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与《山举秋暝》.ppt_第1页
《望月怀远》与《山举秋暝》.ppt_第2页
《望月怀远》与《山举秋暝》.ppt_第3页
《望月怀远》与《山举秋暝》.ppt_第4页
《望月怀远》与《山举秋暝》.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月怀远,近体诗常识,近体诗常识,1.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绝句中也有近体诗。这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2.律师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 3.近体诗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4.律诗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对仗。,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为校书郎。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在朝时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后被李林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长史。是开元时代的贤相之一。,张九龄是初唐诗坛大家,和张说并称“二张”,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诗篇传世。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张九龄工诗能文,尤擅五言古诗,诗风和雅清淡,开盛唐王孟一派。有张曲江集。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唐诗三百首入选的第一个诗人就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歌翻译,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爱。 滋:生。,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散步,忽觉露珠侵人肌。,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它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构思奇巧,含蕴有致,浑成自然,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 千古佳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二、因何而怨?又怨什么?颈联在行文上有何特点?,三、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是去赏月还是去做什么?反映了诗中人什么情态?,此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竟夕相思不能入睡,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更勾起对远方人的思念。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四、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 尾联的特点,小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山 居 秋 暝,唐,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他的名字来源于佛教里的一个菩萨名“维摩诘 ”。开元九年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早期有抱负和热情,写过一些昂扬奋发诗篇。张九龄罢相后,他逐渐转向消沉,笃信佛教,长期亦官亦隐,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也有一部分山水诗,以雄健和清远的 笔调,出色的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区别于“边塞诗派”)杰出的代表作家 。 王维多才多艺,除做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被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歌翻译,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 天气格外凉爽。,指秋天的谅爽,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叶摇动,渔舟正要沿水而下去撒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芳菲虽已消歇, 王孙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一、诗中共描绘了几幅画面? 请概括出来。,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二、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喧”来反衬“静”,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三、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