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o 1 2 年 第 l8 期 s 。i 。 。 d T 。 意 。 m 。 t R 。 。 h d o i :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07 6 9 5 2 0 1 2 1 8 0 0 2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与科学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张 炜 ( 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1 3 1 0 0 1 8 ; 2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1 3 1 0 0 2 7 ) 摘要 :基 于结构化访谈和 多层 次组 织行 为问卷 ,实证检 验大学跨学科 学术组 织特征 与科 学创 新能 力之 间的 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显著影响其科学创新能力,高跨 学科学术组织特征的大学在科 学创新 能力方面显著高于低跨学科学术特征的大学。因此,加快跨学科学术组织与制度建设是提升我 国大学科 学创新 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科学创新能力;效应分析 中图分 类号 :C 9 3 6 ;G 3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0 7 6 9 5 ( 2 0 1 2 )l 80 0 0 5 0 5 Re s e a r c h o n Re l a t i o ns h i p b e t we e n Ch a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r y Ac a de mi c Or g a ni z a t i o n an d S c i e nc e I n no v a t i o n Ca pa b i l i t i e s i n Un i v e r s i t i e s ( 1 S c h o o l o f Ma n a g e m e n t ,H a n g z h o u D i a n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1 8 ,C h i n a ; 2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f o r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P o l i c y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2 7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Th e s t ud y v e r i fi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s h i p b e t we e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t e r d i s c i pl i na r y a c a de m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s c i e n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s t r u c t u r e d i n t e r v i e ws a n d mu l t i l e v e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 a l d a t a a n a l y s i s Th e s t u dy s t a t e s t h a t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t e r d i s c i pl i n a ry a c a d e mi c o r g a ni z a t i o n ha v e a po s i t i v e e f f e c t o n s c i e n c e i nn o v a t i o n c a pa b i l i t i e s I t i nd i c a t e s t h a t hi g h e r l e v e l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t e r d i s c i pl i n a r y a c a de mi c o r ga ni z a t i o n a c t i o n a f f e c t s g r e a t l y t h e s c i e n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F i n a l l y, i t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b u i l d i n g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a c a d e m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s y s t e m i n u ni v e r s i t i e s wi l l i mp r o v e s c i e nc e i n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i l i t i e s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Ke y wor d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t e r d i s c i pl i na r y a c a de mi c o r g a ni z a t i o n;s c i e n c e i n no v a t i o n; c a pa b i l i t i e s; e f f e c t a na l y s i s 1 理 论背 景 大学是 以知识为材料 ,学科为单元的学术组织 , 学科是大学学术组织存在 的核心特征。进入 2 l 世纪 以来,传统大学学术组织赖以存在的组织基础,即 学科分化特征 E t 益动摇 ,跨越传统学科界限 的跨学 科研究活动正在成为现代 大学的基本使命之一 。大 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是实现基础科学发现与技术 创新相联系的有效途径。科学创新 的三大核心要素 是原创性研究 、人力资本 结构与 自由学术组织 。