俏的脸蛋,嘴上像抹了蜜似的,总逗人喜欢,这一点我可佩服你了。但是呢,你对下人也忒严厉了吧,我知道你那时是封建社会,下人身份卑微,可无论怎样,你也总得显示出你这当主子的大气吧。看吧,这下好了,朝廷下令抄家,钱财两空,那时知道后悔就已经晚了啰!算了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狂飙政治课件第九课
- 2025年度全国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三套)
- 农业无人机智能化水平提升对2025年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报告
- 调整工程方案的通知(3篇)
- 安全教育教官培训内容课件
- 牧场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四川省宜宾市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附真题答案
-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碳捕获技术集成报告
- 农业品牌价值评价体系构建:2025年资金申请研究报告
- 粮食种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 4《Hobbies》|译林版
- 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课件
- 书法坐姿与执笔课件
- 外宾接待礼仪课件
- DB31T 808-2019 地下空间安全使用检查规范
- 劳动课整理与收纳教案
- 戴晓琳《课余生活我安排》-课件
- 日周月安全检查记录表
- 防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专项施工方案
- 数据文化与我国时空大数据的发展
- 现代生物技术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