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两篇)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两篇)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两篇)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两篇)_第4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两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丰富情思2.品味特色语言,背诵经典句段【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思【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1.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梳理课文内容2.找出文中蕴含作者深情的词句,体会作者丰富情思针对目标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并背诵喜欢的句段丰富积累课堂教学中,力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小组捆绑评价结合起来,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根据本堂课中,各小组的表现,小组评价表的赋分,推选优胜小组。【教学活动设计】附:板书设计灯笼吴伯箫童年记忆亲情民俗意义乡情文化价值家国情【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导入: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顺着“灯笼”这条线索,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发现,初步感知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情感。二、美读评注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初步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写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围绕“灯笼”这一主题,加强美读和圈点评注,引导学生具体体会。环节一:理清灯笼之缘1.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找到能总括全文的一句话。(“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2.用短语概括文章抒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如:祖父夜行、慈母之爱、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朱红描字、献帝伴灯、甘做马前卒)环节二:了解灯笼之俗引语:围绕灯笼,作者写了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中找到有关家乡风俗的描写段落,并大声朗读,品味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采用自选展示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领会融情于景和事的写作方法。交流:主要提到的风俗有乡俗还愿挂灯笼,元宵节张灯结彩,族姊远嫁大送大迎等等。环节三:体会灯笼之情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学生自读文章,体会最让人动情的地方,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课堂交流:祖父:“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引导学生补白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以及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母亲:“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语言、动作)加以体会,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明白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里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人物的特点。环节四:理解灯笼之愿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感受:“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小组探究交流:1.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将军的壮怀,引导学生回顾抒发“保家卫国”豪情的古诗词。)2.“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3.“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帮助学生体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领会作者愿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姿态。第二课时一、话题讨论整合本单元的资源,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1.以灯笼为例,并结合本单元课文以“浅谈民俗文化的特性”为话题,学生交流、讨论。可用“我从 看出民俗具有 特性(或价值)”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归纳出以下特性:形象性、大众性、传承性、寄托性等。如: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这是“形象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过年过节都会点亮灯笼,这就是“大众性”的特点;一种民俗文化,往往会经历几百上千年延续下来,说明它是有“传承性的”;最后一点,本文借“灯笼”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寄托性”。2.结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一谈你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二、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试着从下列方面去品味:1.结合富有特色的精彩语句语段发现时代特色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师引导: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少有长句;二是书面语化,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显得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2.品味语言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这篇抒情性散文的感情基调有何特点。师引导:这是一篇情调优雅而又激越的抒情散文,朗读时要有优雅的情调,读到课文最后要表达激昂的情调。3.与表达方式的运用相结合,体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起到什么作用。师引导: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本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叙议过渡转换自然融洽。三、小结全文灯笼通过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乡情的感念和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四、板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二、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生活片段?(1)打着灯笼接祖父。(2)挑着灯笼上学。(3)跟着龙灯跑半夜。(4)村头红灯高挂(5)族姊远嫁挂灯笼。(6)纱灯上描红2、作者由灯笼生发了哪些联想?(1)宫灯及宫灯下的生活情境(2)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3)燎原的火把三、疑新探究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四、课文小结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