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17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17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17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17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17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预设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人物外貌。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的勇敢,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是个健康、纯朴、勇敢的农村少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1、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2、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板书:少年闰土二、整体感知课文。(一)你想认识这位朋友吗?初读课文,难读难记的地方多读几遍。辅助阅读:1、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做好记号,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2、 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3、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 )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的认识。)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以你多年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学懂课文?(研读外貌 、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人物特点。)2、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人物外貌、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找到相应的片段(第一小节和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选择读书的方法(自由读,做旁注读,圈圈画画读)。四、教学第一段画面:(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反复读读,体会体会。(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1、第一句:(1)生读第一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2)教师点拨:A、句子中色彩的美。深蓝 金黄 碧绿 B、环境的空旷美。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试背诵句子)2、第二句教学:(1)生读第二、三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点拨:闰土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齐读这一节。(试背诵句子)(4)看图,试背诵这一段。五、学习闰土的外貌。引:不知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三十年过去了,作者回忆起美好的故乡,就想到了闰土。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并说说理由。辅助理解: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画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看出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纯朴、活泼的孩子)再请同学们用铅笔将“紫色的”一词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腊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看出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3、抓住重点词,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句话。五、仿写外貌。1、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2、 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3、反馈交流,师生评价。4、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5、生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检查目标的达成)六、小结、导读。这样两个外貌、身份都截然不同的孩子,却成了难舍难分的朋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少年闰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过程与方法:1.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他们主动探究,长文短教,化繁为简。2.引导学生在品读关键的句段中体会人物特点,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多读有益课外书,热爱劳动人民。教学重点: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闰土性格上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 1、师生互动游戏:意念可使手指变长 两手伸开,手心向上,你会发现,在你双手手掌与手腕结合处各有一条横纹,把两只手的横纹对齐,然后双手合掌,你会发现,你的两只手中指的长度是一样的。然后,左手握拳并把左臂放在桌子上,右小臂弯起朝天,中指伸直,入静,全身心放松,深呼吸,全神贯注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举起的右中指上,加一个意念: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使劲拽中指,中指正不停地变长。嘴里也不断喊出:长,长,长两分钟后,按开始比手的办法再比一比你的两只手的中指,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说一说老师的外貌特征。二、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导:上节语文课我们认识了闰土,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一位年少健康、活泼可爱的浙江绍兴农村孩子。课文还给我们讲了闰土的几件事,又展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三、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教师导:请同学们自由跳读课文中闰土和我的对话,想一想: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试着用一句话或几个字归纳每一件事。注意运用以前所学的读书方法。 2、生自由读课文,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反馈,其他同学补充,相机训练归纳概括能力并板书。 4、激发学文兴趣。 (1)、说一说:要是你就是作者,现在让你选一件事去体验,你最想和“闰土”去干哪件事?为什么? (2)、指名交流。 (3)、猜一猜:老师最想和“闰土”去干什么?并说说这样猜的理由。 (4)、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5、多媒体展示看瓜刺猹对话。引导学生朗读,体验“看瓜刺猹”的惊险刺激。 (1)、师生分角色朗读。 (2)、指名评议读的效果或提醒一下读中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读好“轻轻”以及两个问句。 (3)、生齐读这部分内容。 (4)、多媒体展示闰土给“我”讲诉趣事时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闰土是怎样给我讲诉这些趣事的?我听得怎么样? (5)、教师归纳,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6)、多媒体展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7)、自由感情朗读、指名读、分组朗读,读出夜的寂静、瓜地的美、闰土的勇敢,达到熟读成诵。 (8)、比较句子,去掉句子中表示颜色的三个词语,读一读,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6、多种方式自学其它三件事。 7、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指名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闰土的什么特点? (2)、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板书。 8、引导说话。 (1)、闰土给我讲的事,我经历过吗?听说过吗?理解“新鲜事”、“稀奇事”。 (2)、闰土给我讲的“新鲜事”、“稀奇事”就只有文中四件事吗?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知道的? (3)、想象一下闰土还给“我”讲了哪些稀奇事? 9、教师小结:闰土给我讲了这么多的“新鲜事”、“稀奇事”我听后有什么感受呢?引入下一教学环节。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多媒体展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师生情感交流、汇报。 3、指导朗读,分别用高兴、赞扬、羡慕、惊讶、自叹不如的语气读一读,升华认识。 4、再次想象:闰土在干这些趣事时,“我”在干什么?体会作者生活的单调,对不能广泛接触大自然的不满,理解“四角的天空”,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