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1页
课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2页
课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3页
课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4页
课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篇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戴 斐,2,第六章 传染病,3,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且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4,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5,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不能在外界长期存在或繁殖,它必须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传染源有人和动物两大类。,6,1. 病人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排出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7,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出现。 潜伏期的意义: 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判断受感染时间,并以此寻找传染源及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确定预防接种时间。,8,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指出现某种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 某些传染病临床症状消失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排出病原体,继续作为传染源,此期特点因病而异:一般不再传染(麻疹);有些继续传染(菌痢、乙肝);终身传染(伤寒)。,9,2. 病原携带者(carrier) 是指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一般可分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并能排出体外者,称潜伏期携带者。,10,(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传染病在临床症状消失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排出病原体者,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指过去从未患过该病,但能排出该种病的病原体者。,11,(二)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病(zoonosis),指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分类: 1.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2. 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如阿米巴痢疾 3.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血吸虫病 4. 真性人畜共患病:牛、猪绦虫病,12,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传播形式: 飞沫传播 droplet infection 尘埃传播 dust infection,13,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流行特征有:,传播广泛,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 发病有明显季节性,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发生常与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有关; 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关系很大,,14,(二)经水传播,1.经饮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没有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 停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水源的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告平息。,15,2. 经疫水传播: 其流行特征如下: 病人有接触疫水的既往史; 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 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后,可以控制新病例发生。,16,(三)经食物传播 (food-borne transmission),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病人都有吃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而不吃者不发病; 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流行; 停止食用污染食品后,爆发即可平息 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行。,17,(四)接触传播 (contact transmission),(1)直接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及同室成员之间造成传播; 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及卫生条件差有关;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强传染病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是控制这类疾病传播的主要措施。,18,(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分为: (1)机械性传播:苍蝇 (2)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 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些阶段后具有传染性所需时间。,19,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有如下流行特征: 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高发; 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 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病例以儿童据多,成人病例较少,而新迁入疫区者年龄差异不明显; 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相互传播; 某些传染病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20,(六)经土壤传播 (soil-borne transmission),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 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 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 皮肤的破坏程度 个人的卫生习惯,21,(七)医源性传播 (iatrogenic transmission),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1. 由医疗器械引起:针筒、针头、导尿管等; 2. 由生物制品或药品引起 3.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引起,22,(八)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经胎盘传播:风疹、麻疹、水痘、肝炎 上行性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分娩引起传播:淋球菌、疱疹病毒,23,三、人群易感性 (herd susceptibility),(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二)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原因 (1)新生儿增加。 (2)易感人口的迁入 。 (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4)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 (三)人群易感性下降的原因 1预防接种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24,影响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土壤、 对三个环节的影响。 (2)社会因素: a 有利因素:国境检疫、传染病防治法等 b 不利因素:人群流动增加,25,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制对策,26,(一)经常性预防措施:,1. 开展卫生教育 2. 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 3. 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4.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5. 病人、带菌者及可疑人员禁止从事相关工作 6.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27,(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人群易感性,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28,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 是指通过接种免疫原性物质,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活菌(疫)苗:如结核、鼠疫。 死菌(疫)苗:如霍乱、伤寒。 类毒素: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29,(2)人工被动免疫 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现成抗体而受到保护。常用制剂有:免疫血清: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 (3)被动自动免疫 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易感接触者(如婴幼儿或体弱者)的一种免疫方法。,30,2. 计划免疫 (planning immunization),根据传染病疫情的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目的在于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并最终消灭传染病。,31,预防接种应注意:,(1)正确掌握禁忌证 (2)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 (3)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 (4)接种器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减少致病因子的交叉污染,32,(三)防护措施,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其受到感染。 新兵入伍、新生入学、招工健康体检 对特殊职业就业者(如幼托机构、饮食行业、水厂、炊事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3,二、加强传染病的管理,(一)我国传染病的分类 我国将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等,34,(二)对病人的管理措施,疫情出现后,应加强对病人的管理,防止传染病扩散并争取尽快将疫情平息。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包括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传染病人 2传染病的早期报告 3早期隔离 4早期治疗,35,(三)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接触者是指曾接触过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其发病或成为传染源。 1应急性预防接种 2. 药物预防 3医学观察 4隔离或留验,36,(四)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措施,对患有非烈性传染病的有经济价值动物,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否则,应采取杀灭措施,,37,(五)对疫源地的管理措施,疫源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而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区。,38,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住院、死亡或治愈); 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 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39,2疫源地的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sterilization) 对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随时消毒需经常进行,应指导病人家属或由医护人员完成。,40,(2)终末消毒(terminal sterilization) 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一般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较长时间存活的疾病才进行终未消毒。,41,第三节 结核病,42,一、流行特征,(一)全球发病趋势 目前,结核病在全球死因顺位中位居第七,每年死于结核病患者约200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的工业国家再次出现,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也日趋严重。,43,结核病在发展中国家居高不下,在发达国家卷土重来的主要原因是: 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 结核病与HIV的合并感染造成结核病人的剧增, 由于近30年来结核病在全球公共卫生政策中被忽视, 发达国家日益增多的移民加剧了结核病的播散。,44,(二)我国结核病的状况,我国结核病的流行有以下三点特征: 1高感染率 2高死亡率 3高耐药率,45,(二)影响感染的因素,1年龄 2性别 3职业 4HIV感染和艾滋病 5其他因素,46,(三)影响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 2病原生物学因素 3社会因素,47,三、结核病的防制策略与措施,(一)结核病的控制策略 (二)结核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 1痰结核菌检查 2结核菌素试验 3X线检查 (三)结核病疫情评价指标 (四)病人的化疗,48,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49,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性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已被确认的病毒性肝炎有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50,一、流行特征,病毒性肝炎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但分布不均衡,绝大多数感染和发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51,二、防制策略与措施,(一)甲型肝炎的防制策略及措施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接种甲肝疫苗,52,(二)乙型肝炎的防制策略及措施,1特异性免疫接种 2管理传染源 (1)乙肝病人的管理 (2)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 (3)献血员的管理 3切断传播途径 (1)防止医源性传播 (2)阻断母婴传播 4健康教育,53,复习思考题,1.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2. 传染病的潜伏期有什么流行病学意义? 3.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4. 试述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 对策。,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