通 过对 1 9 7 9 -2 0 0 9年诺 贝尔奖项 的统计分析表 明 , 在 3 0项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有 1 6项属 于交叉学科 领域 ,比率为 5 3 3 ,在 3 0项诺 贝尔化学奖 中,有 2 O项属 于交叉 学科领域 ,比率为 6 6 7 ,在 3 0项 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中,有 1 2项属于交叉学科 领域 ,比率为 4 0 ,在 3 0项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有 8项属于交叉学科领域 ,比率为 2 6 7 。由此可见 , 2 1 世纪将是学科交叉 和学科统合 的世纪 ,跨学科研 究 已经成为获取原创性科研 成果 的重要途径 ,对科 学创新能力 的影响 日益显著。 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跨学科活动和跨学科 学术组织的研究众多 ,然而针对大学跨学科学术组 织与大学科学创新 能力之 间关 系 的研究 基本没有 , 我们 只 能 从 相 关 研 究 中 得 以窥 见。根 据 O E C D ( 1 9 9 9 ) 的报告 ,交 叉学科 的大量涌 现和发展 是是 2 O世纪学科发展的典 型特征 ,与之相对应 的是重大 新技术和发 明的出现 ,4 7 以上均来源于跨学科研 究 或 交 叉 学 科 合 作 研 究。从 徐 小 洲 和 梅 伟 惠 ( 2 0 0 6) 2 3以 及 大 学 评 价 国 际 委 员 会( 2 0 0 6 , 2 0 0 7 ) E 3 4 发布的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报告中可 以看 出,美国、英国 、日本 、德 国、澳洲 以及 中国创新 力排名靠前 的大学均是该 国著名研究 型大学,也是 收稿 日期 :2 0 1 11 1 3 0 ,修 回日期 :2 0 1 20 22 4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 “ 组织情境 、知识管理能 力与开放式 创新绩 效关联性研 究” ( 1 1 Y J A 6 3 0 1 9 9 ) 和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项 目 “ 面向 自主创新 战略的研究 型大学学术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关系研究” ( 2 0 1 0 0 4 7 1 7 5 0 ) 6 张炜: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与科学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跨学科研究开展最早和运作机制最 为成熟 的- t t 大 学 ,如美 国的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 院和斯坦福大 学 ,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日本的东京大学 , 中国的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美 国高校 早在 1 9 8 0年代就开设设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和跨学科 学术组织 ,在 2 0 0 7年 国际大学创新 力排行榜前 1 0 位 中,其 中 9所均是成熟开展跨 学科教学 和研究 的 美 国一流大学。耿益 群 ( 2 0 0 8) 5 1 分析 了美 国研究 型大学跨学科研究 中心对知识创新 的积极效应 ,指 出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是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创新 , 对整合大学创新资源和提升大学创新力具有重要推 动作用。邱均平 和杨 瑞仙等 ( 2 0 0 9 ) 的世 界一 流 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 中构建 了大 学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报告表明大学科研 竞争力与美国基本科学指标 ( E S I )数据库 中覆盖的 2 2个学科 以及跨学科显著高相关 ,排名前 1 0位的大 学均是世界高水平 的综合性大学和研究 型大学 ,与 国际大学创新力排行榜极为接近。由上述研究可知, 大学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学术组织 已经成为大学知 识创新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大学跨 学科学术组织模式 、特征和运行机制对大学科学创 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 2研究 目的和概念界定 本研究拟从 学科组 织创新 角度 出发 ,实证检验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特征与科 学创新 能力之 间 的关系。本研究 中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是指 大学开展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所依赖 的组织单元 、组 织体系结构 、运行模 式、机制 和环境等要 素特征 。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测度主要涉及大学跨学科 管理体制、组织机构 、运行机制 、经费支持 、评 价 机制 、文化氛 围、社会 网络 以及与产业界或政府 的 联系等内容 。大学科 学 创新 能 力 是指 现 代 大学 知 识 生产和知识创 新 的动态 过程 能力 ,是 大学 原始 创 新能力 的真实 体现 。对大 学科 学创新 能力 的测 度 是基于 世界大学科研竞 争力排行榜 ( 2 0 0 9) 的评价指标体 系 ,即大学科 学创 新能力 包括 科研 生产力 、科研 影响力 、科研 创新 力与科 研 发展力 等 内容 。 3实证研 究 3 1 研 究取样 和样 本 特征 本研究的样本对象主要包括研究型大学 、教学 研究型大学 、教学型大学和大学独立科研机构。共 计发放 7 5 0份问卷 ,回收 5 l 3问卷 ,除去 2 9份无效 问卷 ,得 到有效 问卷 4 8 4份 ,有效 回收率 6 4 5 。 问卷主要 由从事跨学科教学与研究 的教师 、研究者 、 博士后以及研究生等相关人员填写 ,以反 映各类高 等院校的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与现状。 3 2研 究测 量 本研究采用的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 量表 由 4 0个测量项 目组成 ,包括跨学科管理与组织运行 机 制、跨学科活 动经费支持 、跨 学科活动评 价机制 、 跨学科研究文化氛 围、跨学科社会 网络以及 产学研 合作与联系等内容。