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高考题型分类总结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1页
2019届高考历史高考题型分类总结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2页
2019届高考历史高考题型分类总结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3页
2019届高考历史高考题型分类总结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4页
2019届高考历史高考题型分类总结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普查讲 53,一张图学透,六组题讲透,第(2)题,第(4)题,目录,第(1)题,第(6)题,第(5)题,第(7)题,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和宗法制、 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1,商鞅与贵族大臣进行辩论,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1,内容 经济: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 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发展。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 爵位,严厉禁止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废分封,行县制。分全国为31县, 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 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社会: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商鞅,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1,历史作用 (1)积极: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 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 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也打击了奴 隶主贵族的特权。 最主要影响: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 (2)消极: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 矛盾。,商鞅铜方升,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 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经济文化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 化,社会动荡不安。 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北魏孝文帝雕像,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建立新制度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推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设立三长制,取代宗主都护制,健全了县以下地方的基层政权。 (2)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孝文帝迁都洛阳。,2,孝文帝出行,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3)移风易俗 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参照汉族 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按照门第高低任命官吏。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2,孝文帝出行,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日趋活跃,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 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礼佛图,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 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 积贫积弱局面。 (3)其他社会因素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3,宋神宗,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措施 (1)富国之法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强兵之法 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整顿太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唯才用人。,3,王安石,一张图学透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结果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等反对派上台,废除了新法。,3,宋代武将,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但有些变法措施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 节省了军费,改进了武器质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善。,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贫困的俄国农奴,背景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 了阶级矛盾。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 宣读“二一九法令”,内容 颁布“二一九法令”,使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 农民仍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 体系的近代化。,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评价 (1)进步性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 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黑船事件,背景 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 统治危机。 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了半殖 民地危机中,民族危机加剧。 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的统治。,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1876年建的一所 日本新式学校,措施 政治: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 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文化:推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传播改革 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社会习俗进行“欧化”。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影响 (1)积极性 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 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自由民权运动的 推动下,实现了向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 一个立宪国家。 文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 深刻变化。 国际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 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日本明治天皇,影响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 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3,康有为,背景 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界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 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 接影响。 维新派的准备: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学会、办报纸、 兴学堂、著书立说,阐述变法主张。,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3,京师大学堂,内容 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官,澄 清吏治。 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设立铁 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 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 立译书局、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 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3,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谭嗣同,一张图学透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3,戊戌六君子,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第53课 第(1)题 P31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第53课 第(1)题 P314,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累千金”“身居穷约”等有效信息概括归纳。,第53课 方法便签 P314,改革原因(背景)的一般表述,方法便笺,民族危机严重,社会上层具有革新意识。,1,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缓和阶级矛盾。,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第53课 第(2)题 P314,(2)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第53课 第(2)题 P3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解析:第一小问问内容,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内容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问现象,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向少数民族学习。,第53课 第(2)题 P314,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解析: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53课 方法便笺 P314,从四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改革的特点,方法便笺,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侧重于制度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商政策等,本质上体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第53课 方法便笺 P314,从四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改革的特点,方法便笺,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是为了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王安石变法则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方面看,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第53课 第(3)题 P31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第53课 第(3)题 P315,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第53课 第(4)题 P315,(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第53课 第(4)题 P315,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第53课 第(4)题 P315,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材料关键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可见唐代币制改革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从长远看,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还为非金属货币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可见唐代币制改革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代币制改革有利于避免“劣币盛行”,为商品交易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第53课 方法便笺 P315,意义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方法便笺,设问方式,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2.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第53课 方法便笺 P315,意义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方法便笺,答题模板,1.“意义类”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 “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等。 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 “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 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 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 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3.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第53课 第(5)题 P31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第53课 第(5)题 P316,(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第53课 第(5)题 P3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解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清末街道管理改革属于近代化的表现,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第53课 第(5)题 P3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启示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遇到的困难及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小积累,第53课 小积累 P316,对启示、认识型试题的说明,1.启示型设问,启示型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 “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来提出。 它主要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2.认识型设问,“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 与“启示”有所不同,“认识、看法”需要学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小积累,第53课 小积累 P316,对启示、认识型试题的说明,3.常考角度,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 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 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第53课 第(6)题 P316,(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第53课 第(6)题 P316,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光绪帝仍然主张“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也就是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而康有为认为“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此可以看出他主张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所以他们的合作不可能成功。,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小积累,第53课 小积累 P316,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 是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 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如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社 会要求改革的呼声等。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 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第53课 第(7)题 P316,(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