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回顾与分析_第1页
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回顾与分析_第2页
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回顾与分析_第3页
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回顾与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 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回顾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小儿手足口肠;斑丘疹 小儿手足口疫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心肌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该病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中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笔者收集 69 例资料作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69 例,男 37 例,女 32 例, 1 3 岁 40 例, 3 6岁 10 例, 6 岁 4 例。本组患儿均可见口腔疱疹或溃疡及手足臀部小疱疹,初为小红斑疹,后转为疱疹,较水痘为小,质地较硬,局部瘙痒。 56 列在发病前期伴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 2 治疗方法 2 / 4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疹前期:症见低热,微恶风、鼻塞流涕、咳嗽,纳食差,脉浮数,治用辛凉解表为主,方选银翘散加减。出疹期:疱疹性咽夹炎阶段,口痛厌食,口腔内及咽峡部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 疡,主要于舌和口腔黏膜等处,以上腭为多,溃破后形成浅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手足部先见小红斑疹,后转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较水痘为小,质地较硬,局部瘙痒,疱疹也可见于臀部,但躯干部少见,此时患儿仍发热,但亦有不发热者,因口痛、瘙痒,多烦躁不安,夜寐不安,尿黄赤、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以内蕴湿,毒外泄与风湿之邪郁结肌表,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湿,处方:蒲公英 10g,金银花 10g,紫花地丁 6g,连翘 10g,甘草 3 g。如果体质虚弱,感染严重可形成重症,尚可配合双料喉风散喷喉,双手足疱疹可用炉甘石或金黄散撒布患处。 如至神经系统受累阶段,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乏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可首先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每次 0.5 1.0g kg,每 48 小时 1 次,必要时加用速尿,可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 2g kg,分 2 5 d 给予,并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重症病例可给予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3 / 4 镇静、止痉 (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 ),如在心肺衰竭阶段,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 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出现肺部哕音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处理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头肩抬高 15 30 ,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 (禁止压迫膀胱排尿 )。药物治疗包括如下:应用降颅压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给予冲击疗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管治性药物的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药物,酌情应用强心、利尿药物治疗,果 糖二磷酸钠静注,抑制胃酸分泌,应用西米替丁、洛赛克等,退热治疗,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惊厥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3 结果 经治疗后, 69 例患者均治愈,其中 60 例在 1 周内治愈, 9 例严重感染者于 10 d 内治愈,治疗消退后不留瘢痕与色素沉着。 4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