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一、常用术语 (一) 周界 需要进行实体防护或电子防护的区域边界。 (二) 监视区 室外周界防护系统或周界栅栏所组成的周界警戒线与防护区边界线之间所覆盖的区 。,(三)防护区 允许公众出入的、防护目标所在的区域或部位。 (四)禁区 不允许公众出入或探入的防护区域或部位。,(五) 纵深防护 根据被保护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的要求,对整个防范区域实施由外到里或由里到外层层设防的措施。 (六)均衡防护 安全防范系统各部分的安全防护水平应保持基本一致,不能存在明显薄弱环境或瓶颈区域的防护措施。,(七)抗易损防护 保证安全防范系统安全、可靠、持久运行并便于维修和维护的技术措施。,二、设计原则,(一)规范性 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应基于对现场的实际勘查,根据环境条件、防范对象、投资规模、维护保养以及接处报警等因素进行设计。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有关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标准的要求,符合有关设计规范、设计任务书以及建设方的管理和使用要求。,(二)先进性 系统设计在技术上应有适度超前性,便于扩展和升级,应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且在一定时期内应具有先进性。 (三)可靠性 系统设计所选用设备应相对成熟,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持久运行并便于维修和维护。,(四)经济性 应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应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和较低的维护开销。 (五) 实用性 系统设计应操作简单、现实明了、维护方便、经久耐用。,三、系统构成模式,1、 基本模式 1)门、窗等应设置防盗开关报警装置或其他报警装置 2)对有条件的可对进入防护部位的通道、入口、窗口、通风口、天棚等设置入侵报警装置。 3)防护部位应设入侵报警装置或联防警铃/或警号。,4) 报警控制装置应留有能与区域性报警联网的通信接口和启动本地报警装置,应设有与有关部门联络或报警传输的装置。应设有操作密码。 5) 报警系统应有能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的备用电源。,2、中级模式 1)应为局部纵深防护,宜为整体纵深防护 2)应对进入防护部位的通道、入口、窗口、通风口、天棚等设置入侵报警装置。 3)防护部位应设多种不同技术种类的入侵报警装置。,4)对有条件的防护部位的四周可设置周界防入侵报警系统。 5)对重点部位的玻璃门窗应设置报警设备。 6)重点防护部位宜具有现场声音复核的信息 。,7)报警系统应具有综合功能。报警控制设备应具有线、无线两种报警传输方式及有线、无线转换功能;报警信号应可进入公安机关报警联网;应有有线或无线传输装置与单位保卫部门或公安机关建立通信联系。 8)系统的所有操作控制应采用具有保密措施的控制方式,由专人进行操作。,9)报警系统应具有自检功能。 10)其他同基本模式。 3、高级模式 1)应为全方位整体纵深防护 2)重点防护部位应设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探测原理的入侵探测报警器。 3)重点防护部位应设具有现场声音复核的系统。,4)建筑物的四周应设置周界防入侵报警系统。 5) 报警系统应能在接收报警信号的同时立即识别部位、性质(紧急报警、入侵报警、故障报警等),并在屏幕上显示;打印记录存储报警时间、部位、性质及处理预案。具有多媒体综合功能。报警控制设备应具有各种报警传输方式及其转换功能。,6)控制中心应具有实体防护措施。 7)其他同中级模式。,四、系统指标,1、当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在探测器防护区域内,有入侵行为或盗窃事故发生时不应产生漏报警。无入侵行为发生时应尽可能避免误报警。 2、在防护区域内,入侵探测器盲区边缘与防护目标间的距离应大于5m。 3、当防护区域内采用多种技术的入侵探测器交叉覆盖时,应避免互相干扰。,4、入侵探测器的作用距离、覆盖面积应留有25%-30%的余量。 5 、探测灵敏度应满足防范要求。 6、 系统响应时间应符合GA/T368-2001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第4.3节4.3.2的要求。 7、 当电源电压在额定值的+10%范围内变化时,系统设备电源不须调整应内正常工作,且设备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要求。,五、系统设计,(一)系统方案设计 1.1 系统总体设计 1 应更具勘查记录确定防护目标的周界、监视区、防护区和禁区。 2 应进行系统构成模式的选择,详细叙述所选系统构成模式的理由、系统组成及功能特点。,1.2 系统传输方式的选择,应确定系统传输方式,并叙述所选择传输方式的理由。传输方式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1 传输方式必须能快捷、准确的传输探测信号,而且性能应稳定,受环境影响小,并具有防破坏能力。 2 传输方式的确定应取决于警戒点分布、传输距离、环境条件、系统性能要求及信息容量等因素。,3 可靠性要求高或布线便利的系统,用优先选用有线传输方式,宜选用专线传输。 4 布线困难的情况下,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但应选用保密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5 报警网的主干线(特别是借用公共电话网构成的区域报警网)及防护级别高的系统,宜采用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双重报警传输方式,并配以必要的有线、无线转接装置。,(二)系统安全性设计,2.1 系统所使用的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应符合GB16796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与试验方法和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安全性要求。 2.2 系统的任何部分的机械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能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并能防止由于机械不稳定、易懂、突出物和锐边造成对人的损伤。,2.3 系统应采取防触电保护措施,控制中心应由可靠的接地。 2.4 在特殊区域,系统应有相关措施并符合有关规定。 