大学科学创新能力量表 由 5个 测量项 目组成 ,包括论文发 表数 、论文被 引次数 、 知名学科数量、专利 申请 和专利获得数量以及高被 引论文 比率等 内容。研究采用 L i k e r t 式 7点量表进 行评价 ,从 17记分 ,表示从 “ 完全不符 合” 到 “ 完全符合”等 7个等级变化选择。上述量表基本反 映了我国高等学校 的跨学科学术组织行为特征与科 学创新能力 的主观评价绩效 。 3 3 统计 方 法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统计软件 S P S S 1 7 0 f o r Wi n d o w s 软件进行。统计方法主要运用 了描述性统计分 析 、方差分析 、路径分析和多元层次 回归分析。 3 4 研 究结果 分析 3 4 1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和科学创新能力 的 因子分析。对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量表进行 了 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 析法 和方差最大旋 转法抽取相关 因子。运用凯泽标 准和卡特尔 陡阶检 验法确定 因素抽 取个数 ,采用特征值 大于 1 ,且项 目因素荷重不低 于 0 5的标准 ,一共抽取 了五个关 键 因子 ,得到一个具有五个维度 ,分别包括 1 7个项 目、7个项 目、5个项 目、5个项 目和 4项 目,共计 3 8个项 目的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量表 。作 为检 验量表测量 项 目内部 同质性 的标准 ,C r o n b a c h a值 越大表示信 度越高 ,本文 以不低于 0 7为限。对 于 样本数据适用性 ,采用 K MO样本检测法 。本次因子 分析统计数 据 的 K MO值为 0 9 6 4 ,适合 做 因子 分 析。在对五个 因子命名后 ,本研究认 为,大学跨 学 科学术组织特 征包 括跨 学科 管理与组织运 行机制 、 跨学科研究文化氛围、产学研合作与联系、跨学科 资助与评价机制和跨学科专业化社会 网络等五个要 素维度。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量表 的五个 因子 共同解释了 7 7 1 测量变异 ,说明量表的代表性 良 好 ,且五个 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 9 7、 9 3 、 9 4 、 9 1 、 9 3 ,显示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证 明了 本研究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很高。 进一步对大学科学创新能力量表进行 了探索性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转法抽 取相关因子。运用凯泽标准和卡特 尔陡阶检验法确 定因素抽取个数,采用特征值大于 1 ,且项 目因素 荷重不低 于 0 5的标准 ,得到一个维度共计 5个项 目的大学科学创新能力量表。本次因子分析统计数 据的 K MO值为 0 9 1 9,适合做 因子分析。大学科 学 创新能力因子解释了 9 4 2 测量变异 ,说 明量表 的 代表性 良好 ,且该 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 9 8,显 张炜 :大学跨学科学术 组织特征与科学创新能力关 系研 究 7 示 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证 明了本研究 量表的 同质 性信度很高。 3 4 2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对大学科学创新能 力的回归分析。在本研究 中,我们将进 一步检验大 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对科学创新能力的影 响效应 。 研究运用多元线性 回归分析方法进行 ,以跨学科学 术组织特征的五个 因子作为多元 自变量 ,以科学创 新能力作为 因变量 ,运用 全部进 入 回归 分析方 法 , 对科学创新能力构建多元线性 回归方程 。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 1 。 由表 1的回归分析结果可 以看 出,大学跨学科 学术组织特征对科学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影 响效应 , 回归方 程 的总体影 响系数 R 达 到了 3 8 ( P 3 1 ,2 ,4 3 1 ,2 ,3 , 4 1 , 2 ,3 ,4 1 ,2 , 4 3 P0 0 5 P 0 0 1 P 0 0 0 1 4 研 究小 结 与结论 根据上述实证数据分析 ,笔者 总结 了我 国大学 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我国大学总体 上处 于独立学科模式 向学科 会聚模式 的转 型阶段 ,即由单学科 向多学科一跨学 科一交叉学科渐进变革 的初级 阶段。大学跨学科学 术组织以传统院系结构 和学科组织为基础 ,跨学科 实验室一研究中心一独立研究院 所等形式并存 ,多 数采用矩阵式学术组织模型,以松散联合组织为主 , 实体化运作组织较少 ,因此在大学跨 学科学术组织 特征方面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与 国际一 流水平 的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尚存在较大差距 ; ( 2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对大学科学创新 能力具有显著 的正效应 ,但是我 国大学跨 学科学术 组织建设基本上是 以外生性 的行政管理推动和国家 政策主导模式为主 ,缺少真正 自组织模式的学科会 聚与内生性 的知识整合 创新 ,而且这种模 式还将会 持续一段时间,这导致我 国研究型大学的科 学创新 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 ; ( 3 )各种类型 的大学在跨 学科学术组 织结构 、 管理政策 、教学与研究 、资助模 式、成果评价 、专 业化社会 网络 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方 面仍然 处于探索和模仿学习阶段 ,缺乏 自适应性 的灵活与 创新 。 5 加快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制约我国大学跨学科教育与研究发展 的关键 因 素是学科分割 、制度障碍和组织 障碍。