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玄言诗与佛偈_第1页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_第2页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_第3页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_第4页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 中国文学史上所谓的玄言诗,就它特殊的界定含义来说,乃指产生于东晋中期,并在作品中间大量敷陈玄学义理,以致造成其内容与当时流行之清谈混同莫分的诗歌。与这类作品相伴随着的那股创作潮流,是东晋玄谈引发出来的消极结果,纵尝一度笼罩诗坛,然又明显带有后续力不足之征候,反映了当时士流力图将玄理简单地移植到诗歌里面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玄言诗着重表现玄理,题材偏狭专门,但并非绝不旁及其它方面的内容。它们时而兼包某些自然景物描摹,于中宣泄诗人的遗世情思,因此被个别研究者认为是山水田园诗发 生、形成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逻辑环节 1。倘论及其基本特征, 则总是以述说形而上的玄虚哲理为其主要职志,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 2,莫不寄言上德, 托意玄珠 3,从本质上看,玄言诗是属于谈论至道本体的哲学诗, 直接论道而不藉助于象征手段4。它们将理旨的推演置于首要地位,黜落寻常、直观的形象绘写,因其语意晦涩,令人不堪卒读。这种屡为后人诟病的诗风,大兴于东晋玄学清谈的高潮当中,上踵南渡初际游仙诗的尾闾,下启义熙以还山水诗之端绪,自东晋成帝咸康年间起,前后约风靡了六、七十年左右。此中 牵涉到的作2 / 7 家,包括王、谢、桓、庾、许、孙、张众多名门胜流,兼有不少僧徒介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则是许询、孙绰和支遁。他们沆瀣一气,递相仿效,共同推演出了一个诗歌崇尚玄理、举陈要妙的局面。 尽管玄言诗盛行时间不长,旋即淹没在山水诗推逐竞涌的潮头中间。它们的出现是中国诗歌长河中一段小小逆折,隐匿着水底不同方向潜流的冲碰撞击,殊难单用诗人一时的爱好来解释。这么多述理诗作到东晋中期一齐破门而出,并于数十年内成为江左风流形诸文字的一大标志性事物,必定有其赖以生起的各种现实依据和特定时代条件,这是无待 烦言即能为人们所明了的。 一 关于玄言诗兴起之缘由,见诸六朝时代的史籍及文学批评著作,实不乏名家撰述为之探因立说。如刘勰文心雕龙之明诗、时序各篇,于兹即具多处评说,其时序篇曰: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又钟嵘诗品序云: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3 / 7 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 桓、庾5诸公诗, 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按:彦和、仲伟以上论述,悉皆注意两晋士人清谈在玄言诗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这一判断抓住事物产生的基本原因,业已成为该类作品探涉者的一致共识。今考魏晋间名士阐发玄学思想,其早先不外乎通过口头清谈、援笔作论及注释疏解易老庄等几种形式。其中唯独清谈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 6, 具然而,刘、钟两位批评家就此发表的议论,不过是游目骋怀式的感触所得,毕竟语焉不详。他们仅仅指出了玄言诗的兴起同清谈有关,却没有接着回答读者会理所 当然地提出的一个疑问:即在同样盛行清谈的条件之下,因何玄言诗未曾生成于曹魏、西晋,而偏要迟至东晋中期方才出现?再说他们论及西朝、江东玄风之因循变演,有些提法犹与当时实际情况未必完全符契,更没有就参合于这股潮流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连进行认真检讨,充其量只是叙其大略而已。光凭上文所引的这么几句话,读者仍无法了知事情的来龙去脉。 与文心雕龙、诗品简单的述评相比,针对这个问题做过较为翔实确切之阐介者,尚有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椽云下,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的一条记载,其云:(许)询有 才藻,善属文。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4 / 7 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 7。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 檀道鸾其人未见正史记载,生平事迹颇难稽考,但他处世时代肯定要比刘勰、钟嵘更早些。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案及此条注释,至谓宋书谢灵运传论暨诗品所涉东晋玄言诗之叙述,皆一并导源于续晋阳秋上述这些观点。而比照沈约、刘勰、钟嵘等辨析晋宋诗歌源流因革的诸家说法,檀氏此论实首发其诚如余嘉锡先生所言,世说刘注引檀道鸾著续晋阳秋的这段话钩贯线索,校核异同,从源流上来观察晋宋诗歌的发展动向,对许询、孙绰玄言诗什兴盛之端委、中途介入因素及演成之全过程,都作了切中肯綮的论列,极其富于启迪意义 。综观个中檀氏执持之要旨,约略有三端:其一,着重指出玄言诗与我国诗、骚以来诗歌传统之歧异,从根本上来说实为一体制问题。他在这段材料中间,反复强调皆体则诗、骚,而诗、骚之体尽矣,自此作者悉体之,其用语不惮复沓如是,盖亦致意再三焉尔,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这种诗歌体制上的分歧加以重视。其二,5 / 7 认为东晋玄言诗思想内容上的早源,应追溯到曹魏正始年间王、何玄学,嗣后庄、老玄胜之谈益为世人崇奉,及至永嘉南渡而势焰愈炽。东晋初年诗歌受玄谈之薰染灼烙尤胜西朝,文士撰作颇好以点缀老 、庄理语炫耀自鬻,乃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因此起自正始及至南渡初际,这一长段时间皆可视为酝酿、滋生玄言诗的准备阶段。其三,寝至许询、孙绰等辈,一方面转相祖尚曹魏、西晋以来清谈旧习,另一方面又加以三世之辞,所作诗什遂平典似道德论,一变而以演绎抽象玄学义理为主。对于当时正在逐渐加深融会玄理程度的诗歌来说,这种三世之辞实为前所未有的新因素,洎乎它们的干预介入,终至造成了东晋中期整个诗坛沉溺玄风的局面。 参据续晋阳秋这条记载的抉示,可知关于玄言诗起因问题的探讨,除了要顾及玄学清谈 对它所起的诱发作用外,还不能忽略三世之辞此项特殊因素的存在。而所谓三世之辞云云,从一般意义上说,那无非是指从天竺传来的佛陀言教。释迦牟尼站在缘起论的立场上观察世界人生,喜欢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代表一切事物的无限 因果连续,同样可用来说明有情众生的业感转世轮回,故人们通常把佛教称作三世说。余嘉锡先生世6 / 7 说新语笺疏亦谓:文选抄引三世上有释氏二字。这表明将三世之辞理解为佛的说教,不会引起任何歧义。 佛教传入我国,当然是在西汉、东汉之交,至东晋 已有近三百年。但在它初到中国的这个阶段里,作为一种势单力薄的外来事物,尚不能大显身手,需要依附于此方的鬼神方术,后来又充当玄学的附庸,俾为自身谋得一块生存立足之地。大致在永嘉南渡之前,它对本土固有文化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东晋王朝建立在一场深重浩劫之余,离乱漂荡倍增人们空幻的厌世情绪,现实苦难触发起无数士庶皈依宗教的热情。佛教本身亦因译经渐具规模、僧伽组织越加健全和本地沙门人数激增等原因而获得很大发展,开始走上独立传播的道路,其活跃程度远非昔日的状况可比。正如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所说:东晋之世 ,佛法遂深入中华文化。 8这一形势变迁, 广泛牵动着世人的精神生活,及于哲学理论范畴,则集中地反映在佛教般若学对东晋玄学的渗透上面。是时众多释徒从容参与清谈,文人士子倾心攀缘佛教,构成了空前热烈的文化交流景观。夫般若理趣,同符老、庄;而名僧风格,酷肖清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