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香菱学诗》说课稿_第1页
初三语文《香菱学诗》说课稿_第2页
初三语文《香菱学诗》说课稿_第3页
初三语文《香菱学诗》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语文香菱学诗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读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揣摩香菱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它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四、教学程序 环节1激趣揭题,介绍背景 一首红楼梦片尾曲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由歌声入手,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我的激情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板书) 介绍作者、红楼梦、香菱(为什么要介绍,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时,我市今年中考,对字词音的考查有6分。我教的有些学生今年中考在这一项中失分比较比较少。我的做法是: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放在手旁,让学生养成随时将遇到的难写、易错的字词写一遍的习惯。功夫下在平时,考场就少失分。 接下来,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通过这一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各个环节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环节3 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我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1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解说:此步骤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方法:小组讨论,选两组展示讨论成果,师生点评。值得提醒学生的是,结构的划分不一定就一种,本文就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让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在指导着她,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在教香菱时,谈了哪些问题?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4菱学诗是在哪个地方学的诗?这个地方的环境又怎样? (这几个问题,完全是围绕文章重点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给学生的思考以方向性的指导。在具体的讨论中,适当地点拨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创造能力。) 教师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苦志,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板书) 环节4 赏读课文,学习手法 曹雪芹能够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香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文本中有精彩的语段,描写了她的苦读,我们共同的体会一下。再赏读文本的5、6自然段。 从中,学生也会学到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环节4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环节5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香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从香菱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中考在即,你打算怎样做?从香菱身上,你能获得一些感悟吗?学生只要围绕着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即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环节6 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黛玉教香菱学诗,可以看出他的诗词功底很深,看看我们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写一对联,试试看 师给出上联:黛玉多愁善感悲葬花 下联:香菱如痴如醉苦吟诗 学生对下联,教师都可以适度点评。 这样设计理念是抓住小说人物这一核心要素,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