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6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6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6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6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6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二战前的世界20世纪现代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时空坐标整体感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第26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历史背景革命前夜的“火星”1俄国帝国主义特征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对西欧资本有极大依赖性。2列宁主义诞生(1)背景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使矛盾急剧尖锐。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急需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准备。(2)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二、革命进程帝国大厦的坍塌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二月革命(1)原因:一战中俄国的失利,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的破坏造成俄国经济濒于崩溃,国家局势日益恶化;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和发动。(2)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影响:形成了两个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2革命形势的发展(1)“四月提纲”:提出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的任务。(2)七月事件:说明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3彼得格勒起义(1)起义机构的建立: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2)过程:1917年11月6日起义开始,至7日上午,整个首都几乎全部落入起义者手中,7日晚开始攻打冬宫。4第一个工农政权的建立(1)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2)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世界意义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轻巧识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史料一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人群的现实力量。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象征和符号,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被统治阶级的希望之所寄。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史料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改变小农经济,发展国家大机器工业,即发展重工业。列宁指出:“红十月为大规模文化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苏维埃政权要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弥补千百年来文化的缺失”。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1)史料一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指出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2)史料二以句号分两层,分别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分析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苏俄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苏联从原来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发展成为二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素养3历史解释1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革命道路:革命由中心城市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2十月革命对俄国现代化的意义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素养4唯物史观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项目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象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资产阶级参加并起积极作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两者的联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B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D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不是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是和平与土地,而当时的临时政府看不到这一点,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人民不满,故B项错误,D项正确;二月革命后,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C项错误。2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这说明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A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的不满C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A材料体现了参加革命是人民群众自愿的行为,由此可知人们对当时的临时政府持反对态度,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对抗的不是西方列强,故B项错误;反对沙皇统治是二月革命的任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十月革命的爆发,不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故D项错误。3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俄国人民通过“外科手术”()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D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17年”“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外科手术”可知说的是十月革命,它用暴力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项正确;俄国是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能说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4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A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考点2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2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4影响(1)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性质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4影响(1)经济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轻巧识记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苏联是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概况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问题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评价: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4表现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推行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轻巧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新经济政策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办法”?(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1)由史料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可知,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2)由史料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1)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3)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探究2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的探索史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史料二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1)史料一指出了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1)史料一中斯大林强调了重工业建设的原因。“和共产国际做斗争”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苏联的重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重工业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2)史料二说明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解读史料时注意数据的变化。苏联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说明苏联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2)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素养3历史解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形成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素养4唯物史观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生产合作社A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2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和统一。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A租让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其目的是适应苏俄当时小生产者为主体的生产力水平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促进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3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完善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城乡资本主义发展D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形式的经济所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进入私人财富,故A项错误;至1927年新经济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求,故B项错误;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向集体化过渡的有效形式,故C项错误;“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4下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由此可知苏联()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552电力15103钢553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C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131928年的数据变化可知,经济并非稳定发展,故B项错误;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后,苏联的工业经济世界排名迅速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苏联工业品内销还是外销,故D项错误。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全国卷2014新经济政策;2013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斯大林模式全国卷2016斯大林模式和工业化成就;2015斯大林模式;2013斯大林模式从考情统计来看,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全国卷每年都变化角度,反复命题。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两种考查方式在备考时更应加以重视。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考法一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命题点:苏联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2014全国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D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考法二“斯大林模式”常考常新2命题点:美国人眼中的苏联工业化建设(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3命题点:苏联农业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4命题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2013全国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B注意时间信息:1931年。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5命题点:斯大林模式下,谷物问题的解决(2013全国卷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952年”这一时间信息。材料中的“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信息,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不符,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时间上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考向扫描权威预测考向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命题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2019赣州高三期末)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D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二月革命就推翻了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前夕,临时政府已经失去道义和武装实力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采取暴力手段夺权,故D项错误。2命题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2018南通一模)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A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C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D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C材料中“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说明列宁希望和平夺权而不是使用暴力,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中,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而列宁于1917年4月才回到彼得格勒,故B项错误;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材料中“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的背景相符,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才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故D项错误。考向二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3命题点: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18宝鸡一模)1917年9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中写道:“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