因此 ,我们 建议 : ( 1 )明确 国家层次与大学层次的跨学科研究 战 略,基于动态学科组织和学术治理结构 ,改革高等 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教育部应推动学科分化 的传统大学学术组织模式向跨学科 的大学学术组织 模式演变 ,我国大学整体上适合渐进增量变革模式 , 宜采用基于跨学科 的矩 阵式大学术组织模 型,局部 上应匹配动态创新变革模式 ,宜采用基于跨学科的 无边界大学学术组织模型。 ( 2 )强化高等学校的变革意识 ,营造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文化氛围与生态条件 ,积极推动在高等 教育的各个层次培育跨学科人才。在高等教育各个 层次的人才培养中提供更为全面的方法和技术来解 决科学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 问题 ,鼓励高等学校 采用综合设计创造与整体化教育模 式 ,将社会 、经 济 、环境 、政治与法律 上 的实践 问题与科学 发现 、 技术创新及其应用结合起来 ,促 使大学生在跨学科 活动中观察 、阅读 、体验 、讨论 、发现和解决 问题 , 以培养高级人才的多样性 、创新性和责任意识 。 ( 3 )积极探索基 于跨学科学术组织 的资源分配 和项 目资助模式 ,以促进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 的形 成和运作 。跨学科学术组织 的资源分配模 式应 当 由 跨学科教育与研究 的内在知识价值和解决社会 现实 问题的紧迫性来驱动 ,以跨越单一 学院、学系或者 部 门的利益机制。鼓励 资助科学 问题而不是资助某 个学科或者学校 ,支持若 干所大学和多个学科 之问 共享教学科研设施 ,采取灵 活预算 和多机构合作资 助模式 ,优先支持跨学科教育与研究计划。 ( 4 )积极探索和推进有利于跨学科教育与跨学 科研究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评价机制 J 。在高等学校 设立 I D T ( 跨学科教育 )和 I D R ( 跨学科研究 )学 术评价委员会 ,采用符合跨学科教 育与研究 的特性 的评价标准。关注 I D T和 I D R活动 的长期生产率 和 效益 ,避免短期化倾 向,采用对于学术工作者本身 的评价和矩阵式过程评 价模式 ,发展有关跨学科教 育与跨学科研究活动 的过程认证评估 。 ( 5 )积极构建大学跨学科专业化社会 网络 ,以 寻求各种学术机会来促 进跨学科研究 与教学。鼓励 在高等学校设立 I D T和 I D R专业协会,组织定期会 议与出版物,识别跨学科合作伙伴 ,奖励认 可跨学 科研究人员 ,鼓励 大学期刊编辑通过各种机制 出版 张炜: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特征与科学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9 I D T和 I D R出版物或者相关专辑及特刊。 参考 文献 : 1 张炜,张世龙 ,唐京,等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与科学创新能 力 关系研 究报告 R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主任 基金项 目成 果报 告 ,2 0 1 0 2 徐 小洲 ,梅伟 惠创新 时代 的国 际大学创 新竞 争力 评价 J 高等工程 教育研 究 ,2 0 0 6 ( 4) :2 42 8 3 大学评 价国际委员会国际 大学 创新 力客观评 价报告 J 高 等教育研 究 ,2 0 0 6 ( 6 ) :2 32 9 4 大学评 价 国际 委员会 2 0 0 7年 国际大 学创 新 力客 观评 价 报告 J 高等教育研究 ,2 0 0 7 ( 6 ) :2 93 2 5 耿益群 美 国研究型大学跨学 科研 究 中心与大 学创新 力 的发展 一 基 于制度创 新视 角 的分 析 J 比较 教育 研究 ,2 0 0 8 ( 9) : 2 4 2 8 6邱均平 ,杨瑞 仙 ,丁敬达 ,等竞 争与卓越一2 O 0 9年世 界一流 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排 行榜 出炉 J 高教发展 与评 估 ,2 0 0 9 ( 9 ) :11 2 7 S A C M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s t r a t e g i e s i n US r e s e a r c h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2 0 0 8 , 7 9( 1 0 ) : 5 3 7 5 5 2 8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N a i o n a l A c a d e m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 I n s t i t u t e o f Me d i c i n e F a c i l i t a t i n g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 R O L ,2 0 0 4 , 2 0 0 91 1一l 5 h t t p : w w n a p e d u c a t a l o g 1 1 1 5 3 h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8757-2025企业建模与体系结构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论的要求
- GB/T 17821-2025胶乳5 ℃至40 ℃密度的测定
-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部分)全册知识清单(超强)
- 酒店餐饮营销培训体系构建
- 《医学影像信息交流实施工具》课件
- 仿铜浮雕画培训
- 轮胎购销合同协议版
- 残联免责协议书
- 《管理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 灌浆施工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预拌混凝土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
- 主动防护网施工方案
- 生产流程操作指南手册
- 《上海地区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
- 矢车菊简介课件
- 创业法律风险防范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温州大学
- 2023年安全员继续教育题库800道及答案(考点梳理)
- 走向未来:国际经济合作(青岛工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MOOC】3D工程图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全国青少年数独比赛U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