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1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2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3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4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朝代更替: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起于启,亡于桀。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7年,起于汤,亡于纣。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西周:公元前1047年-公元前771年,起于武王,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潼关)。,二、阶段特征: (一)总体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二)具体特征(表现): 1、经济:奴隶制经济产生、发展并走向繁荣 (1)农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经济在奴隶社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很大发展,实行井田制。商周时“五谷”都已经种植;耒耜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懂得施肥;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代养蚕缫丝,出现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时商业活动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2)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3、文化: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早期绘画;舞蹈。,三、重点突破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4、内容: 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影响 (1)积极方面: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方面:分封制也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强盛起来的诸侯国逐渐吞并其他弱小的诸侯国,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周天子的威严丧尽。,(二)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5、作用: (1)凝聚宗族; (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 (4)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三)分封制、宗法制与周礼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分封制的实施,以血缘、姻亲为纽带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它能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周礼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现在很多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只有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任人唯亲的思想也与宗法制有关系;现在我们仍要遵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也跟宗法制的影响有关。),(四)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例题、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解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答案】:D,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 一、朝代更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平王,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二、阶段特征: (一)总体特征: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二)具体表现:,1、经济: (1)农业: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济开始确立。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形成,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和过程);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和西门豹渠。小农经济产生(含义、原因、特点、影响) (2)手工业: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冶铜和冶铁,铁器大量出土(块炼铁、生铁、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陶瓷业:原始青瓷等,(3)商业: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战国时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了重农抑商原则(含义、原因、目的、表现、特点和影响),2、政治: (1)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 (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各诸侯国的变法:,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奴隶主贵族富国强兵的改革。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 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影响: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一百多年,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3、文化: (1)科技成就突出: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古代的科技思想(孔子、荀子和老子的科学思想及认识)(进步性和局限性);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医学和天文历算之学等); (2)思想: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结合前面内容分析其原因); (3)文学艺术百花争艳。 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浪漫主义的源,头离骚(楚辞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诸子散文。 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盛行帛画、壁画。 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含义、途径和影响),重点突破: 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三)、诸子百家:(学派及主张) (一)早期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孔子:(创立者) (1)生平 (2)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政治上: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3)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对后世有极其深远地影响。而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 (4)基本文献: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2、孟子:(发展者)(亚圣) (1)时代:战国 (2)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本善(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论的思想家)。 (3)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总结者)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还对“,(2)影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内容;代表了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礼”进行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性本恶。,(二)道家学说 1、代表人物及著作 (1)老子: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庄子:庄子。庄周,又称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2、基本特征:(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地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3、基本主张 (1)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道”是为世界的根本,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辨证法思想:提出“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无条件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原因) (2)庄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三)法家思想 1、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前期)和韩非子(后期) 2、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 3、主要特点: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 4、政治实践: (1)李悝变法的内容:四点,李悝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 (2)商鞅变法的内容:六点,4,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1,尽地力之教, 2推行“平籴法”;3颁布法经;(第一部封建法典),5、理论构建: (1)法家学派: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战国法家逐步形成了重“法”(健全法制)、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2)韩非的思想主张: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哲学上: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认识论)。,6、历史作用: (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2)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7、历史归宿:汉代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 1、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视了。 2、基本特征: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讲求实际功利精神。,3、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爱是相互的),其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其组成人员多为生活艰难的小生产者。 4、思想主张:提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尚贤(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尚同(上下思想统一起来.是行政管理之根本)、非乐(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等一系列主张,贯穿讲求实用的精神。 5、主要贡献:墨家学派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对古文化作出了贡献。,(2)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初步基础。 6、历史归宿: (1)墨子死后,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活动是专门探讨逻辑学问题,形成“墨辩”学派。 (2)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失。,(1)认识论:认识以客观的感觉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四)、性质和影响: 1.性质: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五)、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四大学派的代表及思想: 孔子: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性相近。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顺应自然。 庄子:万物相对论;精神自由论。 韩非子:依法治国;运用权术;君权至上(君贵民轻);性恶论。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争论的焦点: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治国;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性。,百家争鸣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由对天命鬼神祖先的崇拜到对人的重视: 一、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是天人相分论;老子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论。 二、反思人与人的关系: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兼爱;民轻君贵。 三、探讨人性,先秦儒学的特点: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对本体论重视不够。 董仲舒从神学角度寻找道德的依据(天是万物的本原); 朱熹、王阳明等从哲学角度寻找道德的依据(理或心是万物的本原)。 两汉经学有宗教化的趋势,宋明理学有哲理化的趋势。,重点突破: 二、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共计305首诗歌。 2、内容:风:是诗经精粹,民间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也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 名篇:相鼠、伐檀硕鼠等。 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名篇:生民、公刘、绵等。,颂:是国王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3、特点: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4、地位: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三、楚辞的魅力 1、楚辞: 产生:继诗经后,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特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 句中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2、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地位:战国时期楚国伟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政治抒情长诗:离骚。组诗:九歌想象丰富,文辞清婉.探索精神,九章大胆怀疑精神,天问描绘流放经历。 政治抱负:追求“美政” 选修部分:商鞅变法和秦始皇,1、为什么封建统治者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点突破:四、重农抑商,4)根本原因:是由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1)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能够提供人民必须的生活资料。(农业自身的优点) 2)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还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封建统治的需要) 3)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不如经营土地有生活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工商业自身的缺陷),2、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积极: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消极:这一政策打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造成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加剧了工商业资本流向土地,)极大地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经济) 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使封建顽固思想受不到冲击,从而使闭关锁国政策顽固推行下去,造成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思想与政治),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起积极作用; 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日益明显。,重点突破: 五、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背景 客观: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政治上,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主观:(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 中心:“农战”和“法治”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政权。 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三)、变法的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广县制 制定秦律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 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问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的趋势是什么?,【思维引导】阅读教辅提供的相关材料,完成表格,回答问题?,血缘关系,诸侯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按地域划分,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显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原因: 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商鞅的悲惨结局的原因: 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商鞅采用铁腕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四)、商鞅变法特点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 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成功原因: 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根本原因。,六)、商鞅变法的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七)、商鞅变法的局限: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 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时间适应及接 受.,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一、政治: 1、古希腊: (1)城邦政治(含义、特点、公民概念):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城邦出现。它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2)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 (原因:自然地理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和公民;形成过程,注意各时期改革的内容;特点;性质;得与失。),时空连线:西方古希腊罗马文明西方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2、古罗马: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背景、形成过程和内容(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的内容和特点)、特点、性质、地位、作用和影响(从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三个角度) 二、经济: (古希腊)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工商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繁荣(气候,土地贫瘠,耕地缺乏,限制了粮食生产,同时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三、文化:创造出富有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1、古希腊:辉煌的文学、艺术。 2、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时间、背景、含义、主张、意义);苏格拉底(主张、意义) 3、亚里士多德:生平、贡献 选修部分:梭轮改革和亚里士多德,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课堂训练: 1、(10高考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A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B、D 项。选项 A 出自庄子南华经 ,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 ,“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A,3、(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D,4、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于是积极组织灭火。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