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素材;活动——评两篇“统计”教学设计_第1页
任务;素材;活动——评两篇“统计”教学设计_第2页
任务;素材;活动——评两篇“统计”教学设计_第3页
任务;素材;活动——评两篇“统计”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素材活动评两篇“统计”教学设计作者:成贤看了两篇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想分三点来评析这两篇设计。 一、 教学任务 经过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学生初步具有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和计数的能力。本节课继续教学分类统计,应该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具体目标指出:(学生)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分类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在上面的阐述里,我们能注意到两点:第一,“分类”是根据物体的特点分别归类。对物体分类,可以“按给定的标准”,也可以“选择标准”,即学生开展分类活动的标准,不仅是教科书所规定的,还要视需要由自己设定。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里的分类标准,几乎都已经指定了。从本单元起,要培养自主选择分类标准的兴趣与能力,正如教科书第97页第5题那样,给学生留出自主分类统计的空间。第二,对物体分类,能够深入了解它蕴含的内容,如物体的特点与数量、物体的结构与组成一些比较复杂的物体,往往不是凭一个标准的一次分类就能了解它的全部内涵,经常是通过几次不同标准的分类,才逐渐挖掘出充分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标准提出“不同标准下多样性”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在这里。 令人欣慰的是,上述两篇设计都理解了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仅在教学目标里清楚地列出了“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细致安排了体验“多样性”的活动,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单元教材编排3课时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要1课时,例题和“想想做做”用2课时教学。教师教学用书对新授2课时的内容安排有很具体的意见,第一课时教学例题与“想想做做”前两道题,着重按不同标准分类,体会结果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想想做做”后三道题,继续体验不同标准的分类,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分类的标准。可见,两课时的安排是有层次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逐步递进。张老师和赵老师把第5题里的照片分类统计换成邮票分类统计,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可以按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再确定两个不同的分类标准,并完成统计”。项老师和唐老师在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要求学生“说说气球可以按什么来分类”,预设了按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等分类标准。可见老师们都很关注学生自主选择分类标准。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调整教材的安排。我只是想,两篇设计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不知第二课时会提怎样的目标任务。我不怀疑两篇设计在课堂上的可行性,只是想会不会第一课时的负担偏重,第二课时的教学只有重复没有递进呢?尽管在第一课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排除学生提出分类标准,但要求不宜太直白,可以多一点扶持,少一点放手,以免使本节课的教学受到影响。 二、 教学素材 统计是一项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学生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体会统计,学习关于统计的知识与方法。统计的对象经常是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统计,能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里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增加常识,丰富经验。 统计教学要选用合适的素材。一般来说,选择教学素材应注意两点:一是素材要现实而有意义,存在于学生的生活领域里;二是素材要适应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的阶段特征,既能有兴趣地接受,又能激活已有的统计活动经验。离学生现实过远的素材,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便于教,不利于学。一些平淡的素材,不受学生欢迎,激发不了学习热情。一些平庸的素材,没有必要开展统计活动,在勉强进行的统计活动里,体会不到统计的价值。某些过分“煽情”的素材,似乎学生喜欢,但其实会干扰学习心向。 我们不妨看看教材。例题创设的运动会场景,学生比较熟悉;设计成动物运动会,他们更感兴趣;两种分类标准,学生能够理解和实施。练习里把许多茶杯分类、把许多图形分类,都不难进行,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分类标准,引发不同的分类过程,得到不同的数据结果。把学生按年龄分类和按出生月份分类,把照片按内容、颜色或横竖分类,生活味很浓,除了反复体验不同标准下结果的多样性,还能体验统计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选择、设计分类的标准。教材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张老师和赵老师用教材比较充分,引导学生在教材上看看、分分、填填、比比,体会每道题里都有不同标准的分类,得到不同的信息。出示的邮票创设了开放的情境,学生会自觉观察各张邮票上的图案与面值,从而产生按图案、按面值或按其他标准分类的愿望。项老师和唐老师在学校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里寻找的素材,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持续展开,学生不仅回味了庆祝节日时的愉快,还感受了学校生活里有丰富的数学内容,有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尽管两地学生在各自的课上完成的习题不同,但获得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是一致的。如果我上这节课,会把项老师和唐老师设计的应用实践略作修改,充实第二课时的教学,腾出时间教学“想想做做”的前两道题,因为这两题在第一课时的使用价值高于第二课时。 三、 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通常表现为: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有热情;具备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思想方法、相关经验;能主动选择、积极开展学习活动;能够独立思考,也能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学习活动的氛围与条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思想、积累经验。 教材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例题创设了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说“想知道些什么”,激活分一分、数一数等活动经验;然后让学生在教材的统计表上分类整理,感受两张表格里的分类与提出的两组问题是有联系的,填表能得出问题的答案;还要比较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说说从每张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再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活动,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 两篇设计的教学线索与教材线索是一致的,都引导学生经历“进入情境,提出问题分类整理,填写表格汇报交流,反思小结”的过程。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学习活动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分类统计的体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项老师和唐老师在“进入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上动了一些脑筋。呈现运动会场景,让学生自由说说“能看到些什么”,还利用给运动员发号码布、给运动员订午餐的任务陆续引发按运动项目、按动物种类分类统计的活动。这个设计的意图很清楚,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体现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实,学生面对场景自由回答“能看到些什么”的时候,已经产生把动物分类统计的动机,已经能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了。给运动员发号码布和订午餐,虽然生活味浓些,却使学生绕了一圈仍回到把动物分类统计上,这就显得不必要了。可以在统计活动之后,利用获得的数据来解决发号码布与订午餐的问题,这样更能体现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 张老师和赵老师在“汇报交流,反思小结”环节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先是看到两张统计表的合计数相同,并解释相同的原因。然后比较两次统计分类标准和结果,突出“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分类、不同的结果”。接着把统计表里的分类项目与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体现不同的分类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最后利用统计得到的数据为小动物准备食品、准备运动鞋。我认为这是一段细致而精彩的设计,紧紧抓住了本节课最重要的数学思想,突出了“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统计的现实意义,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指出利用两次统计的合计数相等,可以检验统计结果,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课异构”栏目创设了一个交流、研究课堂教学的平台。每期刊发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展现了设计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