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最新)_第1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最新)_第2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最新)_第3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最新)_第4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狭义的教育的特点表现:这种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有专业的教育者这种教育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4、教育的起源论: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勒图尔诺和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孟禄)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社会 )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论的具体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5、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形态和状态;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6、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零散性和教育方式的随意性。家庭教育的意义:首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再次,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7、社会教育:(广义)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类型:社会举办型、学校举办型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开放型、多样性 、群众性 、融洽性、补偿性 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变,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 。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8、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它是由专门的机构学校和专职人员教师来实现的学校教育的特点:职能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内容的系统性(适应培养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性和系统性)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作用的全面性(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形式的稳定性(它具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育设)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9、教育的发展:古代教育 (古中、古印、古埃及、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西欧)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的变化?)20世纪后的教育(新的特点)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主导)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的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后教育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是全民教育的主要内涵)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10、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规律的科学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儒家、墨家、道家)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后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捷克卢梭 爱弥儿法国裴斯泰洛奇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洛克 国家教育与民主教育 英国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1939年,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11、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时间和地域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教育与人口数量:前者对后者的制约;后者对前者的影响;逆淘汰教育与人口质量教育与人口结构教育与人口迁移特殊人口群体与教育:是指一些受社会高度关注,需要单独地进行研究的亚人口群体(2)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力的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后者决定前者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相对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无法取代教育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 教育能够促进民主化进程(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在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洽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1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个行为方式,它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学校文化的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承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通过3方式将文化聚集起来)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1学校环境文化2学校设施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分为1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2规章制度3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价值成分4理想成分 学校通过3方式将文化聚集起来:将文化以各种形式加以集中 、积累和系统化,使学生发挥着 一种类似“文化容器”的功能通过专业化教师将这些文化整合传授给学生将已认同接纳文化的学生输送给社会,通过他们返还出可能再生的文化13、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向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个性亦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如:孟子、费罗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外烁论,如: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因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的作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了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一层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是也是最高层的社会实践活动14、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体内机能的迅速健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15、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特点:国家强制性、公共性、免费性 、基础性义务教育公共性的四个方面:教育与宗教分离,使学校教育成为世俗性的公共事业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实施,体现了国民的意志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共和公务性质,其工作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16、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与类型形成:最早出现在欧洲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苏联型学制现代学制和古代学校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性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现代学制17、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日本学制为蓝图制定现代学制一战后以美国学制为蓝图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1958年至1976年学制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制逐步向合理、完善的方向发展18、我国现行学制的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0、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确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们既然希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三)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旧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22、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观点(1)个人本位及主要观点(孟子、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乌斯洛、罗杰斯)(2)社会本位及主要观点(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23、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下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者的联系表现在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铺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25、(1)德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方法的教育。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观念意识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体育: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基本要求:提高学生感受美得能力,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学生鉴赏美得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得能力(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基本要求: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26、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和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活动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研究主体的综合性、研究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方式的伦理性、教育论证的复杂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步骤: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确定观察方式、观察设备和记录手段根据观察目的和人力、经费,确定观察对象的范围和数量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了解观察对象当需要多个观察人员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明确观察方式 ,熟悉观察设备和记录方法实施观察计划,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 的观察,并做好记录整理和分析记录,得出结论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和研究方法。步骤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地点,选择适当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拟定调查计划做好调查人员培训和调查资料、器材等准备工作进行试探性调查,并根据需要修改调查提纲和方案编制调查表格、问卷和访谈提纲,编制测验题目实施调查,运用各种方式了解情况,占有资料整理调查资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查结论历史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 ,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搜集和鉴别史料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结论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个阶段: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行动研究法:亦称“教育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实现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讨,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地教育措施进行总结评价:搜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反馈 认真修正活动计划 ,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27、开展教育科学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阐明教育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第二章 中学课程1、课程:是指课业及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特指某一门学科2、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具体来说 :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3、课程内容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课程 的培养目标和对各学科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导性文件。包括:总纲与分科课程标准(1)总纲是关于一定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包括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规模、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课程模式、考试制度、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课程评价的部署。(2)分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包括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是基本部分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教材(1)教材,又称课本和教科书,它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程和学程的依据。(2)教材编写的要求形式要求内容要求文字要求(3)教材编写的改革教材编写的内容呈现时代特征教材编写形式发生较大改变教材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 4、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固有的属性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显隐程度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划分: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六艺”和希腊的“七艺”。(优缺点P48)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为了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特征及优缺点P48)显性课程:一个教育系统内部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发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者资格证书的课程。