2.5 电缆线路由建筑物引出时,应尽量避开避雷针下引线,不能避开者平行距离应1.5m交叉间距应1m.并应防止长距离平行走线,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在间距过近处对电缆加缠铜皮屏蔽,屏蔽层要有良好的就近接地装置。,(三)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报警系统的可靠性除应符合GA/T386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3.1冗余设计 报警系统宜采用并联设计与备份设计 可维修设计 为减少系统的平均修复时间,报警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前端设备应规范化。 2报警控制器结构应模块化。 3系统线路接头应插件化。 4设备安装或防止应留有足够的维修空间。 5线端应作永久性标记。 6传输线路应留有备份线和维修测试点。,3.3防破坏设计 1系统必须具备防拆报警功能 2系统必须具备断线、短路和并接其他负载时的报警功能。 传输线路的出入口线应隐蔽,并应采取保护措施。 4系统必须具备操作密码,并应能够划分操作等级和控制权限。,(四)电源、防雷与接地设计,4.1电源 入侵报警系统电源应符合GB/T15408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的规定。 入侵报警系统应有备用电源,并应能够自动切换,切换时间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工程设计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其容量应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大于24h。,在中心控制室电缆汇集处,宜对每根入室电缆在接线架上加装避雷装置。 系统宜采用等电位接地。接地母线应采用铜制线,其截面积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工程设计标准或规范的要求,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严禁利用电力网中的中性线或零线作为接地线。,系统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应小于4;采用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 系统内的电器设备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道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可以是下列之一或组合: 1二次电池及充电器; 2UPS电源; 3发电机。,4.2 防雷与接地 入侵报警系统应有方累计措施。应设置电源避雷装置,宜设置信号避雷装置。 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 室外线路的防雷和接地设计应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五)设备的选型设计,所选用的探测器、控制器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进口设备应有商检合格证书,并通过产品生产国家或地区的检测和认证。 应根据使用条件(设防部位、中心控制室部位、环境条件)和防区干扰源情况(气候变化、电磁辐射、小动物出入等)选择探测器、控制器的类型。 应根据防护要求选择具有相应技术性能的探测器。,应充分了解各种不同技术类型探测器的性能、特点、适用工作环境和条件,并根据堪察记录合理选用设备。 应全面叙述探测器及中心设备的选型的理由和功能特点。 探测器的数量、分布情况、传输距离、环境等进行设备的选型。,(六) 线缆的选型设 计,系统线缆应按系统的传输特性、额定电压、负荷、敷设环境及其与附近电器装置、设备之间能否产生有害的电磁感应等要求,选择合适的型号和截面,其线径应根据传输距离而定,且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信号传输线路耐压应采用不低于交流250V的铜芯绝缘多芯电线,线芯截面积除应满足系统的技术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导线的最小截面不应小于下表规定值: 类别 线芯的最小截面(mm2) 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 1.00 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 0.75 多芯电缆 0.50,当系统采用分线制时,应采用不少于6芯的通信电缆(RVV),每芯截面不低于0.5mm2,应采用6芯屏蔽通信电缆(RVVP)或扭绞线。 当系统采用总线制时,应采用不少于6芯屏蔽通信电缆(RVVP)或扭绞线,每芯截面不低于1.0mm2。,探测器电源供电传输线路,应采用耐压不低于交流500V的铜芯绝缘多股电线或电缆,供电距离大于50m以上距离的电源线,所选用线径不应小于0.75。 用于交流220/380V的供电电缆应采用电压等级不低于交流500V的铜芯绝缘电缆。线芯截面积除应满足系统的技术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 当室外线缆不采用穿管敷设时,应选用铠装电缆。,(七)系统的原理图,应在图中表明系统设计的设备配置数量、设备的技术类型、信号的传输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合作协议书
- 特定时期旅游同意及证明书(6篇)
- 市政工程考试轮廓试题及答案
- 农业合作社技术支持与服务协议
- 法学民事诉讼法专题知识点
- 工程项目管理实习报告试题及答案
-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试题及答案
- 相关护理课件
- 电网调令考试题及答案
- 高二考试题及答案
-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课件
- 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
- 拍卖合同范本大全(2025年)
- 中医临床诊脉教学
-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与战略稳定
- 小学麻风病知识宣传教育
- 2024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真题
- GB/T 45083-2024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
- 花店项目管理
- 乳腺癌课件教学课件
- T-CASME 1514-2024 市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