隐形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综合课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者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而形成的以一种课程形态,它包括: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5、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6、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一)学科中心课程论: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照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的、并列的安排其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起源于“六艺”和“七艺”(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赛、博比特、查特斯、布鲁纳(2)该流派主要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其重要作用(二)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儿童中心课或经验课程 ,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随意性和狭隘性。代表人物:杜威(三)社会中心课程论:(1)代表人物:克伯屈、康茨,布拉梅尔德(2)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四)人本注意课程理论(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3)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组织意义学习7、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改造旧教育(1949-1952)学习苏联经验(1953-1957)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1958-1965)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966-1976)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1977-1985)实施义务教育(1986-1991)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1992-1999)8、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二)国内背景:新课程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需要9、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新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二)新课程改革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改带来学生观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改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可能新课改要求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制度赋予教师自主权(三)新课程改革要重建校园文化10、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恶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功能实现转变课程结构实现调整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课程实现三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评价与考试制度得以调整第三章 中学教学1、教学:是指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本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2、教学的特点: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4、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6、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观点认识说双边说发展说(二)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实质的总结:(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型7、教育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8、教学原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9、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10、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原则1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复习法学习指导法(二)新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是学习12、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13、备课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钻研理解教材(1)钻研理解教材的方法:整体把握法、教例收集法、立体展示法单元教学法、 专题比较法、单篇钻研法、 专题比较法(2)钻研教材的具体操作:抓重点,抓关键、突破重点 明确习题的目的、功能找出规律 明确习题的解答要求关注习题明确习题的解答方式 安排恰当的习题份量和难度(二)分析研究学生(1)分析研究学生的内容:(知识性结构、能力性结构、非智力因素):研究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规律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研究学生的学习经历(2)分析研究学生的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自我介绍法、总结法(3)分析研究学生必需的技能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教师要学会分析和观察教师应明确了解学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4)分析研究学生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生实际与教学思想的关系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学生实际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三)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14、上课(1)课的类型与结构:类型:单一课与综合课(2)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3)单一课的结构: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培养技能的课练习课、实验课巩固知识的课复习课检查知识技能的课测验课或考试课(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语言清晰双边活动积极15、作业检查与批改要求:作业的内容符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16、课外辅导的内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还可以为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和必要补充17、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一)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考查和考试(二)试题类型: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三)测试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效度:是指一个测试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信度:又称测试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四)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做出判断。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评价;并且把握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1)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2)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和测验法18、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点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18(1)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成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18(2)分组教学制包括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包括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分组内学科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也叫班内编组。18(3)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教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19、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一)教学观念的转变(1)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教师把学生看做是自主的学习者教师教学观的转变(2)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师生、生生交流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更倾向于自主选择教学方法(二)学生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 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三)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提高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四)学生评价的转变(1)新课标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2)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五)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钟化研究性学习密切关注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20、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二)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运用整体性观点,进行教材、教法、学法、考试、教学环境等的全面改革和实验,使各种教学因素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形成最佳组合提高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可操作性(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1)在教学内容更新两点注意:协调好基础文化课、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2)当前课程形式的发展,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有效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感觉:是指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1)感觉的类型: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2)感受器功能:收集信号和能连转换(3)感觉的特性:感受性和感受性的变化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的存在与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说明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它又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别的觉察能力。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感受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3、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1)感觉的特性:感觉的选择性(双关图形)知觉得整体性(主观轮廓图)知觉的理解性(斑点图)知觉的恒常性(颜色、大小、形状)(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歪曲的知觉。在众多的错觉中以视错觉最为普遍,它常常发生在几何图形的认知上。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其分为无意识(不随意注意)和有意识注意(随意注意)。4(1)无意识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4(2)有意识注意:是指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间接兴趣4(3)注意的品质 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主要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注意的分配 :是指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5(1)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根据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间记忆和长时间记忆5(2)遗忘的原因 : 衰退说 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5(3)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 ”的趋势。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几乎不在遗忘。5(4)遗忘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合理地组织复习 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6、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6(1)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聚合思维、发展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是指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思维:狮子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聚拢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以下6个特点:敏感性、流畅新、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6(2)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思维的深刻性 :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预见事发展趋势的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与成果,也善于批判地对待自己的思想与成果。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根据所发现的新情况及时修正原来的想法。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即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思维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并创造出新颖而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7、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心理学思想(1)皮亚杰的认识发展思想认识发展的过程是 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发展阶段是按照固定的连续性的顺序,一个跟一个出现的在相继的发展阶段的连续性中有一个一个不连续的成分,各水平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结构一旦确立了,就各自有它的特点,存在着和其他阶段不同的质的差异。发展的每一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一个新融合、新结构。(2)皮亚杰关于影响儿童思维发展因素的观点成熟,即生理成熟。这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物理环境,包括来自外物的物理经验和来自动作的数学逻辑经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平衡,即条件。它是发展中最主要的、最决定性的因素。(3)皮尔杰的儿童智力结构观(非原条)它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皮尔杰认为智力和思维的本质是适应。运算思维结构就是认识活动或智力活动的主要结构。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守恒性。(4)皮尔杰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以运算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8、问题的解决(1)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一个问题可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2)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算法式方法与启发式方法手段目的的分析法与爬山法目标递进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9、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想象正是创造活动中的精髓部分。10、学习理论概述(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狗分泌唾液)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出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